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548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限高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为保护道路上的桥梁、涵洞及隧道,在大部分道路口处都设置了门式限高结构。

现有的限高结构一般有固定式限高结构和可升降调解式的限高结构,但大部分的限高结构限高梁一般不具备缓冲作用,因此,在驾驶员因驾驶失误撞击上限高梁后,车辆会硬性的与限高梁撞击,近年来,此类交通事故已发生无数起,轻者车损人伤,重者车毁人亡,因此,亟需一种可缓冲撞击力的限高结构,从而降低撞击后对人们及车辆伤亡或损坏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包括分设于车道两侧的两个立柱、固定横梁、升降架、限高板、电动葫芦、控制器和遥控手柄;

上述固定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的顶端连接固定;

上述升降架位于两个立柱之间,且其两端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立柱上,并可沿两个立柱上下移动;

上述限高板水平设置,且其上端与上述升降架的上端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上述升降架转动,上述限高板两端分别通过弹性件与升降架的两端连接;

上述电动葫芦安装在固定横梁上,并通过内部卷绕的钢丝绳与上述升降架上端连接;

上述控制器分别与电动葫芦和遥控手柄连接;上述遥控手柄用于向上述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上述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电动葫芦的运转,上述电动葫芦通过钢丝绳带动升降架和限高板上下移动;

外力撞击下,上述限高板下端可绕上述升降架上端转动,并拉伸弹性件,外力撤销后,上述弹性件恢复初始状态并带动限高板转动回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车辆顶部与限高板撞击时,限高板可转动,对撞击力起到一定缓冲作用,放置车顶被刚性刮削,确保车辆及人员的安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升降架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梁和两个分别竖直设置在连梁两端底部的导向侧板,所述连梁和两个导向侧板一体成型,两个上述导向侧板的外侧对应立柱的位置分别设有滑块,上述滑块滑动安装在对应的立柱上,并可沿对应的立柱上下滑动,上述限高板上端与上述连梁转动连接,上述限高板两端分别通过弹性件与两个上述导向侧板连接固定,上述电动葫芦通过内部卷绕的钢丝绳与上述连梁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升降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限高板。

进一步,两个上述立柱相对的内侧分别竖向设有滑槽,上述滑块滑动安装在对应的滑槽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滑块的滑动,通过滑槽可限制滑块发生横向的位移变化,确保升降架的稳定升降。

进一步,上述限高板两端分别一体成型的设有横截面为L型的止抵部,上述止抵部抵接在对应的上述导向侧板一侧侧端,上述止抵部分别通过弹性件与对应的上述导向侧板外侧连接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止抵部可确保限高板在撞击后回位时不会偏离初始位置。

进一步,每个所述立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地基连接固定的斜撑。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斜撑确保立柱的支撑力度足够,避免使用时立柱发生倾斜的状况发生。

进一步,两个上述立柱的下方的地基内均对应埋设有基础底座,两个上述立柱下端分别与对应的基础底座连接固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立柱与地基之间连接的牢固强度足够。

进一步,上述固定横梁顶端安装有避雷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避免雷击损坏电气设备及电动葫芦。

进一步,上述立柱上设有用于指示限高板下端高度的刻度标尺。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刻度标尺可清晰的反应限高板下端所处的水平高度,效果直观,便于驾驶员操作车辆安全行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去掉固定横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立柱,2、固定横梁,3、升降架,4、限高板,5、电动葫芦,6、基础底座,7、斜撑,8、弹性件,31、连梁,32、导向侧板,41、止抵部,321、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单向升降式电动限高门架的防撞毁避让结构包括分设于车道两侧的两个立柱1、固定横梁2、升降架3、限高板4、电动葫芦5、控制器和遥控手柄;

上述固定横梁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1的顶端连接固定;

上述升降架3位于两个立柱1之间,且其两端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立柱1上,并可沿两个立柱1上下移动;

上述限高板4水平设置,且其上端与上述升降架3的上端转动连接,并可相对于上述升降架3转动,上述限高板4两端分别通过弹性件8与升降架3的两端连接;

上述电动葫芦5安装在固定横梁2上,并通过内部卷绕的钢丝绳与上述升降架3上端连接;

上述控制器分别与电动葫芦5和遥控手柄连接;上述遥控手柄用于向上述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上述控制器根据所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电动葫芦5的运转,上述电动葫芦5运转过程中通过钢丝绳带动升降架3和限高板4上下移动;

外力撞击下,上述限高板4下端可绕上述升降架3上端转动,并拉伸弹性件8,外力撤销后,上述弹性件8恢复初始状态并带动限高板4转动回位。

在正常车辆行驶过程中,一部分驾驶员因误判限高架的高度,因此行驶过程中会与限高架碰撞,碰撞区一般发生在车辆的前端顶部,当驾驶员误判限高板4的高度继续行驶与限高板4发生碰撞后,限高板4在外力作用下会绕升降架3上端向行进方向的前侧转动,并对撞击力进行卸能过程,这就避免了限高架与车辆硬性碰撞从而发生削顶事故的发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车辆的损毁的概率以及硬性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亡概率。

上述限高板4一般设置为至少50公分高度,降低驾驶员误判状况下与升降架撞击的概率发生。

优选的,上述升降架3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梁31和两个分别竖直设置在连梁31两端底部的导向侧板32,所述连梁31和两个导向侧板32一体成型,两个上述导向侧板32的外侧对应立柱1的位置分别设有滑块321,上述滑块321滑动安装在对应的立柱1上,并可沿对应的立柱1上下滑动,上述限高板4上端与上述连梁31转动连接,上述限高板4两端分别通过弹性件8与两个上述导向侧板32连接固定,上述电动葫芦5通过内部卷绕的钢丝绳与上述连梁31连接,升降架3结构简单,门框型的设计确保限高板4有充足的安装空间,同时,合理的使两侧导向侧板32与对应的立柱1滑动连接,确保整个升降架3的移动升降。

优选的,两个上述立柱1相对的内侧分别竖向设有滑槽,上述滑块321滑动安装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块321伸入至对应的滑槽内时,在滑槽的限制作用下,滑块只会发生上下的位移变化,而不会发生在行进方向上的位移变化,确保升降架3升降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限高板4两端分别一体成型的设有横截面为L型的止抵部41,上述止抵部41抵接在对应的上述导向侧板32一侧侧端,上述止抵部41分别通过弹性件8与对应的上述导向侧板32外侧连接固定,且止抵部41设置在行进方向的前侧,并与对应的导向侧板32的前侧抵接,车辆撞击限高板4后,限高板4下端朝向行进方向的前侧摆动,并拉伸弹性件8,待外力撤销后,弹性件8恢复初始状态,并拉动限高板4摆动回位,直至止抵部41抵接在导向侧板32的前侧,这就使得弹性件8拉动限高板4移动回位时不会发生偏移初始位置的状况,确保限高板4回位精准,利于下次使用。

每个所述立柱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地基连接固定的斜撑7,确保立柱1竖直设置的稳定性及牢固度,降低其发生倾斜状况的概率。

优选的,两个上述立柱1的下方的地基内均对应埋设有基础底座6,两个上述立柱1下端分别与对应的基础底座6连接固定,使得立柱1通过基础底座6与地基牢固相连,确保立柱1安装的稳定性。

考虑到整个装置上安装有电气设备,因此,在上述固定横梁2顶端安装有避雷针(图中未示出),可避免雷电对电气设备的损坏。

优选的,上述立柱1上设有用于指示限高板4下端高度的刻度标尺(途中未示出),通过刻度标尺可清晰、直观的看出限高板4下端的水平高度,以便驾驶员作出正确的驾驶选择。

一般的,在固定梁2或连梁31的上端还安装有爆闪灯和信号灯以及其他交通辅助指示设备,以便驾驶员能安全正确的驾驶车辆通行。

上述弹性件8位高强弹簧,也可采用其他具有相同效果的弹性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