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1639发布日期:2020-05-15 15:46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面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路面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路面排水结构是指根据公路等级、降水量、路线纵坡等因素,结合路基、桥涵结构物的一类排水结构。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800919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路面排水结构及生态公路,包括边沟,边沟设置于路面的一侧且沿路面的延伸方向延伸,路面上的积水可流进边沟内,边沟内设置有排水管。

但是,这种排水结构仅能通过将路面上的积水引入边沟的方式进行排水,如果出现路面积水量不多的情况,积水不进行流动,边沟就很难发挥作用,就会导致积水停留在路面上无法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面排水结构,其通过透水的砼面层和碎石基层将积水倒入盲沟内,并通过固定于盲沟内的排水管排出,达到了减小路面积水量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路面排水结构,包括透水砼面层以及设置于所述透水砼面层下方的碎石基层,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碎石基层底部的盲沟、铺设于所述盲沟内的碎石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碎石层底部的排水管;

所述盲沟的顶部和左侧分别铺设有透水土工布,所述盲沟的底部和右侧分别铺设有不透水土工布;

所述排水管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排水管固定于盲沟内的固定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路面的积水经过透水砼面层渗透进入碎石基层,并经过透水土工布渗透进入盲沟内,盲沟底部设置有积水无法透过的不透水土工布,排水管将积水倒入雨水口或检查井中,路面积水直接通过路面渗透进入土壤内,便于减少路面积水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排水管周侧的固定圆管、固接于所述固定圆管周侧且沿固定圆管轴向设置的两个支撑板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撑板底部的两个圆柱形的地锚;

每个所述地锚靠近支撑板一端开设有方形槽,另一端固定有锥形地锚尖,所述方形槽靠近固定圆管一侧开设有安装通孔组,所述安装通孔组包括沿所述地锚轴向设置的三个安装通孔,所述方形槽内沿所述地锚径向滑移设置有尖刺固定板,所述尖刺固定板靠近所述安装通孔一侧固定有三个尖刺部,三个尖刺部分别沿地锚径向滑移设置于安装通孔内,所述尖刺固定板与方形槽之间设置有阻止尖刺部滑出安装通孔的伸缩机构以及推动尖刺部滑出安装通孔的推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地锚尖将地锚插入盲沟底面,插入地锚过程中通过伸缩机构将尖刺部收入地锚内,地锚固定后通过推动机构推出尖刺部,通过尖刺部对地锚进行固定,通过地锚预先将排水管固定于盲沟中,之后再在盲沟中填入碎石,减少由于碎石冲击造成的排水管移位的情况,使渗透进入盲沟内的积水最终都可以通过排水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固定于方形槽靠近固定圆管一侧的两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固定圆管一端与尖刺固定板固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尖刺部伸出安装通孔时,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向尖刺固定板施加朝向驱动板一侧的弹力作用,并推动尖刺固定板带动尖刺部收回安装通孔内,尖刺部在伸出状态时,会对地锚伸入土壤造成阻碍,通过设置伸缩机构便于地锚伸入土壤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机构包括开设于支撑板上的第一条形通孔、开设于所述方形槽远离支撑板一侧的第二条形通孔以及沿地锚轴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条形通孔和第二条形通孔内的驱动板;

所述驱动板靠近尖刺固定板一侧固定有两个凸起部,所述尖刺固定板靠近驱动板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凸起部与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分离凸起部和第一凹槽的配合组件,所述凸起部与尖刺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阻止凸起部滑动的插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部向下滑动并与两个第一凹槽之间的凸起部分接触时,凸起部在配合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安装通孔一侧推动尖刺固定板,尖刺部伸出安装通孔,此时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向尖刺固定板施加的弹力作用与凸起部向尖刺固定板施加的支撑力作用相互平衡,尖刺部伸出安装通孔并处于稳定状态,通过滑动凸起部调节尖刺部的伸出状态,便于地锚伸入土壤后通过尖刺部对地锚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组件包括开设于凸起部底部的第一倒角以及开设于第一凹槽顶部的第二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驱动板施加向下的力作用后,通过两个倒角滑动配合,凸起部滑动离开第一凹槽,并推动尖刺固定板向驱动板相背方向移动,便于通过凸起部将尖刺部伸出安装通孔,从而便于将地锚固定于土壤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开设于尖刺固定板靠近驱动板一侧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交替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尖刺部伸出安装通孔时,凸起部与第二凹槽插接,通过第二凹槽的侧壁对凸起部进行固定,减少凸起部与尖刺固定板之间相互滑动情况的发生,增强凸起部对尖刺固定板的支撑效果,从而增强尖刺部对地锚的固定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板与方形槽之间设置有用于支撑驱动板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于方形槽远离固定圆管一侧的第二弹簧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弹簧靠近固定圆管一端的压板,所述压板沿地锚轴向与驱动板滑移连接,所述压板与方形槽之间设有对压板导向的导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驱动板长期受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会发生形变,驱动板会发生变形,通过压板对驱动板的挤压,压板向驱动板施加了与第一弹簧弹力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使得支撑板两侧受力平衡,减少驱动板发生变形的可能性,从而增强驱动板对尖刺固定板的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压板远离驱动板一侧的导向轴以及开设于所述方形槽远离固定圆管一侧的圆形通孔,所述导向轴沿地锚径向与圆形通孔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弹簧本身不具有导向作用,压板通过导向轴沿圆形通孔轴向滑动,减少由于第二弹簧歪斜而导致的弹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强支撑机构对驱动板提供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通过设置透水的砼面层和碎石基层,将路面积水倒入底下的盲沟中,并通过盲沟中的排水管将积水排出,可以有效减少路面积水量;

2.本申请通过固定装置将排水管固定于土壤中,减少由于碎石冲击造成的排水管移位的情况,使渗透进入盲沟内的积水最终都可以经排水管流出;

3.本申请通过在地锚中设置可以自由伸缩的的尖刺部,使地锚在伸入土壤时尖刺部不会阻碍地锚前进,地锚在伸入土壤后,尖刺部可以伸出地锚从而对地锚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凸显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凸显地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凸显尖刺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凸显推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透水砼面层;11、碎石基层;2、碎石层;3、盲沟;31、透水土工布;32、不透水土工布;4、排水管;5、固定装置;51、固定圆管;52、支撑板;53、地锚;531、方形槽;532、锥形地锚尖;533、安装通孔组;5331、安装通孔;534、尖刺固定板;5341、尖刺部;5342、第一凹槽;6、伸缩机构;61、第一弹簧;7、推动机构;71、第一条形通孔;72、第二条形通孔;73、驱动板;731、凸起部;74、配合组件;741、第一倒角;742、第二倒角;75、插接组件;751、第二凹槽;76、支撑机构;761、第二弹簧;762、压板;763、导向组件;7631、导向轴;7632、圆形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路面排水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透水砼面层1、设置于透水砼面层1下方的碎石基层11、开设于碎石基层11底部顶角处的盲沟3、铺设于盲沟3内的碎石层2以及设置于碎石层2底部的排水管4;盲沟3的顶部和左侧分别铺设有透水土工布31,盲沟3的底部和右侧分别铺设有不透水土工布32;排水管4为钢塑软式透水管,排水管4端部设置有用于将排水管4固定于盲沟3内的固定装置5。路面的积水经过透水砼面层1渗透进入碎石基层11,并经过透水土工布31渗透进入盲沟3内,盲沟3底部设置有积水无法透过的不透水土工布32,最终经排水管4的透水管壁渗透进入排水管4内,排水管4将积水倒入雨水口或检查井中。

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于排水管4周侧的固定圆管51、固接于固定圆管51周侧且沿固定圆管51轴向设置的两个支撑板52以及分别固定于支撑板52底部的两个圆柱形的地锚53;结合图4,每个地锚53靠近支撑板52一端开设有方形槽531,另一端固定有锥形地锚尖532,方形槽531靠近固定圆管51一侧开设有安装通孔组533,安装通孔组533包括沿地锚53轴向设置的三个安装通孔5331,方形槽531内沿地锚53径向滑移设置有尖刺固定板534,尖刺固定板534靠近安装通孔5331一侧固定有三个尖刺部5341,三个尖刺部5341一一对应的沿地锚53径向滑移连接于三个安装通孔5331内,尖刺固定板534与方形槽531之间设置有阻止尖刺部5341滑出安装通孔5331的伸缩机构6以及推动尖刺部5341滑出安装通孔5331的推动机构7。通过锥形地锚尖532将地锚53插入盲沟3底面,插入地锚53过程中通过伸缩机构6将尖刺部5341收入地锚53内,地锚53固定后通过推动机构7推出尖刺部5341,通过尖刺部5341对地锚53进行固定。对固定圆管51加热后固定圆管51热胀内径增大,此时将排水管4塞入固定圆管51中,待冷却后固定圆管51恢复至正常体积,并固定于排水管4周侧。

如图3所示,伸缩机构6包括固定于方形槽531靠近固定圆管51一侧的两个第一弹簧61;每个第一弹簧61远离固定圆管51一端与尖刺固定板534固接。尖刺部5341伸出安装通孔5331时,第一弹簧61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61向尖刺固定板534施加朝向驱动板73一侧的弹力作用,并推动尖刺固定板534带动尖刺部5341收回安装通孔5331内,便于地锚53插入土壤中。

如图4和图5所示,推动机构7包括开设于支撑板52上的第一条形通孔71、开设于方形槽531远离支撑板52一侧的第二条形通孔72以及沿地锚53轴向滑动设置于第一条形通孔71和第二条形通孔72内的驱动板73,驱动板73与尖刺固定板534沿地锚53径向滑动配合,驱动板73靠近尖刺固定板534一侧固定有两个凸起部731,尖刺固定板534靠近驱动板73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5342,两个凸起部731能够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一凹槽5342,凸起部731与第一凹槽5342之间设置有用于分离凸起部731和第一凹槽5342的配合组件74,凸起部731与尖刺固定板534之间设置有阻止凸起部731滑动的插接组件75。尖刺部5341未伸出安装通孔5331时,凸起部731与第一凹槽5342插接,凸起部731向下滑动至两个第一凹槽5342之间的凸起部分时,凸起部731在配合组件74的作用下向靠近安装通孔5331一侧推动尖刺固定板534,尖刺部5341伸出安装通孔5331,此时第一弹簧61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61向尖刺固定板534施加的弹力作用与凸起部731向尖刺固定板534施加的支撑力作用相互平衡,尖刺部5341伸出安装通孔5331并处于稳定状态,地锚53通过尖刺部5341固定于土壤内。

如图4所示,配合组件74包括开设于凸起部731底部的第一倒角741以及开设于第一凹槽5342顶部的第二倒角742。对驱动板73施加向下的力作用后,通过第一倒角741和第二倒角742滑动配合,凸起部731滑动离开第一凹槽5342,并推动尖刺固定板534向驱动板73相背方向移动,便于通过凸起部731将尖刺部5341伸出安装通孔5331。

如图5所示,插接组件75包括开设于尖刺固定板534靠近驱动板73一侧的第二凹槽751,第一凹槽5342与第二凹槽751交替分布,第一凹槽5342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751的深度,两个凸起部731能够分别插接于两个第二凹槽751。尖刺部5341伸出安装通孔5331时,凸起部731与第二凹槽751插接,通过第二凹槽751的侧壁对凸起部731进行固定,减少凸起部731与尖刺固定板534之间相互滑动的情况。

如图6所示,驱动板73与方形槽531之间设有用于支撑驱动板73的支撑机构76,支撑机构76包括固定于方形槽531远离固定圆管51一侧的第二弹簧761以及固定于第二弹簧761靠近固定圆管51一端的压板762,压板762与驱动板73抵接。通过压板762对驱动板73的挤压,增大驱动板73与尖刺固定板534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凸起部731与第二凹槽751插接后滑动的情况。

如图5和图6所示,压板762与方形槽531之间设有对压板762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763,导向组件763包括固定于压板762远离驱动板73一侧的导向轴7631以及开设于方形槽531远离固定圆管51一侧的圆形通孔7632,导向轴7631沿地锚53径向与圆形通孔7632滑动连接。第二弹簧761本身不具有导向作用,压板762通过导向轴7631沿圆形通孔7632轴向滑动,减少由于第二弹簧761歪斜而导致的弹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强支撑机构76对驱动板73提供的固定效果。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锥形地锚尖532将地锚53插入盲沟3底面,插入地锚53过程中,第一弹簧61向尖刺固定板534施加远离安装通孔5331一侧的弹力,并推动尖刺固定板534带动尖刺部5341收回安装通孔5331内,地锚53固定后,向下滑动驱动板73使凸起部731滑动至两个第一凹槽5342之间的凸起部位,凸起部731向靠近安装通孔5331一侧推动尖刺固定板534,尖刺部5341伸出安装通孔5331,通过尖刺部5341对地锚53进行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