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铺路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11967发布日期:2020-09-23 01:3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铺路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路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铺路砖。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部门的市政工程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对关系民生的步行道路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步行道建设材料的选择更趋环保、美观,对人行道铺设铺路砖是市政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目前市政道路铺设主要由普通平板砖铺设,铺路砖能够方便行人出行或散步,也有助于市容的建设。

在公告号为cn20552978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对接的抗压市政铺路砖,包括砖体,砖体的一侧开有凹槽,砖体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凸块,且凸块与凹槽之间间隙配合,砖体上开有贯穿于砖体的排水孔,砖体包括基层、混合降温层和稳定抗压层,基层上侧固定设有混合降温层,混合降温层上侧固定设有稳定抗压层,砖体上表面固定设有防滑凸起,砖体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椎体,基层内固定设有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且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相互垂直,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内均设有钢筋结构。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便于对接的抗压市政铺路砖,其通过凸块和凹槽之间的配合,能够方便将各个路砖卡接在一起。但是,这种路砖在雨天有积水的情况下,由于各个路砖之间具有间隙,且人行道经历雨水的浸泡,路基松软,因此行人踩踏铺路砖常常会有泥水溅出,影响行人的出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铺路砖,其具有在路砖上行走时,防止路砖下部的泥水被挤压喷溅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铺路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的周沿一侧上设置有凸块,所述砖体与凸块相背的一侧设置有与凸起卡接配合的凹槽,所述砖体包括第一砖和第二砖,各所述第一砖的侧壁均与第二砖的侧壁贴合,各所述第二砖的侧壁均与第一砖的侧壁贴合,所述第一砖的周侧壁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二砖的周侧壁上设置有与卡槽卡接配合的弹性密封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起和凹槽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各个砖体之间的快速拼接;铺设时,各第一砖的侧壁均与第二砖的侧壁贴合,各第二砖的侧壁均与第一砖的侧壁贴合,且第一砖上的卡槽能够与第二砖上的弹性密封块之间的卡接配合,当行人踩在砖体上时,砖体受到挤压,使得弹性密封与卡槽内壁紧密贴合,进而第一砖与第二砖的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密封效果;当踩在砖体上,泥水向上涌时,弹性密封块能够封住相邻砖体之间的间隙,防止泥水向上涌,实现在路砖上行走时,防止路砖下部的泥水被挤压喷溅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密封块朝向卡槽底部的一侧呈阶梯状设置,所述卡槽的底部呈与弹性密封块该侧贴合的阶梯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呈阶梯状设置的弹性密封块与卡槽底部之间的配合,能够正价弹性密封块与卡槽之间的贴合面积,弹性密封块与卡槽卡接配合的密封性,减少泥水从弹性密封块与卡槽内壁贴合面通过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砖体底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各所述支撑柱均匀的排布在砖体底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柱,使得砖体通过支撑柱与地面进行贴合支撑,可以减少砖体与地面的接触面,从而减少砖体从地面压出的泥水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槽靠近第一砖底面的内侧设置有多个连通孔,所述连通孔沿着内侧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连通孔延伸至第一砖底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泥水从间隙向上涌、且压力和泥水量较大时,会有泥水渗到弹性密封块与卡槽贴合的内侧壁上,使得部分泥水从连通孔回流到第一砖底部,减少泥水溢出砖体之间间隙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密封块与第二砖周侧壁贴合的一面设置有胶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胶水层,能够将弹性密封块与第二砖周侧壁之间通过胶水粘接后形成胶水层,实现弹性密封块与第二砖周侧壁之间的密封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砖的周侧壁设置有用于嵌设弹性密封块一侧的嵌槽,所述嵌槽的内壁上设置有胶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嵌槽,可以将弹性密封块的一端嵌设在嵌槽后再通过胶水粘接固定,嵌槽能够对弹性密封块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提高弹性密封块与第二砖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槽沿着第一砖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密封块沿着第二砖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卡槽的数量与弹性密封块的数量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至少一个卡槽和弹性密封块之间的卡接配合,能够增加相邻第一砖与第二砖贴合面之间的密封性,以对泥水进行更充分的格挡,防止泥水溅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砖体底面设置有向上凹的凹坑,所述凹坑与地面形成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凹坑,在将路砖铺设在地面上时,凹坑会与地面形成一个更大的容腔,能够容纳更多的泥水,且能进一步减少对踩踏砖体时从底部向上涌的泥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第一砖、第二砖、卡槽和弹性密封块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相邻砖体之间间隙的密封,防止砖体下部的泥水从间隙向上涌,起到在路砖上行走时,防止路砖下部的泥水被挤压喷溅、保证行人正常行走的效果;

(2)通过设置卡槽的底部和弹性密封块靠近卡槽底部的一侧呈阶梯状设置,能够正价弹性密封块与卡槽的贴合抵紧面积,提高弹性密封块与卡槽之间密封性的效果,减小泥水从弹性密封块与卡槽之间向上渗的可能;

(3)通过设置支撑柱能够减少砖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能够减少砖体下部被压出的泥水量,且通过设置凹坑能够增加砖体底部与地面之间的容腔,能够用于容纳更多的泥水在砖体底部流动,起到进一步减少向上涌的泥水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砖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砖体;101、第一砖;102、第二砖;2、凸块;3、凹槽;4、卡槽;5、弹性密封块;6、连通孔;7、支撑柱;8、凹坑;9、胶水层;10、嵌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种市政铺路砖,如图1所示,包括砖体1,砖体1呈方形的块状,在砖体1的周沿一侧上一体成型有凸块2,砖体1与凸块2相背的一侧开设有与凸起卡接配合的凹槽3,凸块2远离砖体1的一端呈圆形状,能够便于卡入凹槽3,实现砖体1之间的快速卡接。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砖体1包括第一砖101和第二砖102,各第一砖101的侧壁均与第二砖102的侧壁贴合,各第二砖102的侧壁均与第一砖101的侧壁贴合,以形成第一砖101和第二砖102相互包围的铺设方式;在第一砖101的周侧壁上开设有卡槽4,在第二砖102的周侧壁上固定有与卡槽4卡接配合的弹性密封块5,弹性密封块5可选择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弹性密封块5与卡槽4卡接配合后,当行人踩在砖体1上时,砖体1受到挤压,使得弹性密封块5与卡槽4的内壁抵紧,能够对相邻的砖体1之间形成一定的密封效果,使得上涌的泥水无法从相邻砖体1之间的间隙向上喷溅,实现在路砖上行走时,防止路砖下部的泥水被挤压喷溅的效果。

卡槽4沿着第一砖101的高度方向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密封块5沿着第二砖102的高度方向业设有至少一个,卡槽4的数量与弹性密封块5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卡槽4和弹性密封块5选择设置为两个,能够进一步提高相邻砖体1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弹性密封块5朝向卡槽4底部的一侧呈阶梯状设置,卡槽4的底部呈与弹性密封块5该侧贴合的阶梯状,阶梯状的配合面能够增加弹性密封块5与卡槽4的贴合面积,提高卡槽4与弹性密封块5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泥水从卡槽4与弹性密封块5之间的间隙渗过。

其中,由于压力较大时会有部分泥水进入到弹性密封块5与卡槽4贴合面内,在卡槽4靠近第一砖101底面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孔6,连通孔6沿着内侧的长度方向排布,且连通孔6向上延伸至第一砖101底面上;当有泥水沿着弹性密封块5与卡槽4下侧壁贴合的一面渗过时,会有一部分泥水沿着连通孔6回流到砖体1底部去,减少从卡槽4渗过的泥水量。

进一步的,在砖体1底面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支撑柱7,各支撑柱7均匀的排布在砖体1底面上,通过支撑柱7与地面接触,可减少砖体1底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被砖体1底部压出的泥水量;且在砖体1底面开设有向上凹的凹坑8,凹坑8与地面形成容腔,能够用于容纳更多的泥水,进一步减少对踩踏砖体1时从底部向上涌的泥水。

具体的,弹性密封块5与第二砖102周侧壁贴合的一面设置有胶水层9,弹性密封块5与胶第二砖102的侧壁通过胶水粘接后形成胶水层9,能够实现弹性密封块5与第二砖102侧壁的密封固定连接;且第二砖102的周侧壁开设有用于嵌设弹性密封块5靠近第二砖102一侧的嵌槽10,嵌槽10的内壁上设置有胶水层9,嵌槽10能够对弹性密封块5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且能增加弹性密封块5与第二砖102的胶粘面积,进而提高弹性固定块与第二砖102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凸块2和凹槽3之间的配合,能够实现砖体1的快速拼接,在第一砖101与第二砖102通过相互包围的方式进行铺设,使得弹性密封块5能够与卡槽4进行卡接配合,进而对相邻路砖之间的间隙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当行人踩在路砖上时,泥水从路砖底部向上涌,同时砖体1受到挤压,弹性密封块5与卡槽4内壁紧密贴合,实现相邻路砖之间间隙的密封,防止泥水向上涌,实现在路砖上行走时,防止路砖下部的泥水被挤压喷溅的效果。

当压力较大且泥水量较大时,通过支撑柱7与地面接触,能够减少砖体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且通过凹坑8能够增加容纳泥水的容腔,进而减少被挤压而上涌的泥水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