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72628发布日期:2023-11-09 14:06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河道截污,具体为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


背景技术:

1、控源截污是对河道中的排污口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减少或阻止污染物进入河流和水体中。

2、通常包括排污口监测与管理,建立排污口监测系统,对河道中的排污口进行定期监测和检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针对河道排污口的污染物,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河道修复与生态恢复,通过河道修复和生态恢复措施,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滞留时间和扩散范围。

3、传统的截污系统主要侧重于末端的污水处理,忽视了源头控制的重要性,污染物在排污口处就已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受到较高浓度的污染物冲击,导致后期需要通过昂贵的末端污水处理设施对大量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增加了运维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仅依靠末端的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完全消除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无法实现有效的截污效果,同时单一的污水处理环节,缺乏对其他环节的综合考虑,没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因此亟需一种可综合处理河道排污口前后端的控源截污系统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主要侧重于末端的污水处理,忽视了源头控制,导致水体容易遭受较高浓度的污染物冲击,无法有效截污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4、分流制污水口系统,包括建立污水管网,设置污水收集井和管道,以及设置截污干管,针对完全分流制的污水排口,直接进行末端截污纳管,并将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5、分流制雨水口系统,包括绿地、渗透道路、雨水花园城市设施建设,以及雨水调蓄池建设和末端截污纳管架设,并在场地内绿地、街头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区域设置渗滞调蓄设施,针对完全分流制的雨水排口,在工程范围内设置雨水调蓄池进行调蓄;

6、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包括混接排口的雨水调蓄池建设和末端截污纳管架设,针对分流制混合排口,根据工程要求和现场需要设置截流井和调蓄池;

7、合流制排放口系统,包括合流制排放口的雨水调蓄池建设和末端截污纳管架设,以及溢流调节控制装置建设,溢流调节控制装置包括溢流口、溢流堰、溢流控制阀和溢流检测设备,针对合流制排口,全部设置截污干管。

8、本发明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分流制污水口系统包括:

9、污水收集系统,建立污水管网;

10、污水口末端截污系统,设置截污干管,将污水引导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11、本发明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分流制雨水口系统包括:

12、雨水口调蓄池系统,用于建设雨水调蓄池,用于收集和调节雨水;

13、雨水口末端截污系统,设置末端截污纳管,将雨水调蓄池中的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14、调蓄池在雨天收集初雨,待旱天时将池内的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15、对于可改造的源头进行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和渗滞调蓄设施建设;

16、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包括,建设绿地、渗透道路、雨水花园;

17、渗滞调蓄设施建设包括,在场地内绿地、街头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布置渗滞调蓄设施;

18、对于不可改造的源头建设雨水调蓄池并设置末端截污纳管;

19、本发明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包括:

20、混接排口调蓄池系统,建设雨水调蓄池,用于收集和调节雨水;

21、混接排口末端控制系统,设置末端截污纳管,将污水全截留,并将其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2、本发明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中:

23、上游可改造的源头直接引流到分流制雨水口蓄水池,并将其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4、上游不可改造的源头建设雨水调蓄池,收集和调节混合雨污水,并设置末端截污纳管,将雨水调蓄池中的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5、上游不可改造的源头位置在旱天时,混合的污水直接进入污水管网,并进入污水处理厂;

26、上游不可改造的源头位置在雨天时,混合的雨污水则接入调蓄池,待旱天时将池内的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7、本发明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合流制排放口系统包括:

28、溢流控制系统,源头改造减量设施;

29、合流末端控制系统,设置末端截污纳管,将雨水调蓄池中的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0、本发明进一步地设置为:所述合流制排放口系统中:

31、旱天时,污水直接进入污水管网,并进入污水处理厂;

32、雨天时,基于改造后的源头设施,将混合的雨污水接入调蓄池,待旱天时将池内的雨水抽排至污水管网,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3、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4、本发明通过分流制污水口、分流制雨水口和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对源头进行控制,通过末端截污纳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联动对末端进行处理,在源头控制的基础上,对污水进行全面截留和有效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同时针对可改造的雨水口和混接排口,系统采取了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净化能力,有效降低雨水径流量,此外为应对不可改造的雨水口和混接排口,设置雨水调蓄池收集和调节雨水,降低雨水的冲击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其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为确保污水全截留,在各个子系统中都引入了末端截污纳管系统,通过设置截污干管,将污水有序地引导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了污水的直接排放和对河道的污染,结合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减少河道排污口的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主要侧重于末端的污水处理,忽视了源头控制,导致水体容易遭受较高浓度的污染物冲击,无法有效截污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制污水口系统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制雨水口系统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流制排放口系统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流制排放口系统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排污口的控源截污系统,涉及河道截污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分流制污水口、分流制雨水口和分流制混接排口系统对源头进行控制,在源头控制的基础上,对污水进行全面截留和有效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同时针对可改造的雨水口和混接排口,系统采取了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净化能力,设置雨水调蓄池收集和调节雨水,降低雨水的冲击和污染物的排放,使其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各个子系统中都引入了末端截污纳管系统,通过设置截污干管,将污水有序地引导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避免了污水的直接排放和对河道的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阎宏达,张帆,文中传,孙晓霏,王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