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

文档序号:35103387发布日期:2023-08-10 12:43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属于水资源调蓄。


背景技术:

1、淡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增加,以及气候变化、水资源浪费等,全球大部分地区的用水安全压力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成为目前全球性的水危机问题,给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挑战。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城市用水压力巨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采用储水工程进行水资源调蓄是实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中“空间均衡”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升国家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应对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3、采用抽、注两用的水井对地下含水层进行周期性的淡水注入和回采抽出,来构建地下水库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年内丰枯调节和年际长效调蓄,最终达到健康的区域水平衡状态。与传统的地表水资源调蓄技术(如地表水库和蓄水池等)相比,利用两用井构建地下水库具有建设成本低、不占地、蒸发损耗小、水资源调蓄容量大、受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风险小、可改善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多方面生态问题等优点。

4、然而,由于原位地下水与注入淡水间通常存在浓度和密度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原位地下水的密度高于注入的淡水,尤见于滨海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重力和浮力作用的驱使,上述密度差异会导致两种水体间交界面的倾斜变形,具体表现为注入的淡水上浮至储水区的浅层且水平散开流失,而原位地下水积聚于靠近井的储水区深层。上述现象使得在对淡水进行采收时,由于过早地抽取到储水区深层的原位地下水而影响抽出水的水质,使得回采提前中止,极大地影响淡水的回采利用效率。

5、为了解决以上淡水调蓄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设计出一种新的淡水调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通过在钻设的同一井孔中设置不同筛孔密度分布的两个筛管,实现注入和回采阶段不同的井流量分布,以抵消密度差异对淡水回采效率的负面影响,并且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等优点。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包括钻设至承压含水层的井孔。

3、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置于井孔内,将砾石过滤填料填充在两筛管之间和两筛管与井孔壁之间的空间内,在两筛管的顶部设置封隔器,注水泵穿过封隔器设置在注水筛管内,抽水泵穿过封隔器设置在抽水筛管内,所述注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增大,所述抽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减小。

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注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增大,所述抽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减小,线性变化程度为η。

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性变化程度η计算公式如下:

6、

7、其中,nmax为筛孔密度最大值(单位长度上的最大孔数),nmin为筛孔密度最小值(单位长度上的最小孔数)。

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的高度与承压含水层的储水区高度一样。

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的直径小于考虑砾石过滤填料厚度情况下井孔直径的一半。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井孔直径大于等于500mm。

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筛孔采用圆形结构。

12、作为优选方案,井孔顶部四周存在隔水顶板,隔水顶板上方存在上层覆土,隔水顶板和上层覆土的内壁与井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灌浆密封层。

13、有益效果:

1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注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增大,注水流量亦随深度线性增大,抵消密度差异造成的咸淡水交界面的变形与倾斜。抽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减小,使抽水的流量随深度线性减小,更多地从浅层抽取淡水,尽可能避免抽到咸水。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使注入淡水和原位地下水间的分界面尽可能保持竖直,从而推迟原位地下水侵入两用井并污染回抽水的时间节点,最终使re得到提升。

15、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通过在同一井孔中分设筛孔密度随深度分布完全相反的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实现了注入和抽水阶段不同的井流量分布,尽可能抵消密度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显著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的效率。另外,本发明结构简单,无需钻设多个井孔,建设成本低廉。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包括钻设至承压含水层的井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增大,所述抽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减小,线性变化程度为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变化程度η的计算公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的高度与承压含水层的储水区高度一样。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的直径小于考虑砾石过滤填料厚度情况下井孔直径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孔直径大于等于500 mm。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孔采用圆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其特征在于:井孔顶部四周存在隔水顶板,隔水顶板上方存在上层覆土,隔水顶板和上层覆土与井孔内壁之间设置有灌浆密封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效率的双筛管两用井,包括钻设至承压含水层的井孔,置于井孔内的注水筛管和抽水筛管,填充两筛管之间和其与井孔壁之间的砾石过滤填料,与上层覆土和隔水顶板对应的井孔壁灌浆密封层,以及设置于筛管顶部的封隔器。注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增大,而抽水筛管的筛孔密度随深度线性减小,上述筛孔密度分布相应产生注入和抽水时不同的井流量随深度的分布,从而使注入淡水和原位地下咸水间的分界面保持大致竖直,推迟咸水侵入两用井并污染回抽水的时间节点,有助于抵消注入水和原位地下水之间密度差异对淡水地下储存与回采的负面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凯,鲁春辉,尹吉娜,南统超,叶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海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