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01176发布日期:2020-04-14 21:0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



背景技术:

多年来城市内涝频发,主要原因是城市在短期内急剧扩张,快速的城镇化挤占河湖,扰乱水系。一方面,在城镇化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自然气候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城区降雨分布、强度与频率等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城镇化之后,地表硬化了,在相同的降雨量下,地表径流量就大大增加,加剧了城市洪涝的危害。此外,城市向外扩张以后,原来一些城外的行洪河道都变成城市的内河,没有了拓宽河道的空间。每年绝大多数城市受淹都是暴雨内涝所致。故而雨季道路排水是目前城市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为此,亟需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该地砖能够收集雨水并引导雨水的流动,避免雨水在城市地面上大量聚集,有效减缓了城市内涝。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该地砖收集雨水并引导了雨水的流动,避免雨水在城市地面上大量聚集,有效减缓了城市内涝。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两端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所述砖体内开设有连接腔;所述第一导水腔孔远离所述砖体外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腔连通,所述第二导水腔孔远离所述砖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腔连通;所述砖体上表面开设有多处与所述连接腔连通的集水孔;所述砖体上的所述第一导水腔孔轴线与所述第二导水腔孔轴线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该透水地砖铺设完成时,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之间的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开口对齐,使得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的连接腔之间连通,而当出现雨水天气时,雨水滴落在砖体上表面并通过开设于砖体上表面的集水孔进入开设于砖体内的连接腔,而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之间的连接腔通过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连通,故而使得进入砖体内的雨水在砖体之间流动,使得收集的雨水沿砖体长度方向流动,最终雨水从铺设边缘的砖体内排出,避免雨水在地砖上大量聚集,有效减缓了城市内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腔呈u形,所述连接腔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水腔孔以及所述第二导水腔孔下侧,且所述连接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水腔孔以及所述第二导水腔孔设置于所述砖体内的一端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腔呈u形并设置于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下侧,使得连接腔内在雨水天气停止后仍残留有雨水,当夏季炎热干燥时,连接腔内的雨水蒸发,蒸发的水分通过集水孔排出砖体,有利于改善砖体所在位置的空气湿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砖体开设有所述第一导水腔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水腔孔开口对齐的连接槽,所述砖体开设有所述第二导水腔孔的侧壁上固定有与所述第二导水腔孔开口对齐的连接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铺设砖体时,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之间的连接圈嵌入连接槽中,使得相邻砖体之间第一导水腔孔与第二导水腔孔开口对齐,防止由于铺设地面不平整而导致第一导水腔孔与第二导水腔孔错位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圈上套设有遇水膨胀橡胶制成的防水圈,所述防水圈与所述连接圈外壁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圈嵌入连接槽内时,防水圈设置于连接圈外壁与连接槽内壁之间,如若雨水渗透至连接槽内时,防水圈遇水膨胀,填满了连接圈与连接槽之间的间隙,使得相邻的第一导水腔孔与第二导水腔孔之间的连接密封,防止雨水在砖体间流动时泄漏出砖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砖体开设有所述第一导水腔孔的侧壁上开设有长度方向水平的密封槽,所述砖体开设有所述第二导水腔孔的侧壁上固定有长度方向与所述密封槽长度方向一致的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与所述密封槽在竖直方向上对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砖铺设完成时,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之间的密封条嵌入密封槽内,防止使得砖体之间的铺设更平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条远离所述砖体的侧壁上固定有遇水膨胀橡胶制成的防水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通过砖体之间的间隙渗透至密封槽内时,防水带遇水膨胀,填满了密封条与密封槽之间的间隙,从而加强了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砖体两侧侧壁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密封卡条以及第二密封卡条,所述第一密封卡条远离所述砖体的边缘竖直朝下弯折;所述第二密封卡条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卡条下侧,且所述第二密封卡条远离所述砖体的边缘竖直朝上弯折;所述第二密封卡条上表面固定有遇水膨胀橡胶制成的止水条,所述止水条与所述第二密封卡条的弯折边缘表面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砖铺设完成时,沿砖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之间的第一密封卡条与第二密封卡条卡接,此时,第一密封卡条的下端边缘与第二密封卡条的上表面相抵,第二密封卡条的上端边缘与第一密封卡条的底面相抵,使得止水条设置于第一密封卡条与第二密封卡条之间形成的间隙之间,如若雨水渗透至第一密封卡条与第二密封卡条之间时,止水条遇水膨胀,使得沿地砖宽度方向排列的砖体之间密封,防止雨水直接流入砖体之间的缝隙中而影响到雨水的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密封卡条靠近所述密封条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弹性块,所述第二密封卡条靠近所述密封条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弹性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砖铺设完成时,相邻第一密封卡条之间的第一弹性块压紧,加强了相邻第一密封卡条之间的密封,同理,第二弹性块的设置,加强了第二密封卡条之间的密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该透水地砖铺设完成时,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之间的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开口对齐,使得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的连接腔之间连通,而当出现雨水天气时,雨水滴落在砖体上表面并通过开设于砖体上表面的集水孔进入开设于砖体内的连接腔,而沿砖体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之间的连接腔通过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连通,故而使得进入砖体内的雨水在砖体之间流动,使得收集的雨水沿砖体长度方向流动,最终雨水从铺设边缘的砖体内排出,避免雨水在地砖上大量聚集,有效减缓了城市内涝;

2.连接腔呈u形并设置于第一导水腔孔以及第二导水腔孔下侧,使得连接腔内在雨水天气停止后仍残留有雨水,当夏季炎热干燥时,连接腔内的雨水蒸发,蒸发的水分通过集水孔排出砖体,有利于改善砖体所在位置的空气湿度;

3.当连接圈嵌入连接槽内时,防水圈设置于连接圈外壁与连接槽内壁之间,如若雨水渗透至连接槽内时,防水圈遇水膨胀,填满了连接圈与连接槽之间的间隙,使得相邻的第一导水腔孔与第二导水腔孔之间的连接密封,防止雨水在砖体间流动时泄漏出砖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砖体的铺设方式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砖体;11、第一导水腔孔;12、第二导水腔孔;13、连接腔;14、集水孔;15、连接槽;16、连接圈;17、密封槽;161、防水圈;2、密封条;21、防水带;3、第一密封卡条;31、第一弹性块;4、第二密封卡条;41、止水条;42、第二弹性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城市用透水地砖,包括砖体1、密封条2、第一密封卡条3以及第二密封卡条4。结合图2所示,砖体1为长方体状,由粘土烧制而成,其较大的表面水平,且砖体1在铺设时呈矩形阵列分布。

如图3所示,砖体1两端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导水腔孔11以及第二导水腔孔12,第一导水腔孔11的开口呈圆形,其轴线水平,且第一导水腔孔11远离砖体1外的一端延伸至砖体1内中部。第二导水腔孔12的开口呈圆形,其轴线与第一导水腔孔11的轴线重合,且第二导水腔孔12远离砖体1外的一端延伸至砖体1内中部。砖体1内还开设有连接腔13,连接腔13的长度方向呈u形,其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与第一导水腔孔11轴线重合,且连接腔13的截面呈圆形。连接腔13的中部轴线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导水腔孔11下侧,且连接腔13两端朝上并分别与第一导水腔孔11以及第二导水腔孔12连通。此外,砖体1上表面开设有集水孔14,集水孔14的开口呈圆形,其位于砖体1内的一端与连接腔13的中部连通。集水孔14设有多处,多处集水孔14的开口在砖体1上表面呈圆形均匀分布,且集水孔14的轴线倾斜,使得多处集水孔14的轴线朝上呈放射状设置。

如图3所示,砖体1上开设第一导水腔孔11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槽15,连接槽15的开口呈圆形,其轴线与第一导水腔孔11的轴线重合,使得第一导水腔孔11的开口与连接槽15内连通。砖体1上开设有第二导水腔孔12的侧壁上固定有连接圈16,连接圈16为圆环形,其环形端面与砖体1侧壁一体成型,且连接圈16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导水腔孔12的轴线重合。此外,连接圈16上套设有防水圈161,防水圈161为圈状结构,其内壁与连接圈16外壁固定,且防水圈161由遇水膨胀橡胶制成。当砖体1铺设完成时,沿砖体1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1之间的连接圈16嵌设于连接槽15内,此时,防水圈161外壁与连接槽15的内壁相抵。

如图3所示,砖体1开设连接槽15的侧壁上还开设有密封槽17,密封槽17的长度方向沿砖体1该处的侧壁水平延伸,其两端分别与砖体1两侧侧壁连通,且密封槽17的截面呈矩形。密封条2为矩形长条状,其与砖体1靠近连接圈16的侧壁固定并一体成型,密封条2的长度方向与密封槽17的长度方向一致,且密封条2在竖直方向上与密封槽17齐平。此外,密封条2远离砖体1的侧壁上粘贴固定有防水带21,防水带21为矩形带状结构,由遇水膨胀橡胶制成,当该砖体1铺设完成时,沿砖体1长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1之间的密封条2嵌设于密封槽17内,此时,该处密封条2上的防水带21设置于密封槽17内。

如图1所示,第一密封卡条3与第二密封卡条4分别设置于砖体1两侧,第一密封卡条3为截面呈l形的条状结构,其长度方向与砖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第一密封卡条3的一侧边缘水平朝向砖体1并与砖体1该处的侧壁固定,而第一密封卡条3另一侧边缘竖直朝下设置。第二密封卡条4的截面呈l形,其长度方向与砖体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密封卡条4一侧边缘水平设置并与砖体1远离其上第一密封卡条3的侧壁固定,第二密封卡条4另一侧边缘竖直朝上,且第二密封卡条4在竖直方向上低于第一密封卡条3。此外,第二密封卡条4上设有止水条41,止水条41为截面呈方形的长条状,由遇水膨胀橡胶制成,其长度方向与第二密封卡条4的长度方向一致,止水条41底面与第二密封卡条4的上表面固定,且止水条41远离该处砖体1的侧壁与第二密封卡条4竖直边缘靠近该处砖体1的表面固定。结合图2所示,当地砖铺设完成时,沿砖体1宽度方向排列的相邻砖体1之间的第一密封卡条3竖直边缘与第二密封卡条4的上表面相抵,此时,第二密封卡条4的竖直边缘与第一密封卡条3的底面相抵,使得止水条41设置于第一密封卡条3的竖直边缘与第二密封卡条4的竖直边缘之间,此时,止水条41的上表面与第一密封卡条3的底面相抵。此外,第一密封卡条3靠近密封条2的一端端面上固定有第一弹性块31,第一弹性块31为矩形块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第二密封卡条4靠近密封条2的一端端面上固定有第二弹性块42,第二弹性块42为矩形块状,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当地砖铺设完成时,沿砖体1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1上的第一密封卡条3之间首尾相交,其第一密封卡条3上的第一弹性块31与相邻的第一密封卡条3的端部表面抵紧。同理,第二密封卡条4上的第二弹性块42与相邻的第二密封卡条4的端部表面相抵。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雨水滴落在砖体1上表面并通过开设于砖体1上表面的集水孔14进入开设于砖体1内的连接腔13,而沿砖体1长度方向排列的砖体1之间的连接腔13通过第一导水腔孔11以及第二导水腔孔12连通,故而使得进入砖体1内的雨水在砖体1之间流动,使得收集的雨水沿砖体1长度方向流动,最终雨水从铺设边缘的砖体1内排出,避免雨水在地砖上大量聚集,有效减缓了城市内涝。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