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5726发布日期:2020-07-31 22:3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领域市政道路生态雨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地表径流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初期雨水中含有较多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油类物质等污染物质,对受纳水体影响较为严重。在现有排水模式中,排水管道和沟渠系统应用最为普遍,但其仅能作为雨水收集系统使用,初期雨水经管道输送后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不但易造成受纳水体的水质污染,而且将管道沉积物冲入水体,造成双重污染。生物滞留设施是海绵城市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线性的、浅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的下凹式景观空间。目前,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中,生态滞留沟仅采用路缘石豁口进水方式收集车行道雨水。然而,雨水却经常会聚集在道路路缘带的位置,而并未流入生态滞留沟中。

因此,为提高生物滞留沟的收水性能,加强生态滞留沟的利用效率,需要一种新型的生物滞留沟使初期雨水能够得到更好的收集、滞留、渗透和净化,以达到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能够使初期雨水能够得到更好的收集、滞留、渗透和净化,以达到海绵城市的设计要求。

本发明的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生态滞留沟,所述生态滞留沟包括车行道透水区和滞留区,道路径流雨水经车行道透水区以横向流入和纵向渗入的方式汇入滞留区;

进一步,所述车行道透水区与滞留区之间设置有带豁口的路缘石,路径流雨水经带豁口的路缘石流入滞留区;

进一步,所述车行道透水区至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水砖、粗砂干拌层、透水层和碎石垫层,路径流雨水经透水砖、粗砂干拌层、透水层和碎石垫层后进入滞留区;

进一步,所述带豁口的路缘石下方设置竖向混凝土基础,所述竖向混凝土基础与碎石垫层底部齐平设置;

进一步,所述车行道透水区与车行道之间设置竖向混凝土分隔带;

进一步,所述滞留区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壤区、隔离层、粗砂滤层、隔离层和卵石层,所述隔离层、粗砂滤层和卵石层向车行道透水区的碎石垫层底部延伸至竖向混凝土分隔带,所述种植土壤区底部与竖向混凝土基础底部齐平设置。

进一步,所述路缘石与滞留区之间设置透水层;

进一步,所述生态滞留沟外侧壁包裹hdpe防渗膜;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分隔带为c35混凝土,所述透水层为无砂大孔c20混凝土,所述隔离层土工布;

进一步,所述带豁口的路缘石通过水泥砂浆固定于混凝土基础,水泥砂浆层的厚度为1-4cm,所述种植土壤层厚度为50-70cm,粗砂滤层厚度为8-15cm、卵石层厚度为30-50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能够使道路雨水从车行道透水区渗入和路缘石豁口处流入生态滞留沟中,增强了生态滞留沟的收水能力,解决了路缘石豁口进水困难及路缘带积水的问题,起到滞水、渗水、净水作用,提高了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断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城市道路双向进水生态滞留沟,在车行道15与人行道16之间设置生态滞留沟,所述生态滞留沟包括车行道透水区17和滞留区,道路径流雨水经车行道透水区17以横向流入和纵向渗入的方式汇入滞留区;道路雨水从车行道透水区17渗入和路缘石豁口处流入生态滞留沟中,增强了生态滞留沟的收水能力,解决了路缘石豁口进水困难及路缘带积水的问题,起到滞水、渗水、净水作用,提高了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的利用效率。“道路径流雨水经车行道透水区17以横向流入和纵向渗入的方式汇入滞留区”中的“横向流入”是指道路雨水从地面直接流入滞留区中,“纵向渗入”是指道路雨水向下渗透汇入滞留区,提高雨水的收集能力,避免路面积水。人行道与滞留区之间也设置普通的路缘石,人行道的路缘石14与滞留区之间还设置无砂大孔c20混凝土透水层4,无砂大孔c20混凝土透水层4延伸至路缘石下方,人行道一侧雨水自由下渗。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行道透水区17与滞留区之间设置有带豁口的路缘石6,路径流雨水经带豁口的路缘石6流入滞留区;所述车行道透水区17至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水砖2、粗砂干拌层3、透水层4和碎石垫层5,路径流雨水经透水砖2、粗砂干拌层3、透水层4和碎石垫层5后进入滞留区;路面的一部分雨水能快速流速滞留区,另一部分雨水经透水砖2渗透依次进入粗砂干拌层3、透水层4和碎石垫层5,粗砂干拌层3、透水层4和碎石垫层5与滞留区之间不流通,面层采用海绵城市生态透水砖2,将车行道路缘带路面变为可透水的;粗砂干拌层3在透水的同时起到找平的作用;级配碎石垫层5替代车行道垫层,且强度较高,在透水的同时也起到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带豁口的路缘石6下方设置竖向混凝土基础8,所述竖向混凝土基础8与碎石垫层5底部齐平设置;粗砂干拌层3、透水层4和碎石垫层5与滞留区之间不流通。竖向混凝土基础8采用c35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行道透水区17与车行道之间设置竖向混凝土分隔带;将车行道透水区17与车行道路基路面分隔开来,确保车行道路基路面不受车行道透水区17内滞水的影响。车行道透水区17相当于车行道的路缘。

本实施例中,所述滞留区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种植土壤区9、隔离层10、粗砂滤层11、隔离层10和卵石层12,所述隔离层10、粗砂滤层11和卵石层12向车行道透水区17的碎石垫层5底部延伸至竖向混凝土分隔带;所述种植土壤区9底部与竖向混凝土基础8底部齐平设置。种植土壤层为植物提供栽植条件,并能协同沟内植物一起对初期雨水起到净化作用;粗砂滤层11及淘洗干净的卵石层12对初期雨水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道路径流雨水经车行道透水区17的透水砖2、粗砂干拌层3、透水层4和碎石垫层5后进入隔离层10、粗砂滤层11、隔离层10和卵石层12。位于种植土壤区9下方的隔离层10、粗砂滤层11、隔离层10和卵石层12一直延伸至车行道透水区17的碎石垫层5下方,以接收经车行道透水区17的渗透水。种植土壤层、砂滤层及淘洗干净的卵石层12之间有隔离层10隔开;对滞留沟中各个填充层起到分隔作用,可使各层填料之间不发生混杂。卵石层12的底部与竖向混凝土分隔带底部齐平。

本实施例中,所述路缘石6与滞留区之间设置透水层4;所述透水层4为无砂大孔c20混凝土;无砂大孔c20混凝土除了用作为路缘石6的基础外(路缘石由c35混凝土及无砂大孔c20混凝土现浇而成),还兼具透水的功能,不会占用生态滞留沟的透水宽度。人行道与滞留区之间也设置路缘石14。

本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滞留沟外侧壁包裹hdpe防渗膜13;所述混凝土分隔带为c35混凝土,所述隔离层10土工布;生态滞留沟外侧包裹有hdpe防渗膜13;在道路填方段,hdpe防渗膜13满包,以确保滞留沟渗水不对填方路基造成影响;在道路挖方段,hdpe防渗膜13半包,敷设于靠车行道一侧,以确保滞留沟渗水不对车行道路基产生影响,人行道一侧雨水自由下渗。

本实施例中,所述带豁口的路缘石6通过水泥砂浆固定于混凝土基础,水泥砂浆层7的厚度为1-4cm,所述种植土壤层厚度为50-70cm,粗砂滤层11厚度为8-15cm、卵石层12厚度为30-50cm。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