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5234阅读:1080来源:国知局
镜头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驱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旋转修正和/或补偿功能的镜头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持式数字产品(例如相机、手机或平板电脑)几乎都具备数字摄像的功能,此要归功于镜头驱动装置的微型化。

一般而言,手持式数字产品在使用时常会因震动而导致其内部的镜头驱动装置晃动,此容易造成拍摄的影像模糊不清。现有专利文献twi457693揭露了一种光学影像防震装置(opticalimagestabilizer),当自动对焦时,其内部线圈通电后会与对应的磁铁产生作用,使得与线圈固定的镜头承载座可沿镜头的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的效果,并且在该光学影像防震装置中更设有x轴、y轴位移传感器,用以感测光轴于x轴与y轴方向的位置,进而可分别通过对应于x轴与y轴的线圈及磁铁产生电磁感应,以调整镜头至正确的位置(即修正光轴于x轴与y轴方向的水平偏移),如此一来便能达到防震效果并可获得较佳的影像质量。

如上所述,现有光学影像防震装置对于镜头及其光轴在垂直方向(即光轴方向)与水平方向(即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因震动而发生的偏移已可有效地进行修正和/或补偿。然而,手持式数字产品在使用时其内部的镜头驱动装置的晃动方式实际上更加复杂,而不仅限于沿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发生偏移。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防震效果更佳的镜头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问题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旋转修正和/或补偿功能的镜头驱动装置,其同时可对于镜头及其光轴在垂直方向(即z轴方向)与水平方向(即x轴、y轴方向)上因震动而发生的偏移以及对于镜头沿x轴或y轴方向发生的旋转进行修正和/或补偿,因此能够达到更佳的防震效果,进而获得较佳的影像质量。

根据一些实施例,一种镜头驱动装置包括一基座、一框架、一承载座、一对焦驱动单元及一倾斜驱动单元。框架活动地连接基座。承载座用以承载一镜头,且活动地设置于框架内。对焦驱动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线圈及至少一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线圈设置于承载座上,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框架上并对应于第一线圈,且第一线圈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使承载座相对于基座沿着镜头的一光轴方向移动。倾斜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磁驱动部及多个第二电磁驱动部,第一电磁驱动部设置于承载座的相反侧上,第二电磁驱动部设置于框架上并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且第一、第二电磁驱动部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使承载座相对于基座发生倾斜。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第一电磁驱动部为驱动线圈,具有椭圆形结构,而前述第二电磁驱动部为驱动磁铁。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第一线圈与第一电磁驱动部均设置于承载座上,且从光轴方向观看,第一线圈与第一电磁驱动部部分重叠。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对焦驱动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磁性元件,分别设置于框架的相反侧上,且对应于前述倾斜驱动单元的驱动磁铁。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驱动磁铁为多极性磁铁,且前述各第一磁性元件与对应的各驱动磁铁构成一体成型的单一个多极性磁铁。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多极性磁铁于光轴方向上具有多个大小不同的扇区,且与该多极性磁铁对应的驱动线圈具有一上半部及一下半部,分别对应于前述不同的扇区。

根据一些实施例,通入设置于前述承载座的相反侧上的驱动线圈的电流方向为相同或相反。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镜头驱动装置更包括一弹性元件,连接承载座与框架,其中弹性元件具有用以连接承载部的多个承载座连接部,且位在承载座的相反侧的承载座连接部决定了承载座的至少一旋转轴。

根据一些实施例,从光轴方向观看,前述旋转轴排列成一十字型,且光轴通过旋转轴的交会点。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驱动磁铁为一般磁铁,且前述各第一磁性元件与对应的各驱动磁铁构成一体成型的单一个一般磁铁,其中前述一般磁铁在光轴方向上具有单一个扇区,同时对应于第一线圈及驱动线圈的一部分。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镜头驱动装置更包括一基板,设置于基座上,其中基板具有多个第二线圈,分别对应于前述多极性磁铁,且第二线圈与多极性磁铁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使框架相对于基座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镜头驱动装置更包括一基板,设置于基座上,其中基板具有多个第二线圈,分别对应于前述一般磁铁,且第二线圈与一般磁铁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使框架相对于基座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第一线圈、第一电磁驱动部与第二线圈共同对应于前述多极性磁铁或一般磁铁。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第一线圈与各第一电磁驱动部共同对应于各多极性磁铁或各一般磁铁的一面,且该面平行于光轴。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各第二线圈对应于各多极性磁铁或各一般磁铁的另一面,且该另一面垂直于光轴。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镜头驱动装置更包括多个悬吊线,用以将框架及其内的承载座悬吊于基座上。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镜头驱动装置更包括一弹性元件,为一簧片,具有多个簧片部分,其中所述多个簧片部分电性连接对焦驱动单元的第一线圈,且所述多个簧片部分电性连接倾斜驱动单元的第一电磁驱动部。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镜头驱动装置更包括多个止动机构,形成于框架与承载座之间,且止动机构排列成另一十字型。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另一十字型与前述旋转轴所排列成的十字型不重叠,且具有一不为零度的夹角存在。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旋转轴与前述第二电磁驱动部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的平面相互平行或垂直。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的镜头驱动装置具有旋转修正和/或补偿功能,其同时可对于镜头及其光轴在垂直方向(即z轴方向)与水平方向(即x轴、y轴方向)上因震动而发生的偏移以及对于镜头沿x轴或y轴方向发生的旋转进行修正和/或补偿,因此能够达到更佳的防震效果,进而获得较佳的影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装置分解图。

图2表示图1的镜头驱动装置的部分构件(顶壳除外)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3表示沿图2中a-a线段的剖面图。

图4表示图1中的第二电磁驱动部(多极性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第二线圈及第二电磁驱动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表示承载座、第一电磁驱动部及第二电磁驱动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7表示承载座、第一线圈、第一电磁驱动部及第二电磁驱动部的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图。

图8表示上簧片、承载座及框架的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图9a及图9b表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将共享的多极性磁铁改为分开的多个磁性元件的示意图。

图10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将多极性磁铁改为一般磁铁以降低框架高度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镜头驱动装置;

10~顶壳;

12~顶壳开孔;

20~基座;

22~基座开孔;

30~承载座;

32~贯穿孔;

34~凸出部;

40~框架;

50~基板;

60~上簧片;

62~簧片部分;

62a~承载座连接部;

62b~框架连接部;

70~下簧片;

80~悬吊线;

90~止动机构;

92~凸块;

94~凹槽;

a1~双箭头;

c1~第一线圈;

c21、c22~第二线圈;

d11、d12~第一电磁驱动部;

d21、d22~第二电磁驱动部;

h1、h2~高度;

m1~第一磁性元件;

m2~一般磁铁;

p1~上半部;

p2~下半部;

r1、r2~旋转轴;

f1、f2~电磁感应力;

o~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其中,实施例中的各元件的配置作为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以下不同实施例中可能重复使用相同的元件标号及/或文字,这些重复系为了简化与清晰的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

在图式中,实施例的形状或是厚度可扩大,并以方便、简化的方式予以标示。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例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元件,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的形式。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首先请一并参阅图1~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装置1例如为一音圈马达(voicecoilmotor,简称vcm),可设置于一手持式数字产品(例如相机、手机或平板电脑)内以承载及驱动一镜头(图未示)。由图1~图3中可以看出,镜头驱动装置1包括一顶壳10、一基座20、一承载座30、一框架40、一基板50、一上簧片60、一下簧片70、多个悬吊线80、一第一线圈c1、多个第二线圈c21、c22、多个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以及多个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

如图1所示,顶壳10的外观呈六面体,且其底面形成有开口,可与大致呈正方形的基座20结合,以形成用以收容镜头驱动装置1中的前述其他部件的一容置空间。应了解的是,顶壳10及基座20的形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并可依据实际需求改变。又,顶壳10及基座20上分别形成有一顶壳开孔12及一基座开孔22,两者的中心位于镜头(图未示)的一(摄像)光轴o上,且在基座20下方可设有一影像感测元件(例如ccd,图未示),由此,前述镜头与影像感测元件可在光轴o上进行对焦,进而执行拍照或摄像功能。

如图1所示,承载座30的中心具有用以收容镜头(图未示)的一贯穿孔32,其中贯穿孔32与镜头之间可分别配置有相互对应的螺牙结构(图未示),使得镜头可锁固于贯穿孔32内。第一线圈c1卷绕于承载座30的外周面。如图1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从光轴o方向观看,承载座30的形状大致呈八边形,而第一线圈c1可顺应承载座30的形状而呈八边形,但是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c1亦可顺应承载座30的形状而呈矩形、正方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

如图1及图3所示,承载座30及其上的第一线圈c1设置于框架40内。在本实施例中,框架40具有与承载座30的形状对应的八边形结构,然而其亦可具有矩形、正方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结构。由图1及图3中可以看出,两组分别沿x轴及y轴方向延伸且成对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具有长板型结构)设置于框架40上,并对应于前述第一线圈c1。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为驱动磁铁,例如为多极性永久磁铁(请参阅图4),其中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上、下两部分在平行于x轴或y轴方向上形成有方向相反的两组磁极(亦即扇区n-s及扇区s-n)。此外,前述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可以例如黏着方式固定于框架40的沿x轴及y轴方向延伸的四个侧壁内侧,且承载座30上的第一线圈c1的位置对应于相邻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下方的扇区(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40可具有一不导电材质(例如塑料)或者一导磁性材质(例如镍铁合金等),当框架40由导磁性材质制作时,可提高其结构强度及有助于磁力内循环。

藉由上述配置,当镜头驱动装置1处于一对焦状态时,可自一外部电源(图未示)通入一电流至第一线圈c1,使得第一线圈c1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驱动磁铁)之间产生电磁感应,此时与第一线圈c1连接的承载座30便可相对于基座20沿着光轴o方向前后移动(如图7中的双箭头a1所示),并使得镜头快速地达到对焦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圈c1及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组成镜头驱动装置1的对焦驱动单元。

如图1及图3所示,承载座30及其内的镜头亦可通过弹性材质制成的上簧片60及下簧片70(例如金属弹片)而悬吊于框架40的中心。更具体而言,上簧片60可同时连接承载座30的顶部及框架40的顶部,而下簧片70可同时连接承载座30的底部及框架40的底部。如此一来,当框架40受到外力冲击时,承载座30可通过上、下簧片60及70而相对于框架40沿z轴方向位移,进而于垂直方向(即光轴o方向)上产生一缓冲效果,以避免承载座30及其内的镜头损坏。此外,上、下簧片60及70也可限制(对焦状态时)承载座30沿着光轴o方向的移动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座30亦可仅通过单一个上簧片60或下簧片70而悬吊于框架40的中心。

如图1、2、3及5所示,大致呈正方形的基板50设置于基座20上,并具有两组分别沿x轴及y轴方向延伸且成对的第二线圈c21、c22(具有椭圆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基板50为可挠性印刷电路板,且第二线圈c21、c22可形成于基板50表面上或埋入于其中,并分别对应于框架40上的四个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驱动磁铁)。由图1及5可以看出,各第二线圈c21、c22对应于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一面,且该面垂直于光轴o(亦即z轴)。

另外,虽然未图示,在基板50的沿x轴方向延伸的一侧边与沿y轴方向延伸的一侧边上亦分别安装有一磁场感测元件,例如为霍尔传感器(halleffectsensor)、磁敏电阻传感器(mrsensor)、或磁通量传感器(fluxgate)等,用以感测框架40上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移动所产生的磁场变化,进而可得知框架40相对于基板50(及基座20)于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上的位移量。

由图1及2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有六个悬吊线80连接于框架40与基座20之间,其中各悬吊线80的一端可通过例如焊接方式连接与框架40连接的上簧片60,且另一端亦可通过例如焊接方式连接基座20。如此一来,前述悬吊线80可将框架40及其内的承载座30悬吊于基座20之上,且当框架40受到外力冲击时,可使框架40、承载座30及其内的镜头于xy平面上发生位移,进而于水平方向(即垂直于光轴o的方向)上产生一缓冲效果。悬吊线80可以弹性材质制成(例如具有弹性的金属杆件),且其数量可视需求做调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0可以通过悬吊线80与上簧片60电性连接卷绕于承载座30的外周面的第一线圈c1,且基座20与一外部电源(图未示)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当框架40受到外力冲击而造成镜头的光轴o相对于基板50(及基座20)发生偏移时,可经由基板50上的磁场感测元件感测框架40与基板50之间的水平位移(平行于xy平面),以得知当下光轴o的位置与其正确位置之间的偏移量。接着,欲将镜头及其光轴o修正回正确位置时,可通入一电流至位在x轴方向上的第二线圈c21,使得第二线圈c21及与其位置对应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驱动磁铁)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以驱使第二电磁驱动部d21及框架40相对于基板50与基座20沿着x轴方向位移;同理,当通入一电流至位于y轴方向上的第二线圈c22时,可使得第二线圈c22及与其位置对应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2(驱动磁铁)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以驱使第二电磁驱动部d22及框架40相对于基板50与基座20沿着y轴方向位移。藉此,可控制镜头及其光轴o于xy平面上位移,并达到偏移补偿及防手震的功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线圈c21、c22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组成镜头驱动装置1的防手震单元,其中防手震单元与对焦驱动单元共享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

接着请一并参阅图1、3、6及7,多个凸出部34形成于承载座30的外周面上,此外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例如为具有椭圆型结构的驱动线圈,其中一对第一电磁驱动部d11通过围绕凸出部34而固定于承载座30位于x轴方向上的相反侧侧壁上,并对应于框架40上的一对第二电磁驱动部d21,而另一对第一电磁驱动部d12通过围绕凸出部34而固定于承载座30位于y轴方向上的相反侧侧壁上,并对应于框架40上的一对第二电磁驱动部d22。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线圈c1与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共同对应于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一面,且该面平行于光轴o(如图3所示)。

如图1及7所示,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椭圆形的驱动线圈)具有一上半部p1以及一下半部p2,沿x轴或y轴方向延伸(第一电磁驱动部d11的上、下半部p1及p2沿y轴方向延伸,而第一电磁驱动部d12的上、下半部p1及p2沿x轴方向延伸),且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上、下半部p1及p2分别对应于相邻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沿光轴o方向的不同扇区。由图7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沿光轴o方向的上、下两扇区的大小不同,其中下扇区较大于上扇区,并可同时对应于第一线圈c及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下半部p2。应可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安装于承载座30的较上方(相对于第一线圈c1),但是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亦可以安装于承载座30的较下方(相对于第一线圈c1),只要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设置方式亦对应地上下颠倒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相对于邻近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具有相同的扇区配置,例如,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上半部p1的扇区包括内侧s极及外侧n极,而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下半部p2的扇区包括内侧n极及外侧s极。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上、下两扇区的磁极方向亦可对调。

藉由上述配置,当通入设置于承载座30的相反侧上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驱动线圈)的电流方向为相反时,可使得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之间产生平行于光轴o且方向相反的两个电磁感应力f1及f2(请参阅第7图),进而驱使(框架40内的)承载座30相对于基座20发生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及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组成镜头驱动装置1的倾斜驱动单元。

请参阅图8,前述上簧片60(弹性元件)可分成多个(例如4个)簧片部分62,且每一簧片部分62具有用以连接承载座30的一承载座连接部62a及用以连接框架40的一框架连接部62b。应了解的是,固定于承载座30上的承载座连接部62a可视作承载座30的旋转支点,且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承载座连接部62a决定了承载座30的一旋转轴r1及一旋转轴r2(例如位在x轴方向上的两个承载座连接部62a可决定旋转轴r1,而位在y轴方向上的两个承载座连接部62a可决定旋转轴r2)。由第8图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r1平行于x轴方向,旋转轴r2平行于y轴方向,且从光轴o方向观看,旋转轴r1及r2可排列成一十字型,其中光轴o会通过两旋转轴r1及r2的交会点。如第6及8图所示,旋转轴r1及r2与所述多个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对应于所述多个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平面相互平行或垂直。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承载座连接部62a的设计亦可适用于下簧片70。

据此,如图6至8所示,当通入电流至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位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2,并使得第一电磁驱动部d12与第二电磁驱动部d22之间产生电磁感应时,可驱使承载座30绕着旋转轴r1(亦即x轴)发生旋转;同理,当通入电流至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并使得第一电磁驱动部d11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之间产生电磁感应时,可驱使承载座30绕着旋转轴r2(亦即y轴)发生旋转。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驱动部d12可以通过上簧片60的两个簧片部分62及两个悬吊线80电性连接基座20,且第一电磁驱动部d11可以通过上簧片60的另两个簧片部分62及另两个悬吊线80电性连接基座20,而基座20则与一外部电源(图未示)电性连接)。

再者,在承载座30及框架40之间更可具有多个止动机构90,用以限制承载座30的旋转角度。举例而言,如图1及8所示,在承载座30的四个角落可具有多个朝外延伸的凸块92,而在框架40上与前述四个凸块92相对应的位置可具有多个凹槽94,所述多个凹槽94的形状与所述多个凸块92的形状相对应,使得所述多个凸块92及所述多个凹槽94(构成止动机构90)可在前述倾斜驱动单元驱动承载座30旋转时限制其旋转角度,以防止承载座30发生任意或过度的倾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止动机构90排列成一十字型,且此十字型止动机构90与前述旋转轴r1、r2所排列成的十字型不重叠,此两十字型之间具有一不为零度的夹角存在(较佳为45度,如图8所示),如此亦可有利于使得承载座30平均地停止于特定角度,而不会任意倾斜。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凸块92及凹槽94的位置亦可相互对调,亦即凸块92可形成于框架40上,而凹槽94可形成于承载座30上。

如此一来,可使得镜头驱动装置1除了对于镜头及其光轴在垂直方向(即z轴方向)与水平方向(即x轴、y轴方向)上因震动而发生的偏移能够进行修正和/或补偿之外,更具备旋转修正和/或补偿的功能。

举例来说,手持式数字产品在使用时其内部的镜头承载座因震动(或受到外力冲击)可能相对于基座发生歪斜,此时便可通过上述使承载座30绕着旋转轴r1及/或旋转轴r2的动作来对于镜头及其光轴的歪斜进行修正,进而获得较佳的影像质量。除此之外,一般镜头在与承载座组合时,由于零件公差及组装手法等因素,亦可能导致镜头及其光轴发生歪斜,通过上述旋转修正和/或补偿的功能也可以克服此生产制造中产生的缺陷,进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

虽然上述实施例的镜头驱动装置1仅具有5轴(x轴、y轴、z轴、旋转轴r1及/或旋转轴r2)补偿功能,然而通过配置更多组(3组、4组或更多组)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及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例如将另外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配置于承载座30的尚未利用到的其他侧壁,以及将另外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配置于框架40的四个侧壁之间的角落),以及调整上簧片60的承载座连接部62a的数量及位置,亦可以实现六轴、七轴或更多轴的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焦驱动单元的第一线圈c1及倾斜驱动单元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共同设置于承载座30上,且从光轴o方向观看,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与第一线圈c1部分重叠。此外,对焦驱动单元、防手震单元及倾斜驱动单元可共享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亦即对焦驱动单元的第一线圈c1、防手震单元的第二线圈c21、c22与倾斜驱动单元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驱动线圈)共同对应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如此一来,可有效地减少部件数量、组装工序及产品尺寸(亦即有利于微型化)。

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对焦驱动单元及倾斜驱动单元也可以不共享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请参阅第9a图所示的实施例,其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间的差异在于,对焦驱动单元包括多个(例如四个)第一磁性元件m1(例如为具有两个磁极的一般磁铁),其中第一磁性元件m1分别固定于框架40(参阅图1)的相反侧上,并与倾斜驱动单元的多个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的位置相互对应,但彼此分开。相对地,在图7中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可视为将图9a中的第一磁性元件m1与对应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构成一体成型的单一个多极性磁铁。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磁性元件m1的数量可为至少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对焦驱动单元可包括多个第一线圈c1,它们固定于承载座30上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该第一磁性元件m1,且第一线圈c1可具有椭圆型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第一磁性元件m1的磁极方向可为相同或相反,而通入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第一线圈c1的电流方向可对应地为相同或相反。在一些实施例中,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相对于邻近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扇区配置可为相同或相反,而通入位在承载座30的相反侧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电流方向可对应地为相同或相反。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驱动单元的固定于承载座30上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可改为驱动磁铁(例如为多极性磁铁),而固定于框架40上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可改为驱动线圈(例如为椭圆型的线圈)。

请参阅图9b所示的实施例,其将图9a中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由一多极性磁铁改为上下分开的两个一般磁铁m2。由图9b中可以看出,前述两个一般磁铁m2的磁极方向相反,并分别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椭圆型的驱动线圈)的上半部p1及下半部p2。

虽然未图示,图9a及9b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防手震单元可共享前述对焦驱动单元的第一磁性元件m1、或者可共享前述倾斜驱动单元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多极性磁铁)或一般磁铁m2。

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将倾斜驱动单元的固定于框架上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驱动磁铁,由于视角关系d21未示于本图中)由一多极性磁铁改为单一个一般磁铁(亦即具有两个磁极)。由图10中可以看出,改为一般磁铁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沿光轴o方向具有单一个扇区,其可同时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驱动线圈,由于视角关系d11未示于本图中)的下半部p2及对焦驱动单元的第一线圈c1。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未图示,但本实施例中的防手震单元的第二线圈亦可与对焦驱动单元的第一线圈c1及倾斜驱动单元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驱动线圈)共同对应于前述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一般磁铁)。举例而言,第一线圈c1与各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驱动线圈)可共同对应于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一般磁铁)的一面,且该面平行于光轴o(如图10所示)。此外,各第二线圈可对应于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一般磁铁)的另一面,且该另一面垂直于光轴o。

由此,同样可以达到前述实施例(图1~9)中的对焦驱动单元的对焦功能及倾斜驱动单元的旋转修正和/或补偿的功能。此外,防手震单元的第二线圈(形成于基板50中,图未示)亦可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一般磁铁)之间产生电磁感应,进而驱使框体40相对于基板50及基座20(请参阅图1及3)沿着与光轴o垂直的方向移动,以达到水平偏移补偿及防手震的功效。应了解的是,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沿光轴o方向的高度h1可变小(相较于图3中的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的高度),使得框架40的高度h2亦可对应地减少,进而有利于缩小镜头驱动装置的体积。

另外,前述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一般磁铁)可视为将图9b实施例中的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上半部p1的一般磁铁m2省略,并将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下半部p2的一般磁铁m2(驱动磁铁)及第一磁性元件m1(一般磁铁)构成一体成型的单一个一般磁铁,藉此可减少材料成本、组装工序及产品重量。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将第二电磁驱动部d21、d22(一般磁铁)改为分开的一般磁铁m2(对应于第一电磁驱动部d11、d12的下半部p2)及第一磁性元件m1。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承载座上增加至少一组电磁驱动部,其通过与框架上的对应的电磁驱动部产生电磁感应,能够驱使承载座及其内的镜头相对于基座发生倾斜(亦即旋转),进而达到对于镜头的光轴沿至少一旋转轴(例如x轴或y轴)方向发生的旋转进行修正和/或补偿的效果。此外,由于镜头驱动装置中的对焦驱动单元及防手震单元亦可共享前述框架上的电磁驱动部,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组装工序、材料成本及产品尺寸。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