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8910发布日期:2019-03-14 00:0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轨轨道,特别涉及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



背景技术:

齿轨铁路通过在普通轨道中间的轨枕上,另外放置一条特别的齿轨。齿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标准齿形、非标准齿形、或者框架形式,保证轮齿结构的与之啮合,列车可以在较大坡度的线路上行驶。齿轨列车以其更加适应大高程、大坡道线路的特点,可作为旅游景区交通工具,近年来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

道岔是轨道交通中的重要线路设备,其功能是使列车从一股轨道转入另一股轨道,完成线路的转向。不同于传统轨道交通,齿轨铁路在钢轨中央增设了一条齿轨,道岔结构的设计需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特别是钢轨与齿轨的相互关系,需进行充分考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以在转辙过程中保证齿轨线型、钢轨线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确保齿轨列车平稳、可靠的更换运行股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包括相交汇的直线侧前基本轨、直线侧后基本轨和与之交汇的曲线侧基本轨,直线侧前基本轨由第一钢轨、第一齿轨和第二钢轨组成,曲线侧基本轨由第三钢轨、第二齿轨和第四钢轨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直线侧后基本轨由第五钢轨、第三齿轨和第六钢轨组成,第五钢轨与第一钢轨固定对接;所述第五钢轨、第六钢轨之间设置其前端由第一转辙机控制摆动的尖轨,尖轨、第三齿轨后端由第二转辙机控制摆动;第一齿轨前端与第三齿轨后端之间设置第一可动齿轨,尖轨后端与第三钢轨前端之间设置可动钢轨,可动钢轨前端和第一可动齿轨由第三转辙机控制摆动;第二齿轨前端与第三齿轨之间设置第二可动齿轨,第二可动齿轨的前部与第二齿轨融合为一体,其后端和第六钢轨前端由第四转辙机控制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线型连续,各段钢轨、各段齿轨能够无缝衔接,可保证列车能够平稳运行,乘客舒适性较好;齿轨与钢轨并行排布,在施工安装上更为便捷,受力性能更优,同时易于维护。运动过程更为简洁流畅,道岔线形更为优化,适应性较好,能够适应更多更复杂的道岔线形结构。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中可动钢轨的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直线侧前基本轨10、第一钢轨11、第一齿轨12、第二钢轨13;曲线侧基本轨20、第三钢轨21、第二齿轨22、第五钢轨23;直线侧后基本轨30、第五钢轨31、第三齿轨32、第六钢轨 33;尖轨41、第一可动齿轨42、可动钢轨43、第二可动齿轨44;第一转辙机51、第二转辙机52、第三转辙机53、第四转辙机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包括相交汇的直线侧前基本轨10、直线侧后基本轨30和与之交汇的曲线侧基本轨20,直线侧前基本轨10由第一钢轨11、第一齿轨12和第二钢轨13组成,曲线侧基本轨20由第三钢轨21、第二齿轨22和第四钢轨23组成。所述直线侧后基本轨30由第五钢轨31、第三齿轨32和第六钢轨33组成,第五钢轨31与第一钢轨11固定对接。所述第五钢轨31、第六钢轨33之间设置其前端由第一转辙机51控制摆动的尖轨41,尖轨41、第三齿轨32后端由第二转辙机52控制摆动。第一齿轨12前端与第三齿轨32后端之间设置第一可动齿轨42,尖轨41后端与第三钢轨21前端之间设置可动钢轨43,可动钢轨43前端和第一可动齿轨42由第三转辙机53控制摆动。第二齿轨22前端与第三齿轨32之间设置第二可动齿轨44,第二可动齿轨44的前部与第二齿轨22融合为一体,其后端和第六钢轨33前端由第四转辙机54控制摆动。

参照图1,参照图1,为保证转辙过程的顺畅,使得线型更为优化,且对摆动部位能起到止挡定位作用,所述第六钢轨33与第二钢轨13的对接端、尖轨41与可动钢轨43的对接端、第二齿轨22与第二可动齿轨44 的对接端、第一可动齿轨42与第一齿轨12、第三齿轨32的对接端的接口均为斜面。

所述第一转辙机51、第二转辙机52、第三转辙机53和第四转辙机 54采用目前普通铁路上所使用的转辙机。各转辙机在转辙信号控制下联动,转辙过程完成后,信号系统对各零部件所处位置进行检查确认后发出通过信号。

参照图1,所述的直线侧前基本轨10、曲线侧基本轨20、直线侧后基本轨30、尖轨41、第一可动齿轨42、可动钢轨43和第二可动齿轨44 均位于同一平面上,齿轨不覆盖钢轨,各段齿轨与各段钢轨并行排布,在施工安装上更为便捷,受力性能更优,同时易于维护。

参照图1,齿轨列车从直线侧区段转入曲线侧区段的转辙过程为,尖轨41前端在第一转辙机51作用下从曲线侧摆入直线侧,完成道岔的转辙过程。与此同时,尖轨41后端与第三齿轨32后端在第二转辙机52的作用下从直线侧摆入曲线侧,可动钢轨43前端和第一可动齿轨42在第三转辙机53作用下从曲线侧摆入直线侧,第二可动齿轨44和第六钢轨33前端在第四转辙机54作用下从直线侧摆入曲线侧。

从曲线区段转入直线区段的转辙过程为,尖轨41前端在第一转辙机 51作用下从直线侧摆入曲线侧,完成道岔的转辙过程。与此同时,尖轨 41后端与第三齿轨32后端在第二转辙机52的作用下从曲线侧摆入直线侧,可动钢轨43前端和第一可动齿轨42在第三转辙机53作用下从直线侧摆入曲线侧,第二可动齿轨44和第六钢轨33前端在第四转辙机54作用下从摆入曲线侧直线侧。

转辙过程完成后,各段钢轨、各段齿轨能够无缝衔接,线型连续一致,可保证列车能够平稳运行,乘客舒适性较好。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非覆盖齿轨道岔转辙机构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