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及其排水结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919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及其排水结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路面排水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主要用于排水性浙青路面的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及其排水结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道路网的完善,城市地面覆盖率越来越高。目前城市道路路面多采用密实、不透水材料铺筑,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1)雨季时的大量雨水排泄将大大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2)路表积水在行驶车辆的作用下飞溅,对周边车辆和行人安全产生不利影响;3)密实、不透水的路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扬尘污染重;4)路面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使城市中用来调节小气候的地表植物生长困难,热岛效应突出。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采取安全、生态环保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排水性浙青路面具有抗滑性能好、吸音降噪和雨天表面不积水、行车更安全等优点,是一种高质量环保型路面,近年来被应用于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城市道路建设中。为确保排水性浙青路面迅速排除路表降水,减少路表水膜厚度,减少雨水飞溅产生的水雾,提高行车安全,排水性浙青路面应设置边缘排水系统。目前边缘排水系统多采用结构形式,通过纵向排水管或排水槽和横向出水管,最终接入市政排水管道。采用此种路面排水方法,排水性浙青路面仅解决了雨天表面不积水,行车更安全,减少扬尘污染的问题,但并未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1)还原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2)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3)改善城市地表温度、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克服现有排水性浙青路面功能上的一些不足,较好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其特征在落在车行道的水垂直通过车行道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外侧排水侧石,排入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排水系统包括设在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底部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排入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的水大部分渗入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剩余部分通过纵向排水透水管通过碎石盲沟系统中的纵向透水管排入市政管道。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克服现有排水性浙青路面功能上的一些不足,较好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该排水性浙青路面表面层为透水面层,下设防水粘层,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外侧设置排水侧石,排水侧石设有横向排水通道,侧石外设透水性排水系统,所述车行道透水面层通过横向排水通道与透水性排水系统连通,该透水性排水系统内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所述纵向排水透水管连接至雨水窨井,雨水窨井与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之间设有雨水进水口侧石。车行道路面横坡为1.5% 2%。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排水系统包括设在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底部设纵向排水透水管。在本发明中,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不设边缘排水系统,路面雨水垂直通过车行道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外侧排水侧石,排入外侧碎石盲沟排水系统。本发明克服了排水性浙青路面雨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的缺点,通过外侧特殊排水侧石和透水性排水系统,将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排出,并渗入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本发明还可同时解决透水人行道的纵向排水问题。在集中降雨路基土壤来不及吸收雨水时,多余的雨水通过碎石垫层中的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体现了以下功能优势:
O安全性:雨天表面更不易积水,行车更安全;进入管道水量的减少,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度;
2)生态性:还原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更利于道路范围内植物的生长;
3)节能性:改善城市地表温度、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
4)经济性:利用特殊排水侧石代替路面两侧的纵向排水管,减少工程投资;进入管道水量的减少也减轻了对城市管道排水系统的负担和改造。


图1为本发明实例一的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例一的又一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例一的道路路面排水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例二的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例二的又一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例二的道路路面排水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中的道路排水侧石透视图。图8为本发明中的道路雨水进水口侧石示意图。图9为图8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该排水性浙青路面表面层为透水面层,下设防水粘层,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外侧设置排水侧石,排水侧石设有横向排水通道,所述车行道透水面层与横向排水通道连接,侧石外设透水性排水系统,该透水性排水系统内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所述纵向排水透水管连接至雨水窨井,雨水窨井与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之间设有雨水进水口侧石。图1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车行道的外侧为人行道,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设排水侧石。如图1所示,车行道路面横坡为1.5% 2%。车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11、防水粘层12、不透水中下面层13、封层、不透水基层、垫层和上路床,人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2、砂垫找平层3、透水基层4、透水垫层5、蓄水扩散层6,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为碎石盲沟排水系统,与同样采用级配碎石的人行道透水垫层连为一体,车行道透水面层通过横向排水通道与该碎石盲沟排水系统连通,在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底部设有纵向排水透水管7,其中车行道的不透水基层和垫层的边缘与排水侧石及底部的透水性侧石基础、级配碎石层、蓄水扩散层接触,且接触面采用防渗土工布隔离。车行道透水面层采用多孔性浙青混合料,防水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浙青防水粘层,不透水中下面层采用密集配浙青混凝土,封层采用乳化浙青稀浆封层,不透水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垫层采用级配碎石,上路床采用5%石灰土,实施中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组合表面层为多孔性浙青混合料(0GFC级配或DA级配),下设防水粘层,浙青砼中下面层以下结构均为不渗水常用结构,在此不作具体描述。侧石外侧如为人行道时,人行道采用透水路面结构,路面横坡为I 2%,透水面层2为透水材料(多孔性浙青混合料或透水砼或钢渣砼或透水人行道砖),透水找平层3 (专用钢渣透水集料或砂垫层),透水基层4为透水砼或级配碎石,透水垫层5为级配碎石。为了防止降水过大,地下水来不及吸收,垫层下还设置了中粗砂(细度模数2.3 3.7)的蓄水扩散层6 ;在侧石外侧靠近车行道外侧设带纵向排水透水管7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纵向排水透水管依据进水口的间距(30m 40m),接入市政管道雨水普井8。图2为雨水窨井处的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设雨水窨井,上述纵向透水管延伸至该雨水窨井,雨水窨井的下部设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雨水窨井靠车行道一侧设雨水进水口侧石,所述雨水进水口侧石设有横向排水口,该横向排水口内设隔栅。纵向排水透水管接入雨水窨井方向的侧墙上预留大小合适的开孔。图4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车行道的外侧为绿化设施带,车行道和绿化设施带之间设排水侧石I。如图4所示,车行道的设置与上一实施例相同,而绿化设施带下部均为种植土,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为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其中车行道的不透水基层和垫层的边缘与排水侧石及底部的透水性侧石基础、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及种植土接触,且接触面采用防渗土工布隔离。种植土与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接触面采用针刺无纺土工布隔离。在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底部设有纵向排水透水管。如图5所示,在车行道和绿化设施带之间设有雨水窨井,纵向排水透水管连通雨水窨井,雨水窨井靠车行道一侧设雨水进水口侧石,雨水窨井下部设设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在本发明中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不设边缘排水系统,路面雨水垂直通过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外侧排水侧石,排入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一般情况下,雨水直接渗入侧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在集中降雨路基土壤来不及吸收雨水时,多余的雨水通过碎石盲沟系统中的纵向透水管排入市政管道。如图7所示,所述排水侧石底部为透水性侧石基础17,该透水性侧石基础上设置多个首尾连接的透水侧石单元14,每个透水侧石单元14中下部设有多个并排布置的横向排水通道15。横向排水通道的孔径为4cm 6cm,该横向排水通道顶部低于侧石内侧排水性路面透水层上表面Icm 2cm,底部低于侧石内侧排水性路面防水粘层。
所述的排水侧石单元,材料为预制透水型材料制成的产品(如透水砼、钢渣砼等),有横向排水通道,侧石底部低于排水通道底部5cnT8Cm,透水性侧石基础为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如图8和9所示,所述雨水进水口侧石设有横向排水口 18,该横向排水口内设铸铁隔栅19,砼内设置钢筋,所述隔栅之间的间距为4cm 6cm。该横向排水口 18 —端为进水口 20,另一端为出水口 21,一般来说进水口 20高度为12cm 15cm,其中出水口 21的底部设有一向下的斜坡,便于进入该横向排水口的雨水通过该斜坡排入雨水窨井。所述的透水性排水系统,在靠近机动车道外侧设带有纵向排水透水管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纵向排水透水管接入市政管道雨水窨井。侧石外侧如为人行道时,人行道采用透水路面结构,垫层下还设置了中粗砂蓄水扩散层。一般情况下,雨水直接渗入侧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在集中降雨路基土壤来不及吸收雨水时,多余的雨水通过碎石盲沟中的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雨水窨井。该路面排水方法将机动车道上的雨水引出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之外,即确保了路面结构的强度,满足交通功能,又还原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城市管道排水系统的负担,改善城市地表温度、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为了确保排水侧石I具有良好的透水功能,并能迅速排除排水性浙青路面路表降水,材料选用预制透水建筑材料制成的排水侧石I (如透水砼、钢渣砼等),空隙率大于路面面层,大于20%。同时在侧石上设有横向排水通道,横向排水通道顶部低于侧石内侧排水性路面透水层上表面Icm 2cm,底部低于侧石内侧排水性路面防水粘层,侧石底部低于排水通道底部5cnT8Cm,侧石基础选用透水性水泥混凝土。便于进入路面面层的雨水横向通过排水通道排入侧石外侧土壤内,并可防止路表杂物阻塞排水通道。
权利要求
1.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落在车行道的水垂直通过车行道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车行道外侧的排水侧石,排入侧石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排水系统包括设在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底部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排入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的水大部分渗入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剩余部分通过纵向排水透水管通过碎石盲沟系统中的纵向透水管排入市政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车行道路面横坡为1.5% 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车行道外侧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雨水窨井,所述纵向透水管内的水通过该雨水窨井排入市政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雨水窨井与车行道之间设雨水进水口侧石,该处车行道上的水直接通过该雨水进水口侧石排至雨水窨井,并通过该雨水窨井排入市政管道。
5.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该排水性浙青路面表面层为透水面层,下设防水粘层,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外侧设置排水侧石,排水侧石设有横向排水通道,侧石外设透水性排水系统,所述车行道透水面层通过横向排水通道与透水性排水系统连通,该透水性排水系统内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所述纵向排水透水管连接至雨水窨井,雨水窨井与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之间设有雨水进水口侧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排水系统包括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在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底部设有纵向排水透水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车行道的外侧为人行道,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设排`水侧石,车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防水粘层、不透水中下面层、封层、不透水基层、垫层和上路床,人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砂垫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垫层、蓄水扩散层,透水性侧石基础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与同样采用级配碎石的人行道透水垫层连为一体,其中车行道的不透水基层和垫层的边缘与排水侧石及底部的透水性侧石基础、级配碎石层、蓄水扩散层接触,且接触面采用防渗土工布隔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车行道的外侧为绿化设施带,车行道和绿化设施带之间设置排水侧石,车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防水粘层、不透水中下面层、封层、不透水基层、垫层和上路床,而绿化设施带下部均为种植土,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为碎石盲沟排水系统,车行道的不透水基层和垫层的边缘与排水侧石及底部的透水性侧石基础、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及种植土接触,且接触面采用防渗土工布隔离,种植土与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接触面采用针刺无纺土工布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车行道外侧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雨水窨井,设雨水窨井设置在车行道和人行道或绿化设施带之间,上述纵向排水透水管连通雨水窨井,雨水窨井的下部设排水管,雨水窨井靠车行道一侧设雨水进水口侧石,所述雨水进水口侧石设有横向排水口,该横向排水口内设隔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雨水进水口侧石的横向排水口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出水口较进水口大,出水口的底部设有一向下的斜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路面排水方法及其排水结构系统,其特征在于落在车行道的水垂直通过车行道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车行道外侧的排水侧石,排入侧石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排水系统包括设在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底部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排入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的水大部分渗入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剩余部分通过纵向排水透水管通过碎石盲沟系统中的纵向透水管排入市政管道。本发明克服了排水性沥青路面雨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的缺点,在安全性、生态性、节能性、经济性上均体现了功能优势。
文档编号E01C11/22GK103103905SQ20111035648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1日
发明者陈红缨, 徐健, 彭彬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