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846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泥石流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为防范泥石流带来的损失,多采用拦挡坝等工程措施减小泥石流的冲击力,进而降低泥石流的破坏力。但现有的拦挡坝多由混凝土构筑而成,因不具备透水性,导致拦挡坝承受的压力较大,很容易发生被冲毁的情况,降低了防护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稳固性高且构筑成本低的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包括由石块或卵石堆筑而成的坝体,所述坝体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坝体的两端与泥石流沟的两个侧壁相连接,坝体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开挖有沟槽,坝体的上表面覆盖有铁丝网,所述铁丝网的前端和后端埋设于沟槽内,所述沟槽内填充有砂土。

进一步地,所述沟槽内栽种有林木,所述林木优选耐涝性树种。

进一步地,所述坝体的高度与宽度之比为1:3.5-5。

进一步地,所述坝体的高度为0.5-1m。

进一步地,所述沟槽的深度为0.5-1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组,其由上述泥石流拦挡坝沿泥石流沟间隔设置而成。

进一步地,相邻两泥石流拦挡坝的间距为80-100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就地取材,构筑成本低;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可拦截砂石并允许水通过,承压小而且结构稳定性强;可通过多级拦截,将泥沙、固定碎屑物等拦挡在泥石流沟道内,有效降低泥石流破坏力;坝体顶部较为平缓,可便于人员通过;结构简单实用,可在偏远和交通不便地区大量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1-泥石流沟,2-坝体,3-沟槽,4-铁丝网,5-林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包括由石块或卵石堆筑而成的坝体2,坝体2的横截面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坝体2的两端与泥石流沟1的两个侧壁相连接,坝体2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开挖有沟槽3,坝体1的上表面覆盖有铁丝网4,铁丝网4的前端和后端埋设于沟槽3内,沟槽3内填充有砂土并栽种有林木5,栽种的林木5的树种优选耐涝性的柳树,且沟槽3内栽种的林木5呈两行交错布设。

本实用新型中,坝体2的横截面形状优选半椭圆形,且其高度H与宽度L之比为1:3.5-5,坝体2的高度H优选为0.5-1m,沟槽3的深度优选为0.5-1m。

特别地,还可将本实用新型的泥石流拦挡坝沿泥石流沟1间隔设置,形成生态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组,其中,相邻两泥石流拦挡坝的间距为80-100m。

本实用新型中,石块和卵石可就地取材,石块和卵石的大小控制在长度5-15cm左右。铁丝网4的设置可对坝体2形成固定并保证结构稳固性。当泥石流来临时,泥石流中的砂石和固体碎屑物被拦挡在坝体2的一侧,泥石流中的水体则透过铁丝网4和石块缝隙向下游流去,如此可有效降低坝体2的承压,减小泥石流的物质容量和冲击力,经过逐级拦挡后,破坏力大大减小。

此外,坝体2的弧形设计可有效增大底面积,同时减小泥石流对坝体2的冲击力。由于坝体2的高度较低且顶部较为平缓,平时人可以通过坝体2的顶部进行通行。沟槽3内栽种的林木5,则可以形成生态屏障,减小泥石流对坝体2的冲击,同时坝体2也可保护林木5不被泥石流冲毁,形成相互保护并促进泥石流沟1内的生态恢复。本实用新型拦挡坝建成后,树木、草本等植物可在坝体2上着生,起到加固坝体2、增强坝体2拦挡能力的作用,即使铁丝网4锈蚀腐烂,坝体2可同样具有较强的拦挡能力。本实用新型构筑容易,施工成本低,因此可在偏远和交通不便地区进行大量推广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