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96936发布日期:2021-01-23 11:0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对路面摩擦系数有技术标准要求,为了达到相关规范的要求,需要在混凝土路面的表面形成麻面或形成一定规格的刻槽。现有技术中,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施工方法主要包括:采用自制铁耙刷拉毛和钢支架焊接拉毛,而上述方法存在刻槽深度不易控制,质量难保障;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结构形状大,施工不便;安装及操作复杂,施工成本高等局限性。
[0003]
因此常规的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施工存在的缺陷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施工刻槽深度不易控制、质量难保障、效率低、施工不便、施工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0005]
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装置,包括耙梁、支撑杆和轴杆;耙梁上设有耙齿,耙梁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支撑杆与轴杆垂直固定连接,轴杆两端分别设有滚轮。
[000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路面刻槽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安装及操作简单、快捷,刻槽深度易控制,质量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施工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0007]
优选地,耙梁上设有等间距的孔,耙梁上均布有平行的耙齿。
[0008]
优选地,耙梁和支撑杆分别采用不锈钢圆管结构。
[0009]
优选地,支撑杆一端垂直固定在耙梁中点孔背面。
[0010]
优选地,支撑杆通过螺栓与轴杆固定连接。
[0011]
优选地,滚轮与轨道动配合,轨道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0012]
优选地,支撑杆自由端可移动地套装在定向套筒内,定向套筒通过螺栓栓杆与连接杆活动连接。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向套筒与连接杆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0015]
图中标记为:1-耙齿,2-耙梁,3-支撑杆,4-螺栓,5-轴杆,6-滚轮,7-轨道,8-轨道立壁,9-连接杆,10-定向套筒,11-螺栓栓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此。
[0017]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现浇混凝土路面刻槽装置,包括耙梁2、支撑杆3和轴杆5;耙梁2上设有耙齿1,耙梁2与支撑杆3固定连接,支撑杆3与轴杆5垂直固定连接,轴杆5两端分别设有滚轮6。
[0018]
耙梁2和支撑杆3分别采用不锈钢圆管结构,材质轻,方便操作。耙梁2上设有均布的孔,每个孔内连接有相互平行的等长耙齿1;耙梁2中间圆孔背面垂直焊接有支撑杆3,靠近支撑杆3与耙梁2连接端垂直固定有轴杆5,具体距离可以调整。轴杆5两侧设有对称的滚轮6,支撑杆3和轴杆5沿着滚轮6转动和行走,滚轮6下方铺设有角钢支撑面作为轨道7。
[0019]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耙梁2采用一根直径为20mm的不锈钢圆管,耙梁2上设有间隔30mm的圆孔,每个孔内连接有长度为200mm、直径为3mm的细棍耙齿1,所有耙齿1相互平行,耙齿1与圆孔四周满焊连接在耙梁2上。
[0020]
耙梁2中间的圆孔背面垂直焊接一根直径为40mm的不锈钢空心支撑杆3,支撑杆3下部钻孔通过不锈钢连接件与耙梁2连接;距离支撑杆3与耙梁2连接端700mm处用拧紧螺栓4穿过轴杆5中点,将轴杆5垂直固定在支撑杆3上。
[0021]
轴杆5中点处两侧根据实际情况间距一般2~4米对称连接滚轮6;按照两个滚轮6之间的距离铺设角钢支撑面作为轨道7,角钢轨道7立面保证滚轮6行走线性。
[0022]
调节滚轮6与轨道立壁8紧贴,限制滚轮6线性行走;根据支撑杆3自由端高度调节螺栓4栓接在支撑杆3的位置,使其满足刻槽深度要求。
[0023]
根据混凝土强度大小及刻槽装置的安装情况综合控制支撑杆3和轴杆5沿着滚轮6转动来控制耙梁2、耙齿1与现浇混凝土路面的角度和路面刻槽深度。
[0024]
请参阅图2,支撑杆3自由端套装有定向套筒10,定向套筒10左右对称焊接螺栓栓杆11,在轨道立壁8端部焊接两根角钢连接杆9,角钢连接杆9另一端钻孔,将角钢孔套入螺栓栓杆11上,然后将螺母进口留出活动空间,保证螺栓栓杆11沿着角钢孔转动。
[0025]
在刻槽施工时,施工人员拖拽穿过定向套筒10的支撑杆3自由端前后移动,滚轮6沿着角钢轨道7前行和后退形成刻槽。移动过程中通过定向套筒10控制整个装置在前后移动过程中不出现偏位、左右倾斜摆动现象,保证刻槽顺直;定向套筒10沿着角钢连接杆9支架转动,用以调整这个支撑杆3的角度,进而控制耙梁2、耙齿1与现浇混凝土路面的角度和路面刻槽深度,一次即可形成刻槽,然后将角钢轨道7沿着混凝土道路移动至下一路段,重复此操作。
[0026]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动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