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9542251阅读:1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建筑物地基工程事关重大,涉及整个工程结构安全,尤其是地基基础较软弱、地基情况较复杂的工程,若地基处理不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基础筏板开裂等质量问题,危及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
[0003]对于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而言,处理淤泥、流砂等复杂地基基础的方法,通常为混凝土换填法,混凝土换填法需要将淤泥、流砂等基础软弱层清理干净后,向地基基础薄弱区域饶筑混凝土,直至地基基础设计标高。
[0004]这种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有三个缺点:
[0005](1)由于本工程为粧筏基础,粧与粧之间间距较密,若用人工进行淤泥、流砂清理,则费工、费时;
[0006](2)若用机械进行淤泥、流砂清理,势必造成对粧基的损坏,粧身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0007](3)用混凝土换填法进行换填,成本高,利润低。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淤泥、流砂等复杂地基处理,施工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施工速度快,且施工成本低的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
[0009]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包括步骤:
[0010]于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内清除一定高度的淤泥、流砂,形成清理后的淤泥、流砂层;
[0011]于清理后的所述淤泥、流砂层中回填骨料至设计标高,骨料砸击所述淤泥、流砂层并与所述淤泥、流砂层融为一体,形成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
[0012]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人工于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内清除一定高度的淤泥、流砂,形成清理后的淤泥、流砂层。
[0013]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淤泥、流砂层的高度为所述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的高度的10%?15%。
[0014]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骨料包括第一骨料和第二骨料,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为40mm?120mm,所述第二骨料的粒径为5mm?25mm。
[0015]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骨料和所述第二骨料以5:1?2:1的配合比混合后回填至所述淤泥、流砂层。
[0016]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骨料为卵石,所述第二骨料碎石。
[0017]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骨料和所述第二骨料的回填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的高度。
[0018]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中的所述第一骨料的含量为60 %,所述第二骨料的含量为30 %。
[0019]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步骤:
[0020]于所述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上铺设混凝土垫层;
[0021]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铺设防水卷材层。
[0022]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采用部分清除淤泥、流砂地基内的淤泥、流砂,形成淤泥、流砂层,然后将骨料砸击回填到淤泥、流砂层中,使骨料与淤泥、流砂层融为一体,不仅减少了淤泥、流砂的清理量,降低了人工和材料的投入,而且还可以利用淤泥、流砂层本身的特质,增加骨料之间的粘接性能,形成牢固而稳定的整体,提高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的结构强度;
[0024](2)人工对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进行清理、倒运,避免机械进入地基的粧基区域,避免对粧基的损坏,粧身的完整性得到保障。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中部分开挖淤泥、流砂地基步骤的施工图。
[0026]图2是本发明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中回填第一骨料和第二骨料的施工图。
[0027]图3是本发明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中第一骨料和第二骨料回填完成后的施工图。
[0028]图4是本发明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中混凝土垫层和防水卷材层铺设完成后的施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0]本发明的一种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主要是将传统混凝土换填方法更改为骨料挤於法,在缩短工时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杜绝机械进入粧距较密的粧筏基础区域,避免对粧基造成损坏,适用于粧与粧之间间距较密的粧筏基础。
[0031]结合图1?4所示,本发明的淤泥、流砂地基处理方法的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0032]首先,于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内清除一定高度的淤泥、流砂,形成清理后的淤泥、流砂层10,如图1所示。
[0033]本发明采用人工于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内清除一定高度的淤泥、流砂,形成清理后的淤泥、流砂层10,同时人工对形成的淤泥、流砂层10进行清理、倒运,确保淤泥、流砂层10的基础工作面的形成,杜绝机械进入地基的粧基区域,避免对粧基的损坏,粧身的完整性得到保障;其中,淤泥、流砂层10的高度为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的高度的10%?15%。
[0034]然后,于清理后的淤泥、流砂层10中回填骨料至设计标高,骨料砸击淤泥、流砂层10并与淤泥、流砂层10融为一体,形成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如图2和图3所示。
[0035]其中,骨料由大小粒径的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混合而成,第一骨料11为粒径为40mm?120mm的卵石,第二骨料12为粒径为5mm?25mm的碎石,且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以5:1?2:1的配合比混合后回填至淤泥、流砂层10中,优化了大小骨料之间的配合比。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的回填高度大于或等于未处理的淤泥、流砂地基的高度。其中,采用大小粒径的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相比粒径相同的骨料,可以足够量的减小骨料之间的缝隙,利用粒径较小的第二骨料12填充粒径较大的第一骨料11之间的缝隙。
[0036]同时,由于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质地较坚硬且质量远大于淤泥、流砂的质量,因此,在将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回填至淤泥、流砂层10时,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会自然向下陷入到质地软弱的淤泥、流砂层10中,如图2所示,随着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的下陷,淤泥、流砂层10的淤泥、流砂会逐渐向上涌出,使得淤泥、流砂层10与回填的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相互融合为一体,如图3所示。因此,本发明可以利用淤泥、流砂地基内的未清理的淤泥、流砂层10填充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之间的缝隙,并增加第一骨料11和第二骨料12之间的粘稠度,使回填后的第一骨料11、第二骨料12和淤泥、流砂层10自然凝结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形成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由此可以保证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具有足够的地基基础承载能力,以满足地基设计要求。
[0037]本发明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中的第一骨料11的含量为60%,第二骨料12的含量为30%,淤泥、流砂的含量为10%,优化了处理后的淤泥、流砂地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