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以及研磨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45845发布日期:2023-11-23 00:55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以及研磨刀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厨余垃圾处理器配件的,尤其涉及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以及研磨刀具。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厨房垃圾大多包括残叶剩菜、水果皮、鱼骨、残渣、用过的茶叶等,目前大多处理方式是直接放入垃圾袋中,然后投入垃圾箱,这种方式不仅不卫生,而且会产生食物垃圾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例如异味、鼠害、蟑螂大量繁殖等常见问题;目前针对上述问题使用厨房垃圾处理器将厨房所产生的垃圾进行粉碎处理,主要安装于家庭厨房洗菜盆的排水口,处理厨房烹调及用餐后所产生的食物生活垃圾,方便将厨房垃圾粉碎后排入下水管道。

2、然而由于厨房食物垃圾种类复杂性,食物垃圾中伴有粗纤维食物,在传统技术中,部分垃圾研磨存在以下缺点:

3、第一,无法将纤维完全粉碎,而打碎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堵塞;

4、第二,尽管是粉碎很细的食物垃圾,仅依靠排水落差的自排,也常常会出现下水堵塞的情况,更何况现有的粗纤维无法完全粉碎,堵塞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5、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以及研磨刀具,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针对现有技术中容易堵塞问题,提供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以及研磨刀具,以克服现有的缺陷;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2、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刀盘与下刀盘;

3、所述下刀盘包括设置于上刀盘下方的主体部、若干设置于主体部外圆周的切割齿、设置于主体部上且位于主体部下方的增压板。

4、进一步的,所述下刀盘为一体式结构。

5、进一步的,所述切割齿的水平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或者呈锥台状,或者现有其它齿状结构。

6、进一步的,所述切割齿沿着下刀盘切割方向设置凹槽;该凹槽呈矩形状,且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数量,便于辅助切割齿更好的切割纤维。

7、进一步的,所述凹槽设置若干个,且两两凹槽的相邻处呈尖角状。

8、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板采用冲压成型工艺而成,所述增压板与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5-175°。

9、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板至少设置一个,且与主体部呈90°夹角;具体的,所述增压板可设置两片,且两增压板相互平行,便于将粉碎后的垃圾快速排出。

10、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上刀盘上方的破碎块。

11、进一步的,所述破碎块与下刀盘通过铆钉分别设置于上刀盘的上方与下方。

12、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切割齿通过连接环与主体部连接,所述连接还设置于主体部外圆周边缘下方。

13、一种研磨刀具,采用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还包括定刀盘。

14、进一步的,所述下刀盘的切割齿末端位于定刀盘下方。

15、本实用新型动刀盘结构通过在现有的上刀盘下增加下刀盘,该下刀盘还包括了便于切割纤维的切割齿以及便于将粉碎后将垃圾排出的增压板,整体结构简单且克服了现有部分垃圾处理器容易堵塞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刀盘与下刀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齿沿着下刀盘切割方向设置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置若干个,且两两凹槽的相邻处呈尖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板采用冲压成型工艺而成,所述增压板与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5-1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板至少设置一个,且与主体部呈90°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上刀盘上方的破碎块;所述破碎块与下刀盘通过铆钉分别设置于上刀盘的上方与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切割齿通过连接环与主体部连接,所述连接还设置于主体部外圆周边缘下方。

8.一种研磨刀具,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还包括定刀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研磨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刀盘的切割齿末端位于定刀盘下方。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厨余垃圾处理器配件的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刀盘与下刀盘;所述下刀盘包括设置于上刀盘下方的主体部、若干设置于主体部外圆周的切割齿、设置于主体部下端面的增压板;还提供一种研磨刀具,采用一种垃圾处理器的动刀盘结构,还包括定刀盘;本技术动刀盘结构通过在现有的上刀盘下增加下刀盘,该下刀盘还包括了便于切割纤维的切割齿以及便于将粉碎后将垃圾排出的增压板,整体结构简单且克服了现有部分垃圾处理器容易堵塞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富,冯如智,南鲜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大卫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6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