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3616发布日期:2018-08-24 20:1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建设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



背景技术:

与干燥寒冷的北方不同,在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地基多为软土。软土路基扩建拼宽时,传统工程中常用以下二种方式进行处理:a、软基采用复合地基处理,路堤采用土、石料填筑;b,软基不处理或仅作浅层处理,路堤采用轻质路堤。方式a由于涉及到软基处理及相应的质量检测,工期较长且造价较高。方式b由于不进行软基处理或仅进行浅层处理,克服了方式a中的工期长的缺点,但是由于工程常用的轻质材料抗拉强度较低且有一定的渗透性,需采取防渗措施和加筋等措施,以满足工程的需求。再者轻质土材料较昂贵,导致采用方式b时工程造价依然较高,因此,人们利用路基来增加单车道或多车道,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公开号为CN 103669195 A的一种利用路基增加单车道的方法,该方案虽然能根据路基来增加单车道或多车道,但道路由于长时间使用会发生沉降,从而导致路基也随之沉降,但路基由于距离道路中心的位置不同,其沉降的幅度也将不同,从而导致单车道或多车道发生倾斜;其次,在该方案中,并未设置用于支撑单车道或多车道的支撑装置,如此,当大型车辆通过该单车道或多车道时,该单车道或多车道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不利于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好且方便操作的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包括:

道路边坡,所述道路边坡内浇筑有基座;

墙体,设于基座上,所述墙体垂直于水平面;

横板,活动安装于墙体的一端,所述横板垂直于墙体,且横板远离墙体的一侧安装于道路边坡上;

加强装置,铰接于横板与基座之间,所述加强装置包括铰接于横板的上支撑杆以及铰接于基座的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上可拆卸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上设有多个第一卡环,所述下支撑杆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卡固活动块的活动套,所述活动套内设有对应第一卡环的第二卡环,所述活动套与上支撑杆之间设有密封圈;

沉降装置,设于横板与墙体之间,当横板发生倾斜时,通过调节沉降装置,使横板处于软土路基所在的平面上。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道路边坡内安装有用于支撑横板的接触板。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上支撑杆与接触板之间铰接有上连接件。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下支撑杆与基座之间铰接有下连接件。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沉降装置包括具有顶杆的千斤顶以及铰接于横板的铰接件,所述顶杆固连于铰接件,所述铰接件与千斤顶之间设有垫片,所述垫片套设于顶杆上。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墙体上开设有多个泄水孔,相邻两个泄水孔之间的间隔为20~50m。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墙体以及横板均由钢筋混泥土做成;所述基座由混凝土材料制作。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基座的宽度为1~2m,其厚度为0.5~1m。

在上述的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中,所述横板的厚度为0.3~0.8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拼宽路基引发的路基沉降变形导致的单车道或多车道倾斜超标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拼宽路基的支撑效果差导致单车道或多车道承受车辆重力范围小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加强装置铰接于横板与基座之间,使得基座通过加强装置支撑横板,从而使得横板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沉降装置设于横板与墙体之间,当第一卡环对第二卡环的作用力大于大二卡环对第一卡环的支持力时,即当横板发生倾斜时,人们通过调节沉降装置,使横板处于软土路基所在的平面上,使得横板坡度满足横坡要求,如此,确保人们能够安全行车,其次,方便人们操作。

2、当路肩区发生沉降时,由于横板固定安装于路肩区内,上支撑杆铰接于横板,此时,路肩区给予横板的作用力大于上支撑杆支持横板的支持力,即第一卡环对第二卡环的作用力大于大二卡环对第一卡环的支持力,使得活动块插进活动套内,即缩小上支撑杆与下支撑杆之间的距离,达到卸力的效果,从而避免上支撑杆以及下支撑杆发生弯折的情况。

3、铰接件与千斤顶之间设有垫片,当顶杆全部缩进千斤顶内时,即垫板一侧面抵住铰接件,垫板另一侧面抵住千斤顶,此时垫片将横板以及墙体隔断,从而保护千斤顶,避免千斤顶受损,如此,当人们将道路进行翻新时,人们便可将千斤顶拆卸下来,并重新使用,此处,体现了千斤顶的可循环利用,从而节省道路翻新的成本。另外,还可以使用类似千斤顶工作原理的液压装置代替千斤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路肩区与坡脚区的区域划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软土路基拼宽道路包括道路边坡100、基座110、墙体120、横板130、加强装置200、上支撑杆210、下支撑杆220、活动块212、第一卡环212a、活动套221、第二卡环221a、密封圈230以及沉降装置300。

在本实用新型中,横板130与道路边坡100接触的区域为路肩区,基座110与道路边坡100接触的区域为坡脚区,路肩区靠近车辆行驶的路面小于坡脚区靠近车辆行驶的路面,使得路肩区沉降的速度大于坡脚区沉降的速度,即路肩区的沉降与坡脚区的沉降不同步;基座110由混凝土制作,而混凝土具有以下优点:

1、和易性又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便于各种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证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指标,包括流动性(稠度)、粘聚性和保水性三个主要方面,如此,方便人们制作基座110。

2、强度是混凝土硬化后的主要力学性能,反映混凝土抵抗荷载的量化能力,混凝土强度包括抗压、抗拉、抗剪、抗弯、抗折及握裹强度。

3、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该混凝土耐久性包括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及抗碳化能力等,如此,当坡脚区发生沉降时,基座110始终保持原有形状。

道路边坡100内浇筑有基座110,墙体120设于基座110上,且墙体120垂直于水平面,横板130活动安装于墙体120的一端,该横板130垂直于墙体120,且横板130远离墙体120的一侧安装于道路边坡100上,加强装置200铰接于横板130与基座110之间,加强装置200包括铰接于横板130的上支撑杆210以及铰接于基座110的下支撑杆220,上支撑杆210上可拆卸连接有活动块212,活动块212上设有多个第一卡环212a,下支撑杆220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卡固活动块212的活动套221,活动套221内设有对应第一卡环212a的第二卡环221a,工作时,因第二卡环221a卡固第一卡环212a,使得活动套221卡住活动块212,从而使得活动套221限制上支撑杆210沿其轴向方向移动,由于上支撑杆210铰接于横板130,下支撑杆220铰接于基座110,使得基座110通过加强装置200支撑横板130,从而使得横板130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当路肩区发生沉降时,由于横板130固定安装于路肩区内,上支撑杆210铰接于横板130,此时,路肩区给予横板130的作用力大于上支撑杆210支持横板130的支持力,即第一卡环212a对第二卡环221a的作用力大于大二卡环对第一卡环212a的支持力,使得活动块212插进活动套221内,即缩小上支撑杆210与下支撑杆220之间的距离,达到卸力的效果,且当活动块212沿其轴向运动至预定位置后,此时,与第一卡环212a临近的第二卡环221a对第一卡环212a的支持力大于第一卡环212a对第二卡环221a的作用力,使得该第二卡环221a继续卡住第一卡环212a,从而使得横板130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其次,通过该第一卡环212a与第二卡环221a的配合使用,避免了道路边坡100在沉降过程中,上支撑杆210以及下支撑杆220之间由于作用力过大,上支撑杆210以及下支撑杆220发生折断的情况;另外,当人们在翻新道路边坡100时,人们可将活动块212从上支撑杆210上拆卸下来,将活动套221从下支撑杆220上拆卸下来,并更换新的活动块212以及活动套221,如此,人们便可将重新使用该加强装置200,从而减少该加强装置200的资源浪费。

活动套221与上支撑杆210之间设有密封圈230,该密封圈230的设置,增加了活动套221与活动块212之间的密封性,避免了外界物质以及灰尘进入通过活动套221与活动块212之间的间隙进入活动套221内,从而确保该加强装置200工作的稳定性。

沉降装置300设于横板130与墙体120之间,当横板130发生倾斜时,通过调节沉降装置300,使横板130处于软土路基所在的平面上,从而使得横板130坡度满足横坡要求,如此,人们在横板130上行车,确保人们行车的安全性。

道路边坡100内安装有用于支撑横板130的接触板140,该接触板140的设置,不仅增大了横板130与路肩区的接触面积,使得横板130能更稳定的安装于路肩区内。

上支撑杆210与接触板140之间铰接有上连接件211,该上连接件211的设置,使得上支撑杆210可绕接触板140转动,避免上支撑杆210与接触板140的刚性连接,使得上支撑杆210以及接触板140不易损坏,另外,此处体现了上支撑杆210与接触板140之间连接的灵活性;下支撑杆220与基座110之间铰接有下连接件222,该下连接件222的设置,使得下支撑杆220可基座110转动,避免下支撑杆220与基座110的刚性连接,使得下支撑杆220以及基座110不易损坏,另外,此处体现了下支撑杆220与基座110之间连接的灵活性。

沉降装置300包括具有顶杆311的千斤顶310以及铰接于横板130的铰接件320,顶杆311固连于铰接件320,铰接件320与千斤顶310之间设有垫片330,垫片330套设于顶杆311上,当路肩区发生10~20cm沉降时,由于路肩区沉降的速度大于坡脚区沉降的速度,使得横板130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即横板130向路肩区方向倾斜,此时,人们通过调节千斤顶310,使顶杆311缩进千斤顶310内,从而使得横板130远离路肩区的一端也向下运动,从而使得横板130重新满足道路横坡要求,其次,方便人们操作,如此,人们在横板130上行车,确保人们行车的安全性;当经过人们多次调整千斤顶310后,顶杆311全部缩进千斤顶310内,即垫板一侧面抵住铰接件320,垫板另一侧面抵住千斤顶310,此时垫片330将横板130以及墙体120隔断,从而保护千斤顶310,避免千斤顶310受损,如此,当人们维修道路时,人们便可将千斤顶310拆卸下来,并重新使用,此处,体现了千斤顶310的可循环利用,从而节省道路翻新的成本;其次,铰接件320的设置,使得横板130可绕墙体120转动,避免横板130与墙体120的刚性连接,使得横板130不易损坏,另外,此处体现了横板130与墙体120之间连接的灵活性。

墙体120上开设有多个泄水孔121,相邻两个泄水孔121之间的间隔为20~50m,当下雨天时,道路上发生积水,该积水将会通过路肩区流向坡脚区,而泄水孔121的高度与坡脚区的高度相同,使得积水通过泄水孔121,流向该道路边坡100的排水系统,如此,避免该道路边坡100发生大量积水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墙体120以及横板130均由钢筋混泥土或钢材做成,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等优点,如此,墙体120与横板130均具有优良的抗拉性、坚固耐用的特点,从而使得该沉降道路坚固耐用;钢材具有以下优点:

1、强度高,塑性、韧性好,如此,方便人们制作墙体120以及横板130。

2、材质均匀,工作可靠性高。

3、钢材具有可焊性、钢结构制造简便,施工周期短,具有良好的装配性,如此,方便人们对该道路进行施工。

4、钢材具有不渗漏性,便于做成密闭结构。

5、钢结构建筑是绿色建筑,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基座110的宽度为1~2m,其厚度为0.5~1m,该机构的设置,使得基座110能承受墙体120更大的作用力,即基座110能承受横板130更大的作用力。

横板130的厚度为0.3~0.8m,该横板130厚度的设置,使得横板130在使用时,车辆不易将横板130损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通过第二卡环221a卡固第一卡环212a,使活动套221限制上支撑杆210沿其轴向方向移动,使得基座110通过加强装置200支撑横板130,从而使得横板130能够承受更大的作用力,当经过1-2年的使用,路肩区以及坡脚区均发生沉降,且路肩区沉降的速度大于坡脚区沉降的速度,由于横板130固定安装于路肩区内,上支撑杆210铰接于横板130,此时,路肩区给予横板130的作用力大于上支撑杆210支持横板130的支持力,即第一卡环212a对第二卡环221a的作用力大于大二卡环对第一卡环212a的支持力,使得活动块212插进活动套221内,即缩小上支撑杆210与下支撑杆220之间的距离,达到卸力的效果,且当活动块212沿其轴向运动至预定位置后,此时,与第一卡环212a临近的第二卡环221a对第一卡环212a的支持力大于第一卡环212a对第二卡环221a的作用力,使得该第二卡环221a继续卡住第一卡环212a,于此同时,通过铰接件320的作用,使得横板130向路肩区一侧倾斜,此时,人们通过调节千斤顶310,使顶杆311缩进千斤顶310内,且当横板130再次处于软土路基所在的平面上时,停止调节千斤顶310。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