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的铣刨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0255发布日期:2018-12-21 19:57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偏心的铣刨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铣刨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偏心的铣刨齿。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铣刨齿如申请号为CN201420838714.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铣刨齿,包括齿体、管弹簧,所述的齿体包括齿头和齿柄,所述的齿头和所述的齿柄衔接处设有凸台,凸台的端面和齿柄的周面有一弧形面衔接,齿柄设有环形凹槽,管弹簧上设有若干个周向排列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嵌在环形凹槽内。这样凸台和齿柄弧形面衔接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齿柄和齿头之间因为应力集中而开裂,管弹簧上的定位凸起嵌在齿柄的环形凹槽内,可使管弹簧和齿体之间的受力点都集中在环形凹槽内,管弹簧的上端将不在给凸台受力,避免了管弹簧开口受冲击敞开。

但是,对于齿头的结构比较简单,在作业过程中,齿头的作用是对路面进行一个挖掘,但是上述的齿头结构简单,对于铣刨的路面来说,剪切力过小,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偏心的铣刨齿,具有偏心的齿头结构,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偏心的铣刨齿,包括齿体和设置与齿体端部的合金头,所述齿体包括齿头和齿柄,所述齿头上设置有若干剪切轮,所述剪切轮上设置有若干剪切槽,所述剪切槽的边缘形成切割线,所述剪切轮的轴心和齿柄的轴心不重合。

通过上述设置,齿柄是用来安装在铣刨机上的,并且由于齿头的结构设计采用偏心设计的剪切轮,剪切轮的轴心和齿柄的轴心不重合即结构偏心,并且剪切轮上的剪切槽形成的切割线便于对路面进行铣刨工作,使得碎屑可以从剪切槽中排出,由于采用此偏心结构,对路面铣刨效率更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剪切轮设置三个,三个剪切轮在齿柄的轴心上相互错位120度。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剪切轮设置三个,进一步提高铣刨效率,并且能够均匀分散铣刨过程中的冲击力,使得整体受力比较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剪切轮和齿柄之间的偏心距离跟合金头最大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4-1/2。

通过上述设置,在此范围的偏心程度,能够比较好的保持铣刨效率,同时可以节省材料,可以对铣刨路面的侧面进行作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所述齿柄上设置有若干台阶。

通过上述设置,台阶的结构可以提高齿柄的结构强度,使得齿柄装配在铣刨机上更加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可以优选为:每个所述剪切轮上的剪切槽设置三个,所述剪切槽在剪切轮上圆周阵列所得。

通过上述设置,剪切槽间距均匀,从而受力均匀,效率较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偏心的结构,提高铣刨效率,增加结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铣刨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齿体;11、齿头;12、齿柄;2、合金头;3、剪切轮;31、剪切槽;32、切割线;4、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所示,一般的铣刨齿的结构在齿头11部分是比较简单的。对于铣刨路边的剪切力是不高的。因此,存在改进的空间。由此有了本方案的设计。

实施例:

一种偏心的铣刨齿,参考图2所示,包括齿体1和设置与齿体1端部的合金头2,齿体1包括齿头11和齿柄12。齿柄12上设置有若干台阶4。台阶4的结构可以提高齿柄12的结构强度,使得齿柄12装配在铣刨机上更加牢固。

齿头11上设置有若干剪切轮3,剪切轮3上设置有若干剪切槽31,每个剪切轮3上的剪切槽31设置三个,剪切槽31在剪切轮3上圆周阵列所得。剪切槽31间距均匀,从而受力均匀,效率较高。剪切槽31的边缘形成切割线32,剪切轮3的轴心和齿柄12的轴心不重合。

参考图3所示,剪切轮3设置三个,三个剪切轮3在齿柄12的轴心上相互错位120度。由于剪切轮3设置三个,进一步提高铣刨效率,并且能够均匀分散铣刨过程中的冲击力,使得整体受力比较稳定。剪切轮3和齿柄12之间的偏心距离跟合金头2最大直径的比值范围,即图3中的r1:r2的范围为:1/4-1/2。所谓的偏心距离为剪切轮3的中心和齿柄12的中心的间距。在此范围的偏心程度,能够比较好的保持铣刨效率,同时可以节省材料,可以对铣刨路面的侧面进行作业。

齿柄12是用来安装在铣刨机上的,并且由于齿头11的结构设计采用偏心设计的剪切轮3,剪切轮3的轴心和齿柄12的轴心不重合即结构偏心,并且剪切轮3上的剪切槽31形成的切割线32便于对路面进行铣刨工作,使得碎屑可以从剪切槽31中排出,由于采用此偏心结构,对路面铣刨效率更高。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