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0986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逐步被各种不透水的场地和透水性极差的混凝土路面所覆盖,使城市在雨季经常产生严重内涝,影响公众出行安全和效率。透水型路面以其生态环保的优势逐渐受到推广,特别是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海绵城市建设,透水性路面对于防止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并保障水质,改善城市热环境,以及吸声降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城市透水路面存在耐久性差、易堵塞、不易维护、透水能力有限,易积水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结构,它具有透水路面耐久性较好、透水能力较佳及排水效果较佳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滤水层、垫层和土基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的上端面与装饰性透水面层的底端面相贴合,其下端面与滤水层的上端面相贴合;所述垫层的上端面与滤水层的底端面相贴合,其下端面与土基层的上端面相贴合。

所述装饰性透水面层厚度为20mm~30mm,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厚度为60mm~150mm,所述滤水层厚度为20mm~30mm,所述垫层厚度为100mm~200mm。

所述装饰性透水面层由透水自然石或胶筑透水石所构成。

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的强度等级C20~C25。

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的透水系数2.5~4.0mm/s。

所述透水混凝土层的孔隙率为15%~30%。

所述滤水层由天然粗砂或再生细骨料所构成。

所述垫层由碎石层或砂砾层所构成。

所述土基层由夯实素土层或夯实粉煤灰层所构成。

所述土基层的压实系数在95%以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饰性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滤水层及垫层均具有透水性,这样可以有效的还原、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城市内涝及路面塌陷;本实用新型可以将雨水直接下渗到土壤中,既减轻了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又缓解了自然水体因路表径流产生的污染;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透水结构,因此其内部为多孔结构,这样能有效吸收各类噪音,改善城市噪音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见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结构,其包括装饰性透水面层10、透水混凝土层20、滤水层30、垫层40和土基层50,装饰性透水面层10厚度为20mm~30mm,其由透水自然石或胶筑透水石所构成;滤水层30厚度为20mm~30mm,其由天然粗砂或再生细骨料所构成;垫层40厚度为100mm~200mm,其由碎石层或砂砾层所构成;透水混凝土层20厚度为60mm~150mm,其强度等级在C20~C25之间,其透水系数在2.5~4.0mm/s之间,其孔隙率在15%~30%之间;土基层50由夯实素土层或夯实粉煤灰层所构成,其压实系数在95%以上。透水混凝土层20的上端面与装饰性透水面层10的底端面相贴合,其下端面与滤水层30的上端面相贴合;垫层40的上端面与滤水层30的底端面相贴合,其下端面与土基层50的上端面相贴合。该结构能够具有较佳的透水性,这样可以有效的还原、补充地下水,维持地下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城市内涝及路面塌陷;而且还可以将雨水直接下渗到土壤中,既减轻了城市管网的排水压力,又缓解了自然水体因路表径流产生的污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