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有砟轨道的轨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7968发布日期:2019-11-15 21:50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有砟轨道的轨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铁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330km/h以上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的轨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有砟轨道作为传统的轨道结构形式,其因具有弹性条件好、轮轨接触效应好等优点而在国内外高速铁路中获得广泛应用。但有砟轨道的线路状态保持能力较差,特别是当列车运行速度达到330km/h以上时,随着气动效应增加,容易发生道砟击打车体底部的现象。

具体的,当列车运行速度达到330km/h以上时,在道床表面形成的列车风能够达到50m/s以上,能够吹动道床表层比较轻质且扁平的道砟,道砟与轨枕等碰撞后溅起,溅起的道砟与车体下部撞击,得到较大的运动能量后使其高速向线路周围飞散,或再次撞击道床使较大的道砟也高速飞散。

现有技术中,为防止高速列车通过时的道砟飞溅,降低或取消道床堆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但道床降低或取消堆肩后,道床的横向阻力会大幅度降低。道床横向阻力是有砟轨道无缝线路稳定性保持的重要因素,由轨枕与道砟之间的摩擦阻力和砟肩阻止轨枕横移阻力组成。若降低或取消堆肩,则道床横向阻力将无法满足无缝线路稳定性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通过合理设计提供一种能与有砟道床结构结合在一起,提高道床横向阻力,保证道床稳定性,使有砟轨道结构适应于330km/h以上高速铁路的轨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350km/h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结构的轨枕,其可以有效提高碎石道床纵、横向阻力,保证道床稳定性;降低列车对轨道的冲击力,有利于降低道床应力,减缓道床的累计变形速率,减少线路的养护维修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有砟轨道的轨枕,包括:

枕下部,其设置于道床上;

枕上部,其开设在所述枕下部的上端面上,且沿所述枕下部的竖直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承轨槽,其开设在所述枕上部的上端面,且同样沿所述竖直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用于容纳钢轨;

所述轨枕长度为2700mm;所述轨枕的轨下截面高为250-275mm;轨枕顶面宽为265-285mm;所述轨枕中间截面高为185mm。

优选的,所述枕上部靠近所述竖直中心轴线的一侧均倾斜设置,由此形成倾斜部,且倾斜坡度均为1:1.5~1:85,两倾斜部底部之间的距离为350-450mm。

优选的,两倾斜部底部之间的距离为400mm。

优选的,所述轨枕轨下截面高为270mm。

优选的,所述轨枕顶面宽=279mm。

优选的,所述承轨槽底部为坡度为1:40的内低外高结构。

优选的,所述道床顶面与承轨槽内的承轨面的垂直距离为80-90mm。

优选的,所述轨枕具有挡肩。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轨枕结构安装施工方便,可靠,使用后达到以下的效果:

1)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增加轨枕长度,显著增加枕底有效支撑面积,减小枕下作用荷载,增加轨道横向阻力;通过增加轨枕高度,使轨枕高出道床面80mm以上,更好的防止列车风吹起道砟;尺寸的改变有效地增加了长轨枕重量,提高了道床稳定性,降低高速荷载振动对道床的影响,对轨道几何尺寸带来有利影响。

2)动力响应指标优化。通过轨枕尺寸的优化,与现有ⅲc型枕相比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加速度指标的减小幅度显著,减缓道砟粉化速度,有利于轨道几何状态稳定。

3)施工方便。新轨枕结构设计基于现有ⅲc型枕基本原型,与目前国内主流扣件、钢轨等部件实现无缝衔接,施工铺设技术成熟,养护方便。

4)生产工艺成熟。新轨枕结构设计基于现有ⅲc型枕基本原型,制造商可通过局部修改模具既可完成生产,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技术与现有ⅲc型枕通用,可节省新轨枕制造带来的工期和投资。

5)新轨枕结构对有砟轨道道床适应性好,是国内通用的有砟轨道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轨枕以及道床的立面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轨枕的立面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轨枕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轨枕包括:

枕下部100,其设置于道床上;

枕上部200,200’,其开设在所述枕下部100的上端面上,且沿所述枕下部100的竖直中心轴线y对称设置;同时,本实施例中,所述枕上部200,200’靠近所述竖直中心轴线y的一侧均倾斜设置,由此形成倾斜部201,201’,且倾斜坡度为1:1.5~1:85,进一步的,两倾斜部201,201’底部之间的距离l’为350-450mm(优选为400mm);

承轨槽1,1’,其开设在所述枕上部200,200’的上端面,且同样沿所述竖直中心轴线y对称设置,用于容纳钢轨;

以及挡肩(未示出);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轨枕适用于330km/h以上,尤其是350km/h高速铁路的有砟轨道。

其中,所述道床顶面与承轨槽1,1’内的承轨面300的垂直距离为80-90mm(优选为95mm),由此可更好的防止道砟飞溅;所述轨枕长度l=2700mm;所述轨枕的轨下截面高h=250-275mm(优选为270mm);轨枕顶面宽w=265-285mm(优选为279mm);所述轨枕中间截面高h’=185mm;枕下部100以及枕上部200,200’均采用c50级混凝土,纵向钢筋采用10根变形钢丝,箍筋采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螺旋筋采用q235a冷拔钢丝,预应力钢筋的总张拉力为415±5kn。

同时,所述承轨槽1,1’底部为坡度为1:40的内低外高结构。

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ⅲc型轨枕(枕长2.6m,质量350kg,轨下截面高230mm,轨枕顶面宽260mm,枕底面积7720cm2)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轨枕轨下截面高度增加到250-275mm,相较ⅲc型轨枕增加了20-45mm,从而使得承轨槽1可高于道床面80mm以上(见图1),可更好的防止道砟飞溅;同时,由于轨枕顶面宽增加到265-285mm,相较ⅲc型轨枕最多可增加9.6%,因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轨枕质量可相较ⅲc型轨枕增加约11%,枕底支承面积相较ⅲc型轨枕增加约4%,由此通过增加轨枕的重量及支承面积来增加道床的阻力,减小道床顶面应力,同时提高道床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种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显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动和变型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将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