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9641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吹风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在园林机械中,吹风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工具,借助吹向地面的气流来清楚灰尘或者杂物进行清洁。吹风机通常包括壳体、连接壳体的风管、收纳于壳体的涵道、产生气流的风扇和用于驱动风扇的电机。为了减少整体的尺寸,电机通常设置在涵道内,利用涵道内的空余空间来安置电机。但是由于涵道内的空间往往比较狭小,不利于电机的正常散热,造成电机的工作温度过高反而影响电机的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该问题,一种解决办法是把电机安装在涵道的外部。涵道外部较大的空间有利于电机的散热,但是这会相应增加整体的尺寸,不利于体积小巧的发展趋势。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手段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小的整体尺寸和较低成本的吹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风机,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使空气从所述风管吹出;涵道,收纳于所述壳体中,用于引导所述空气流动;风扇,用于使空气产生流动;电机,连接所述风扇并产生提供给所述风扇的动力;其中,所述涵道包括导流外罩、导流内罩以及位于所述导流外罩和导流内罩之间的静叶片,所述电机为交流电机,所述交流电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导流内罩内。

优选地,所述交流电机完全收容于所述导流内罩内。

优选地,所述交流电机的直径大于等于58mm。

优选地,所述导流内罩的直径大于等于62mm。

优选地,所述风扇包括轮毂以及安装在所述轮毂上的叶片,其中所述轮毂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导流内罩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轮毂的直径大于等于50mm。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中空设置使得冷却所述电机的冷却气流通过所述静叶片内部。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具有供所述冷却气流通过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独立设置。

优选地,所述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内罩内的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产生冷却气流。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环绕所述导流内罩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风扇产生的气流从所述静叶片之间的间隙通过。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设有对准所述进风通道的进风口以及对准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静叶片包括包含进风通道的第一静叶片以及包含出风通道的第二静叶片,所述第一静叶片与所述第二静叶片之间通过隔离筋隔离。

优选地,所述隔离筋与所述第一、第二静叶片的表面形状匹配,从而使得所述隔离筋与所述第一、第二静叶片形成光滑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导流内罩包括可相互固定连接的前导流内罩和后导流内罩,所述第一静叶片位于所述前导流内罩上,所述第二静叶片位于所述后导流内罩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另外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的吹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吹风机,包括:壳体;风管,连接所述壳体并使空气从所述风管吹出;涵道,收纳于所述壳体中,用于引导所述空气流动;风扇,用于使空气产生流动;电机,连接所述风扇并产生提供给所述风扇的动力;其中,所述涵道包括导流外罩、导流内罩以及位于所述导流外罩和导流内罩之间的静叶片,所述电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导流内罩内,所述静叶片中空设置使得冷却所述电机的冷却气流通过所述静叶片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采用成本较低的交流电机,而且把交流电机设置在涵道内,使得整体吹风机的尺寸较小。另外,通过中空的静叶片内部作为冷却电机的通道,在不影响整体设计布局的前提下,提升电机的冷却效果,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的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同时结合附图描述而清楚地获得。

附图以及说明书中的相同的标号和符号用于代表相同的或者等同的元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吹风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吹风机沿纵向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吹风机的涵道去掉部分的示意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中的吹风机的涵道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电机全部位于涵道中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电机部分位于涵道中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吹风机的导流内罩具有散热孔的示意图。

1、吹风机 2、壳体 3、风管

4、涵道 5、风扇 6、电机

7、风扇轴线 8、前部 9、后部

21、第一开口 22、第二开口 31、出风口

41、导流外罩 42、导流内罩 43、静叶片

44、进风通道 45、出风通道 46、第一静叶片

47、第二静叶片 48、隔离筋 51、轮毂

52、叶片 61、电机轴 62、冷却风扇

81、前导流外罩 82、前导流内罩 91、后导流外罩

92、后导流内罩 100、散热孔 461、本体部

462、延伸部 D1、电机直径 D2、导流内罩直径

D3、轮毂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考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吹风机1。吹风机1包括壳体2、风管3、涵道4、风扇5以及电机6。风管3用于与壳体2连接。壳体2上具有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其中,第一开口21作为进风口,外界的空气从该第一开口21进入壳体2。第二开口22作为连接口,用于与风管3连接。风管3的一端通过该第二开口22与壳体2可拆卸的连接。风管3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31,空气从出风口31吹向地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吹风机1还具有吸风功能。空气连同杂物从风管3的出风口31吸入,通过风扇5后从第一开口21排出。

请参考图2和图3。壳体2内设有涵道4及风扇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5为轴流风扇。风扇5包括连接电机6的轮毂51,若干个安装到轮毂51上的叶片52。叶片52可以与轮毂51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开后组装到一起。叶片52大致沿轮毂51的径向方向延伸。轮毂51和叶片52经由电机6的驱动可围绕一风扇轴线7旋转。从而产生沿风扇轴线7方向移动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风扇轴线7穿过轮毂51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当吹风机1执行吹风功能时,风扇5围绕风扇轴线7沿第一方向旋转,而当吹风机1执行吸风功能时,风扇5围绕风扇轴线7沿第二方向旋转,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涵道4的作用是对风扇5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因此涵道4位于风扇5的下游区域,而第一开口21位于风扇5的上游区域。在上游区域,空气从第一开口21进入到壳体2的内部后,向靠近风扇5的方向移动。而通过风扇5后,空气从上游区域移动至下游区域。在下游区域,空气向远离风扇5的方向移动,并最终通过风管3吹向外界,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涵道4包括导流外罩41,位于导流外罩41内的的导流内罩42以及固定设置的静叶片43。导流外罩41呈筒状,大致沿风扇轴线7方向延伸。导流内罩42位于导流外罩41的中心位置。导流内罩42也大致沿风扇轴线7方向延伸。导流内罩42的内部中空设置。导流外罩41与导流内罩42之间形成的空隙用于使风扇5产生的气流通过。其中,电机6优选的设置在导流内罩41的内部。或者说,电机6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导流内罩41内。电机6具有连接风扇5的轮毂51的电机轴61。在本实施例中,电机6可以是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尺寸通常比较小,具体地,直流电机的尺寸通常为48mm,甚至更小。由此直流电机可以方便的设置在导流内罩42内。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但是直流电机由于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直流供电时间的限制,持续工作较短,不利于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交流电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长时间工作。但是交流电机的尺寸比较大,通常认为无法放入导流内罩42中。为了能够仍然把交流电机设置在导流内罩42内,必须重新考虑设置导流内罩42以及风扇5的尺寸大小。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机6为交流电机。通常交流电机的直径D1大于等于58mm。当然,交流电机的尺寸还可以是其他尺寸,例如62mm,65mm,73mm,82mm等。而导流内罩42为了容纳交流电机,导流内罩42的外径D2大于等于62mm。而风扇5为了匹配交流电机和容纳交流电机的导流内罩42,其轮毂51的直径尺寸必须大于导流内罩42的外径尺寸。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轮毂51的直径尺寸必须大于50mm。轮毂51的直径尺寸可以是60mm等。

静叶片43位于导流外罩41与导流内罩42之间。如图3所示,静叶片43围绕导流内罩42的周向间隔的设置。空气从静叶片43之间的间隔通过。在本实用新型中,静叶片43的数量为6组。每组静叶片包括了沿导流内罩42纵向设置的若干个静叶片。特别地,每组静叶片包含的该若干静叶片在纵向上的投影基本重合。该6组静叶片43彼此之间沿导流内罩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每组静叶片43与相邻静叶片之间的夹角均为60度。当然,该些静叶片43也可以彼此具有不同的间隔,即非等角间隔的分布。另外静叶片43的数量也不限定为6组,可以是4组,5组,7组,8组等数量。此外,静叶片43相对空气路径倾斜地布置,这样利于更好的引导空气通过。如图3所示,静叶片43中空设置,使得冷却电机6用的气流通过静叶片43中空的内部能够对电机6进行冷却,然后交换到外界,完成散热循环,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而风扇5产生的气流从静叶片43外部通过,冷却气流与风扇5产生的气流能够相互独立流动,不会相互干扰。

如图3和图4所示,导流内罩42内还设有冷却风扇62。冷却风扇62连接电机轴61。当电机轴61旋转工作时,冷却风扇62相应转动产生冷却气流。冷却气流从静叶片43内部的通路中通过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获得冷却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风扇62为离心风扇。

进一步地,静叶片43的内部形成独立设置的进风通道44和出风通道45。进风通道44和出风通道45均连通导流内罩42和外界。外界的空气通过进风通道44进入到导流内罩42的内部,从而进行冷却。而当冷却完成后,空气又通过出风通道45流向外界,从而完成热量交换。由于进风通道44和出风通道45是相互独立设置的,因此气流在进出时不会相互干扰,提升散热的效率。

如图4所示,每组静叶片43具有沿导流内罩42的轴线方向排列的第一静叶片46和第二静叶片47。第一静叶片46与第二静叶片47相互独立设置,因此第一静叶片46和第二静叶片47的内部形成相互独立的中空空间。其中第一静叶片46的内部包含进风通道44,而第二静叶片47的内部包含出风通道45。当然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静叶片46的内部包含出风通道45,而在第二静叶片47的内部包含进风通道44。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静叶片46与第二静叶片47之间还设有隔离筋48。隔离筋48与第一、第二静叶片的表面形状相匹配,因此从外表看,隔离筋48连接起第一静叶片46和第二静叶片47,并且与第一、第二静叶片形成光滑的连续表面。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风扇5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一、第二静叶片的外表面时不会产生较大的风损。

在如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第二静叶片46、47还包括位于导流内罩42和导流外罩41之间的本体部461和位于导流外罩外部的延伸部462。图4中显示了其中一个延伸部。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每组静叶片上均选择设置延伸部462。本体部461和延伸部462的内部相连通,并且均大致沿径向延伸。第一静叶片46的本体部461和延伸部462的内部构成进风通道44,而第二静叶片47的本体部461和延伸部462的内部构成出风通道45。本体部461的一端固定抵接至导流内罩42,并和导流内罩42的内部贯通。本体部461的另一端抵接导流外罩41,并穿过导流外罩41与相应的延伸部462贯通。而延伸部462的一端与导流外罩41抵接并与本体部461贯通,延伸部462的另一端靠近壳体2设置。在壳体2上设置有冷却入口63和冷却出口64,在延伸部462排出和进入的气体通过壳体2上的冷却入口63和冷却出口64与外界进行流通。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导流外罩41与导流内罩42均包括沿轴向前后分开设置的前部8和后部9。前部8和后部9可通过螺栓等固定件装配固定连接,如此方便电机6装配入导流内罩42内。前导流外罩81、第一静叶片46与前导流内罩82构成前部8,该前部8优选的一体成型,并且后导流外罩91、第二静叶片47与后导流内罩92构成后部9,该后部9优选的一体成型。前部8和后部9可以沿整体吹风机1的纵向延伸方向连接固定。

当然,在另外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导流内罩42上设有散热孔100。散热孔100与空气路径连通。电机6直接通过散热孔100与外界进行交流。由此提高了设置在导流内罩42内的电机6的散热性能。散热孔100可以是栅格形状的孔,也可以是蜂窝形状的孔。

在另外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机6仅部分的容纳在导流内罩42中,使得电机6部分的位于空气路径中,如此也利于提升电机6的散热性能。电机6位于导流内罩42的部分不大于1/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