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站房及其隔振减噪系统与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4983发布日期:2020-09-15 20:01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站房及其隔振减噪系统与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站房及其隔振减噪系统与建筑。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密度与广度均随之提升,总占地面积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城市中心土地资源的稀缺问题日益突出,地下轨道交通站房上盖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目前在国内应用越来越多。

建筑物室内振动及二次噪声问题是地下轨道交通站房上盖建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要点:

1、由于振动传递介质不同的原因,在控制建筑物室内振动及二次噪声方面,轨道交通上盖建筑这种“线建合一”的建筑形式较传统地铁站房建筑形式不利;

2、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部分地下轨道交通站房要承载有高速铁路列车通过,而高速铁路列车引起的振动及噪声更强,传统地铁站房的隔振减噪措施不足以应对这种变化;

3、人民对于居住舒适度的要求提升又对于轨道交通振动及噪声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地下轨道交通站房在隔振减噪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如何能创设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隔振减噪系统,成为当前业界急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隔振减噪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隔振减噪系统,包括浮置板、钢弹簧、阻尼器、防风隔音板及电动屏蔽门;所述浮置板分别通过钢弹簧、阻尼器与站房的基础底板连接;所述站房的站台结构位于基础底板之上;浮置板上安装轨道;所述防风隔音板,其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站房的上层楼板底面和站台结构顶面;所述电动屏蔽门位于防风隔音板的侧面洞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改进,还包括高阻尼橡胶垫;所述高阻尼橡胶垫位于站台结构与浮置板的缝隙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浮置板的横截面呈凹字型。

进一步地,所述站房采用两侧站台结构形式;所述两侧站台结构的站台面向轨道侧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浮置板的凹字型的左右两端上表面配合且有间隙;所述浮置板的凹字型的两侧面与站台结构的内侧面之间也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处均安装有高阻尼橡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高阻尼橡胶垫安装在站台结构的内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与钢弹簧左右并列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轨道交通为高速铁路列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隔振减噪效果的地下轨道交通站房,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隔振减噪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可解决城市土地紧张问题且可同时满足人民居住舒适度的建筑,所述建筑建在上述的具有的隔振减噪系统的地下轨道交通站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浮置板、钢弹簧、阻尼器将轨道及列车与站台结构及基础底板分隔,利用钢弹簧、阻尼器可减振耗能的特点,从振动根源处减小振源处的振动及噪声,同时,利用防风隔音板,将列车线置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减小列车高速通过时由于空气振动引起的噪音,也起到了增大噪声传递损失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地下轨道站房的隔振减噪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示意图。

图中:1-基础底板;2-站台结构;3-列车;4-轨道;5-上层楼板;6-浮置板;7-钢弹簧;8-阻尼器;9-高阻尼橡胶垫;10-防风隔音板;11-电动屏蔽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提高地下轨道交通站房隔振减噪效果,本实用新型从振源、传递路径等多方面对振动、噪声进行控制,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地下轨道交通站房一般包括基础底板1,基础底板1上设置有高出基础底板1的站台结构2,站台结构2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两侧站台的结构形式,也可采用常规类似地铁的一侧站台结构形式。另外,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内部顶侧还设置有上层楼板5(相当于内顶面)。

再结合图1-3所示,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隔振减噪系统,包括浮置板6、钢弹簧7、阻尼器8、防风隔音板10及电动屏蔽门11;其中,浮置板6底部与钢弹簧7顶部、阻尼器8顶部连接;钢弹簧7底部、阻尼器8底部与基础底板1顶面连接;站房的站台结构2位于基础底板1之上;浮置板6上安装轨道4,列车3在轨道4上运行。上述实施例通过浮置板6、钢弹簧7、阻尼器8将轨道4及列车3与站台结构2及基础底板1分隔,利用钢弹簧、阻尼器可减振耗能的特点,从振动根源处减小了振源处的振动及噪声。

在上述从振源处初步降低噪音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从噪声的传递路径上进行了进一步设置,上述隔振减噪系统还包括防风隔音板10,其上下两端分别安装于站房的上层楼板5底面和站台结构2顶面;电动屏蔽门11位于防风隔音板10的侧面洞口,供乘客出入。通过上述防风隔音板10的设置,将列车线置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减小列车高速通过时由于空气振动引起的噪音,也起到了增大噪声传递损失的作用。

为了使列车运行更稳定,在上述站台结构2与浮置板6的缝隙之间,还设置有高阻尼橡胶垫9;高阻尼橡胶垫9可对采用混凝土结构的浮置板6进行侧向限位,防止浮置板侧向晃动,同时也可防止极端情况下浮置板与站台结构直接相撞。

可以理解,浮置板6的作用主要是将轨道4与基础底板1及站台结构2隔离,浮置板6的结构也可为平板结构,但作为优选的方案,优选浮置板6的横截面呈凹字型。对应地,两侧站台结构2的站台面向轨道4侧凸出形成凸出部21;凸出部21与浮置板6的凹字型的左右两端上表面配合且有间隙;浮置板6的凹字型的两侧面与站台结构2的内侧面之间也设置有间隙,间隙处均安装有高阻尼橡胶垫9,优选将高阻尼橡胶垫9安装在站台结构的内侧面上,当然,安装在浮置板6的对应位置也是可行的。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设置,使得站台结构2不但能对浮置板6进行侧向限位,还能通过其上的凸出部21对浮置板6进行上限位,使列车的运行更加稳定。

上述阻尼器8和钢弹簧7均设置有多个,左右并列布置,数量与位置关系均不受限制,作为优选的,其中,阻尼器8分别设置在浮置板6底部、轨道4的外侧且呈左右对称设置;钢弹簧7分别设置在浮置板6底部、轨道4的外侧且呈左右对称设置。钢弹簧7的刚度与数量、阻尼器8阻尼系数与数量等参数可根据列车通过速度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于地下轨道交通站房的隔振减噪系统,该隔振减噪系统能够有效减小由于列车通过产生的振动及噪声。在上述具有隔振减噪系统的地下轨道交通站房上建(盖)建筑,将能缓解目前城市土地紧张的问题,同时还能保证人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