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识别型警示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2126发布日期:2020-04-14 21:05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识别型警示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警示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辆识别型警示柱。



背景技术:

在小区停车场的入口处经常都会设置警示柱,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刚性交通警示柱,即,被撞击过程中,交通警示柱不会发生形变,撞击过程对车辆及交通警示柱自身的损坏都较大;另一种是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在撞击过程中,交通警示柱受力可以随之发生形变。

现有的警示柱在使用的时候,如果采用了过刚的材料制作的话,虽然可以保护警示柱后方的建筑,但在小车撞击到警示柱上后,会对小车和警示柱都造成伤害,而如果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大车在撞上警示柱之后,又没有明显的感觉,容易对警示柱后方的建筑物造成损坏。因此,需要设计出一种小车撞击后,能够缓冲小车撞击,同时在大车撞击后,可以有足够的刚度来使大车停下,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能保护车辆不至于收到太大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识别型警示柱,解决传统技术中存在的警示柱不能在保护建筑物的同时对车辆进行保护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车辆识别型警示柱,包括警示柱基座,所述警示柱基座的上方设置有警示柱本体,所述警示柱本体通过底端的连接柱与警示柱基座铰接,所述警示柱基座顶面并位于警示柱本体的两侧均埋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比较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与驱动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警示柱基座的顶面固定有立柱,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呈凹口状,所述立柱的顶端延伸至连接柱的凹口内,所述连接柱的凹口内固定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贯穿立柱并与立柱之间活动连接,所述铰接轴与立柱之间设置有复位组件,所述警示柱基座的内部呈中空状,且警示柱基座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所述立柱的外表面滑动套接有限位元件,所述警示柱基座上开设有与立柱平行的通孔,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贯穿通孔并与限位元件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由驱动控制器控制伸缩。

进一步的,所述警示柱基座的顶面凸出地表10-20cm,且警示柱基座的边缘处设置成斜坡状。

进一步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开设在立柱上的弧形槽以及滑动安装在弧形槽内部的滑块,所述滑块固定在铰接轴的弧形面上,且滑块的两侧与弧形槽内壁的两端之间均设置有弹性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弹簧呈弧形,且弹簧的一端与滑块的一侧接触,弹簧的另一端与弧形槽内壁的一端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弹簧呈弧形,且弹簧的一端与滑块的一侧接触,弹簧的另一端与弧形槽内壁的一端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元件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内径大于连接柱的外径0.5-1cm,套管内壁的底端一体成型有套环,所述套管滑动套接在立柱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顶端的开口处成广口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推杆的型号为tg-300b,且伸缩速度为5-13cm/s,套管的顶端到连接柱的距离为10-15cm。

相比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铰接的方式将警示柱本体固定在警示柱基座上,并同时配合限位元件、电动推杆以及压力传感器的使用,使得车辆在快要撞上警示柱时,根据压力传感器可以对车辆的重量进行识别,从而控制限位元件上升或下降,根据不同的车辆大小,从而使得警示柱在弹性和刚性之间进行切换,有效的保护警示柱后方的建筑同时还能减少小车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柱与连接柱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警示柱基座的结构剖面图。

其中,1警示柱基座、2警示柱本体、3连接柱、4压力传感器、5比较器、6驱动控制器、7立柱、8铰接轴、9复位组件、901弧形槽、902滑块、903弹簧、10电动推杆、11限位元件、111套管、112套环、12通孔、13缓冲套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2、3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识别型警示柱,包括警示柱基座1和设置在警示柱基座1的上方的警示柱本体2,在示柱本体2的外表面包裹有弹性缓冲套件13,缓冲套件13具有一定弹性,减少车辆受到的损伤,缓冲套件13采用聚乙烯材料制作。另外,与传统的警示柱不同的是,在本发明中,发明人采用了铰接的方式,将警示柱本体2铰接在警示柱基座1的上方。使得警示柱本体1在收到外力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摆动,并且警示柱基座1高出地面10cm左右,同时将警示柱基座1的边缘处设置成斜坡状。在安装的时候,首先需要在地上挖好一个放置警示柱基座1的坑道,然后将警示柱基座埋设到坑道内,然后再在警示柱突出坑道的部分采用混凝土做成斜坡状。另外,还在警示柱基座1顶面并位于警示柱本体2的两侧均埋设有压力传感器4,压力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比较器5的输入端电连接,比较器5的输出端与驱动控制器6的输出端电连接。

具体的,发明人通过在警示柱基座1的顶部固定一根或者多根垂直于地面设置的立柱7,并且将连接柱3的底部设置呈凹口状,从而将立柱7的顶端延伸至连接柱3的凹口内。同时通过在连接柱3的凹口内固定一根贯穿立柱7并与立柱7活动连接的铰接轴8,从而使立柱7与连接柱3之间铰接。另外,通过在铰接轴8与立柱7之间设置复位组件9,使得当小车撞击警示柱本体2之后,使得警示柱本体2弯折的同时还能对小车进行一个缓冲的作用,有效的减少车辆撞击时的冲击力,同时在撞击之后,警示柱本体2还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警示柱基座1的内部呈中空状,且警示柱基座1的内腔中固定安装有电动推杆10,立柱7的外表面滑动套接有限位元件11,警示柱基座1上开设有与立柱7平行的通孔12,电动推杆10的输出端贯穿通孔12并与限位元件11的底端固定连接,电动推杆10由驱动控制器6控制伸缩。当车辆快要撞击到警示柱本体2时需要压过压力传感器4,压力传感器4感受到车辆的重量之后,开始对车辆进行识别,根据车子的重量判断出车子是属于小车还是大车。压力传感器4为电阻式压力传感器,会将检测到的压力大小以微电流的方式传递到比较器5上,比较器5根据电流的大小做出判断,当车辆为大车时,比较器5打开,使得驱动控制器6控制电动推杆10生长,当车辆为小车时,比较器5关闭,使得电动推杆10为初始状态,初始状态下的电动推杆10处于收缩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的外径为7.5cm,内径5.5cm长度为15cm,弹性系数为9000n/m。另外,在本方案中,压力传感器4到警示柱本体2之间的距离在30-50cm之间,这样车辆在压上压力传感器时。电动推杆10的型号为tg-300b,且伸缩速度为5-13cm/s,套管111的顶端到连接柱3的距离为10-15cm。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复位组件9采用了,弧形槽901、滑块902和弹簧903的设计,弧形槽901开设在立柱7上,滑块902滑动安装在弧形槽901内部,滑块902固定在铰接轴8的弧形面上,且滑块902的两侧与弧形槽901内壁的两端之间均设置有弹性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为弹簧903,弹簧903的两端分别与滑块902的一侧以及弧形槽901内壁的一端接触。在警示柱本体2收到撞击后,立柱7与连接柱3之间会出现弯折的现象,此时的铰接轴8与立柱7之间会出现相对转动转动,转动固定轨迹与弧形槽901相同,此时滑块902在弧形槽901的内部移动时会挤压弹簧903,从而使弹簧903蓄力,同时还能缓冲车辆的撞击力。当车辆撤走之后,弹簧903恢复的弹力使得警示柱本体2重新恢复到垂直地面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限位元件11包括套管111,套管111内径大于连接柱3的外径0.5-1cm,套管111内壁的底端一体成型有套环112,所述套管111滑动套接在立柱7的外表面。套管111顶端的开口处成广口设置。当套管111套接与连接柱3的外表面之后,在套管111的限位下,会使得连接柱3与立柱7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出现弯折的现象。这样可以增加警示柱的刚性,避免大车的惯性较大,驾驶员没有感受到警示柱,从而对警示柱后方的建筑造成损伤。同时,将套管111顶端的开口处设置成广口状,从而使得套管111与连接柱3之间不会出现卡死的情况,保证套管111在上升的时候可以套接在连接柱3的外表面。

当大型车辆快要撞到警示柱上时,压力传感器4将信号发送到比较器5上,从而使得电动推杆10推动套管111上升,并使套管111套接在连接柱3的外表面上。增加了警示柱的刚性。

当小型车辆快要撞到警示柱上时,压力传感器4将信号发送到比较器5上,从而使得电动推杆10保持原来的样子,此时,立柱3可以进行转动,避免警示柱刚性太大,对小车造成伤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铰接的方式将警示柱本体2固定在警示柱基座1上,并同时配合限位元件11、电动推杆10以及压力传感器4的使用,使得,车辆在快要撞上警示柱时,根据压力传感器4可以对车辆的重量进行识别,从而控制限位元件11上升或下降,根据不同的车辆大小,从而使得警示柱在弹性和刚性之间进行切换,有效的保护警示柱后方的建筑同时还能减少小车的伤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