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铺装用蓄渗两用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9331发布日期:2018-12-14 22:47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铺装用蓄渗两用格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应用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根据不同需要结合透水砖铺装、或者作为植草格使用的透水铺装用蓄渗两用格,。



背景技术:

早期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步道普遍采用传统不透水铺装。不透水路面阻碍了雨水的下渗,使得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断,再加上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城市地面容易产生下沉;不透水路面雨水通过路表排除,当泄流能力有限时,容易导致局部积水;不透水路面使城市空气湿度降低,加速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随着海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步道铺装正逐步由传统不透水铺装升级为透水砖满铺铺装。与传统不透水铺装相比,透水砖满铺铺装具有促进降水下渗、减少防止路面积水、增加路面安全性和通行舒适性。CN201620411969.2号绵城市铺装路面结构专利、CN 201621346312.9号新型环保铺装结构专利及CN201621414690.6号路面透水铺装砖块专利的技术文件均为上述方案。

但目前广泛应用的透水铺装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由于透水砖砖体下渗空隙较小,天长日久会造成粉尘堵塞孔隙,砖体透水性能降低,降低区域整体透水效果;其次,透水砖满铺区域没有蓄水功能,依靠透水砖狭小孔隙渗水,对海绵城市建设径流总量控制贡献较小;第三,透水砖满铺铺装砖体承担全部交通荷载,对于具有多孔结构的砖体,很容易出现局部损坏并将破坏辐射到周围区域,从而降低整个透水路面的使用寿命。

CN201620325042.7号专利涉及基于横竖交错铺设路面砖的透水性路面砖承载体系,路面砖承载体系有数个透水种植模框拼合而成;插接后相邻的透水种植模框之间形成种植槽;模框本体上设有路面砖容纳槽,相邻的路面砖容纳槽之间形成种植槽,模框本体设有扣合槽和扣合榫;模框本体的相邻的一组侧面对应设有托板和托板容纳槽;模框本体的底部上对应每个路面砖容纳槽位置均设有数个支撑柱,铺装方便、能够使雨水以最快速进行渗透,减少水土流失,具有水质净化作用和蓄水能力,有利于促进土壤水循环,恢复生态和景观的特点。CN01266808.7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户外蓄水性地面砖,上层砖的背面有引水槽,下层砖的表面有蓄水槽。地表降水就可以大量顺畅地渗透到地下,保持空气的湿度,降低地表温度,减轻尘土飞扬,从而调节城镇地区的小气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目前透水铺装技术的透水铺装用蓄渗两用格,其嵌套透水砖铺装可以增强透水路面的蓄渗效果、增强路面承重、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尽可能就地消纳降水,对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都很有效果。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透水铺装用蓄渗两用格,技术方案包括:包括蓄渗两用格本体,蓄渗两用格本体的四周设有作为蓄水空间的蓄渗通道,所述蓄渗通道顶部开有透水孔;蓄渗通道四周分别有保证有效连接的卡扣和卡孔;蓄渗两用格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格。

蓄渗两用格的蓄渗通道为道路承重提供有效支撑,减少透水砖的承重压力,增强路面承重。蓄渗两用格的蓄渗通道为蓄水空间,可在位暂存雨水,减少区域雨水外排,雨停后一段时间经过下垫面渗透,回补地下水。

其中,所述蓄渗通道的截面呈“Π”形。

其中,所述蓄渗两用格底部为“田”形或正六边形支撑格,所述支撑格开设有四个方形或六个四边形的下渗孔。

其中,卡扣和卡孔为嵌套结构。

其中,蓄渗两用格本体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可嵌套方形或正六边形透水砖形成铺装单元。

其中,蓄渗两用格本体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底部嵌套方形或正六边形透水板形成植草格单元。

其中,蓄渗两用格的蓄水通道为四周封闭结构,减少对透水砖侧向压力的影响,延长透水砖寿命。

其中,所述铺装单元或植草格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连接,区域铺面横向有效连接,可随意组合铺装并构成整体结构,降低局部损坏的可能性。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为透水铺装增加了蓄渗功能,蓄渗两用格蓄渗通道可以在位暂存雨水,减少区域雨水外排,雨停后一段时间经过下垫面渗透,回补地下水;蓄渗两用格蓄渗通道为道路承重提供有效支撑,减少透水砖的承重压力,增强路面承重;蓄渗两用格蓄水通道为四周封闭结构,减少对透水砖侧向压力的影响,延长透水砖寿命;安装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连接,区域铺面横向有效连接,构成整体结构,降低局部损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A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A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A仰视图;

图4为图2中g面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A配套的透水砖C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砖C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砖C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A配套的透水板E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蓄渗两用格A嵌套透水砖C透水铺装;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蓄渗两用格A嵌套透水板E植草铺装;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蓄渗两用格A嵌套透水砖C透水铺装、蓄渗两用格A嵌套透水板E植草铺装两者组合铺装;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B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B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B仰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B h剖面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B配套的透水砖D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砖D俯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砖D仰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蓄渗两用格B配套的透水板F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蓄渗两用格B嵌套透水砖D透水铺装;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蓄渗两用格B嵌套透水板F植草铺装;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蓄渗两用格B嵌套透水砖D透水铺装、蓄渗两用格B嵌套透水板F植草铺装两者组合铺装。

参考附图,A:蓄渗两用格A:1-蓄渗通道,2-透水孔,3-卡扣,4-卡孔,5-支撑格,6-下渗孔;透水砖B:7-凸台;C:透水砖一;E:透水板一;

B:蓄渗两用格B:11-蓄渗通道,12-透水孔,13-卡扣,14-卡孔,15-支撑格,16-下渗孔;17-凸台;D:透水砖二;F:透水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图9,图1-图9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蓄渗两用格A和透水砖一C嵌套构成方形蓄渗两用铺装单元,铺装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构成横向有效连接,完成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步道的透水铺装。参见图1-图8,蓄渗两用格A为一体成型塑料制品;其主体表面形状为方形,四周为“Π”形蓄渗通道1,蓄渗通道1顶部开有透水孔2;蓄渗通道1四周分别有卡扣3和卡孔4;卡扣3和卡孔4为嵌套结构,保证相邻两个蓄渗两用格A之间有效连接。蓄渗通道的截面所呈的“Π”形,为两侧设有竖直支撑壁、顶部设有水平板,且下端为开口的结构,类似一个倒U形。透水孔2即开设在水平板上。

参见图2、图3,蓄渗两用格A底部为“田”形的支撑格5;支撑格5开有四个方形下渗孔6;透水砖一C表面形状为方形;背面为四个方形的凸台7;透水砖一C的凸台7之大小与蓄渗两用格A底部“田”形的支撑格5的四个方形的下渗孔6之大小配套,可与蓄渗两用格A嵌套安装。透水板一E为方形多孔板;蓄渗两用格A嵌套透水板一E可作为植草格使用。

参见图12至图19,蓄渗两用格B亦为一体成型塑料制品;而其主体表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四周为“Π”形蓄渗通道11,蓄渗通道11的顶部开有透水孔12;蓄渗通道1四周分别有卡扣13和卡孔14;卡扣13和卡孔14为嵌套结构,可以保证相邻两个蓄渗两用格B之间有效连接。

参见图17、图18,蓄渗两用格B底部为正六边形支撑格15;支撑格15开有六个四边形的下渗孔16;透水砖二D表面形状为正六边形;背面为六个四边形凸台17;透水砖二D凸台大小与蓄渗两用格B底部为正六边形的支撑格15的六个四边形下渗孔16的大小相配套,可与蓄渗两用格B嵌套安装;参见图19,透水板二F为正六边形多孔板;蓄渗两用格B嵌套透水板二F后,可作为植草格使用。

参见图10,图10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蓄渗两用格A和透水砖一C嵌套构成方形蓄渗两用铺装单元,蓄渗两用格A和透水板一E配套构成方形蓄渗两用植草格单元;铺装单元和植草格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构成横向有效连接,可以形成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步道和小型植草区的无缝衔接。

参见图11,图11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蓄渗两用格A和透水板一E配套构成方形蓄渗两用植草格单元;植草格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构成横向有效连接,形成连贯的、易于更新的植草区。

参见图20,图20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本实施例是蓄渗两用格B和透水砖二D嵌套构成六边形蓄渗两用铺装单元,铺装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构成横向有效连接,完成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步道的透水铺装。

参见图21,图21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本实施例是蓄渗两用格B和透水砖二D嵌套构成六边形蓄渗两用铺装单元,蓄渗两用格B和透水板二F配套构成六边形蓄渗两用植草格单元;铺装单元和植草格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构成横向有效连接,形成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步道和小型植草区的无缝衔接。

参见图22,图22展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蓄渗两用格B和透水板二F配套构成六边形蓄渗两用植草格单元;植草格单元之间通过卡扣和卡孔构成横向有效连接,形成连贯的、易于更新的植草区。

上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给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内熟练的技术人员可依据需要做出调整,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在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