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0818发布日期:2020-08-14 18:1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雪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雪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除雪机。



背景技术:

北方国家和地区在寒冷的冬季经常下雪,常常因积雪造成高等级公路、城市道路、乡村公路及房前屋后等阻塞,不能正常行车,给行车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保证道路畅通无阻,冬季雪后都需及时清扫路面上的积雪。

现有的除雪办法主要有:人工除雪、化学溶剂除雪和机械除雪,人工除雪一般采用推、铲、扫方式,其缺点是费时费力,效率低,只适合小面积的场地。化学溶剂除雪虽然简单省事,但溶雪剂会对路面产生化学浸蚀,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同时还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机械除雪是目前最有效的除雪方法,不仅扫雪速度快、除雪效率高,而且除雪成本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各种扫雪速度快、经济实惠的轻型扫雪机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所以在一些积雪严重的地区基本上都是采用小型的除雪机进行清扫,除雪机成为机关、学校、停车场、广场、非机动车道等许多场合所广泛选用的冬季清雪机械。

现有的除雪机一般由发动机、传动机构、扫雪机构、抛雪机构和行走机构等构成,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扫雪机构和抛雪机构工作,地面的积雪被刮雪刀卷入刮雪罩内,并在风扇离心力作用下从抛雪筒抛出。风扇位置通常是在扫雪罩的后部,单独安装在一个后圆筒内,扫雪机构将雪扫入该后圆筒内。为了配合风扇,后圆筒都是圆柱状的,这样风扇距离后圆筒内壁的间距一致,且内壁顺滑,也方便雪在后圆筒内的运转。抛雪筒通过一个安装底座安装在后圆筒上,由于后圆筒呈圆柱状,安装底座与后圆筒的圆柱面贴合并固定,由于两圆弧面的滑动接触,造成安装工人在安装安装底座时,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难以对准安装孔,给安装过程带来许多不便,导致安装效率低,操作难度大。

另外,目前轻型扫雪机的排雪风扇存在以下不足:风叶与风扇座的焊接面较小,焊接不牢固,风叶强度小,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风叶变形焊缝处断裂的问题,直接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为此,许多生产厂家和有识之士进行了开发和研究,但至今尚未找到能较好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除雪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了一种能方便抛雪筒安装且排雪风扇强度大的除雪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除雪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置发动机、扫雪机构、抛雪机构和用于行走的自行装置,扫雪机构将雪刮起后通过抛雪机构抛出,所述的扫雪机构包括扫雪罩、绞龙轴和设置在绞龙轴上的多个铲雪刀,扫雪罩固定设置在机体的前部,绞龙轴设置在扫雪罩内并与扫雪罩转动连接,扫雪罩前部为铲雪口,后部开有进雪口,其特征在于,扫雪罩的外侧位于进雪口处罩有一后圆筒,后圆筒的内腔通过上述进雪口与扫雪罩内部连通,所述的抛雪机构包括抛雪筒、安装底座和排雪风扇,排雪风扇设置在后圆筒内,一根转轴的一端与发动机传动连接,另一端穿过排雪风扇后与绞龙轴传动连接,排雪风扇与转轴固定连接,后圆筒的侧部开有一出雪口,上述排雪风扇的排雪方向正对该出雪口,后圆筒的外部位于该出雪口处罩有一安装底座,上述出雪筒转动设置在该安装底座上并通过安装底座与出雪口连通,所述的后圆筒在出雪口处向外鼓出,并在后圆筒的外侧面形成安装贴合面,出雪口位于该安装贴合面上,安装底座的下端与该安装贴合面相匹配贴合固定,安装贴合面上具有两个相交的安装平面。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两个所述的安装平面相互垂直。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后圆筒的主体部分呈圆筒状。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排雪风扇包括风扇座和多片叶片,驱动排雪风扇转动的转轴穿过风扇座且与风扇座固定连接,各叶片以转轴为中心呈放射状固定设置在风扇座上,所述的叶片呈铲形,两侧边和连接端具有朝向风扇座旋转方向弯折形成的折边,风扇座呈圆台状,小端朝向来雪方向,叶片的内端焊接固定在风扇座的圆台面上,且焊接线至圆台面的底边一直延伸至圆台面的顶边处,所述叶片面向来雪方向一侧的折边上开有进雪缺口,该进雪缺口的一头延伸至上述焊接线处。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风扇座沿转轴轴向的高度大于叶片的宽度。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风扇座的圆台面与顶面衔接处具有圆弧过渡曲面。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风扇座的中心固定设有轴套,上述转轴穿过该轴套并与轴套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叶片有三片,以轴套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焊接线呈u形。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排雪风扇的叶片整体呈铲形,三边具有折边,加强了整体强度,面向来雪方向的折边上开有进雪口,可提高进入铲雪腔的进雪量,提高抛雪效率。风扇座的圆台面可以起到引雪作用,减少阻挡。叶片的宽度大于风扇座高度,可增大铲雪腔的容量,并且焊接线的长度较长,保证了焊接牢固度。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自行装置包括轮毂和设置在轮毂上的轮胎,轮毂包括轮体,所述轮体的内侧端面上设有多边形的安装凹槽,安装凹槽内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形状与安装凹槽相匹配,安装凹槽内开设有贯穿轮体的轴孔,连接板上开有与上述轴孔对应的连接孔,一根连接轴的一端穿过连接孔后插入至轴孔内,连接轴与连接板周向焊接固定,连接轴与上述发动机传动连接,连接板通过多个紧固件与轮体固定连接,所述轮体的内侧面上固定设有挡圈,所述挡圈围合形成上述安装凹槽,安装凹槽的底部固定设有插管,插管的管孔与上述轴孔正对,插管的外侧壁与挡圈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有多个加强板组,加强板组与插管的端面齐平且低于挡圈的高度,各加强板组上设置紧固孔,上述紧固件固定连接在该紧固孔内将连接板固定在加强板组上。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安装凹槽呈矩形,上述加强板组共有四个,分别位于插管与安装凹槽各拐角处之间。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轮体、挡圈、插管和加强板组均为塑料材质且一体成型。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轮体的外缘面上开有轮胎安装槽,轮胎安装槽的槽底具有环形的充气导槽,轮胎安装槽内位于充气导槽的两侧具有密封导面,密封导面与轮胎安装槽呈阶梯状设置,两者的对接处具有弧形过渡面,轮胎安装槽的横截面呈v形,密封导面具有外高内低的斜度。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轮胎安装槽的两侧壁为挡边。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轮体的内、外侧端面上均设有以轴孔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的加强隔条。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轮毂采用连接轴与连接板焊接,连接板与轮体之间多个紧固件固定连接的固定方式,提高了轮毂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安全隐患。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扫雪机还包括有调节抛雪筒朝向的转动调节装置,上述抛雪筒转动设置在安装底座上,该转动调节装置包括支撑杆、传动底板、连接角铁、螺杆和调节杆,支撑杆的下端与机体固定连接,传动底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杆的顶部,连接角铁的一端与抛雪筒固定连接,并通过螺杆转动设置在传动底板上,调节杆与连接角铁之间设有用于控制连接角铁绕螺杆转动的传动装置,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固定座、大伞齿和小伞齿,上述螺杆依次穿过大伞齿、连接角铁和传动底板,小伞齿固定设置在调节杆的一端并于大伞齿啮合,大伞齿与连接角铁之间通过联动机构保持周向同步转动。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的联动机构包括开设在大伞齿底部的卡槽,上述连接角铁卡设在该卡槽内。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所述传动底板与连接角铁之间还设有限位机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传动底板下方的限位板,上述螺杆穿过传动底板后再穿过该限位板并螺纹连接有螺帽,限位板上开有卡口,连接角铁上设有朝向限位板的卡块,该卡块卡入上述卡口内,传动底板的下方设有两个限位挡边,上述限位板随连接角铁转动时,两个限位挡边能挡于限位板的旋转路径上。

在上述的一种除雪机中,螺杆上位于螺帽与限位板之间还套设有弹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两端分别作用在螺帽和限位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除雪机通过在后圆筒的安装贴合面设有两个相对垂直的安装平面,安装底座的下端与该安装贴合面相匹配贴合的方式,使其后圆筒与安装底座的连接更加稳定,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大大降低了安装工人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后圆筒与安装底座的安装精度。除雪机抛雪筒通过转动调节手柄带动啮合的伞齿,从而带动筒体转动的调节方式,操作简单方便,性能稳定可靠,不会产生操作失灵等故障,并利用限位结构显示转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抛雪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排雪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轮毂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轮毂的总体结构爆炸图。

图6是轮毂轮体的外缘面示意图。

图7是轮毂轮体的外侧端面示意图。

图8是转动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转动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发动机;3、扫雪罩;4、绞龙轴;5、铲雪刀;6、进雪口;7、后圆筒;8、排雪风扇;9、抛雪筒;10、安装底座;11、出雪口;12、安装贴合面;13、安装平面;14、风扇座;15、叶片;16、轴套;17、折边;18、铲口;19、进雪缺口;20、焊接线;21、延伸折边;22、轮体;23、安装凹槽;24、连接板;25、轴孔;26、连接孔;27、连接轴;28、插管;29、加强板组;30、挡圈;31、紧固孔;32、轮胎安装槽;33、充气导槽;34、密封导面;35、挡边;36、加强隔条;37、支撑杆;38、传动底板;39、连接角铁;40、螺杆;41、调节杆;42、固定座;43、大伞齿;44、小伞齿;45、卡槽;46、限位板;47、卡口;48、卡块;49、限位挡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除雪机包括机体1,机体1上设置发动机2、扫雪机构、抛雪机构和用于行走的自行装置,扫雪机构将雪刮起后通过抛雪机构抛出。

扫雪机构包括扫雪罩3、绞龙轴4和设置在绞龙轴4上的多个铲雪刀5,扫雪罩3前端开有铲雪口并固定设置在机体1的前部,绞龙轴4横向设置在扫雪罩3内,两端与扫雪罩3转动连接,扫雪罩3的后部开有进雪口6,扫雪罩3的外侧位于进雪口6处罩有一后圆筒7,后圆筒7的内腔通过上述进雪口6与扫雪罩3内部连通,后圆筒7内设置排雪风扇8,一根转轴的一端与发动机2传动连接,另一端穿过排雪风扇8后与绞龙轴4传动连接,排雪风扇8与转轴固定连接,发动机2带动转轴转动,同时带动排雪风扇8转动排雪和绞龙轴4工作铲雪。

如图2所示,抛雪机构包括抛雪筒9、安装底座10和排雪风扇8,排雪风扇8设置在后圆筒7内,后圆筒7的侧部开有一出雪口11,上述排雪风扇8的排雪方向正对该出雪口11,后圆筒7的外部位于该出雪口11处罩有一安装底座10,上述出雪筒转动设置在该安装底座10上并通过安装底座10与出雪口11连通,后圆筒7的主体部分呈圆筒状,并在图示右上角处的出雪口11处向外鼓出,并在后圆筒7的外侧面形成安装贴合面12,出雪口11位于该安装贴合面12上,安装贴合面12上具有两个相对垂直的安装平面13,安装底座10的下端与该安装贴合面12相匹配贴合,并利用紧固件进行固定。

如图3所示,排雪风扇8包括风扇座14和三片叶片15,风扇座14呈圆台状,小端朝向来雪方向,中心穿设固定有一个轴套16,上述转轴穿过该轴套16并与轴套16固定连接。各叶片15以轴套16为中心呈放射状固定设置在风扇座14上,所述的叶片15呈铲形,两侧边和连接端具有朝向风扇座14旋转方向弯折形成的折边17,内部形成铲雪腔,另一端形成铲口18。叶片15的内端焊接固定在风扇座14的圆台面上,且焊接线20至圆台面的底边一直延伸至圆台面的顶边处,焊接线20呈u形,所述叶片15面向来雪方向一侧的折边17上开有进雪缺口19,该进雪缺口19的一头延伸至上述焊接线20处。风扇座14沿转轴轴向的高度大于叶片15的宽度,叶片15超出风扇座14高度的部分以及面向来雪方向一侧的折边17也通过延伸折边21延伸至圆台面上进行焊接,延伸折边21属于上述折边17的一部分。

如图4-7所示,轮体22的内侧端面上设有多边形的安装凹槽23,安装凹槽23内设有连接板24,连接板24的形状与安装凹槽23相匹配,安装凹槽23内开设有贯穿轮体22的轴孔25,连接板24上开有与上述轴孔25对应的连接孔26,一根连接轴27的一端穿过连接孔26后插入至轴孔25内,连接轴27与连接板24周向焊接固定,连接板24通过多个紧固件与轮体22固定连接。

轮体22的内侧面上固定设有挡圈30,所述挡圈30围合形成上述安装凹槽23,安装凹槽23呈矩形,保证连接板24固定在安装凹槽23内能够止转、不打滑,安装凹槽23的底部固定设有插管28,插管28的管孔与上述轴孔25正对,插管28的外侧壁与挡圈30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有四个加强板组29,加强板组29与插管28的端面齐平且低于挡圈30的高度,各加强板组29上设置紧固孔31,上述紧固件固定连接在该紧固孔31内将连接板24固定在加强板组29上,四个加强板组29分别位于插管28与安装凹槽23各拐角处之间,轮体22、挡圈30、插管28和加强板组29均为塑料材质且一体成型,增加了插管28和紧固孔31的强度和刚性,保证安装凹槽23与连接板24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轮体22的外缘面上开有轮胎安装槽32,轮胎安装槽32的槽底具有环形的充气导槽33,轮胎安装槽32内位于充气导槽33的两侧具有密封导面34,密封导面34与充气导槽33呈阶梯状设置,两者的对接处具有弧形过渡面,轮胎安装槽32的横截面呈v形,密封导面34具有外高内低的斜度,轮胎安装槽32的两侧壁为挡边35,作用是使充好气的轮胎能够居中限位在轮体22的的挡边35之间,保证轮体22与轮胎的相对位置不偏移。

轮体22的内、外侧端面上均设有以轴孔25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的加强隔条36,增加了轮体22的刚性和牢固性。

除雪机轮毂的安装,包括将连接板24放入安装凹槽23内,插入连接轴27,通过四个紧固螺栓将连接板24固定在轮体22上,将连接板24与连接轴27焊接固定,将轮胎放入轮胎安装槽32内,轮胎的充气孔对应轮体22上的充气导槽33,由充气导槽33向充气孔对轮胎进行充气,气体沿着v形导槽由低至高逐渐充满整个轮胎,使气体挤压轮胎至轮体22的密封导面与轮胎完整贴合,保证轮胎与轮体22之间的相对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如8-10所示,扫雪机还包括有调节抛雪筒9朝向的转动调节装置,上述抛雪筒9转动设置在安装底座10上,该转动调节装置包括支撑杆37、传动底板38、连接角铁39、螺杆40和调节杆41,支撑杆37的下端与机体1固定连接,传动底板38固定设置在支撑杆37的顶部,连接角铁39的一端与抛雪筒9固定连接,并通过螺杆40转动设置在传动底板38上,调节杆41与连接角铁39之间设有用于控制连接角铁39绕螺杆40转动的传动装置,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固定座42、大伞齿43和小伞齿44,上述螺杆40依次穿过大伞齿43、连接角铁39和传动底板38,小伞齿44固定设置在调节杆41的一端并于大伞齿43啮合,大伞齿43与连接角铁39之间通过联动机构保持周向同步转动。联动机构包括开设在大伞齿43底部的卡槽45,上述连接角铁39卡设在该卡槽45内。传动底板38与连接角铁39之间还设有限位机构,该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传动底板38下方的限位板46,上述螺杆40穿过传动底板38后再穿过该限位板46并螺纹连接有螺帽,限位板46上开有卡口47,连接角铁39上设有朝向限位板46的卡块48,该卡块48卡入上述卡口47内,传动底板38的下方设有两个限位挡边49,上述限位板46随连接角铁39转动时,两个限位挡边49能挡于限位板46的旋转路径上。螺杆40上位于螺帽与限位板46之间还套设有弹簧,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两端分别作用在螺帽和限位板46上。

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中,所有“包括……”均应理解为开放式的含义,也就是其含义等同于“至少含有……”,而不应理解为封闭式的含义,即其含义不应该理解为“仅包含……”。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