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震路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92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震路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障,特别是一种汽车开过时无震动的警示路障。
背景技术
路障作用一种警示机动车在一些特定区域,如学校、斑马线等人口稠密地区需要减速通 过的装置,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保障。
目前通常使用的路障是一种被称为"减震带"的装置,它一般是用螺钉将整个固定在特 定区域的地面上,起到警示来往车辆,使其减速通过的目的。然而现在使用的这种"减震带 "其实就是在地面上设置一个凸起物,迫使一些不自觉或交通意识淡薄的司机在开车经过时 必须减速,以保证在该特定区域里通过的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可是如此一来,就算在这 些人口稠密的特定地区司机能自觉的减速注意他人安全,但是无论你以再缓慢的速度通过, 都逃不过前后轮经过时带来的两次震动,特别是公交车在经过路障的时候,其震动更是特别 厉害,对车上的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可是如果不在这些人口稠密的地 区设置警示装置,又特别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对过往车辆起到警示
作用使其减速通过,又能在其通过路障时不产生震动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无震路障,包括警示板,所述警示板分为两 部分并由中点处铰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警示板的两端设置有滑槽,固定在地面上的转 轴穿过滑槽与警示板两端铰接,在警示板中点铰接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 端与警示板连接,其另一端设置于气筒内,并与气筒内壁紧密配合,气筒底端通过管道与气 缸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压将警示板支撑为凸出地面的斜坡状,对驾驶员起到了视觉上的警示 作用,使其通过前减速,当车辆在通过时,警示板又能完全被压为与地面平行的状态,防止 了车辆在通过时产生的剧烈震动,尤其避免了造成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不必要的 伤害,也提高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汽车经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l为警示板,2为支撑臂,3为气缸,4为气筒,5为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 一种无震路障,包括警示板l、支撑臂2、气缸3和气筒4,所述警示板l采用 轻质硬质塑料制成,由中点分为左右两部分并通过转轴铰接在一起,在警示板l的两端设置 有滑槽5,固定在地面上的转轴穿过滑槽5与警示板1两端铰接,在警示板l中点铰接处两侧分 别设置有支撑臂2,所述支撑臂2上端与警示板1连接,其下端设置于气筒4内,气筒4底端通 过管道与气缸3连通,所述支撑臂2下端与气筒4内壁紧密配合,使气筒4和气缸3之间形成完 全密闭状态。
警示板在没有车辆经过时,由于支撑臂对警示板的支撑,使其呈斜坡状高于地平面,在 警示板上设置有发光或反光物,对驾驶员的视觉上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其在通过前减速。如 图2所示,当汽车减速通过该路障时,警示板受到汽车压力后向下运动,使支撑警示板下方 的支撑臂也向下运动,从而将气筒中的气体压入到气缸中,这时警示板被完全压平,其上表 面与地面处于一个水平面上;当汽车驶过后,由于汽缸在汽车经过时压入了气体,当警示板 上没有其他压力的时候,汽缸中气体的压力又会将支撑臂向上顶起,从而将警示板支撑为起 初的高于地平面的斜坡状,警示后面的驾驶员减速通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 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无震路障,包括警示板(1),所述警示板(1)分为两部分并由中点处铰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警示板(1)的两端设置有滑槽(5),固定在地面上的转轴穿过滑槽(5)与警示板(1)两端铰接,在警示板(1)中点铰接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臂(2),所述支撑臂(2)上端与警示板(1)连接,其另一端设置于气筒(4)内,并与气筒(4)内壁紧密配合,气筒(4)底端通过管道与气缸(3)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震路障,包括警示板,所述警示板分为两部分并由中点处铰接在一起,其在警示板的两端设置有滑槽,固定在地面上的转轴穿过滑槽与警示板两端铰接,在警示板中点铰接处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端与警示板连接,其另一端设置于气筒内,并与气筒内壁紧密配合,气筒底端通过管道与气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气压将警示板支撑为凸出地面的斜坡状,对驾驶员起到了视觉上的警示作用,使其通过前减速,当车辆在通过时,警示板又能完全被压为与地面平行的状态,防止了车辆在通过时产生的剧烈震动,尤其避免了造成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不必要的伤害,也提高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E01F9/047GK201400856SQ20092031104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2日
发明者高世超 申请人:高世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