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及索塔横梁施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2451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及索塔横梁施工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及索塔横梁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索塔横梁现浇施工,一般采用有落地支撑方法。即,索塔横梁支架支承于下塔墩顶部,采用钢管立柱支撑,并顺桥向布置,立柱和下塔墩顶部采用预埋的精轧螺纹钢筋进行锚固。随着桥梁跨度的加大,塔高的增长,落地支架的搭设高度也要增加,工作量增大,并且所需的耗材和施工周期都相应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其能够节省大量钢材、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并且施工方便、安全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索塔横梁施工系统,其能够缩短施工周期,并且施工方便、安全稳定性高,并且在保证索塔横梁顺利浇筑施工的同时降低工作量和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其包括主横梁、连系梁和斜撑,主横梁通过埋设在索塔的塔肢内的第二安装盒连接在两个塔肢之间,连系梁位于主横梁的下方并且通过埋设在塔肢内的第一安装盒连接在两个塔肢之间,两个斜撑设置在主横梁和连系梁之间,并且两个斜撑的一端分别连接至主横梁的中间部分,两个斜撑的另一端分别支撑于两个塔肢并且与连系梁的两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斜撑包括管体和连接板组件,连接板组件设置于管体的靠近连系梁的一端,连接板组件包括与连系梁连接的主连接板,主连接板沿管体的轴向插入至管体内并且主连接板的两侧暴露于管体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主连接板包括插入端部和连接端部,插入端部与管体连接,连接端部包括第一连接边缘和第二连接边缘,第一连接边缘与连系梁连接,第二连接边缘与塔肢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劲板和第二连接劲板,第一连接劲板设置于两个主连接板之间,以连接两个主连接板,第二连接劲板的一侧与主连接板连接,第二连接劲板的另一侧与管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连系梁包括两个分别与两个斜撑连接的连接头以及连接在连接头之间的连接中段,连接头设置于第一安装盒内,并且连接头通过第一安装盒与塔肢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还包括第一主纵梁、第二主纵梁和次横梁,次横梁设置于主横梁的上方,次横梁包括位于中间的水平段以及分别位于水平段的两侧的倾斜段,第一主纵梁设置于水平段的下方并连接主横梁和次横梁,第二主纵梁设置于倾斜段的下方并连接主横梁和次横梁。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还包括次纵梁以及用于浇筑施工的模板系统,次纵梁设置于次横梁的上方,模板系统设置于次纵梁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包括两道主横梁,每道主横梁连接有斜撑,连接不同主横梁的斜撑之间通过平联杆和剪刀撑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安装盒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表面并且所述第一侧板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连系梁的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的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外侧连接;上述第二安装盒包括第二底板、第二侧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侧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表面并且所述第二侧板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主横梁的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的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外侧连接。

一种索塔横梁施工系统,其包括上述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主横梁、斜撑和连系梁构成整个索塔横梁的主要受力构件,使得索塔横梁的载荷能够通过主横梁、斜撑传递到塔肢上,而斜撑作用于塔肢水平作用力通过连系梁得到抵消,从而使得来自索塔横梁的载荷能够仅在塔肢的竖直方向分布,进而使得支架既能够满足对索塔横梁的支撑作用,又能进一步提高整个支架的安全、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主横梁、斜撑和连系梁实现无落地支撑方法进行索塔横梁现浇施工,可以节省大量钢材和施工成本,同时压缩施工工期,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索塔横梁施工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二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三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四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主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斜撑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斜撑和连系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在Ⅷ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在Ⅸ处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在Ⅹ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一安装盒和第二安装盒在塔肢上的位置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一安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的第二安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1-主横梁;201-斜撑;211-管体;212-连接板组件;221-主连接板;222-第一连接劲板;223-第二连接劲板;231-插入端部;232-连接端部;241-第一连接边缘;242-第二连接边缘;301-连系梁;311-连接头;312-连接中段;401-第一主纵梁;402-第二主纵梁;403-支座;501-次横梁;502-次纵梁;601-底部模板;701-第一安装盒;711-第一底板;712-第一侧板;713-第一安装腔;714-第一支撑板;702-第二安装盒;721-第二底板;722-第二侧板;723-第二安装腔;724-第二支撑板;801-连接撑杆;802-平联杆;803-剪刀撑;900-塔肢;901-索塔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包括主横梁101、斜撑201、连系梁301、主纵梁、次横梁501、次纵梁502以及用于浇筑的模板系统。主横梁101与连系梁301彼此平行,并且两者分别与索塔的两个塔肢900连接。斜撑201设置在主横梁101和连系梁301之间,大致呈八字形,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斜撑201在主横梁101和连系梁301之间形成梯形结构,如图1所示。主纵梁设置于主横梁101的顶部,其与主横梁101形成纵横交错的支架结构,从而提高整个支架的稳定性。次横梁501设置于主纵梁的顶部,其与主横梁101一样横跨在两个塔肢900之间。请参照图2,次纵梁502设置于次横梁501的顶部,其延伸方向与主纵梁的延伸方向一致。用于浇筑的模板系统(图未示)设置于次纵梁502的顶部。在模板系统内浇筑混凝土,即形成索塔横梁901。

请参照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两道主横梁101设置于两个塔肢900之间,以提高整个无落地支架的稳定性。当然,在图中未出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选择一道、三道或更多道主横梁101。如图3所示,两道主横梁101之间通过平联杆802和剪刀撑803连接,以将两道主横梁101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整个支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每道主横梁101采用的是双拼HN600×200型钢,其两端安装在预埋在塔肢900里的第二安装盒702内并与第二安装盒702连接固定。在主横梁101的底部设有两个支点,用于设置呈八字排布的两个斜撑201。该两个支点的位置大致位于主横梁101的中间部分,两个支点之间距离以及两个支点在主横梁101上的具体位置需根据桥梁的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力学计算,此处不做多余描述。请参照图9,主横梁101通过埋设在塔肢900内的第二安装盒702与塔肢900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1,两个斜撑201的一端分别连接至主横梁101的中间部分,两个斜撑201的另一端分别支撑于两个塔肢900并且与连系梁301的两端连接。并且,从主横梁101至连系梁301的方向上,两个斜撑20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是前面的两个斜撑201大致呈八字形分布。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斜撑201包括但不仅限于图1所示的与塔肢900具有相同倾斜夹角的情形,其可以在满足力学要求的前提下,与塔肢900的形成不同的倾斜夹角。同样,斜撑201的倾斜角度也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桥梁(高度、宽度)参数进行相应计算,此处也不做过多描述。较佳地,斜撑201和塔肢900之间还设有连接撑杆801,以进一步提高斜撑201的稳固性。

请参照图1,斜撑201包括管体211和连接板组件212,连接板组件212设置于管体211的靠近连系梁301的一端。管体211主要起支撑主横梁101的作用,将来自索塔横梁901的载荷通过自身传递至两个塔肢900上,以实现无落地支撑。在本实施例中,管体211为钢管,钢管的具体型号可以根据桥梁的具体参数进行相应选择,此处不一一列举。请参照图6所示出的斜撑201的截面图,连接板组件212穿过管体211的管壁并与之连接固定。连接板组件212用于连接管体211和连系梁301,起到斜撑201与连系梁301之间的过渡连接作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连接板组件212作为过渡连接件使用,相比于直接将管体211与连系梁301连接,其能够进一步提高斜撑201与连系梁30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从而确保整个支架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能。

如图6所示,连接板组件212包括主连接板221、第一连接劲板222和第二连接劲板223。在本实施例中,两对主连接板221沿管体211的轴向设置并彼此平行。主连接板221用于连接连系梁301,其沿管体211的轴向插入至管体211内并且主连接板221的两侧暴露于管体211的外侧。请参照图5,主连接板221包括插入端部231和连接端部232。插入端部231与管体211连接,其部分保持在管体211内。连接端部232主要用于连接连系梁301,其暴露在管体211的端部的外侧。连接端部232包括第一连接边缘241和第二连接边缘242,第一连接边缘241与连系梁301连接,第二连接边缘242与塔肢900连接。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边缘242呈折线形,以与塔肢900相配合。在竖直方向上,第二连接边缘242和塔肢900之间通过卡设在两者之间的钢板(图未示)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边缘241与第二连接边缘242连接,并且第一连接边缘241和第二连接边缘242形成三角形的插入端,该插入端在安装状态下插入至预埋在塔肢900内的第一安装盒701内,并且分别与第一安装盒701以及设置在第一安装盒701内的连系梁301的连接头311连接。主连接板221通过该三角形插入端,使得主连接板221不仅与连系梁301连接固定,同时还部分嵌入至第一安装盒701内,与塔肢900连接固定,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斜撑201与连系梁30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和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主连接板221可以不是成对设置的而是一块或多块,也可以是成对设置的一对或多对。当主连接板221不是成对设置时,相邻的两个主连接板22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劲板222连接。当主连接板221是成对设置时,如图6所示,每对主连接板221的两个主连接板22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劲板222连接,从而提高多个主连接板221的整体稳固性能。

第二连接劲板223的一侧与主连接板221连接,第二连接劲板223的另一侧与管体211连接。第二连接劲板223主要用于主连接板221与管体211之间的连接固定。在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劲板223穿过管体211的管壁,既能够有效增大主连接板221与管体211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同时也便于安装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劲板223也可以保持在管体211内,其靠近管体211的一侧与管体211的内壁连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劲板222和第二连接劲板223分别与主连接板221垂直连接,并且第一连接劲板222和第二连接劲板223位于同一平面内,如图6所示。

请参照图4,连系梁301具有与主横梁101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连系梁301为两个,其分别对应两道主横梁10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连系梁301包括两道条形钢材构件,即本实施例的两个连系梁301是由四道条形钢材构件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钢材构件的数量可以根据桥梁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减少。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道主横梁101对应由两道或者三道(数量可以继续增加)钢材构件构成的连系梁301,从而将斜撑201对塔肢900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作用力能够分配到每个钢材构件上进行抵消,减少单个钢材构件的负载压力,进而可以有效降低对构成连系梁301的钢材构件的强度要求,尤其是抗拉强度的要求,由此减少材料成本、降低施工难度。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系梁301是由两个工字钢组成,每个工字钢对应一对主连接板221,主连接板221的第一连接边缘241与连系梁301工字钢的顶部焊接。

再次参照图1,连系梁301包括连接头311和连接中段312,两个连接头311分别连接至连接中段312的两端,并且连接头311还与斜撑201和塔肢900连接。如图10所示,连系梁301的连接头311与埋设在塔肢900内的第一安装盒701连接固定,从而将整个连系梁301与塔肢900连接固定。结合图1和图7,连系梁301的连接头311设置在第一安装盒701内并与之固定连接,连接头311的顶部设置有与之连接的主连接板221,因此,通过主连接板221与连接头311的连接固定、连接头311与第一安装盒701的连接固定,主连接板221与第一安装盒701的连接固定,从而将斜撑201和连系梁301一并固定至塔肢900上。

请参照图1和图2,主纵梁包括第一主纵梁401和第二主纵梁402。第一主纵梁401设置于主横梁101的上方。支座403设置于主横梁101和第一主纵梁401之间并且连接主横梁101和第一主纵梁401。第二主纵梁402设置于主横梁101的顶部并且第二主纵梁402位于第一主纵梁401的两侧。如图1所示,多个第一主纵梁401间隔分布在主横梁101的顶部,其延伸方向与桥梁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与主横梁101构成纵横交错的无落地支架结构,进而使得整个支架受力均匀,结构稳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纵梁401为贝雷梁,其通过设置在其底端的支座403与主横梁101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纵梁402是由钢管和双拼工字钢组成的,钢管与主横梁101连接,双拼工字钢设置于钢管的顶部,以支撑设置在其上方的次横梁501。

请参照图2和图8,次横梁501设置于第一主纵梁401和第二主纵梁402的上方,并且与第一主纵梁401的顶部以及第二主纵梁402的顶部连接。如图1所示,次横梁501的对应第一主纵梁401的中间部分高于次横梁501的对应第二主纵梁402的两端部分,次横梁501的两端呈向下延伸的趋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次横梁501相较于全部水平设置的水平横梁而言,其能够减少次横梁501与塔肢900连接处的集中应力,使得整个次横梁501受力均匀,进而提高整个支架的稳固性。在本实施例中,次横梁501为工字钢。请参照图2,次纵梁502设置于次横梁501的顶部,其延伸方向与主纵梁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次纵梁502间隔设置,与次横梁501形成纵横交错的支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次纵梁502为用于支撑模板系统(图未示)的方木。模板系统设置于次纵梁502的顶部,用于浇筑索塔横梁901。请参照图8,模板系统的底部模板601设置于次纵梁502的顶部。

请参照图11,第一安装盒701和第二安装盒702分别埋设在塔肢900的内侧。第一安装盒701与连系梁301对应设置,第二安装盒702与主横梁101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每个塔肢900内均设有四个第一安装盒701和两个第二安装盒702,其分别对应本实施例的构成连系梁301的四个钢材构件以及两道主横梁10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盒701与第二安装盒702均为钢盒。斜撑201、连系梁30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至第一安装盒701内,主横梁10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安装盒702内。

参见图12,第一安装盒701包括第一底板711、第一侧板712、第一安装腔713和第一支撑板714。第一侧板712设置在第一底板711的表面,并且限定出用于安装连系梁301的第一安装腔7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713是由四个第一侧板712限定出的,四个第一侧板712依次首尾连接。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712设置在第一底板711的边缘,并与之齐平,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第一底板711的尺寸,节约成本。第一安装腔713的形状和大小尺寸与设置在第一安装盒701内的连接头311和主连接板221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713大致为矩形腔。第一支撑板714沿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一底板711的上下两侧,并且与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一底板711上下两侧的两个第一侧板712连接,进一步加强四个第一侧板7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参见图13,第二安装盒702包括第二底板721、第二侧板722、第二安装腔723以及第二支撑板724。第二侧板722设置在第二底板721的表面,并且限定出用于安装主横梁101的第二安装腔72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721大致呈H形,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个第二侧板722分别设置在第二底板721的竖直边缘。两个水平设置的第二侧板722和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二侧板722限定出第二安装腔723。第二安装腔723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与设置在第二安装盒702内的主横梁101的端部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腔723为矩形腔。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二支撑板724两两成对地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个第二底板721上。在每个第二底板72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两个第二支撑板724,如图13所示。四个第二支撑板724分别与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二底板721上下两侧的两个第二侧板722连接,进一步加强四个第二侧板72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索塔横梁施工系统(图未示),其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并且还包括悬吊装置(图未示)以及浇筑设备(图未示)。悬吊装置设置在靠近塔肢900的工作地面上,用于悬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包括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的主横梁101、斜撑201以及连系梁301等。浇筑设备用于浇筑塔肢900和索塔横梁901。

下面结合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索塔横梁901施工方法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索塔横梁901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埋第一安装盒701和第二安装盒702

施工塔肢900,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连系梁301和主横梁101的安装高度,在塔肢900上先后预埋分别用于设置连系梁301和主横梁101的第一安装盒701和第二安装盒702。

步骤二:安装主横梁101、斜撑201和连系梁301

将主横梁101以及连接有斜撑201的连系梁301先后安装至第二安装盒702和第一安装盒701内。具体地:

在两个塔肢900之间架设两道主横梁101,将主横梁101的两端支承于预埋在塔肢900内的第二安装盒702内,用焊接进行固定连接。在主横梁101的底部根据参数计算确定出两个用于设置斜撑201的支点。两个斜撑201大致呈八字形横跨在两个塔肢900之间。在安装斜撑201时,将两个斜撑201的一端分别连接至主横梁101的底部的两个支点上,将两个斜撑20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至连系梁301的两端。斜撑201与连系梁301通过连接板组件212进行连接过渡。管体211的底部壁体切出槽口,先将两块主连接板221用第一连接劲板222(其沿管体211轴向上的长度同第二连接劲板223沿管体211轴向上的长度相同)连接组成整体,再将主连接板221从管体211底部插入槽口内焊接。主连接板221的第一连接边缘241和连系梁301的顶部焊接。每两块主连接板221对应连系梁301的一根工字钢(也即是钢材构件)。主连接板221的底部两侧均设置焊缝。在竖直方向上,主钢板和塔肢900之间的间隙可以用钢板塞紧。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钢板将暴露于管体211外侧的主连接板221进行连接,以进一步提高主连接板221的稳定性。

较佳地,主横梁101和连系梁301安装时,先往预埋的第一安装盒701和第二安装盒702内安装连系梁301和主横梁101的两端部分,再将连系梁301和主横梁101的中间部分分别和各自对应的两端连接。

步骤三:安装主纵梁、次横梁501、次纵梁502和模板系统

将第一主纵梁401、第二主纵梁402、次横梁501、次纵梁502和模板系统依次安装。具体地:

设置于索塔横梁901中间正常段(即水平段)下方的第一主纵梁401采用双排单层贝雷梁,位于其根部加厚段(即位于水平段的两端的倾斜段)下方的第二主纵梁402采用双拼工字钢和钢管组合,两端数量保持相等。第一主纵梁401与主横梁101之间设置支座403。在本实施例中,次横梁501采用工字钢,次纵梁502采用方木,底部模板601采用竹胶板。

步骤四:浇筑施工索塔横梁901

向模板系统内浇筑施工,直至索塔横梁901施工完成。

步骤五:拆除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

当索塔横梁施工完毕后,索塔横梁强度足够、可以进行拆除时,拆除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无落地支撑方法,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锚固于预埋在塔壁上的第一安装盒701和第二安装盒702内,实现无落地支撑索塔横梁901,使得索塔横梁901净空高。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进行横梁现浇施工,可以节省大量钢材,节约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工期。本实用新型的索塔横梁无落地支架100设置了主横梁101、连系梁301和斜撑201,施工方便,安全稳定性高,确保了索塔横梁901顺利浇筑施工。即使是斜撑201会对塔肢900产生水平推力,也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连系梁301来抵消,从而在实现无落地支撑的同时也充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支架的安全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没有特别说明的材料或材料的型号,其均可以根据桥梁施工领域里常见的手段实施或根据桥梁实际进行进行计算并选择,同样,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也采用本领域内常用的连接方式,例如焊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