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8834阅读:10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岔道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



背景技术:

现有非一体式辙叉结构设计时,为配合心轨高度变化和车轮过岔时产生的冲击作用,通常辙叉翼轨高度在辙叉的不同阶段设计为不同值。针对这种翼轨构型设计,加工时则采用多次顶弯(至少两次顶弯),将辙叉的翼轨垂直顶弯抬高的方式,使辙叉的心轨翼轨高度差与车轮踏面相应位置接近,以达到咽喉段翼轨加高的目的,翼轨顶弯后轨顶、轨底均相对于未顶弯部分高出一定距离。此时,为配合轨底的不平直,通常在顶弯抬高段通过增加轨底垫板(一般为铁垫板)的方式托起翼轨顶弯抬高段,见图10,但其轨顶面轮廓与车轮踏面轮廓相差甚远,轮轨关系配合方面缺点较明显,对辙叉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由于翼轨垂直弯折,使得辙叉的心轨、翼轨轨底不能保持为一个平面,垂直弯折的误差导致翼轨轨底与垫板存在间隙,使得车轮通过辙叉时产生振动冲击,加快了辙叉的损坏周期。

为配合车轮形状,及车轮过岔的渐进性,翼轨咽喉处断面多为非标准断面,以60kg/m钢轨18号单开道岔的50mm断面位置处为例,该断面结构一般由标准轨铣削成型,心轨与翼轨轨底不平齐,断面结构见图11。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辙叉翼轨顶弯工艺控制难度较大,即使同一规格的辙叉翼轨顶弯的程度控制过程复杂,且误差较大。

2.顶弯成型的辙叉翼轨由于轨底不平直,需增加垫板抬高,一般为铁垫板,铁垫板通过铣削成型,加工时存在尺寸误差,进而影响辙叉翼轨高度误差,增加装配难度。车轮驶过翼轨时造成翼轨各部分震荡幅度不同,恶化辙叉翼轨使用环境。

3.咽喉段辙叉翼轨轨顶铣削成特殊形状,该形状加工过程虽简单,但其结构存在不合理性:车轮经过辙叉翼轨时,翼轨顶端与车轮接触面过小,增加翼轨局部承重,易形成翼轨早期损伤。此时,车轮大部分重量由心轨承担,也恶化了心轨的使用环境。

本实用新型至少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部分而提出,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包括翼轨和心轨组件,所述翼轨包括左侧翼轨和右侧翼轨,所述心轨组件位于所述左侧翼轨和右侧翼轨之间;

左侧翼轨和心轨组件之间、右侧翼轨和心轨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间隔铁;

心轨组件、翼轨和间隔铁通过螺栓紧固组件安装在一起;

翼轨和心轨组件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左侧翼轨的顶面与所述心轨组件的顶面、所述右侧翼轨的顶面与所述心轨组件的顶面分别组合成供车轮通过的左侧轨顶面和右侧轨顶面,所述左侧轨顶面和右侧轨顶面的轮廓与车轮轮缘的轮廓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左侧翼轨和右侧翼轨在长度方向上均设置有挤高段,左侧翼轨的挤高段与右侧翼轨的挤高段对应设置。

优选地,左侧翼轨的挤高段为左侧翼轨的轨头部分被挤压形成的挤高段;右侧翼轨的挤高段为右侧翼轨的轨头部分被挤压形成的挤高段。

优选地,所述心轨组件为锻造心轨组件,所述锻造心轨组件包括左侧叉跟轨、右侧叉跟轨和位于左侧叉跟轨和右侧叉跟轨之间的锻造心轨,螺栓紧固组件依次贯穿所述左侧叉跟轨、锻造心轨和右侧叉跟轨并将三者固定。

优选地,所述心轨组件为长短心轨组件,所述长短心轨组件包括长心轨和短心轨,螺栓紧固组件依次贯穿所述长心轨和短心轨并将二者固定。

优选地,所述螺栓紧固组件包括紧固螺杆、左螺帽和右螺帽,紧固螺杆贯穿所述翼轨、间隔铁和心轨组件,左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左端、右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右端。

优选地,所述左螺帽和左侧翼轨之间设置有防转垫圈,所述右螺帽和右侧翼轨之间设置有钢轨垫圈。

优选地,所述螺栓紧固组件包括紧固螺杆、左螺帽和右螺帽,紧固螺杆贯穿所述左侧叉跟轨、锻造心轨和右侧叉跟轨,左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左端、右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右端。

优选地,所述左螺帽和左侧叉跟轨之间设有钢轨垫圈,所述右螺帽和右侧叉跟轨之间设有防转垫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加高型翼轨通过将标准轨轨头的一部分挤高,达到增加翼轨轨顶高度的目的,无需顶弯工艺过程,减少顶弯过程造成的尺寸误差,及顶弯工艺过程给辙叉翼轨带来的伤害,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辙叉翼轨品质。

2、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辙叉翼轨无需轨底垫板进行局部抬高,该方法简化了辙叉结构,避免了轨底垫板尺寸误差带来的辙叉整体误差;避免了辙叉轨底垫板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问题,降低了辙叉组装难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辙叉养护难度。

3、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辙叉翼轨,通过将标准轨轨头的一部分挤高后,对翼轨轨头进行铣削加工,该加工的目的是:去除轨头挤高时产生的辙叉翼轨表面缺陷,给翼轨轨头以特殊的轮廓形状,增加车轮过岔时车轮与翼轨的接触面积,保证翼轨受力均匀,也较大程度的分担了心轨所受的压力,达到改善心轨受力环境的目的。

4、本专利中描述的辙叉翼轨,使用灵活性强,适合多种轨道交通承载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的B-B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的C-C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图的D-D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加高型翼轨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加高型翼轨的主视图的F-F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加高型翼轨的主视图的E-E剖视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合金组合辙叉的断面图;

图11为传统60kg/m钢轨18号单开道岔的50mm断面位置处翼轨轮廓图;

图中:1-左侧翼轨,2-心轨组件,21-左侧叉跟轨,22-右侧叉跟轨,23-锻造心轨,3-间隔铁,4-螺栓紧固组件,5-防转垫圈,6-钢轨垫圈,7-右侧翼轨,311-为辙叉垫板,11-左侧翼轨,12-心轨组件,13-间隔铁,14-螺栓紧固组件,15-防转垫圈,16-钢轨垫圈,17-右侧翼轨,121-长心轨,122-短心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7、图8及图9所示,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包括翼轨和心轨组件2,所述翼轨包括左侧翼轨1和右侧翼轨7,所述心轨组件2位于所述左侧翼轨1和右侧翼轨7之间,左侧翼轨1和心轨组件2之间、右侧翼轨7和心轨组件2之间设置有所述间隔铁3,心轨组件2、翼轨和间隔铁3通过螺栓紧固组件4安装在一起,螺栓紧固组件4包括紧固螺杆、左螺帽和右螺帽,紧固螺杆至少在左右两端具有螺纹,紧固螺杆贯穿所述翼轨、间隔铁3和心轨组件2,左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左端、右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右端,左螺帽和左侧翼轨1之间设置有防转垫圈5,右螺帽和右侧翼轨7之间设置有钢轨垫圈6;所述翼轨的底面与心轨组件2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左侧翼轨1的顶面与所述心轨组件2的顶面、所述右侧翼轨7的顶面与所述心轨组件2的顶面分别组合成供车轮通过的左侧轨顶面和右侧轨顶面,所述左侧轨顶面和右侧轨顶面的轮廓与车轮轮缘的轮廓相匹配。术语“相匹配”指的是左侧轨顶面和右侧轨顶面的轮廓与车轮轮缘的轮廓基本相符合,轮廓的匹配的程度只要保证车轮轮缘能够沿轨顶面平顺地移动即可,并不一定要求轮廓在几何意义上完全相同。由于翼轨和心轨组件2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无需加装垫板,这样避免了加装垫板造成的装配误差。

所述翼轨为加高型翼轨,是在普通导轨的基础上经挤压得到的,即在左侧翼轨1和右侧翼轨7在长度方向上均设置有挤高段,所述左侧翼轨1的挤高段与所述右侧翼轨7的挤高段对应设置,左侧翼轨1的挤高段为左侧翼轨1的轨头部分被挤压形成的挤高段,右侧翼轨7的挤高段为右侧翼轨7的轨头部分被挤压形成的挤高段,所述挤高段的高度即翼轨底面至翼轨顶面的距离,挤高度的高度大于翼轨其他段的高度,如图中H1大于H2,挤高段的高度能够满足心轨、翼轨整体加工后的轨顶面轮廓与车轮轮缘踏面轮廓相符合。本实用新型中描述的加高型翼轨通过将标准轨轨头的一部分挤高,达到增加翼轨轨顶高度的目的,无需顶弯工艺过程,减少顶弯过程造成的尺寸误差,及顶弯工艺过程给辙叉翼轨带来的伤害,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辙叉翼轨品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心轨组件为锻造心轨组件,如图3所示,锻造心轨组件包括左侧叉跟轨21、右侧叉跟轨22和位于左侧叉跟轨21和右侧叉跟轨22之间的锻造心轨23,螺栓紧固组件4由紧固螺杆、左螺帽和右螺帽组成,紧固螺杆至少在左右两端具有螺纹。紧固螺杆依次贯穿所述左侧叉跟轨21、锻造心轨23和右侧叉跟轨22,左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的左端,右螺杆旋紧在紧固螺杆的右端,以将三者固定。左螺帽和左侧翼轨1之间设置有钢轨垫圈6,所述右螺帽和右侧翼轨7之间设置有防转垫圈5。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装配简单,不仅解决了图10中所述的轨底不平直,需要增加辙叉垫板311的问题,而且所述翼轨的顶面与所述心轨组件2的顶面分别组合成供车轮通过的左侧轨顶面和右侧轨顶面,其形成的轮廓增加了车轮过岔时车轮与翼轨的接触面积,保证翼轨受力均匀,也较大程度上分担了心轨所受的压力,达到改善心轨受力环境的目的。

实施例二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的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为长短心轨组合辙叉,其各部件与实施例一结构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心轨组件12为长短心轨组件,所述长短心轨组件包括长心轨121和短心轨122,左侧翼轨11和右侧翼轨17之间为长短心轨组件。左侧翼轨11和长短心轨组件之间、右侧翼轨17和长短心轨组件之间均设有间隔铁13。螺栓紧固组件14包括紧固螺杆、左螺帽和右螺帽,紧固螺杆至少在左右两端具有螺纹,紧固螺杆贯穿所述长心轨121、短心轨122、间隔铁13、左侧翼轨11和右侧翼轨17,左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左端,右螺帽旋紧在紧固螺杆右端。左螺帽和左侧翼轨1之间设置有防转垫圈5,所述右螺帽和右侧翼轨7之间设置有钢轨垫圈6。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翼轨轨头压制加高型组合辙叉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