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43214发布日期:2021-03-12 13:18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沥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多会以液体或半固体的石油形态存在,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沥青主要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等。

目前,沥青再生中一种使用广泛、灵活、简单而又能保证质量的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用铣刨机对旧沥青路面进行铣创回收,运回拌合厂,因废旧的沥青块中一般含有防止路基土挤入垫层反滤织物如土工布,土工布一般与沥青块贴合程度比较高,不经处理几乎没有缝隙,也就难以将其从沥青块表面剥离下来,人工处理又十分麻烦,因此很多处理厂不会去分离土工布,导致回收的废旧沥青质量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沥青再生中一种使用广泛、灵活、简单而又能保证质量的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用铣刨机对旧沥青路面进行铣创回收,运回拌合厂,因废旧的沥青块中一般含有防止路基土挤入垫层反滤织物如土工布,土工布一般与沥青块贴合程度比较高,不经处理几乎没有缝隙,也就难以将其从沥青块表面剥离下来,人工处理又十分麻烦,因此很多处理厂不会去分离土工布,导致回收的废旧沥青质量下降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实施方案是: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包括有安装连接底板、机床板、运行控制屏、工具箱、弯折分离系统、上顶控制系统和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安装连接底板;机床板,机床板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进行焊接;运行控制屏,运行控制屏下方与机床板相连接;工具箱,工具箱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进行螺栓连接;弯折分离系统,弯折分离系统下方与机床板相连接;上顶控制系统,上顶控制系统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相连接,上顶控制系统上方与机床板相连接,上顶控制系统与弯折分离系统相连接;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相连接,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上方与弯折分离系统相连接,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上方与机床板相连接。

可选地,弯折分离系统包括有动力电机、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一连轴板、第一电动转轴、第一衔接座、第一安装框、第三传动轮、第二连轴板、第四传动轮、第一矩形滑块、第一固定轴承板、第五传动轮、挑拨轮、第一限位滑槽板、开启阀门、第一限位滑柱、第一限位滑套、第一滑动插柱、第一中空板、第一开槽板、第一控制弹簧、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第二中空板、第二开槽板、第二控制弹簧、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第二滑动插柱、第二限位滑套和第二限位滑柱;动力电机,动力电机输出轴与第一传动轮进行固接,动力电机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与上顶控制系统相连接,第一传动轮与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相连接;第二传动轮,第二传动轮轴心与第一连轴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轴板,第一连轴板与第一电动转轴相连接;第一电动转轴,第一电动转轴与第一衔接座相连接;第一衔接座,第一衔接座与第一安装框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安装框,第一安装框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相连接,第一安装框与上顶控制系统相连接;第三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轴心与第一连轴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连轴板,第二连轴板与第一连轴板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第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轴心与第二连轴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矩形滑块,第一矩形滑块与第二连轴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固定轴承板,第一固定轴承板上方与第一矩形滑块进行焊接;第五传动轮,第五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挑拨轮,挑拨轮轴心与第五传动轮进行固接,挑拨轮轴心与第一固定轴承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限位滑槽板,第一限位滑槽板与第一衔接座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槽板与第一安装框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槽板与第一矩形滑块进行滑动连接;开启阀门,开启阀门与第一安装框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柱,第一限位滑柱下方与第一安装框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套,第一限位滑套内侧与第一限位滑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滑动插柱,第一滑动插柱与第一限位滑套相连接;第一中空板,第一中空板内侧与第一滑动插柱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开槽板,第一开槽板下方与第一中空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一控制弹簧,第一控制弹簧与第一开槽板相连接;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与第一控制弹簧相连接,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与第一开槽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中空板,第二中空板与第一中空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开槽板,第二开槽板下方与第二中空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二控制弹簧,第二控制弹簧与第二开槽板相连接;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与第二控制弹簧相连接,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与第二开槽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插柱,第二滑动插柱与第二中空板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套,第二限位滑套上方与第二滑动插柱相连接;第二限位滑柱,第二限位滑柱外表面与第二限位滑套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柱下方与第一安装框进行螺栓连接。

可选地,上顶控制系统包括有第一衔接板、第十七传动轮、第六传动轮、异形联动杆、扇形齿轮、第一插销滑动柱、d形轨道盘、上顶柱、上顶叉、后侧安装板、第一内螺纹滑动板、第二内螺纹滑动板、第一转轴杆、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平齿轮、第九传动轮、第一伸缩转轴、第十传动轮、第十一传动轮、第一丝杆、第二伸缩转轴、第十二传动轮、第十三传动轮、第二丝杆、第二安装框和第十八传动轮;第一衔接板,第一衔接板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一衔接板上方与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第十七传动轮,第十七传动轮与第一衔接板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七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第六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七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异形联动杆,异形联动杆轴心与第六传动轮进行固接;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异形联动杆进行固接;第一插销滑动柱,第一插销滑动柱与异形联动杆进行固接;d形轨道盘,d形轨道盘与第一插销滑动柱进行滑动连接;上顶柱,上顶柱下方与d形轨道盘进行焊接,上顶柱外表面与第一安装框进行滑动连接;上顶叉,上顶叉下方与上顶柱进行焊接;后侧安装板,后侧安装板与异形联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动板,第一内螺纹滑动板与后侧安装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动板,第二内螺纹滑动板与后侧安装板进行螺栓连接;第一转轴杆,第一转轴杆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第七传动轮轴心与第一转轴杆进行固接;第八传动轮,第八传动轮轴心与第一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轴心与第一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平齿轮,第一平齿轮轴心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固接,第一平齿轮上方与扇形齿轮进行啮合;第九传动轮,第九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第一伸缩转轴外表面与第九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伸缩转轴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下方与第二安装框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第十传动轮轴心与第一伸缩转轴进行固接;第十一传动轮,第十一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第一丝杆外表面与第十一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一丝杆下方与第二安装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依次与第一内螺纹滑动板和第二内螺纹滑动板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伸缩转轴,第二伸缩转轴外表面与第十八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二伸缩转轴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伸缩转轴下方与第二安装框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第十二传动轮轴心与第二伸缩转轴进行固接;第十三传动轮,第十三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轴心与第二丝杆进行固接;第二丝杆,第二丝杆轴心与第二安装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外表面依次与第一内螺纹滑动板和第二内螺纹滑动板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安装框,第二安装框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进行螺栓连接;第十八传动轮,第十八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七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

可选地,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包括有第一轴承架板、第十四传动轮、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二转轴杆、第十五传动轮、第十六传动轮、第三转轴杆、第二轴承架板、搅碎舱、加热丝、第一异形搅碎柱和第二异形搅碎柱;第一轴承架板,第一轴承架板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架板上方与机床板进行螺栓连接;第十四传动轮,第十四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锥齿轮,第三锥齿轮轴心与第十四传动轮进行固接;第四锥齿轮,第四锥齿轮与第三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转轴杆,第二转轴杆与第四锥齿轮进行固接;第十五传动轮,第十五传动轮轴心与第二转轴杆进行固接;第十六传动轮,第十六传动轮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五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杆,第三转轴杆外表面与第十六传动轮进行固接;第二轴承架板,第二轴承架板依次与第二转轴杆和第三转轴杆进行转动连接;搅碎舱,搅碎舱与第二轴承架板进行螺栓连接,搅碎舱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相连接;加热丝,加热丝与搅碎舱相连接;异形搅碎柱,异形搅碎柱上方与第三转轴杆进行固接;第二异形搅碎柱,第二异形搅碎柱上方与第二转轴杆进行固接。

可选地,上顶柱表面上侧即上顶叉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横杆。

可选地,第一连轴板和第二连轴板转动连接处采用了扭力弹簧转轴。

可选地,第一异形搅碎柱和第二异形搅碎柱外侧均设置有四个收缩弹簧锥。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点、为解决沥青再生中一种使用广泛、灵活、简单而又能保证质量的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是用铣刨机对旧沥青路面进行铣创回收,运回拌合厂,因废旧的沥青块中一般含有防止路基土挤入垫层反滤织物如土工布,土工布一般与沥青块贴合程度比较高,不经处理几乎没有缝隙,也就难以将其从沥青块表面剥离下来,人工处理又十分麻烦,因此很多处理厂不会去分离土工布,导致回收的废旧沥青质量下降的问题。

第二点、设计了弯折分离系统,上顶控制系统和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在使用时首先将沥青块土工布面朝上固定至弯折分离系统,同时弯折分离系统带动上顶控制系统进行运转,即上顶控制系统将沥青块向上顶弯曲,然后弯折分离系统对沥青块进行反复弯折,沥青块碎裂,即此时土工布与沥青块分离,进而弯折分离系统将土工布勾起分离,最后将碎裂的沥青块加入至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内部进行搅碎和软化处理。

第三点、实现了对废旧沥青板块进行反复弯折并逐渐扩大弯折程度和范围,迫使粘附的老化土工布逐渐从沥青块表面脱离下来,同时将土工布外侧表面黏连的沥青颗粒进行拨动分离,便于后续进行钩除分离,并可以利用伸缩弹簧锥刺在预处理废旧沥青的时候对沥青进行快速撕裂,同时在碎化过程中进行低温加热,降低了沥青的硬度加快了碎化速度,增强了碎化效果,简化了废旧沥青回收的处理过程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弯折分离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顶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异形搅碎柱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安装连接底板,2:机床板,3:运行控制屏,4:工具箱,5:弯折分离系统,6:上顶控制系统,7: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501:动力电机,502:第一传动轮,503:第二传动轮,504:第一连轴板,505:第一电动转轴,506:第一衔接座,507:第一安装框,508:第三传动轮,509:第二连轴板,5010:第四传动轮,5011:第一矩形滑块,5012:第一固定轴承板,5013:第五传动轮,5014:挑拨轮,5015:第一限位滑槽板,5016:开启阀门,5017:第一限位滑柱,5018:第一限位滑套,5019:第一滑动插柱,5020:第一中空板,5021:第一开槽板,5022:第一控制弹簧,5023: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4:第二中空板,5025:第二开槽板,5026:第二控制弹簧,5027: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8:第二滑动插柱,5029:第二限位滑套,5030:第二限位滑柱,601:第一衔接板,602:第十七传动轮,603:第六传动轮,604:异形联动杆,605:扇形齿轮,606:第一插销滑动柱,607:d形轨道盘,608:上顶柱,609:上顶叉,6010:后侧安装板,6011: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2: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3:第一转轴杆,6014:第七传动轮,6015:第八传动轮,6016:第一锥齿轮,6017:第二锥齿轮,6018:第一平齿轮,6019:第九传动轮,6020:第一伸缩转轴,6021:第十传动轮,6022:第十一传动轮,6023:第一丝杆,6024:第二伸缩转轴,6025:第十二传动轮,6026:第十三传动轮,6027:第二丝杆,6028:第二安装框,6029:第十八传动轮,701:第一轴承架板,702:第十四传动轮,703:第三锥齿轮,704:第四锥齿轮,705:第二转轴杆,706:第十五传动轮,707:第十六传动轮,708:第三转轴杆,709:第二轴承架板,7010:搅碎舱,7011:加热丝,7012:第一异形搅碎柱,7013:第二异形搅碎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安装连接底板1、机床板2、运行控制屏3、工具箱4、弯折分离系统5、上顶控制系统6和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安装连接底板1;机床板2,机床板2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进行焊接;运行控制屏3,运行控制屏3下方与机床板2相连接;工具箱4,工具箱4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进行螺栓连接;弯折分离系统5,弯折分离系统5下方与机床板2相连接;上顶控制系统6,上顶控制系统6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相连接,上顶控制系统6上方与机床板2相连接,上顶控制系统6与弯折分离系统5相连接;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相连接,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上方与弯折分离系统5相连接,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上方与机床板2相连接。

在使用反复弯折式沥青块处理装置时,首先将此装置稳定固定至工作平面,然后外接电源,手动打开运行控制屏3,然后首先将沥青块土工布面朝上固定至弯折分离系统5,同时弯折分离系统5带动上顶控制系统6进行运转,即上顶控制系统6将沥青块向上顶弯曲,然后弯折分离系统5对沥青块进行反复弯折,沥青块碎裂,即此时土工布与沥青块分离,进而弯折分离系统5将土工布勾起分离,最后将碎裂的沥青块加入至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内部进行搅碎和软化处理,实现了对废旧沥青板块进行反复弯折并逐渐扩大弯折程度和范围,迫使粘附的老化土工布逐渐从沥青块表面脱离下来,同时将土工布外侧表面黏连的沥青颗粒进行拨动分离,便于后续进行钩除分离,并可以利用伸缩弹簧锥刺在预处理废旧沥青的时候对沥青进行快速撕裂,同时在碎化过程中进行低温加热,降低了沥青的硬度加快了碎化速度,增强了碎化效果,简化了废旧沥青回收的处理过程的效果。

所述,弯折分离系统5包括有动力电机501、第一传动轮502、第二传动轮503、第一连轴板504、第一电动转轴505、第一衔接座506、第一安装框507、第三传动轮508、第二连轴板509、第四传动轮5010、第一矩形滑块5011、第一固定轴承板5012、第五传动轮5013、挑拨轮5014、第一限位滑槽板5015、开启阀门5016、第一限位滑柱5017、第一限位滑套5018、第一滑动插柱5019、第一中空板5020、第一开槽板5021、第一控制弹簧5022、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第二中空板5024、第二开槽板5025、第二控制弹簧5026、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第二滑动插柱5028、第二限位滑套5029和第二限位滑柱5030;动力电机501,动力电机501输出轴与第一传动轮502进行固接,动力电机501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进行螺栓连接;第一传动轮502,第一传动轮5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5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轮502与上顶控制系统6相连接,第一传动轮502与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相连接;第二传动轮503,第二传动轮503轴心与第一连轴板504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连轴板504,第一连轴板504与第一电动转轴505相连接;第一电动转轴505,第一电动转轴505与第一衔接座506相连接;第一衔接座506,第一衔接座506与第一安装框507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安装框507,第一安装框507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相连接,第一安装框507与上顶控制系统6相连接;第三传动轮508,第三传动轮508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503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508轴心与第一连轴板504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连轴板509,第二连轴板509与第一连轴板504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5010,第四传动轮5010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三传动轮508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5010轴心与第二连轴板50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矩形滑块5011,第一矩形滑块5011与第二连轴板50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固定轴承板5012,第一固定轴承板5012上方与第一矩形滑块5011进行焊接;第五传动轮5013,第五传动轮501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5010进行传动连接;挑拨轮5014,挑拨轮5014轴心与第五传动轮5013进行固接,挑拨轮5014轴心与第一固定轴承板5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限位滑槽板5015,第一限位滑槽板5015与第一衔接座506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槽板5015与第一安装框507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槽板5015与第一矩形滑块5011进行滑动连接;开启阀门5016,开启阀门5016与第一安装框507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柱5017,第一限位滑柱5017下方与第一安装框507进行螺栓连接;第一限位滑套5018,第一限位滑套5018内侧与第一限位滑柱5017进行滑动连接;第一滑动插柱5019,第一滑动插柱5019与第一限位滑套5018相连接;第一中空板5020,第一中空板5020内侧与第一滑动插柱5019进行滑动连接;第一开槽板5021,第一开槽板5021下方与第一中空板5020进行螺栓连接;第一控制弹簧5022,第一控制弹簧5022与第一开槽板5021相连接;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与第一控制弹簧5022相连接,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与第一开槽板5021进行滑动连接;第二中空板5024,第二中空板5024与第一中空板5020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开槽板5025,第二开槽板5025下方与第二中空板5024进行螺栓连接;第二控制弹簧5026,第二控制弹簧5026与第二开槽板5025相连接;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与第二控制弹簧5026相连接,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与第二开槽板5025进行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插柱5028,第二滑动插柱5028与第二中空板5024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套5029,第二限位滑套5029上方与第二滑动插柱5028相连接;第二限位滑柱5030,第二限位滑柱5030外表面与第二限位滑套5029进行滑动连接,第二限位滑柱5030下方与第一安装框507进行螺栓连接。

首先将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向左拉,将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向右拉,即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和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分别将第一控制弹簧5022和第二控制弹簧5026进行拉伸,同时将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和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同时向上拉,然后将沥青块固定至第一开槽板5021和第二开槽板5025上方,然后第一控制弹簧5022和第二控制弹簧5026收缩分别带动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和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向中间靠拢,进而第二固定弹性伸缩板5027和第一固定弹性伸缩板5023将沥青块固定,然后此时控制上顶控制系统6进行运转,即上顶叉609将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中部连接处向上顶起弯折,即此时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分别带动第一开槽板5021和第二开槽板5025中部向上顶起弯折,而此时沥青块两侧被固定,进而沥青块中部被弯折,同时上顶叉609又带动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进行上下反复振动,然后上顶叉609的位置缓慢抬升,进而将沥青块在弯折后又进行往复弯折,在此过程中控制第一电动转轴505进行转动,即第一电动转轴505带动第一连轴板504进行顺时针转动,进而第一连轴板504带动第二连轴板509向右运动,然后第二连轴板509带动第一矩形滑块5011在第一限位滑槽板5015内侧向右滑动,进而第一矩形滑块5011带动第一固定轴承板5012向右运动,即第一固定轴承板5012带动第五传动轮5013和挑拨轮5014向右运动,在第五传动轮5013和挑拨轮5014向右运动的过程中,动力电机501带动第一传动轮502进行转动,然后第一传动轮502带动第二传动轮503进行转动,进而第二传动轮503带动第三传动轮508进行转动,第三传动轮508带动第四传动轮5010进行转动,即第四传动轮5010通过皮带带动第五传动轮5013进行转动,然后第五传动轮5013带动挑拨轮5014进行转动,进而在挑拨轮5014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进行持续转动,进而挑拨轮5014经过第一开槽板5021和第二开槽板5025上方的沥青块时,挑拨轮5014转动将土工布顶端表面的碎沥青颗粒拨动分离,进而将土工布顶端表面的颗粒拨动分离,同时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分别围绕第一滑动插柱5019和第二滑动插柱5028进行转动,同时第一滑动插柱5019和第二滑动插柱5028分别带动第一限位滑套5018和第二限位滑套5029运动,即第一限位滑套5018和第二限位滑套5029分别在第一限位滑柱5017和第二限位滑柱5030表面滑动进行调整,同时第一滑动插柱5019和第二滑动插柱5028分别在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中进行滑动,实现对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中部向上顶起的过程中的位置调整,然后上顶叉609带动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向上运动完成沥青碎化后,此时控制第一电动转轴505进行逆时针转动,即带动挑拨轮5014运动至左侧初始位置,然后再次控制第一电动转轴505进行顺时针转动,即再次带动挑拨轮5014运动至土工布上方时,此时土工布与其下方沥青块分离,进而挑拨轮5014转动将土工布勾起将土工布分离,完成了沥青初步碎化和土工布的分离。

所述,上顶控制系统6包括有第一衔接板601、第十七传动轮602、第六传动轮603、异形联动杆604、扇形齿轮605、第一插销滑动柱606、d形轨道盘607、上顶柱608、上顶叉609、后侧安装板6010、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第一转轴杆6013、第七传动轮6014、第八传动轮6015、第一锥齿轮6016、第二锥齿轮6017、第一平齿轮6018、第九传动轮6019、第一伸缩转轴6020、第十传动轮6021、第十一传动轮6022、第一丝杆6023、第二伸缩转轴6024、第十二传动轮6025、第十三传动轮6026、第二丝杆6027、第二安装框6028和第十八传动轮6029;第一衔接板601,第一衔接板601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进行螺栓连接,第一衔接板601上方与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十七传动轮602,第十七传动轮602与第一衔接板601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七传动轮6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502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603,第六传动轮603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七传动轮602进行传动连接;异形联动杆604,异形联动杆604轴心与第六传动轮603进行固接;扇形齿轮605,扇形齿轮605与异形联动杆604进行固接;第一插销滑动柱606,第一插销滑动柱606与异形联动杆604进行固接;d形轨道盘607,d形轨道盘607与第一插销滑动柱606进行滑动连接;上顶柱608,上顶柱608下方与d形轨道盘607进行焊接,上顶柱608外表面与第一安装框507进行滑动连接;上顶叉609,上顶叉609下方与上顶柱608进行焊接;后侧安装板6010,后侧安装板6010与异形联动杆604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与后侧安装板6010进行螺栓连接;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与后侧安装板6010进行螺栓连接;第一转轴杆6013,第一转轴杆6013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轮6014,第七传动轮6014轴心与第一转轴杆6013进行固接;第八传动轮6015,第八传动轮6015轴心与第一转轴杆6013进行固接;第一锥齿轮6016,第一锥齿轮6016轴心与第一转轴杆6013进行固接;第二锥齿轮6017,第二锥齿轮6017与第一锥齿轮6016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6017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平齿轮6018,第一平齿轮6018轴心与第二锥齿轮6017进行固接,第一平齿轮6018上方与扇形齿轮605进行啮合;第九传动轮6019,第九传动轮601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6015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6020,第一伸缩转轴6020外表面与第九传动轮6019进行固接,第一伸缩转轴6020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6020下方与第二安装框6028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传动轮6021,第十传动轮6021轴心与第一伸缩转轴6020进行固接;第十一传动轮6022,第十一传动轮602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6021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丝杆6023,第一丝杆6023外表面与第十一传动轮6022进行固接,第一丝杆6023下方与第二安装框6028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6023外表面依次与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和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伸缩转轴6024,第二伸缩转轴6024外表面与第十八传动轮6029进行固接,第二伸缩转轴6024外表面与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伸缩转轴6024下方与第二安装框6028进行转动连接;第十二传动轮6025,第十二传动轮6025轴心与第二伸缩转轴6024进行固接;第十三传动轮6026,第十三传动轮6026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二传动轮6025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三传动轮6026轴心与第二丝杆6027进行固接;第二丝杆6027,第二丝杆6027轴心与第二安装框6028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丝杆6027外表面依次与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和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传动连接;第二安装框6028,第二安装框6028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进行螺栓连接;第十八传动轮6029,第十八传动轮602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七传动轮6014进行传动连接。

首先第一传动轮502通过皮带带动第十七传动轮602进行转动,然后第十七传动轮602通过皮带带动第六传动轮603进行转动,进而第六传动轮603异形联动杆604进行转动,然后异形联动杆604带动扇形齿轮605和第一插销滑动柱606进行同步转动,进而第一插销滑动柱606在d形轨道盘607内侧进行滑动,然后第一插销滑动柱606滑动至d形轨道盘607上侧平直轨道时,即第一插销滑动柱606带动d形轨道盘607向上运动,即d形轨道盘607带动上顶柱608向上运动,然后上顶柱608带动上顶叉609向上运动,即上顶柱608、上顶叉609接触到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并向上顶,进而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中部连接处向上弯折,然后在第一插销滑动柱606滑动至d形轨道盘607下侧弧形轨道时,第一插销滑动柱606又带动d形轨道盘607向下运动,即d形轨道盘607又通过上顶柱608带动上顶叉609向下运动,即此时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由于重力又向下回落,即实现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的上下往复弯折,在第一插销滑动柱606滑动至d形轨道盘607下侧弧形轨道时,当异形联动杆604带动扇形齿轮605运动至扇形齿轮605与第一平齿轮6018啮合时,进而带动扇形齿轮605带动第一平齿轮6018进行转动,第一平齿轮6018带动第二锥齿轮6017进行转动,然后第二锥齿轮6017带动第一锥齿轮6016进行转动,进而第一锥齿轮6016带动第一转轴杆6013进行转动,即第一转轴杆6013带动第七传动轮6014和第八传动轮6015进行转动,进而第八传动轮6015带动第九传动轮6019进行转动,然后第九传动轮6019带动第一伸缩转轴6020进行转动,进而第一伸缩转轴6020带动第十传动轮6021进行转动,第十传动轮6021带动第十一传动轮6022进行转动,即第十一传动轮6022带动第一丝杆6023进行转动,同时第七传动轮6014带动第十八传动轮6029进行转动,然后第十八传动轮6029带动第二伸缩转轴6024进行转动,即第二伸缩转轴6024带动第十二传动轮6025进行转动,然后第十二传动轮6025带动第十三传动轮6026进行转动,进而第十三传动轮6026带动第二丝杆6027进行转动,进而第二丝杆6027和第一丝杆6023进行同步转动带动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和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进行同步上移,即第一内螺纹滑动板6011和第二内螺纹滑动板6012带动后侧安装板6010进行整体向上运动,同时第一伸缩转轴6020和第二伸缩转轴6024向上伸出保持传动,最终带动上顶柱608和上顶叉609位置上升,即上顶柱608和上顶叉609在运动过程中的最低点位置变高,即上顶叉609将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向上顶起的最低高度变高,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向上弯折所成角也变小,即第一中空板5020和第二中空板5024上方的沥青块的弯折程度更大,然后再次重复进行反复弯折,直至沥青块碎掉,完成了对沥青块的弯折控制。

所述,沥青块加热搅碎系统7包括有第一轴承架板701、第十四传动轮702、第三锥齿轮703、第四锥齿轮704、第二转轴杆705、第十五传动轮706、第十六传动轮707、第三转轴杆708、第二轴承架板709、搅碎舱7010、加热丝7011、第一异形搅碎柱7012和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第一轴承架板701,第一轴承架板701与第十四传动轮7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轴承架板701上方与机床板2进行螺栓连接;第十四传动轮702,第十四传动轮70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轮502进行传动连接;第三锥齿轮703,第三锥齿轮703轴心与第十四传动轮702进行固接;第四锥齿轮704,第四锥齿轮704与第三锥齿轮703进行啮合;第二转轴杆705,第二转轴杆705与第四锥齿轮704进行固接;第十五传动轮706,第十五传动轮706轴心与第二转轴杆705进行固接;第十六传动轮707,第十六传动轮707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五传动轮706进行传动连接;第三转轴杆708,第三转轴杆708外表面与第十六传动轮707进行固接;第二轴承架板709,第二轴承架板709依次与第二转轴杆705和第三转轴杆708进行转动连接;搅碎舱7010,搅碎舱7010与第二轴承架板709进行螺栓连接,搅碎舱7010下方与安装连接底板1相连接;加热丝7011,加热丝7011与搅碎舱7010相连接;异形搅碎柱,异形搅碎柱上方与第三转轴杆708进行固接;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上方与第二转轴杆705进行固接。

首先将沥青块加入至搅碎舱7010内部,然后接通加热丝7011对沥青块进行加热,同时第一传动轮502通过皮带带动第十四传动轮702进行转动,进而第十四传动轮702带动第三锥齿轮703进行转动,进而第三锥齿轮703带动第四锥齿轮704进行转动,然后第四锥齿轮704带动第二转轴杆705进行转动,同时第二转轴杆705带动第十五传动轮706进行转动,即第十五传动轮706通过皮带带动第十六传动轮707进行转动,进而第十六传动轮707带动第三转轴杆708进行转动,然后第三转轴杆708带动第一异形搅碎柱7012进行转动,同时第二转轴杆705带动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进行转动,进而第一异形搅碎柱7012和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在转动过程中对加热的沥青块进行搅碎,沥青受热软化,使其碎化更容易,完成了对沥青块的软化碎化处理。

所述,上顶柱608表面上侧即上顶叉609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一个横杆。

以便于防止上顶叉609向下无限制滑动掉落。

所述,第一连轴板504和第二连轴板509转动连接处采用了扭力弹簧转轴。

以便于保证第一连轴板504在进行顺时针转动过程中,第二连轴板509能够受到弹力向右运动并进行逆时针转动。

所述,第一异形搅碎柱7012和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外侧均设置有四个收缩弹簧锥。

以便于在第一异形搅碎柱7012和第二异形搅碎柱7013进行高速转动过程中,收缩弹簧锥能够伸出,进而加强了沥青块的碎化效果。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