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屏障旋转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8258发布日期:2018-07-31 20:42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设置在公路通行区域用于保护行车道车辆安全的约束系统,以及根据需要相对于通行区域可移动的导向隔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在开放通行区域的打开位置和封锁通行区域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钢屏障旋转护栏。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公路交通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更是领跑全球。

一般高速公路需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只供汽车高速行驶;

(2)设有多车道、中央分隔带,将往返交通完全隔开;

(3)设有立体交叉口;

(4)全线封闭,出入口控制,只允许汽车在规定的一些立体交叉口进出公路。

高速公路上设置的将往返交通完全隔开的系统称作中央分隔带,在完全隔离的同时,还需在中央分隔带设置能通行的开口,在公路维修或有事故发生时可灵活改变交通线路,而开口处则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处活动护栏,以保障公路在正常状况下的往返交通能够完全隔开,这种的活动护栏能够在开放通行区域的打开位置和封锁通行区域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现今在我国的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开口处所设置的护栏一般是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插拔式活动护栏、推拉式活动护栏以及折叠式活动护栏,其中混凝土护栏和波形梁护栏的防护能力很强,但需要在巨大的技术耗费下才能够移动,而插拔式活动护栏、推拉式活动护栏以及折叠式活动护栏虽可以方便快捷的打开中央分隔带开口,但却无防撞能力,无法阻挡车辆穿越、翻越和骑跨护栏。

因此,开发一种具有较强的防撞能力且又能灵活移动,在验收、维修方面有标准,能从各个环节来保证质量和使用效果的活动护栏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护能力达到A级,便于运输、施工,同时维护简单的中央分隔带开口处的钢屏障旋转护栏,同时,该护栏也可应用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广场用于分隔车辆进入收费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钢屏障旋转护栏,它由若干钢性的导向隔离元件及两端的导向装置串连组成;所述导向隔离元件之间、导向隔离元件与导向装置之间通过其相邻端部伸出的并处于上、下不同水平面上的连接板和互补连接板相互重叠后,在连接板和互补连接板相对应位置的销孔中插入实芯销杆而实现首尾串连;所述导向隔离元件包括底座屏障和横梁;所述底座屏障包括左右对称的两块底部折弯的侧板和一块连接两侧板顶部的顶板,底座屏障的断面呈几字形;底座屏障内设有至少两组骨架,所述骨架包括一根圆形钢管以及围绕圆形钢管分左右方向且与侧板垂直的两块支撑板和位于圆形钢管底部的由轻型槽钢加工而成的底部支撑件,两块支撑板和底部支撑件与底部屏障的侧板焊接;在底座屏障与横梁之间设置有数根旋转桶固定立柱,旋转桶套装于旋转桶固定立柱上并能以旋转桶固定立柱为轴旋转,旋转桶固定立柱由固定于横梁底面上的连接套管和固定于底座屏障顶板上的限位套管支撑连接;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底座屏障和通过至少两组骨架与底座屏障连接的横梁以及斜梁,导向装置的底座屏障和骨架与导向隔离元件的底座屏障和骨架的结构基本相同;导向装置与导向隔离元件的不同之处是,导向装置的一端是由一根斜梁从横梁一端以倾斜角度向下延伸至底座屏障底部并与之相连,导向装置的另一端则是连接板或互补连接板;在导向装置的骨架轻型槽钢底部支撑件的两端上及斜梁底部两端上预留有用于锚固的销钉孔,斜梁上面还设置有用于固定与中央分隔带进行无缝连接的装置的螺纹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隔离元件的底座屏障内还设有可升降的滚动装置,所述滚动装置包括升降器和安装于升降器底部的万向脚轮。

具体的,所述导向隔离元件和导向装置端部的连接板均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梁端部和底座屏障端部上、下位置的三块弧形连接板;所述导向隔离元件和导向装置端部的互补连接板均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梁端部和底座屏障端部上、下位置且比相对应连接板水平位置低的三块弧形互补连接板;其中,底座屏障端部的上弧形连接板为较薄板,下弧形连接板为较厚板,而底座屏障端部的上弧形互补连接板为较厚板,下弧形互补连接板为较薄板。

具体的,所述导向隔离元件、导向装置以及实芯销杆均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可作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通行区域车辆约束系统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广场分隔车辆新的解决方案,该约束系统可设置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通行区域或收费站广场。

(2)本实用新型的最大优点在于高灵活性及高约束能力的统一:本实用新型设置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通行区域和收费站广场等区域,固定安装的导向装置、导向隔离元件首尾相连并以实芯销杆插入的方式实现串连成组,具有较强的防撞能力且又能灵活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导向隔离元件的立面剖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骨架处部分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滚动装置处部分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左端导向装置的立面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左视图。

图10是图1中右端导向装置的立面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的左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时的安装立面图。

图14是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开启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图中,相同的标注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相似的要素。

参见图1,本实施例由两节钢性的导向隔离元件3及左端的导向装置1、右端的导向装置5串连组成。参见图2、图3、图7、图8、图10、图11,导向隔离元件3之间、导向隔离元件3与导向装置1和导向装置5之间通过其相邻端部伸出的并处于上、下不同水平面上的连接板和互补连接板相互重叠后,在连接板和互补连接板相对应位置的销孔10、12中插入一根贯穿上下的实芯销杆2而实现首尾串连;从图中可见,导向隔离元件3和导向装置5端部的连接板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梁7、横梁43端部和底座屏障51、底座屏障53端部上、下位置的弧形连接板9、13、15;导向隔离元件3和导向装置1端部的互补连接板包括分别设置于横梁7、横梁29端部和底座屏障51、底座屏障53端部上、下位置且比相对应弧形连接板9、13、15水平位置低的弧形互补连接板23、19、21,其中,底座屏障51、53端部的上弧形连接板13为较薄板,下弧形连接板15为较厚板,而底座屏障51、53端部的上弧形互补连接板19为较厚板,下弧形互补连接板21为较薄板;连接时,横梁上的弧形连接板9重叠于弧形互补连接板23上,底座屏障上的弧形连接板13、15与互补连接板19、21相互嵌入重叠。

参见图2至图6,导向隔离元件3包括底座屏障51和横梁7;底座屏障51包括左、右对称的两块底部折弯的侧板11、25和一块连接两侧板顶部的顶板50,底座屏障51的断面呈几字形。底座屏障51内设有两组骨架27,从图5中可见,骨架27包括一根圆形钢管以及围绕圆形钢管分左右方向且与侧板11、25垂直的两块支撑板和位于圆形钢管底部的由轻型槽钢加工而成的底部支撑件,两块支撑板和底部支撑件与底部屏障的侧板11、25焊接。从图2、图4中可见,在底座屏障51与横梁7之间设置有数根旋转桶固定立柱57,旋转桶63套装于旋转桶固定立柱57上并能以旋转桶固定立柱57为轴旋转,旋转桶固定立柱57由固定于横梁7底面上的连接套管59和固定于底座屏障51的顶板50上的限位套管61通过螺栓固定支撑连接。从图2、图6中可见,导向隔离元件3的底座屏障51内还设有两组可升降的滚动装置17,滚动装置17包括升降器4和安装于升降器4底部的万向脚轮55,滚动装置17能够使导向隔离元件3灵活移动。滚动装置在本专利申请人之前的专利中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7至图12,导向装置1、5包括底座屏障53和通过两组骨架41、33与底座屏障53连接的横梁29、43以及斜梁31,导向装置1、5的底座屏障53和骨架41、33与导向隔离元件3的底座屏障51和骨架27的结构基本相同;导向装置1、5与导向隔离元件3的不同之处是,导向装置1的一端是由一根斜梁31从横梁29一端以倾斜角度向下延伸至底座屏障53的底部并与底座屏障53相连,导向装置1的另一端则是互补连接板23、19、21;导向装置5的一端是由一根斜梁31从横梁43一端以倾斜角度向下延伸至底座屏障53的底部并与底座屏障53相连,导向装置5的另一端则是连接板9、13、15;在导向装置1、5的骨架41、33的轻型槽钢底部支撑件35的两端上及斜梁31底部两端上预留有用于锚固的销钉孔16,斜梁31上面还设置有用于固定与中央分隔带进行无缝连接的装置的螺纹通孔14。参见图13、图14,固定安装的导向装置1、5是由销钉孔16内的锚固销钉45将其锚固连接在行车行道路面中。固定安装的导向装置1、5,其斜梁31上设置的螺纹通孔14,用于本实用新型活动护栏能设置与中央分隔带进行无缝连接的装置47,过渡板49的两端可与固定安装的导向装置1、5和可移动的导向隔离元件3的一端相连接,将通行道完全封锁。

参见图15、16,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立体图和本实用新型开启时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如遇特殊状况需要开启封闭的状态,则只需移除至少一根实芯销杆2,导向隔离元件3首尾相连的状态就可实现脱离,此时导向隔离元件3利用自身内部设置的可升降的滚动装置17将导向隔离元件3升起并进行移动,从而达到对中央分隔带通行区域的开启。

上述实施例中,导向隔离元件3、导向装置1和导向装置5以及实芯销杆2均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