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路车双回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4127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扫路车双回吹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扫路车吹风系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扫路车多采用单路回吹系统,扫路车风机的排气量通过调节风门控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回吹用气体,另一部分为排放气体,其中回吹用气体作用在吸盘体中仅仅起到搅动垃圾和与垃圾混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由于气量不均匀,容易造成垃圾的遗漏和含尘气体的溢出,造成空气和环境的二次污染,在排放气量分配中,排放气体分得气量很大,造成气量损失大,气量利用率低,由于风机排放气体中存在未过滤干净的灰尘,排放气体量大必定要造成多余的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该系统排放的气体量小,气量利用率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为了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包括风机、吸风管、内回吹风管、外回吹风管、回吹风道、吸盘体,所述吸风管的一端与风机进气口相连,所述内回吹风管和外回吹风管的一端通过回吹风管与风机的排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的吸盘体是一个空腔,它包括一个横向隔板,横向隔板将吸盘体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的内回吹风管和外回吹风管的另一端与上腔室相通,所述吸风管的另一端与下腔室相通,所述的横向隔板是一导向板,在其上开有通向下腔室的内回吹风道和外回吹风道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所述的吸盘体还包括一个纵向隔板,纵向隔板将由横向隔板分割开的上腔室分为前腔室和后腔室,前腔室接收从内回吹风管吹出的空气,后腔室接收从外回吹风管吹出的空气,在前腔室的横隔板上开有内开口,内开口与下腔室的内回吹风道相通,在后腔室的横隔板开有外开口,外开口与下腔室的外回吹风道相通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所述的内开口是两条开在横隔板左右对称位置上的型的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所述的外开口是开在横隔板左右两边和后边的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所述的前腔室还设有一个导风板,它在内回吹风管的正下端,并且与内回吹风管的出风口间的夹角为30°;所述的后腔室还设有一个导风板,它在外回吹风管的正下端,并且与外回吹风管的出风口间的夹角为3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内回吹风道和外回吹风道的出口端向下腔室内部倾斜45°。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靠近所述风机的回吹风管处装有一个第一道调节风门,在与调节风门相应的回吹风管上开有一个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靠近所述的内回吹风管和外回吹风管的回吹风管处装有一个第二道调节风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中所述的吸风管在内回吹风管和外回吹风管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双回吹系统与现有扫路车的吹风系统相比,由于采用了双回吹气路,第一路回吹气体(由内回吹风道吹出的气体)起到搅动垃圾且与垃圾混合的作用,有利于垃圾的抽吸,第二路回吹气体(由外回吹风道吹出的气体)起到与外界隔绝并控制内部气体外溢的作用,使得气量利用率大大提高;由于风机排出的气体大部分被吸盘体吸收,使得排放气体中含尘引起的二次污染大大减少,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扫路车的缺点和不足。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扫路车双回吹系统的正向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扫路车双回吹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盘体的正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吸盘体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向剖开的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B-B向剖开的视图,为了清楚起见,由纵隔板隔开的前腔室画上了剖面线,由纵向隔板隔开的后腔室画上了网格线。
图7是图5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包括风机1、吸风管2、内回吹风管3、外回吹风管4、回吹风道5、吸盘体6,吸风管2的一端与风机1进气口7相连,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一端通过回吹风管5与风机的排气口8相连,吸风管2在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前端(如图4所示),吸盘体6是一个空腔(如图3所示),它包括一个横向隔板9和一个纵向隔板10(如图5所示),横向隔板9将吸盘体6分为上腔室17和下腔室18,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另一端与上腔室17相通,而吸风管2的另一端与下腔室18相通,纵向隔板10将由横向隔板9分割开的上腔室17分为前腔室11(如图6画剖面线处)和后腔室12(如图6画网格线处),前腔室11接收从内回吹风管3吹出的空气,后腔室12接收从外回吹风管4吹出的空气,在前腔室11的横隔板9上开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呈型的内开口15,内开口15与下腔室18的内回吹风道13相通,在后腔室12的横隔板9上开有外开口16,外开口16是沿着横隔板左右两边和后边的开的槽,它与下腔室18的外回吹风道14相通的。
前腔室11还设有一个导风板(未画出),它在内回吹风管3的正下端,并且与内回吹风管3的出风口间的夹角为30°,它的作用是将内回吹风管3吹出的空气导向,后腔室12同样也设有一个导风板(未画出),它在外回吹风管4的正下端,并且与外回吹风管4的出风口间的夹角为30°,它的作用也是将外回吹风管4吹出的空气导向。
如图7所示,内回吹风道13和外回吹风道14的出口端向下腔室18内部倾斜45°。
参照图2,靠近风机1的回吹风道5处装有一个第一道调节风门19,在与调节风门19相应的回吹风道5上开有一个排气口21,使得一部分气体强行排入大气。靠近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回吹风道5处装有一个第二道调节风门20,用于分配进入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气量。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风机1的排气量通过回吹风道5中的第一道调节风门19控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排出该系统的回放气体,另一部分是两股回吹气体在未分割前的总气体,回放气体被第一道调节风门19由排气口21强制排出。两股未分割的回吹气体的总气体在回吹风道5中继续前进,它们经过回吹风道5的第二道调节风门20后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回吹气路即进入内回吹风管3的气体,该气体通过吸盘体6的横向隔板9的内开口15送入内回吹风道13,起到搅动垃圾且与垃圾混合的作用,有利于垃圾的抽吸;另一部分是回用气路即进入外回吹风管4的气体,该气体通过吸盘体6的横向隔板9的外开口16送入外回吹风道14,起到与外界隔绝并控制内部气体外溢的作用,使扫路车在吸扫过程中大大减少垃圾的遗漏和含尘气体外溢造成的二次污染。
权利要求1.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它包括风机(1)、吸风管(2)、内回吹风管(3)、外回吹风管(4)、回吹风道(5)、吸盘体(6),所述吸风管(2)的一端与风机(1)进气口(7)相连,所述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一端通过回吹风管(5)与风机的排气口(8)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盘体(6)是一个空腔,它包括一个横向隔板(9),横向隔板(9)将吸盘体(6)分为上腔室(17)和下腔室(18),所述的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另一端与上腔室(17)相通,所述吸风管(2)的另一端与下腔室(18)相通,所述的横向隔板(9)是一导向板,在其上开有通向下腔室(18)的内回吹风道(13)和外回吹风道(14)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盘体(6)还包括一个纵向隔板(10),纵向隔板(10)将由横向隔板(9)分割开的上腔室(17)分为前腔室(11)和后腔室(12),前腔室(11)接收从内回吹风管(3)吹出的空气,后腔室(12)接收从外回吹风管(4)吹出的空气,在前腔室(11)的横隔板(9)上开有内开口(15),内开口(15)与下腔室(18)的内回吹风道(13)相通,在后腔室(12)的横隔板(9)开有外开口(16),外开口(16)与下腔室(18)的外回吹风道(14)相通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开口(15)是两条开在横隔板(9)左右对称位置上的 型的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开口(16)是开在横隔板(9)左右两边和后边的槽。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腔室(11)还设有一个导风板,它在内回吹风管(3)的正下端,并且与内回吹风管(3)的出风口间的夹角为30°;所述的后腔室(12)还设有一个导风板,它在外回吹风管(4)的正下端,并且与外回吹风管(4)的出风口间的夹角为3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内回吹风道(13)和外回吹风道(14)的出口端向下腔室(18)内部倾斜45°。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风机(1)的回吹风管(5)处装有一个第一道调节风门(19),在与调节风门(19)相应的回吹风管(5)上开有一个排气口(2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回吹风管(5)处装有一个第二道调节风门(2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风管(2)在内回吹风管(3)和外回吹风管(4)的前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扫路车双回吹系统,它包括风机、吸风管、内回吹风管、外回吹风管、回吹风道、吸盘体,所述吸风管的一端与风机进气口相连,所述内回吹风管和外回吹风管的一端通过回吹风管与风机的排气口相连,其中所述的吸盘体是一个空腔,它包括一个横向隔板,横向隔板将吸盘体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的内回吹风管和外回吹风管的另一端与上腔室相通,所述吸风管的另一端与下腔室相通,所述的横向隔板是一导向板,在其上开有通向下腔室的内回吹风道和外回吹风道的开口,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双回吹系统由于采用了双回吹气路,因此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扫路车的缺点和不足。
文档编号E01H1/00GK2761685SQ20042004836
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2日
发明者訾标, 于松林 申请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