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窄绿化雨水海绵处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3453发布日期:2018-11-09 20:4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道路窄绿化雨水海绵处置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受规划红线控制,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仅设置树池或绿化带较窄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结构来实现雨水海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窄绿化雨水海绵处置结构,该结构能在绿化带较窄的情况布置绿化雨水海绵,增加绿化率、增加蓄水容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减小峰值径流系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窄绿化雨水海绵处置结构,包括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化带、泄水孔、溢流式雨水口、透水管和过水槽, 所述生态树池和下沉式绿化带呈间隔布置的设置在人行道旁边,上游的下沉式绿化带设置泄水孔,下游的下沉式绿化带设置溢流式雨水口,透水管包括第一透水管和第二透水管,所述第一透水管设置在下沉式绿化带中并连通各个生态树池的过水槽,所述第二透水管设置在人行道下,第二透水管的表面设置多个用于透水的透水孔,且第二透水管与溢流式雨水口连通,人行道的渗水砖下的土层从上到下为种植层、透水土工布、碎石层和防渗上工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树池中种植灌木,种植层厚度大于等于0.9m,且种植层为种植土掺20wt%细沙组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树池中种植乔木,种植层厚度大于等于1.2m,且种植层为种植土掺20wt%细沙组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生态树池之间为下沉式绿化带或人行铺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碎石层厚度为0.3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生态树池中种植灌木或乔木,生态树池间设置下沉式绿化带或人行铺装,能增强海绵效果,还可以增加绿化率、提高蓄水容积、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减小峰值径流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视图。

其中:1.生态树池,2.溢流式雨水口,3.下沉式绿化带,4.过水槽,5.泄水孔,6.种植层,7.透水土工布,8.碎石层,9.防渗上工布,10.第一透水管,11.第二透水管,12.人行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市政道路窄绿化雨水海绵处置结构,包括生态树池1、下沉式绿化带3、泄水孔5、溢流式雨水口2、透水管和过水槽4, 所述生态树池1和下沉式绿化带3呈间隔布置的设置在人行道12旁边,上游的下沉式绿化带3设置泄水孔5,下游的下沉式绿化带3设置溢流式雨水口2,透水管包括第一透水管10和第二透水管11,所述第一透水管10设置在下沉式绿化带3中,所述第二透水管11设置在人行道12下,透水管10、11与溢流式雨水口2连通,绿化带下的土层从上到下为种植层6、透水土工布7、碎石层8和防渗上工布9。表层雨水通过泄水孔5进入下沉式绿化带3,过量雨水溢流依次进入下一组下沉式绿化带3,最终进入溢流式雨水口2,绿化带中渗透雨水通过第一透水管10,人行道渗透下来的渗透雨水通过第二透水管11进入溢流式雨水口2,最终进入市政排水系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树池1中种植灌木,种植层6厚度大于等于0.9m,且种植层6为种植土掺20%细沙组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树池1中种植乔木,种植层6厚度大于等于1.2m,且种植层6为种植土掺20%细沙组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生态树池1之间为下沉式绿化带或人行铺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碎石层8厚度为0.3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