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3545发布日期:2019-05-21 21:3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清洁节能的出行方式的同时,其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建设声屏障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措施。

目前声屏障的应用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1、列车产生的轮轨噪声在相对的声屏障屏体与列车侧面之间多次反射,在声屏障上部形成集中声源,上部的集中声源可以绕过声屏障顶端,大大降低了声屏障的降噪效果;2、声屏障的高度受到限制,对声屏障顶端的绕射声难以治理,声屏障顶端成为二次噪声源;3、随着声屏障高度的增加,不仅阻挡了视线,且其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应用安全性大幅降低;4、传统直立型声屏障无法有效治理声屏障顶端的绕射声,且在某些特定频率下其插入损失出现低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对绕射声的治理效果好,能够有效降低特定频率的噪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它连接在声屏障的顶部,且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两个具有U形声腔的声波反射部,各个声波反射部的U形声腔的深度均不相同。

进一步地,每个声波反射部均具有连接结构,声波反射部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声屏障的顶部或连接在与之相邻的另一个声波反射部上。

更进一步地,连接结构包括呈倒U形的悬挂槽。

更进一步地,悬挂槽设置在声波反射部的后侧壁的顶部,声波反射部通过悬挂槽悬挂在声屏障的顶部或悬挂在与之相邻的另一个声波反射部的前侧壁的顶部。

进一步地,按照从后到前的方向,各个声波反射部的U形声腔的深度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声波反射部的底部开设有贯通至U形声腔的排水口。

进一步地,U型声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吸声材料,优选地,吸声材料贴附在U形声腔的前后两个内壁上。

进一步地,声波反射部采用铝合金材质。

进一步地,声波反射部的横截面为U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将若干具有不同深度U形声腔的声波反射部进行组装,可以拓宽干涉消声的频率范围。当一部分声波进入装置后在不同深度的U型声腔的底部发生反射,通过增加入射声波的声程使其与装置外声波反相叠加抵消,达到降噪消声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安装,组装样式可随施工环境调节,施工后美观,耐候性好。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宽的频率范围,对声屏障顶端绕射声波有很好的治理效果,对中低频噪声也有很好的降噪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声波反射部;2、U形声腔;3、螺栓;4、螺母;5、悬挂槽;6、吸声材料;7、通孔;8、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中的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它连接在声屏障的顶部,且包括相互连接的至少两个具有U形声腔2的声波反射部1,各个声波反射部1的U形声腔2的深度均不相同。

本实施例中,声波反射部1采用铝合金材质。声波反射部1的横截面为U形。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按照从后到前的方向,各个声波反射部的U形声腔的深度依次减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后方向定义为:声波反射部的朝向声屏障的方向为后,声波反射部的背离声屏障的方向为前。

每个声波反射部1均具有连接结构,声波反射部1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声屏障的顶部或连接在与之相邻的另一个声波反射部1上。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结构包括呈倒U形的悬挂槽5。悬挂槽设置在声波反射部的后侧壁的顶部,声波反射部通过悬挂槽悬挂在声屏障的顶部或悬挂在与之相邻的另一个声波反射部的前侧壁的顶部。更优地,连接结构还包括螺栓紧固结构,用于使相邻两个声波反射部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固牢靠。具体地,螺栓紧固机构设置在声波反射部1的侧壁上部或顶部,在声波反射部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7,螺栓3穿过该通孔7,再与螺母4连接旋紧。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声波反射部1的底部开设有贯通至U形声腔2的排水口8。

本实施例中,声波反射部1有两个,其中一个U形声腔2较深的声波反射部1通过自身的悬挂槽5悬挂于声屏障的顶部,另一个U形声腔2较浅的声波反射部1通过自身的悬挂槽5悬挂于上述U形声腔2较深的声波反射部1的前侧壁顶部,二者再通过螺栓紧固结构进行进一步地紧固。

实施例二

参照附图3,本实施例中的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各U型声腔2的内壁上设置有吸声材料6。本实施例中的吸声材料6采用吸音棉。优选地,吸声材料6贴附在U形声腔2的前后两个内壁上。

实施例三

参照附图4,本实施例中的声屏障顶部的干涉降噪装置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声波反射部1有三个,其中U形声腔2较深的声波反射部1通过自身的悬挂槽5悬挂于声屏障的顶部,U形声腔2深度居中的声波反射部1通过自身的悬挂槽5悬挂于上述U形声腔2较深的声波反射部1的前侧壁顶部,U形声腔2较浅的声波反射部1通过自身的悬挂槽5悬挂于上述U形声腔2深度居中的声波反射部1的前侧壁顶部。相邻的两个声波反射部1之间再通过螺栓紧固结构进行进一步地紧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