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两条主通道以及位于两条主通道交叉位置正上方的换乘枢纽,所述换乘枢纽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和借助于构筑物设于其正上方的多方向换乘通道,多方向换乘通道包括分层设置的乘车通道和跨线通道,其优点在于:1、方便通行:乘客可以在每条直行右车道的立体巴士换乘口直接从进出站口出站或通过多方向换乘通道进入其他方向直行车道的立体巴士换乘口。2、布局紧凑,指向明确,通道之间连通无障碍:进站的乘客或者从立体巴士换乘口出来的乘客可分别通过乘车通道和跨线通道的导向实现换乘,充分利用了高架通道中部的空间。
【专利说明】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叉立体道路交通枢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于2012年7月11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市中心立交桥”公开了一种多层立交桥,其交汇的直行道分别位于两层隧道(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内,转向车道借助高架通道互联互通。该实用新型布局紧凑,占地少,线型简练,指向明确,易于通行,还能有效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0003]专利号为20092005314.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宽体高架电车”公开了一种立体式新型公共交通工具(本实用新型称之为:立体巴士),其车身下方可通过普通小型汽车,主要利用城市道路上方的空间作为运输平台,其载客量大,车身下可以并行两辆以上的小汽车,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增大道路运输量。该实用新型专利在实际应用时,车身还可以采用顶部开门的方式进出乘客,尤其是应用在本实用新型发明人于2012年7月11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市中心立交桥”时,“宽体高架电车”可以穿行于直行车道上,并且通过车身顶部开门的方式在直行车道顶部通过立体巴士换乘口实现乘客进出。
[0004]目前,还没有使上述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有机结合的乘车换站、进出站的通道,能够满足立体巴士与市中心立交桥的高效配合。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它可以实现立体巴士在两条交汇的主通道上方进站乘车或者换乘,布局紧凑、充分利用了高架通道中部的空间,占地少,指向明确,方便通行,有效降低了工程施工的成本。
[000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且相互交叉的两条主通道以及与两条主通道连通的辅助通道,所述主通道为封闭通道,还包括位于两条主通道交叉位置正上方的换乘枢纽,所述换乘枢纽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的和借助于构筑物设于其正上方的多方向换乘通道,所述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和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均为双向车道,每个方向的车道顶面均设有两个立体巴士换乘口,所述位于第一层的立体巴士换乘口两两对称地设于换乘枢纽的两侧,所述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对应的四个立体巴士换乘口位于换乘枢纽正下方、且每个换乘口均借助于第一竖向旋转楼梯与多方向换乘通道连通,所述相邻的、且与不同走向的车道对应的第一竖向旋转楼梯之间设置第一直梯,所述第一直梯底部与其中一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底部对应,其顶部与另外一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顶部对应;所述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顶面设有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连通的两组第二直梯,两组第二直梯分别位于换乘枢纽的两侧,所述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还设有与两组第二直梯顶部位置对应的第二竖向旋转楼梯,同时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底部还分别设有斜向上延伸至换乘枢纽顶部的第三直梯,所述多方向换乘通道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还设有用于引导乘客出站、调头乘车以及换向乘车的乘车通道和位于换乘枢纽顶面上的跨线通道,所述跨线通道两端分别与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和两套第三直梯顶部连通。
[0007]所述构筑物为借助于立柱设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上方的盘状结构,所述跨线通道设于所述盘状结构顶部,所述盘状结构顶面上设有两个办公空间,两个办公空间相对于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的两个方向车道的对称面对称,在所述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上方设有两个安检入口,所述的两个安检入口分别位于两个办公空间正下方。
[0008]所述每个安检入口处均设有一套第四直梯,第四直梯均与对应的办公空间连通。
[0009]所述立体巴士换乘口均配套设有用于引导乘客乘车或者出站的定向通道。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方便通行:乘客可以在每条直行右车道的立体巴士换乘口直接从进出站口出站或通过多方向换乘通道进入其他方向直行车道的立体巴士换乘口。2、布局紧凑,指向明确,通道之间连通无障碍:进站的乘客或者从立体巴士换乘口出来的乘客可分别通过乘车通道和跨线通道的导向实现换乘,充分利用了高架通道中部的空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乘车通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跨线通道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交通枢纽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北侧安检入口进入的乘客换乘线路示意图,本图的方向定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0015]图5为图4中跨线通道走向示意图;
[0016]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南侧安检入口进入的乘客换乘线路示意图,本图的方向定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0017]图7为本实用新型跨线通道走向示意图;
[0018]图8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东行乘客换乘线路示意图,本图的方向定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0019]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北行乘客换乘线路示意图,本图的方向定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0020]在附图中,1、第一竖向旋转楼梯;2、第一直梯;3、第二竖向旋转楼梯;4、第二直梯;5、第三直梯;6、乘车通道;7、跨线通道;8、办公空间;9、安检入口 ;10、立体巴士换乘口 ;11、盘状结构;12、第四直梯;13、定向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如图1-3所示的一种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且相互交叉的两条主通道以及与两条主通道连通的辅助通道,所述主通道为封闭通道,还包括位于两条主通道交叉位置正上方的换乘枢纽,所述换乘枢纽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的和借助于构筑物设于其正上方的多方向换乘通道,所述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和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均为双向车道,每个方向的车道顶面均设有两个立体巴士换乘口 10,所述位于第一层的立体巴士换乘口 10两两对称地设于换乘枢纽的两侧,所述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对应的四个立体巴士换乘口 10位于换乘枢纽正下方、且每个换乘口均借助于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与多方向换乘通道连通,所述相邻的、且与不同走向的车道对应的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之间设置第一直梯2,所述第一直梯2底部与其中一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底部对应,其顶部与另外一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顶部对应;所述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顶面设有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连通的两组第二直梯4,两组第二直梯4分别位于换乘枢纽的两侧,所述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还设有与两组第二直梯4顶部位置对应的第二竖向旋转楼梯3,同时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3底部还分别设有斜向上延伸至换乘枢纽顶部的第三直梯5,所述多方向换乘通道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还设有用于引导乘客出站、调头乘车以及换向乘车的乘车通道6和位于换乘枢纽顶面上的跨线通道7,所述跨线通道7两端分别与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3和两套第三直梯5顶部连通。
[0023]所述构筑物为借助于立柱设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上方的盘状结构11,所述跨线通道7设于所述盘状结构11顶部,所述盘状结构11顶面上设有两个办公空间8,两个办公空间8相对于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的两个方向车道的对称面对称,在所述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上方设有两个安检入口 9,所述的两个安检入口 9分别位于两个办公空间8正下方,安检入口通过两套第二直梯和跨线通道连通,同时所述每个安检入口 9处均设有一套第四直梯12,第四直梯12与对应的办公空间8连通,跨线通道的目的是避免从第一层行至第二层的乘客绕行的问题,设置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和第三直梯配套实现跨线,从安检入口 9进入的乘客,可以借助于第一直梯直接上到构筑物的盘状结构上方,并根据乘车放线选择四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下行到第二层主通道顶面,并沿着对应方向的换乘通道行止立体巴士换乘口,还可以借助于第二直梯下行到第一层主通道顶面换乘,本实用新型列举了从两个安检入口进入的乘客走向,为了清楚表述,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几幅图均将正上方设为北,两种具体走向参见附图4-7。
[0024]所述立体巴士换乘口 10均配套设有用于引导乘客乘车或者出站的定向通道13,从立体巴士换乘口 10出来的乘客,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通道13出站,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定向通道进入乘车通道进行换乘,实现多方向乘车。
[0025]为了更加清楚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还列举了两种具体走向(具体参见附图8和附图9),分别是向东行驶和向北行驶的立体巴士的下车乘客换乘方向,具体走向参见附图箭头示意。
[0026]立体巴士在进入两个主通道交汇处停站时,乘客从立体巴士换乘口下车,直接进入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的多方向换乘通道;立体巴士在离开两个主通道交汇处停站时,乘客上车,在乘客需要选择乘坐立体巴士出行时,通过市中心立交桥配套的人行道进入交通枢纽,可以从两套办公空间下方的安检入口进站,当然,安检入口同时也兼备出站的功能,乘客下车后如果还没有到站,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同方向乘车,乘客只需在沿着乘车通道直行至该直行车道对应的用于乘客进入立体巴士的换乘口即可;如果坐过站,则需要在与该直行通道方向相反的直行车道对应的立体巴士换乘口上车;如果需要换乘其他方向的立体巴士,则可以根据引导表示沿着对应的乘车通道或者换向车道进行换乘;如果需要出站,则直接从安检入口出站即可,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四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的目的是方便乘客在同一主通道上反向乘车或者继续同方向乘车,避免在乘车通道内绕远,所设置的第二直梯将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顶面和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连通,方便乘客向垂直方向换乘,同时在与第一直梯上端配套设置两套竖向旋转楼梯,并于两套竖向旋转楼梯顶部设有用于将两者连通的跨线通道,方便从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出来的乘客直接跨过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进行通向或者平行反向乘车,提高运行效率。
[0027]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层设置跨线通道和乘车通道,相互无交叉,各个方向的乘客均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换乘路线,同时在第二层主通道顶面设置疏导台和咨询台,方便换乘,其具有以下优点:1、方便通行:乘客可以在每条直行右车道的立体巴士换乘口直接从进出站口出站或通过多方向换乘通道进入其他方向直行车道的立体巴士换乘口。2、布局紧凑,指向明确,通道之间连通无障碍:进站的乘客或者从立体巴士换乘口出来的乘客可分别通过乘车通道和跨线通道的导向实现换乘,充分利用了高架通道中部的空间。
【权利要求】
1.一种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且相互交叉的两条主通道以及与两条主通道连通的辅助通道,所述主通道为封闭通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两条主通道交叉位置正上方的换乘枢纽,所述换乘枢纽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和借助于构筑物设于其正上方的多方向换乘通道,所述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和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均为双向车道,每个方向的车道顶面均设有两个立体巴士换乘口(10),所述位于第一层的立体巴士换乘口(10)两两对称地设于换乘枢纽的两侧,所述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对应的四个立体巴士换乘口(10)位于换乘枢纽正下方、且每个换乘口均借助于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与多方向换乘通道连通,所述相邻的、且与不同走向的车道对应的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之间设置第一直梯(2),所述第一直梯(2)底部与其中一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底部对应,其顶部与另外一套第一竖向旋转楼梯(I)顶部对应;所述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顶面设有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连通的两组第二直梯(4),两组第二直梯(4)分别位于换乘枢纽的两侧,所述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还设有与两组第二直梯(4)顶部位置对应的第二竖向旋转楼梯(3),同时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3)底部还分别设有斜向上延伸至换乘枢纽顶部的第三直梯(5),所述多方向换乘通道包括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顶面上还设有用于引导乘客出站、调头乘车以及换向乘车的乘车通道(6 )和位于换乘枢纽顶面上的跨线通道(7),所述跨线通道(7)两端分别与两套第二竖向旋转楼梯(3)和两套第三直梯(5)顶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构筑物为借助于立柱设于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上方的盘状结构(11),所述跨线通道(7)设于所述盘状结构(11)顶部,所述盘状结构(11)顶面上设有两个办公空间(8 ),两个办公空间(8 )相对于位于第一层的主通道的两个方向车道的对称面对称,在所述位于第二层的主通道上方设有两个安检入口(9),所述的两个安检入口(9)分别位于两个办公空间(8)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安检入口( 9 )处均设有一套第四直梯(12 ),第四直梯(12)与对应的办公空间(8 )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与立体巴士配套的市中心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巴士换乘口(10)均配套设有用于引导乘客乘车或者出站的定向通道(13)。
【文档编号】E01C1/04GK203821186SQ201420228053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6日
【发明者】张虎 申请人: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