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839016发布日期:2020-05-22 17:15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路面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设置社会发展,车辆越来越多,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道路工车辆行驶。

现有的道路分为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其中沥青路面包括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设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较低的空隙率,抗压强度和抗车辙能力都较强,且具有较好的弹性,使得车辆行驶舒适的同时路面经久耐用。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沥青材料由于其自身特性,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一般,在寒冷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易出现冻裂的情况,从而导致道路修补频次较高,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其具有不易冻裂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开挖沟槽;

s2.压实沟槽底部及侧壁;

s3.沟槽底部及侧壁设置防水层;

s4.在防水层上铺设基层;

s5.在基层上铺设垫层;

s6.在垫层上铺设第一沥青面层;

s7.在第一沥青面层上打孔以形成若干第一连接孔,然后在第一沥青面层上铺设第二沥青面层;

s8.在第二沥青面层上打孔以形成若干第二连接孔,然后在第二沥青面层上铺设第三沥青面层;

所述第一沥青面层、第二沥青面层以及第三沥青面层均由沥青混凝土铺摊而成;

所述沥青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沥青100份;

滑石粉100-110份;

花岗岩粉50-60份;

玄武岩粉50-60份;

锆石粉25-30份;

白云石粉25-30份;

方解石粉25-30份;

萤石粉25-30份;

聚苯基甲基硅氧烷5-6份;

大马士酮0.3-0.5份;

硬酯酸甲酯0.5-1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沥青混凝土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并以特定比例配合,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抗冻能力获得较大提升,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更适用于寒冷地区,使得通过沥青混凝土铺设的沥青面层不易冻裂,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制备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寒冷地区保持稳定,不易开裂,降低修补频次,降低维修成本。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使得第一沥青面层与第二沥青面层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同时使得第二沥青面层与第三沥青面层的连接稳定性更强,从而加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抗车辙性能,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不易破损,降低维修成本。

通过在沥青混凝土中以特定比例加入花岗岩粉、玄武岩粉、锆石粉、白云石粉、方解石粉、萤石粉以作为骨料,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高,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不易受压变形,从而提高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稳定性,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经久耐用。

通过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滑石粉,使得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润滑性,从而更有利于沥青混凝土铺摊均匀,使得铺设的沥青面层质量较高。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s7中在所有第一连接孔中放入玻璃纤维后再铺设第二沥青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连接孔中放入玻璃纤维,有效局部补强位于第一连接孔中的沥青混凝土,使得第二沥青面层插入第一连接孔中的部分强度更高,使得第二连接面层受力时通过插入第一连接孔中的部分将部分应力更好地传递给第一沥青面层,从而有利于第一沥青面层与第二沥青面层配合分散应力,减少应力集中导致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s8中在所有第二连接孔中放入碳纤维后再铺设第三沥青面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连接孔加入碳纤维,利用碳纤维补强第三沥青面层插入第二连接孔中的部分,使得第三沥青面层插入第二连接孔中的部分强度更高,使得第三连接面层受力时通过插入第二连接孔中的部分将部分应力更好地传递给第二沥青面层,从而有利于第二沥青面层与第三沥青面层配合分散应力,减少应力集中导致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沥青混凝土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玻璃纤维5-8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玻璃纤维,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能力,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不易出现车辙,从而提高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稳定性,减少维修成本。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沥青混凝土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硅烷偶联剂1-2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硅烷偶联剂以配合玻璃纤维,使得玻璃纤维补强沥青混凝土的效果更佳。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沥青混凝土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2-萘乙腈0.3-0.5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2-萘乙腈以配合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使得提升沥青混凝土抗冻能力的效果更佳,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制备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更为耐冻,在寒冷地区结构更为稳定,适用性较广。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加热沥青至150-170℃,在沥青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搅拌均匀形成预混物;

s02.预混物中加入滑石粉,搅拌均匀形成中混物;

s03.中混物中加入花岗岩粉、玄武岩粉、锆石粉、白云石粉、方解石粉、萤石粉,搅拌均匀形成沥青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先在沥青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保证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在沥青中分散均匀,从而保证了沥青混凝土提升抗冻性能的效果。

通过先在预混物中加入滑石粉,使得中混物具有较好的润滑性,从而使得剩余原料加入后,更易于在中混物中移动以分散均匀,使得沥青混凝土质量较佳。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步骤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硅烷偶联剂、2-萘乙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所得的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抗冻性能,质量较佳。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沥青混凝土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并以特定比例配合,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抗冻能力获得较大提升,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更适用于寒冷地区,使得通过沥青混凝土铺设的沥青面层不易冻裂,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制备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寒冷地区保持稳定,不易开裂,降低修补频次,降低维修成本;

2.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使得第一沥青面层与第二沥青面层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同时使得第二沥青面层与第三沥青面层的连接稳定性更强,从而加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抗车辙性能,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不易破损,降低维修成本;

3.通过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2-萘乙腈以配合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使得提升沥青混凝土抗冻能力的效果更佳,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制备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更为耐冻,在寒冷地区结构更为稳定,适用性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

沥青采用潍坊长旭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出售的70#号道路沥青;

滑石粉采用济南海瑞宝化工有限公司出售的1250目滑石粉;

花岗岩粉采用行唐县鑫磊矿物粉体加工厂出售的耐磨花岗岩粉;

玄武岩粉采用灵寿县祥泰矿物粉体加工厂出售的玄武岩粉;

锆石粉采用灵寿县展腾矿产品加工厂出售的1250目锆石粉;

白云石粉采用灵寿县鑫拓矿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出售的白云石粉;

方解石粉采用灵寿县吗啉矿产品加工厂出售的方解石粉;

萤石粉采用灵寿县远大云母厂出售的325目萤石粉;

聚苯基甲基硅氧烷采用湖北实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售的聚苯基甲基硅氧烷;

大马士酮采用上海金锦乐实业有限公司出售的大马士酮;

硬酯酸甲酯采用广州市虎傲化工有限公司出售的硬酯酸甲酯;

玻璃纤维采用淄博邦森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出售的无碱玻璃纤维短切丝;

硅烷偶联剂采用东莞市鼎海塑胶化工有限公司出售的kh560偶联剂;

2-萘乙腈采用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售的2-萘乙腈。

实施例1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在搅拌釜中加入沥青100kg,加热沥青至150℃并恒温,在沥青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5kg、大马士酮0.3kg、硬酯酸甲酯0.5kg,转速75r/min,搅拌5min,形成预混物。

s02.在预混物中加入滑石粉100kg,转速60r/min,搅拌5min,形成中混物。

s03.在中混物中加入花岗岩粉50kg、玄武岩粉50kg、锆石粉25kg、白云石粉25kg、方解石粉25kg、萤石粉25kg,转速45r/min,搅拌10min,形成沥青混凝土。

实施例2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在搅拌釜中加入沥青100kg,加热沥青至160℃并恒温,在沥青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5.5kg、大马士酮0.4kg、硬酯酸甲酯0.75kg,转速75r/min,搅拌5min,形成预混物。

s02.在预混物中加入滑石粉105kg,转速60r/min,搅拌5min,形成中混物。

s03.在中混物中加入花岗岩粉55kg、玄武岩粉55kg、锆石粉27.5kg、白云石粉27.5kg、方解石粉27.5kg、萤石粉27.5kg,转速45r/min,搅拌10min,形成沥青混凝土。

实施例3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在搅拌釜中加入沥青100kg,加热沥青至170℃并恒温,在沥青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6kg、大马士酮0.5kg、硬酯酸甲酯1kg,转速75r/min,搅拌5min,形成预混物。

s02.在预混物中加入滑石粉110kg,转速60r/min,搅拌5min,形成中混物。

s03.在中混物中加入花岗岩粉60kg、玄武岩粉60kg、锆石粉30kg、白云石粉30kg、方解石粉30kg、萤石粉30kg,转速45r/min,搅拌10min,形成沥青混凝土。

实施例4

参照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在搅拌釜中加入沥青100kg,加热沥青至160℃并恒温,在沥青中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5.5kg、大马士酮0.3kg、硬酯酸甲酯0.6kg,转速75r/min,搅拌5min,形成预混物。

s02.在预混物中加入滑石粉108kg,转速60r/min,搅拌5min,形成中混物。

s03.在中混物中加入花岗岩粉58kg、玄武岩粉52kg、锆石粉26kg、白云石粉28kg、方解石粉26kg、萤石粉28kg,转速45r/min,搅拌10min,形成沥青混凝土。

实施例5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5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6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6.5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7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8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8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7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9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5kg、硅烷偶联剂1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6.5kg、硅烷偶联剂1.5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8kg、硅烷偶联剂2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7kg、硅烷偶联剂1.8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2-萘乙腈0.3kg。

实施例14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2-萘乙腈0.4kg。

实施例15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2-萘乙腈0.5kg。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2-萘乙腈0.45kg。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5kg、硅烷偶联剂1kg、2-萘乙腈0.3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6.5kg、硅烷偶联剂1.5kg、2-萘乙腈0.4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8kg、硅烷偶联剂2kg、2-萘乙腈0.5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在沥青中还加入有玻璃纤维7kg、硅烷偶联剂1.8kg、2-萘乙腈0.45kg。

玻璃纤维长度为5mm。

实施例21

参照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

s1.根据施工图纸中道路延伸方向开挖沟槽。

s2.通过压路设备将沟槽底部及侧壁压实。

s3.在沟槽底部及侧壁喷涂防水沥青涂料以形成防水层。

s4.待防水层固化后,在沟槽底部的防水层上铺设一层粒径为30±1cm的石块以形成基层。

s5.在基层上铺设粒径为3±1cm的碎石以形成垫层,垫层厚度为7cm。

s6.在垫层上铺设第一沥青面层并压实,第一沥青面层厚度为8cm。

s7.在第一沥青面层上打孔以形成若干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孔深5cm,第一连接孔直径1cm,相邻第一连接孔间距1m,在所有第一连接孔内放入长度为0.5mm的玻璃纤维,每个第一连接孔内放入的玻璃纤维为1±0.1g,然后在第一沥青面层上铺设第二沥青面层并压实。

s8.在第二沥青面层上打孔以形成若干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相错,第二连接孔孔深5cm,第二连接孔直径1cm,相邻第二连接孔间距1m,在所有第二连接孔内放入长度为0.5mm的碳纤维,每个第二连接孔内放入的碳纤维为1±0.1g,然后在第二沥青面层上铺设第三沥青面层并压实。

第一沥青面层、第二沥青面层以及第三沥青面层均由实施例20的沥青混凝土铺摊而成,铺摊温度为160℃。

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沥青面层、第二沥青面层以及第三沥青面层还可由实施例1-19的沥青混凝土铺摊而成。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第一沥青面层上设置第一连接孔,使得第二沥青面层部分沥青混凝土插入第一连接孔中,提高了第二沥青面层与第一沥青面层的连接稳定性。

通过在第二沥青面层上设置第二连接孔,使得第三沥青面层部分沥青混凝土插入第二连接孔中,提高了第三沥青面层与第二沥青面层的连接稳定性。

通过在第一连接孔中放入玻璃纤维以及在第二连接孔中放入碳纤维,有效补强第二沥青面层插入第一连接孔中的部分沥青混凝土以及有效补强第三沥青面层插入第二连接孔中的部分沥青混凝土,使得第二沥青面层受力时通过插入第一连接孔中的沥青混凝土将应力传递至第一沥青面层中以及第三沥青面层受力时通过插入第二连接孔中的沥青混凝土将应力传递至第二沥青面层中,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易于分散应力,从而减少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局部损坏的情况,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稳定性。

比较例1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沥青中未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

比较例2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沥青中未加入大马士酮。

比较例3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沥青中未加入硬酯酸甲酯。

比较例4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沥青中未加入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

比较例5

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

步骤s01中,沥青中未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

实验1

采用车辙试验机在标准条件60℃、0.7mpa下对实施例1-20以及比较例1-5的沥青混凝土进行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记录实施例1-20以及比较例1-5的沥青混凝土制备的试样的动稳定度(次/mm)。

实验2

通过沥青脆点仪对实施例1-20以及比较例1-5的沥青混凝土进行沥青脆点试验(弗拉斯法),记录实施例1-20以及比较例1-5的沥青混凝土制备的试样的脆点。

实验3

根据astmd1074-2009《沥青混合料抗压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检测实施例1-20以及比较例1-5的沥青混凝土制备的试样的抗压强度。

具体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根据表1中比较例1-5与实施例4的数据对比可得,在沥青混凝土中独立加入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均对沥青混凝土的性能无明显负面影响,当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以特定比例同时加入沥青混凝土中时,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使得沥青混凝土具有更低的脆点,从而在寒冷地区不易冻裂,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的适用性较广。

根据表1中实施例5-8与实施例4的数据对比可得,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玻璃纤维,有效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动稳定度,从而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不易产生车辙,减少维修频次,降低维修成本。

根据表1中实施例9-12与实施例4的数据对比可得,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硅烷偶联剂与玻璃纤维配合,使得玻璃纤维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效果更佳,使得沥青混凝土的动稳定度更高,抗车辙能力更强。

根据表1中实施例13-16与实施例4的数据对比可得,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2-萘乙腈与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大马士酮、硬酯酸甲酯配合,使得改性沥青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效果更佳,使得沥青混凝土具有更低的脆点,更适应于寒冷地区,使得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的适用性较广。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