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7923发布日期:2018-10-13 00:09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城市立交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立交桥。



背景技术:

立交桥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汇点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行驶,互不干扰的现代化陆地桥,它利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传统十字路口立交桥占地面积大,分层多,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不便,往往需要信号灯、且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当高架桥通过十字路口时,不能够方便的从高架桥下至地面层,或者实现方便的由高架桥转至地面层的多个方向的路线上。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立交桥,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面层:包括位于地面层的东西向通道、分别位于东西向通道南北两侧的南侧南北向通道和北侧南北向通道,所述东西向通道与南侧南北向通道、北侧南北向通道呈十字分布,并且东西向通道、南侧南北向通道和北侧南北向通道的最外侧通道均为非机动车行人通道,所述东西向通道包括西向东通道和东向西通道,所述西向东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西向东非机动行人通道、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至少一条的西向东第二直行通道,所述南侧南北向通道包括南侧南向北通道和南侧北向南通道,所述南侧南向北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至少一条的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所述南侧北向南直行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南侧北向南非机动行人通道、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南侧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以及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所述南侧南向北通道和南侧北向南通道之间靠近东西向通道处连接有呈南向北分布、u型开口朝北的第一u型通道,所述第一u型通道包括第一u型通道左侧通道、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和连接于第一u型通道左侧通道与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下方之间的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所述第一u型通道左侧通道为与地上层相连的位于十字路口南侧的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所述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和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的外侧部分设有沿二者轨道分布并且其右端与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相连的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的外侧设有一端与南侧南向北机动车通道和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地上层相连的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所述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和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上方之间连接有第一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车辆行驶路线自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第一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的行驶路线呈逆时针分布,所述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与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相连,所述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于南侧南北向通道的左侧右转与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相连,此外,南侧北向南行人通道于十字路口右侧(前行方向)右转后与西向东行人通道相连,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于十字路口右侧(前行方向)和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相连,所述地面层整体结构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北通道形成的十字交汇处的中心,即东向西通道与西向东通道结构相同,北侧南北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结构相同,东向西通道和北侧南北向通道、地上层以及地下层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西向东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地上层以及地下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地下层:地下层位于地面层下方,主要包括连接于十字路口东西两侧的西向东非机动车行人通道之间的地下层西向东非机动车行人通道、连接于十字路口东西两侧的东向西非机动车行人通道之间的地下层东向西非机动车行人通道、连接于北侧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和南侧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之间的地下层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以及连接于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和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之间的地下层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上述四条通道呈“井”型分布;

地上层:位于地面层上方呈南北纵向分布的地上层南北向通道,主要包括地上层南向北通道和地上层北向南通道,所述地上层南向北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至少一条的地上层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所述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外侧连接有与地面层的南侧南向北机动车通道相连的南侧南向北下坡引导桥,所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位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的外侧,至少包括位于最左侧的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和最右侧的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两条通道,所述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过十字路口后向北直行并连接有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所述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位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外侧并与地面层的北侧南向北机动车通道相连,所述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过十字路口后与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相连,所述地上层第一直行通道与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之间连接有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所述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连接于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的外侧并且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于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上坡处相连,所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以及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之间两两通道的连接处均可互相变道,此外,位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外侧设有一端与地面层北侧南向北机动车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相连的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所述地上层南向北通道和地上层北向南通道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北侧南北向通道形成的十字交汇处的中心,即地上层北向南通道结构与地上层南向北通道结构相同,地上层北向南通道与地面层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地上层南向北通道与地面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南侧南向北下坡引导桥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之间设有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所述南侧南向北下坡引导桥开始下桥处的正下方(实际位置)为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的入口,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与地上层连接处的正下方(实际位置)为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的出口,且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右转后与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相连,所述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与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之间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北侧南北向通道形成的十字路口的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南侧北向南第二下坡引导桥到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之间设有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且南侧北向南第二下坡引导桥下桥处正下方(实际位置)为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入口,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上升至地面层处正下方(实际位置)为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的出口,且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在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下方处和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以及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相连,所述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与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北侧南北向通道形成的十字路口的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位于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外侧,包括两条行驶通道,并且两条行驶通道分别与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和北侧南向北第二第二直行通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与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以及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

进一步的,所述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和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之间夹角处和地上层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和北向南左转引导桥之间夹角处设有车辆故障停放区。

进一步的,所述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和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通过半圆通道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u型通道、第二u型通道包括至少一条车辆行驶通道。

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相较于一般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处,车辆可以在高架桥上行驶时,可以方便的转至路面层,并且可以实现从高架桥到路面的右转、左转、直行以及调头;

2.非机动车行人通道铺设于地下层,机动车辆行驶与地面层和地上层,各层分工明确,降低了十字路口处行人通过的危险;

3.地面层可以方便的实现地面层上的右转、左转、直行以及调头。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立交桥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地面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地下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地上层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4-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5-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第一道,6-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第二道,7-南侧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8-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9-南侧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10-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11-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12-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13-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14-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5-第一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6-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7-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8-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19-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20-西向东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1-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2-西向东第二直行通道,23-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4-地上层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25-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26-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7-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28-南侧北向南第二下坡引导桥,29-地下层西向东行人通道,30-地下层南向北行人通道,

1’-北侧北向非机动车南行人通道,2’-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3’-北侧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4’-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5’-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第一道,6’-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第二道,7’-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8’-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9’-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10’-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11’-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12’-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3’-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4-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5’-第二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6’-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7’-北侧北向南第一上坡引导桥,18’-北侧北向南第二上坡引导桥,19’-北侧北向南第三上坡引导桥,20’-东向西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1’-东向西第一直行通道,22’-东向西第二直行通道,23’-地上层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24’-地上层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25’-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26’-地上层北向南左转引导桥,27’-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28’-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9’-地下层东向西行人通道,30'-地下层北向南行人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本说明书中所涉及到的上、下、左、右除非特殊说明,否则均是以附图的视图方向为准的车辆前行方向,并不代表实际立交桥各通道的真实方位,并且简单的道路条数的增减、形状的改变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前提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高架桥通过的十字路口立交桥,主要包括了地面层、地下层和南北纵向分布与地面层之上的地上层高架桥。

如图2所示的地面层主要包括了东西向通道、分别位于东西向通道南北两侧的南侧南北向通道和北侧南北向通道,整个地面层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北侧南北向通道形成的十字路口的中心,东西向通道、南侧南北向通道、北侧南北向通道的最外侧通道均为非机动车行人通道,所述东西向通道包括西向东通道和东向西通道,所述西向东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一条西向东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0、一条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和两条西向东第二直行通道22,所述南侧南北向通道包括南侧南向北直行通道和南侧北向南直行通道,所述南侧南向北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一条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1、一条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一条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一条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4以及两条南侧南向北第四行通道5、6,所述南侧北向南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一条南侧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7、一条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一条南侧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9、一条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10以及第一道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11,在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和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之间靠近西向东通道的地方设有第一u型通道,所述第一u型通道包括第一u型通道左侧通道、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13以及连接于第一u型通道左侧通道和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之间下方的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所述第一u型通道左侧通道为与地上层相连的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13于十字路口右侧右转与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0相连,在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12和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外侧设有沿二者轨道分布的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所述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13外侧和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之间设有一端与地上层相连另一端与南侧南向北通道相连的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所述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13上方和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上方之间连接有半圆形的第一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5,所述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于南侧南北向通道的左侧右转与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和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相连,所述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与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10和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5、6相连,并且其右端与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相连,更具体的,所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7、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18、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19,所述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与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7于上桥处分为两条行驶通道,一条与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7相连,另一条位于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7外侧在十字路口处(行驶方向)的右侧右转与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0相连,所述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第一道5与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18相连,所述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第二道6和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均与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19相连,此外在靠近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的位置,南侧南向北第四直行通道第二道6与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10、南侧北向南第四直行通道11之间通过半圆通道相连。

由于地面层整体结构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北通道形成的十字交汇处的中心,即东向西通道与西向东通道结构相同,北侧南北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结构相同,东向西通道和北侧南北向通道、地上层以及地下层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西向东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地上层以及地下层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同,在此不再具体赘述。

如图3所示的地下层位于地面层下方,主要包括连接于十字路口东西两侧的西向东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0之间的地下层西向东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9、连接于十字路口东西两侧的东向西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0’之间的地下层东向西非机动车行人通道29’,连接于北侧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1’和南侧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7之间的地下层北向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30’以及连接于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1和北侧南向北非机动车行人通道7’之间的地下层南向北行人通道26,上述四条通道呈“井”型分布;

如图4所示的地上层为南北纵向分布于地面层之上的高架桥,主要包括了地上层南向北通道和地上层北向南通道,所述地上层南向北通道包括自外向内依次分布的一条地上层第一直行通道23、两条地上层第二直行通道24,在地上层第一直行通道28的下方外侧连接有南侧南向北下坡引导桥25,所述南侧南向北下坡引导桥25位于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4的正上方(真实位置),并且下桥后与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18相连,所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位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的外侧,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的外侧设有与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相连的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6,所述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6和南侧南向北第一上坡引导桥17过十字路口后与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相连,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18、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19过十字路口后与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8’的两条行驶通道相连,所述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8’的两条行驶通道分别与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8’和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9’相连,在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8’上方的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外侧设有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27’,所述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27’一端与地面层的北侧南向北第三直行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地上层的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相连。

由于地上层南向北通道和地上层北向南通道二者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与北侧南北向通道形成的十字路口的中心,因此地上层北向南通道以及地上层北向南通道与地面层之间的连接关系再次不再赘述。

此外,在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25到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之间设有位于地面层(真实位置)下方的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其入口在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25开始下桥处,出口在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与地上层相连处,并且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沿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25向北直行分布;在南侧北向南第二下坡引导桥28至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27之间设有位于地面层(真实位置)下方的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所述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于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的下方处与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和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相连,并且南侧北向南第二下坡引导桥28开始下桥处为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的入口,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27与地上层连接处为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的出口,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和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分别与南侧南向北地下通道和南侧北向南地下通道呈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东西向通道和南侧南北向通道与北侧南北向通道形成的十字路口的中心,在此不过多赘述。

当车辆于地面层西向东方向上行驶时的行驶路线:

车辆沿西向东第二直行通道22向东直行,完成地面层上的西向东方向上的直行;

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完成地面层上的西向东方向上的右转;

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南侧北向南第三直行通道10→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27,完成车辆由地面层进入地上层的西向东方向上的右转;

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19或南侧南向北第二上坡引导桥18→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8’→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8’或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9’,从而完成地面层上的西向东方向上的左转;

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19→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完成车辆由地面层进入地上层的西向东方向上的左转;

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第一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东向西第一直行通道21’,完成地面层上的西向东至东向西方向上的调头。

当车辆于地面层南向北方向行驶时的行驶路线:

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完成地面层上的南向北方向上的右转;

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8’→北侧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8’或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9’,完成地面层上的南向北方向的直行;

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第三上坡引导桥19→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完成车辆由南向北方向上地面层转入地上层的直行;

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东向西第一直行通道21’,完成地面层上的南向北方向上的左转;

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第二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5’→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地上层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23’→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或南侧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9,完成地面层上的南向北至北向南方向上的调头;

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3→南侧南向北上坡引导桥→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第二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5’→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地上层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23’,完成车辆由地面层南向北至地上层北向南方向上的调头。

当车辆位于地上层南向北方向行驶时:

沿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一直直行,完成地上层的南向北方向上的直行;

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北侧南向北第二下坡引导桥28’→北侧南向北第二直行通道9’,完成地上层转至地上层的直行;

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6→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东向西第一直行通道21’,从而完成地上层至地面层南向北方向上的左转;

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6→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第二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5’→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地上层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23’,完成地上层上的南向北至北向南方向的调头;

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6→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第二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5’→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北侧北向南上坡引导桥→南侧北向南第二下坡引导桥28→南侧北向南第一直行通道8或南侧北向南第二直行通道9,从而完成地上层转至地面层的南向北至北向南方向上的调头;

地上层南向北第一直行通道23→地上层南向北左转引导桥26→北侧南向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二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二u型通道右侧通道13’→第二u型通道上方半圆通道15’→第二u型通道外侧通道16’→北侧北向南第二上坡引导桥18’或北侧北向南第一上坡引导桥19’→南侧北向南第一下坡引导桥12→第一u型通道下方半圆通道14→第一u型通道右侧通道13→西向东第一直行通道21,从而完成地上层转至地面层的南向北方向上的右转。

由于地面层和地上层整体呈中心对称,因此其余两个方向的行驶路线与上述相似,在此不过多赘述。

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在呈“井”字型的地下层可以简单的实现直行、左转以及右转。

机动车辆通过地面层与地上层的组合可实现:

地面层上的左转、右转、直行、调头;

地面层至地上层的左转、右转、直行以及南北方向上地面层至地上层的调头,地上层上的直行、调头;

地上层至地面层的左转、右转、直行以及南北方向上的调头;

经高架桥通过的机动车辆不仅可以方便的行驶至地面层,而且可以实现多个方向(直行、左转、右转、调头)的行驶,非机动车以及行人通过地下层可快速通过,减少交通事故。

以上所述仅是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