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1884发布日期:2019-09-20 20:3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也越来越发达,而在路面交通领域,经常会出现需要分隔车 流、引导交通等的情况,例如,在高速公路养护、交警执法、路政执法、酒店、小区、体育场所、 危险地区、道路施工地段,一般均会在相应的地方设置路锥来指引车辆绕过危险路段、引导交通等,或者在道路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时,均会快速的设置路锥于车辆现场后方,以警示 来车确保交通安全。

而现有的路锥一般锥体采用硬质材料塑胶,外形尺寸固定,不宜存放、不便携带,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折叠路锥,其优点是能够方便存储、携带,并且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包括,顶盖、第一底座、中空的呈圆锥台形的波纹折叠套,以及设置于所述波纹折叠套内部用于在竖直方向支撑所述波纹折叠套呈立体状态的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波纹折叠套的底端,所述顶盖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波纹折叠套的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防撞锥筒可拆卸设置,并且将传统的锥筒外壳设置为波纹套,可以方便对其进行折叠,在有限的空间可以存放、携带更多的防撞锥筒,当需要使用时,可以对其快速组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波纹折叠套的顶端固定有中空圆柱形的螺纹管,所述顶盖与所述螺纹管螺纹连接用于封闭波纹折叠套的顶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顶盖与波纹折叠套之间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对防撞锥筒进行组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顶盖内部的支撑管、于第一底座中心构造形成的与所述支撑管同轴的螺纹套,以及一端插接于所述支撑管内,一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套上的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第一底座呈圆环形,所述螺纹套通过径向连接杆支撑在第一底座的中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底座的螺纹套通过径向连接杆支撑,可以减轻第一底座的重量,方便携带存放。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径向连接杆设置有多个,并且沿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可折叠防撞锥筒还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螺纹连接与所述波纹折叠套的下端,所述第二底座支撑在地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底座主要对防撞锥筒起到对地支撑的作用,第二底座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使得防撞锥筒更加稳定、不易倾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第二底座的中部形成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侧开设有内螺纹,所述波纹折叠套的下端外套有一个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周向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固定槽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底座与波纹折叠套的底端的固定环螺纹连接,平时使用时可以直接组装,在存放室,可以拆卸下来,分开存放。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顶盖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连接环,工作人员可以手抓连接环对顶盖进行组装,通过连接管上还可以穿设隔离带。

本实用新型进一设置为:所述波纹折叠套的表面贴有反光膜,所述反光膜上粘贴有指示标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防撞锥筒采用模块化设计,各个部件可以分别拆卸下来进行模块化的存放,在使用时能够快速组装,整理有利于安装存放;

2、将传统的防撞锥筒的外壳设置成可折叠的波纹套,可以方便对其进行折叠,减小其占用的空间面积,便于存放,且携带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顶盖;2、第一底座;21、径向连接杆;3、波纹折叠套;31、螺纹管;4、支撑结构;41、支撑管;42、螺纹套;43、支撑杆;5、第二底座;51、固定环;52、固定槽;6、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折叠防撞锥筒,包括顶盖1、第一底座2、中空的呈圆锥台形的波纹折叠套3,以及用于将所述波纹折叠套支撑呈立体状态的支撑结构4,此可折叠防撞锥筒方便折叠存放、携带,并且可以快速组装。

更具体地,波纹折叠套3可以采用材质为可弹性变形的硅胶或其它的塑胶材料,由于硅胶和塑胶的材质较轻,且具有较好的塑性、柔性、机械强度等,因此,适合于折叠。波纹折叠套3从上至下的波纹直径逐渐减小,其顶端连接顶盖1,底端连接第一底座2。

波纹折叠套3的顶端通过粘结剂粘结有螺纹管31,用于与顶盖1螺纹连接从而使得顶盖1封闭波纹折叠套3的上开口。

支撑结构4包括支撑管41、螺纹套42以及支撑杆43。该支撑管41呈中空圆柱形,其一体成型于顶盖1的内部,支撑杆43的内径应该略大于支撑杆43的外径,通过设置的支撑管41能够使得支撑杆43的上端支撑起顶盖1;螺纹套42构造在第一底座2的中心位置,为了保证支撑杆43完全处于竖直状态,支撑管41于螺纹套42必须同轴。具体来说,第一底座2呈圆环形,其固定连接在波纹折叠套3的下端且于内部对波纹折叠套3进行支撑,第一底座2沿径向向中心延伸形成若干个径向连接杆21,若干个径向连接杆21沿第一底座2的圆周方向等间距设置,螺纹套42通过径向连接杆21支撑在第一底座2的中心,通过设置在第一底座2上的螺纹套42能够使得支撑杆43支撑在第一底座2上。

为了能够使得可折叠防撞套筒稳定的支撑在地面上,第一底座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底座5,第二底座5外形呈矩形,第二底座5的中心形成有固定槽52,固定槽52的内表面开设有内螺纹,与固定槽52相配合的是套接在波纹折叠套3下端的固定环51,该固定环51与波纹折叠套3的下端通过粘结剂粘结,固定环51的表面开设有外螺纹,第二底座5通过固定环51与固定槽52的螺纹配合,从而固定连接在波纹折叠套3的下端。

由于顶盖1与螺纹管31螺纹连接,为了方便对顶盖1的安装和拆卸,顶盖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环6;另外,多个可折叠防撞锥筒之间通过间隔摆放,通过每个可折叠防撞锥筒上的连接环6可以穿入隔离带。

波纹折叠套3的外表面贴有反光膜,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贴上指示标签7。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防撞锥筒进行安装时,可以先将支撑杆43螺纹连接在第一底座2的螺纹套42上,然后将顶盖1螺纹连接在可折叠波纹套3顶端的螺纹管31上,然后用手抓住拉环并向上竖直提拉,使得支撑杆43的上端插入到顶盖1的内部的支撑管41内;之后,将第二底面螺纹旋紧在固定环51上,从而便完成了整个可折叠防撞锥筒的组装,其拆卸过程与折叠过程相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