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4928发布日期:2019-11-05 23:35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建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市政人行路砖,大多是方形,采用混凝土直接直接铺设,长期使用后,行人路砖容易与混凝土分离,造成路砖上翘或松动,影响路面排水,给行人造成不便。也有采用透水性强的透水路面砖进行铺设,但是在雨量大时,透水路面砖水通道固定,也容易影响路面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提高排水量,保持路面干燥的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路面砖、第一缓冲层、液态循环转、第二缓冲层、基层和土工布层;所述透水路面砖的砖体上表面为弧形球面,所述砖体的其中两个侧面设有凹槽,所述砖体的另外两个侧面设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所述凸起的长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采用砂子或砂子和碎石混合铺设而成;所述基层采用砂子或砂子和碎石混合夯实而成;相邻路面砖之间形成孔隙;所述孔隙之间填充有砂子或砂子和碎石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长度为所述凹槽深度的1.5-2倍。

进一步的,所述基层设有渗水通道;所述渗水通道的孔径为上窄下宽。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侧面的凹槽为3个;每个所述侧面的凸起为3个。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和凸起在所述砖体侧面成三角形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设有凹槽的两个侧面相对,所述设有凸起的两个侧面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球面的圆心角为45°。

本实用新型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其有益效果在于:

(1)圆弧形砖体的表面设计,能够使雨水快速通过侧面流入孔隙中,保持路面干燥;

(2)透水路面砖和孔隙双重排水,提高排水量,防止积水;

(3)透水路面砖通过凹槽和凸起进行连接,有效防止单块路面砖起翘脱落,提高路面砖的实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水路面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透水路面砖的俯视图;

1透水路面砖、2第一缓冲层、3液态循环转、4第二缓冲层、5基层、6土工布层、7凹槽、8凸起、9渗水通道、10孔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透水性人行路面分布结构,如图1-3所示,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路面砖1、第一缓冲层2、液态循环转3、第二缓冲层4、基层5和土工布层6;透水路面砖1的砖体上表面为弧形球面,弧形球面的圆心角为45°;弧形球面的弧度小,便于行走;砖体的其中两个侧面设有凹槽7,砖体的另外两个侧面设有与凹槽7相配合的凸起8;凸起8的长度为凹槽7长度的1.5-2倍;两者连接使,自然形成孔隙10;每个侧面的凹槽7为三个;每个侧面的凸起8为三个;设有凹槽7的两个侧面相对,设有凸起8的两个侧面相对;凹槽7和凸起8在砖体侧面成三角形分布,三角分布稳定性好,延长寿命;透水路面砖、凹槽和凸起三者一体成型制成。第一缓冲层2和第二缓冲层4采用砂子或砂子和碎石混合铺设而成;基层5采用砂子或砂子和碎石混合夯实而成;孔隙10之间填充有砂子或砂子和碎石的混合物。基层5的厚度大于液态循环砖的厚度,液态循环砖的厚度大于透水路面砖1的厚度;液态循环砖主要通过米石、玄武岩和聚丙烯仿钢支撑,蓄水和保水能力强,能够将水储存下来后,并通过渗水通道9进行收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消除“热岛效应”,维持地表生态平衡。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