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2268341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领域具有防护作用的构筑物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设置在建筑物周边的防护柱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防撞柱主要应用在交通安全方面,近些年,随着国际形式的复杂,各种的恐怖袭击增多,而汽车炸弹方式已成为攻击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主要方式,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例如,2009年10月25日,伊拉克巴格达市中心遭遇两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伊拉克司法部和巴格达省政府建筑严重受损,至少160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2010年9月9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市中央市场遭遇汽车炸弹袭击,17人死亡,133人受伤;2011年I月I日,埃及北部城市亚历山大一座科普特派基督教堂门前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至少21人死亡,79人受伤。·而上述恐怖活动之所以造成重大人员及财产损失,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绝大部分建筑周边未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为使重要建筑免遭袭击,近年来美国与欧洲相继开发了多种车辆障碍装置,如直臂道闸、升降梁、防撞盆栽、楔形路障等多种形式的防护装置,这些防护装置能很好的起到防护作用,但是存在结构复杂,造价高,后期围护费用高等缺点,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因此急需开发一种结构简单,费用低廉易于围护且防护效果较好的建筑防护构筑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现有的建筑未设置有效防护构筑物有效防止危险行为对人员密集的重要建筑的冲撞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由防撞柱体和柱基础组成,所述柱基础包括基础混凝土体、横向型钢基础梁、纵向型钢基础梁、基础边梁和基础板筋,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纵向型钢基础梁、基础边梁及基础板筋均设置在基础混凝土体内,其中,基础边梁和横向型钢基础梁平行设置,所述纵向型钢基础梁设置在基础边梁和横向型钢基础梁之间并与上述两者垂直相交,所述防撞柱体设置在横向型钢基础梁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的位置,其垂直贯穿横向型钢基础梁并与横向型钢基础梁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基础板筋为双向单层钢筋网。所述基础边梁为L型钢梁。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和纵向型钢基础梁上均开设有浇筑孔和排气孔。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和纵向型钢基础梁为H型钢梁或箱型钢梁。所述基础混凝土体的厚度不小于210mm。所述防撞柱体设置在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的位置。所述防撞柱体为钢管混凝土柱,其截面直径不小于250_,露出基础混凝土体的高度不小于900mm。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横向型钢基础梁上拟安装防撞柱体的位置,开设与防撞柱体直径相等的预留孑L ;
步骤二,将纵向型钢基础梁与横向型钢基础梁垂直相交焊接在一起;
步骤三,将基础边梁垂直焊接在横向型钢基础梁的另一端;
步骤四,将基础板筋焊接在横向型钢基础梁的腹板中部;
步骤五,将防撞柱体的外钢管穿过横向型钢基础梁上的预留孔,并将外钢管与横向型钢基础梁的底板焊接连接;
步骤六,按设计尺寸挖好基坑;
步骤七,将步骤一至五连接好的整体放入基坑;
步骤八,浇筑防撞柱体的外钢管内和及基础混凝土体的混凝土部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防撞柱体与基础中横梁焊接,使防撞柱体与基础混凝土体形成一个整体,具有良好的防冲撞能力。本发明中要求防撞柱体设置在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的位置,有利于增大抗倾覆力矩,保证其受撞击过程中不会翻转,增强其防护功能。本发明所述防撞柱系统所采用材料和形式均与建筑本体相同,因此与周围环境适应性好,能够很好的搭配周围建筑风格,且不会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在防护工程,反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发明可与建筑本身同时建造或后期增设,方式灵活,且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后期围护成本低。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外围防护,尤其适用于诸如政府办公楼、学校、银行等重要建筑的安全防护。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单桩布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向俯视图。图3本发明实施例二多桩布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 一防撞柱体、2—横向型钢基础梁、3—纵向型钢基础梁、4 一基础混凝土体、5 —基础板筋、6 —基础边梁、7 —浇筑孔、8 —排气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I和图2,为浅基础单桩布置的情况,一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由防撞柱体I和柱基础组成,所述柱基础包括基础混凝土体4、横向型钢基础梁2、纵向型钢基础梁3、基础边梁6和基础板筋5,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2、纵向型钢基础梁3、基础边梁6及基础板筋5均设置在基础混凝土体4内,其中,基础边梁6和横向型钢基础梁2平行设置,所述纵向型钢基础梁3设置在基础边梁6和横向型钢基础梁2之间并与上述两者垂直相交,所述防撞柱体I设置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3的位置,其垂直贯穿横向型钢基础梁2并与横向型钢基础梁2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基础板筋5为双向单层钢筋网。所述基础边梁6为L型钢梁。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2和纵向型钢基础梁3上均开设有浇筑孔7和排气孔8。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2和纵向型钢基础梁3为H型钢梁或箱型钢梁。所述基础混凝土体4的厚度不小于210_。所述防撞柱体I为钢管混凝土柱,其截面直径不小于250mm,露出基础混凝土体4的高度不小于900mm。实施例二,参见图3,为浅基础多桩布置的情况,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的拓展,两相邻防撞柱体I的轴线距离为1400mm。其余构件的尺寸和材料,根据设计需求和现场材料灵活选择,保证有足有的强度、刚度及良好的使用性能即可。本发明在实施时还可根据需求及建筑物外形设置为圆形闭合围护圈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等方式,其本质均为在本发明描述的技术方案上进行的扩展和延伸,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
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上拟安装防撞柱体I的位置,开设与防撞柱体I直径相等的预留孔;
步骤二,将纵向型钢基础梁3与横向型钢基础梁2垂直相交焊接在一起;
步骤三,将基础边梁6垂直焊接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的另一端;
步骤四,将基础板筋5焊接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的腹板中部;
步骤五,将防撞柱体I的外钢管穿过横向型钢基础梁2上的预留孔,并将外钢管与横向型钢基础梁2的底板焊接连接;
步骤六,按设计尺寸挖好基坑;
步骤七,将步骤一至五连接好的整体放入基坑;
步骤八,浇筑防撞柱体I的外钢管内和及基础混凝土体4的混凝土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防撞柱体(I)和柱基础组成,所述柱基础包括基础混凝土体(4 )、横向型钢基础梁(2 )、纵向型钢基础梁(3 )、基础边梁(6 )和基础板筋(5 ),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2 )、纵向型钢基础梁(3 )、基础边梁(6 )及基础板筋(5 )均设置在基础混凝土体(4 )内,其中,基础边梁(6 )和横向型钢基础梁(2 )平行设置,所述纵向型钢基础梁(3)设置在基础边梁(6)和横向型钢基础梁(2)之间并与上述两者垂直相交,所述防撞柱体(I)设置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上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3)的位置,垂直贯穿横向型钢基础梁(2)并与横向型钢基础梁(2)底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板筋(5)为双向单层钢筋网。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边梁(6)为L型钢梁。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2)和纵向型钢基础梁(3)上均开设有浇筑孔(7)和排气孔(8)。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2)和纵向型钢基础梁(3)为H型钢梁或箱型钢梁。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体(4)的厚度不小于210mm。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柱体(I)为钢管混凝土柱,其截面直径不小于250mm,露出基础混凝土体(4)的高度不小于900mm。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步骤一,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上拟安装防撞柱体(I)的位置,开设与防撞柱体(I)直径相等的预留孔; 步骤二,将纵向型钢基础梁(3)与横向型钢基础梁(2)垂直相交焊接在一起; 步骤三,将基础边梁(6)垂直焊接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的另一端; 步骤四,将基础板筋(5)焊接在横向型钢基础梁(2)的腹板中部; 步骤五,将防撞柱体(I)的外钢管穿过横向型钢基础梁(2)上的预留孔,并将外钢管与横向型钢基础梁(2)的底板焊接连接; 步骤六,按设计尺寸挖好基坑; 步骤七,将步骤一至五连接好的整体放入基坑; 步骤八,浇筑防撞柱体(I)的外钢管内和及基础混凝土体(4)的混凝土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基础固定式防撞柱系统及其施工方法,由防撞柱体和柱基础组成,所述柱基础包括基础混凝土体、横向型钢基础梁、纵向型钢基础梁、基础边梁和基础板筋,所述横向型钢基础梁、纵向型钢基础梁、基础边梁及基础板筋均设置在基础混凝土体内,其中,基础边梁和横向型钢基础梁平行设置,所述纵向型钢基础梁设置在基础边梁和横向型钢基础梁之间并与上述两者垂直相交,所述防撞柱体设置在横向型钢基础梁靠近纵向型钢基础梁的位置,其垂直贯穿横向型钢基础梁并与横向型钢基础梁底面固定连接。本发明具有防护效果好,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费用低廉和后期围护成本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围的安全防护。
文档编号E01F15/00GK102926342SQ2012104940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8日
发明者孙建运, 李国强, 胡波, 陈素文, 卢海陆, 王震, 刘天一, 曹轲 申请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