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伸缩式过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3626发布日期:2018-12-25 21:0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转伸缩式过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工平台过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回转伸缩式过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工行业的高速发展,海工平台之间经常要进行人员及物资转移,在以前的物资补给方式多数采用吊机起吊,驳船等方式来转移。但是人还是需要吊笼,绳梯等方式实现。后来出现了回转伸缩过桥装置,大大提高了转移效率,但是存在着占用空间大,高度太高,楼梯不合理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减少占用空间的回转伸缩式过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回转伸缩式过桥装置,包括:

海工甲板平台;

安装于所述海工甲板平台上的基座;

采用回转轴承安装于基座顶部的回转台,回转轴承上采用齿轮连接驱动其旋转的电机;

设置在海工甲板平台与回转台之间且位于基座旁的楼梯;

设置在回转台上的驾驶室;

铰接在回转台的入口侧的对称侧的过桥;

铰接在过桥的外端的底面的缓冲支撑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楼梯设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回转台的入口两侧;

所述的驾驶室设置在对应于一侧楼梯上方的回转台上;

所述回转台的入口两侧上方各自采用支架固定一个变幅油缸;且液压油箱置于回转台的内部。

所述的过桥包括固定过桥、轨接于固定过桥内的移动过桥,且移动过桥的外端位于固定过桥外;所述的固定过桥的一端的上方两侧分别与两个变幅油缸的伸缩杆铰接;所述的固定过桥的一端的下方与相应处的回转台铰接;

所述移动过桥的外端铰接斜梯的上端;且所述斜梯的底端设有滚轮。

所述移动过桥与固定过桥之间还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液压马达;

支撑台,其上固定安装所述液压马达;且液压马达的转轴贯穿所述支撑台后位于支撑台的下方;

齿轮,轴接在所述液压马达的转轴的端部;

滚轮,分别采用支脚装于所述支撑台的底面的四角处;所述滚轮置于固定过桥的桥面上;

组合耳板,包括侧板、垂直设置于侧板底边的底板、间距设于底板上方且与底板平行的上板,使组合耳板的截面近似呈倒F形;所述组合耳板设有两个,其侧板的顶部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台的底面的一对称侧,且组合耳板位于相应侧的两个滚轮之间;

轮轴,其两端分别旋转连接于接底板、上板上;

导向轮,轴接位于底板、上板之间的轮轴上;

两个U形板,分别固定在移动过桥上,且U形板的开口侧的上、下平行壁分别套在所述组合耳板的上板的上方和底板的下方;且所述驱动装置的导向轮抵接在U形板的U形槽内的槽底板上;所述U形板的底边高于所述滚轮的底部;

齿条,沿任一U形板的槽底板的外侧面的长度方向布置,其齿面与所述齿轮啮合;

工作时,液压马达依次驱动转轴、齿轮正转或反转,齿轮沿齿条前进或后退,从而带动设有滚轮的支撑台及移动过桥位移的同时还带动导向轮在U形板限定的路径内移动。

每个所述组合耳板上沿横向至少设有两个导向轮。

所述支撑台总体呈方形,在对应所述滚轮移动方向上的支撑台的两侧壁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板的外侧壁上设有弹性缓冲装置,所述弹性缓冲装置的形变方向与滚轮的移动方向平行。

所述变幅油缸的顶面与固定过桥的顶面齐平。

所述移动过桥的底面近两端处分别设有挡板;

位于两个挡板之间的所述的固定过桥上接近外端处还设有限位缓冲器;两个挡板的底面的连线位于所述限位缓冲器的顶面下方。

所述的限位缓冲器采用聚氨酯缓冲器。

所述的支架的顶端采用第一耳板与所述变幅油缸铰接;

所述变幅油缸的伸缩杆采用第二耳板与固定过桥的一端的上方铰接;

在所述回转台上设有第三耳板与固定过桥的一端的下方铰接;

所述支架近上端处与所述第三耳板之间采用斜形支撑连接。

所述缓冲支撑装置总体呈圆锥台形。

所述过桥向上或向下最大旋转角度为15度。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在人员上下驾驶室的时候,回转台的两侧皆有楼梯,一边为上行,一边为下行,上下行分离,不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而且上下方便,便于携带工作物品;

液压油箱集成在回转台内部,无需在外部空间单独设置一个空间来放置油箱,大大减少了空间占用,更加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局部剖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滚轮。

图4为图3中去除液压马达后的右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3中去除液压马达后的剖示图,图中未示出滚轮。

图7为图5中的圆管的D-D剖示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装配有驱动装置的过桥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对本技术领域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一种回转伸缩式过桥装置,包括:

海工甲板平台12;

安装于所述海工甲板平台上的基座1;

采用回转轴承安装于基座1顶部的回转台2,回转轴承上采用齿轮连接驱动其旋转的电机;

设置在海工甲板平台12与回转台2之间的且位于基座旁的楼梯3;

设置在回转台2上的驾驶室5;

铰接在回转台2的入口侧的对称侧的过桥;

铰接在过桥的外端的底面的缓冲支撑装置8,在过桥伸缩到预定的长度时,可以落到甲板上,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楼梯3设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回转台2的入口两侧;

所述的驾驶室5设置在对应于一侧楼梯3上方的回转台2上;

所述回转台2的入口两侧上方各自采用支架2-1固定一个变幅油缸4;且液压油箱置于回转台2的内部。

所述的过桥包括固定过桥6、轨接于固定过桥6内的移动过桥7,且移动过桥7的外端位于固定过桥6外;所述的固定过桥6的一端的上方两侧分别与两个变幅油缸4的伸缩杆铰接;所述的固定过桥6的一端的下方与相应处的回转台2铰接。工作时,过桥可做幅度为上下±15°的旋转,方便进行搭接,可适应不同的情况;

所述移动过桥7的外端铰接斜梯9的上端;且所述斜梯9的底端设有滚轮。在移动过桥7的铰接处下方还设有销钉和孔,在做伸缩运动的时候可拔掉销钉,斜梯9下端的轮子会同步运动,可以随着情况变化角度,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出现,在运输过程或者非工作状态中,可以插上销钉固定斜梯9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本例中,在回转台2两侧设对称的两个楼梯,上下行分离,不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而且上下方便,便于携带工作物品。液压油箱集成在回转台2内部,无需在外部空间单独设置一个空间来放置液压油箱,大大减少了空间占用,更加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更加美观。

进一步的,所述变幅油缸4的顶面与固定过桥6的顶面齐平,减小了过桥的高度占用空间,而且也更加美观大方。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架2-1的顶端采用第一耳板与所述变幅油缸4铰接;所述变幅油缸4的伸缩杆采用第二耳板与固定过桥6的一端的上方铰接;在所述回转台2上设有第三耳板与固定过桥6的一端的下方铰接;所述支架2-1近上端处与所述第三耳板之间采用斜形支撑2-2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桥向上或向下最大旋转角度为15度。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支撑装置8总体呈圆锥台形,保证受力时的稳固性。

实施例2

参见图3~图8,本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改进,其主要改动是所述移动过桥7与固定过桥6之间的驱动装置10包括:

液压马达10-1;

支撑台10-2,其上固定安装所述液压马达10-1;且液压马达10-1的转轴贯穿所述支撑台10-2后位于支撑台10-2的下方;

齿轮10-8,轴接在所述液压马达10-1的转轴的端部;

滚轮10-4,分别采用支脚10-41装于所述支撑台10-2的底面的四角处;所述滚轮10-4置于固定过桥的桥面上;

组合耳板10-9,包括侧板10-91、垂直设置于侧板10-91底边的底板10-92、间距设于底板10-92上方且与底板10-92平行的上板10-93,使组合耳板10-9的截面近似呈倒F形;所述组合耳板10-9设有两个,其侧板10-91的顶部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台10-2的底面的一对称侧,且组合耳板10-9位于相应侧的两个滚轮10-4之间;

轮轴10-61,其两端分别旋转连接于接底板10-92、上板10-93上;

导向轮10-6,轴接位于底板10-92、上板10-93之间的轮轴10-61上;

两个U形板10-5,分别固定在移动过桥7上,且U形板10-5的开口侧的上、下平行壁分别套在所述组合耳板10-9的上板10-93的上方和底板10-92的下方;且所述驱动装置的导向轮10-6抵接在U形板10-5的U形槽内的槽底板上;所述U形板10-5的底边高于所述滚轮10-4的底部;

齿条10-7,沿任一U形板10-5的槽底板的外侧面的长度方向布置,其齿面与所述齿轮10-8啮合;

工作时,液压马达10-1依次驱动转轴、齿轮10-8正转或反转,齿轮10-8沿齿条10-7前进或后退,从而带动设有滚轮10-4的支撑台10-2及移动过桥7位移的同时还带动导向轮10-6在U形板10-5限定的路径内移动。实现过桥的伸缩运动,所述导向轮跟随滑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实现过桥的伸缩,不仅减少了过桥的存放空间,还方便了存放,也更安全可靠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置于回转台2内部的液压油箱,除了为变幅油缸供油,还为液压马达供油。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过桥7的底面近两端处分别设有挡板7-1;位于两个挡板7-1之间的所述的固定过桥6上接近外端处还设有限位缓冲器6-1,本例中所述的限位缓冲器6-1采用聚氨酯缓冲器;两个挡板7-1的底面的连线位于所述限位缓冲器6-1的顶面下方。当移动过桥7在伸出或者回收时均可以起到限位缓冲的作用,另外若出现系统失灵的紧急情况时,可以有效的减少过桥受到的冲击力度,从而起到保护人员和设备的作用。

进一步的,参见图4,所述支脚10-41的底部向外倾斜,使支脚10-41与支撑台10-2之间的夹角为95~100°,使其底部更稳定,且容易分散受力。

进一步的,参见图3和图6,位于所述上板10-93的上方及侧板10-91的内侧之间设有若干加强板10-94,增加强度。

进一步的,参见图6,所述的加强板10-94呈L形。

进一步的,参见图4,每个所述组合耳板10-9上沿横向至少设有两个导向轮10-6,使其运行更平稳。

进一步的,参见图5和图8,所述支撑台10-2总体呈方形;在对应所述滚轮10-4移动方向上的支撑台10-2的两侧壁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板10-10,所述的连接板10-10的外侧壁上设有弹性缓冲装置10-3,所述弹性缓冲装置10-3的形变方向与滚轮10-4的移动方向平行。当过桥工作的时候,驱动装置上的缓冲装置10-3可以在失控等特殊情况下,很好地起到缓冲作用,保护了保护驱动装置。解决了刚性连接所带来的驱动装置易损坏、磨损的问题。

进一步的,参见图3~图6,所述的连接板10-10的内侧壁与支撑台10-2的上表面之间还设有加强筋板10-101。

进一步的,参见图3、图5、图6,所述的支撑台10-2的四壁采用圆管10-21围合而成,四个圆管10-21的内侧壁分别连接一连接面10-22的四边,所述连接面10-22上设有用于液压马达1的转轴穿过用的转轴孔10-23。采用空心的圆管10-21可以很好地将冲击力分散掉。

进一步的,参见图3和图5~图7,所述的支撑台10-2的四壁采用带法兰盘10-24的圆管10-21组装而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