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28792发布日期:2022-08-13 04:4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伴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既有公路、铁路的路网密度逐渐增大,新建一条铁路与既有线、市政的交汇频率逐渐增加,例如福建铁路全线门式墩72个,江苏南沿江铁路全线门式墩57个等。
3.现有的门式墩结构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钢盖梁门式墩结构和普通钢筋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刚盖梁门式墩结构建设成本高昂且运营维护成本高昂,到期必须进行防腐涂装养护,尤其在冬季时,排水设计不顺畅、且刚度小导致挠度大,列车行驶舒适度指标差等问题;普通钢筋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常用于跨度为25m以下的地方,多设计成等截面实心矩形截面,当跨度进一步增长时,则普通钢筋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则需要搭设设置支架或者贝雷梁现浇条件时采用,限制了该结构的进一步运用。
4.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及施工方法,使得组合门式墩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列车的运营舒适度指标更优,且可降低运输和吊装成本,节约工程造价。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包括墩柱和盖梁,其中,墩柱,竖立在地基上,数量为多个;盖梁,设置在多个墩柱的上端与墩柱连接,盖梁用于承载桥面,盖梁包括梁体和顶板,梁体与顶板固定连接,顶板盖设在梁体上,梁体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顶板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的组合门式墩结构,包括墩柱和盖梁,其中,多个墩柱竖立在地基上,将盖梁设置在多个墩柱的上端与墩柱连接用于承载桥面,将盖梁设置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梁体,梁体由超高性能混凝土支撑,另一部分为顶板,顶板盖设在梁体上,顶板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梁体选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可进一步地提高门式墩结构的刚性,可实现组合门式墩结构适用于跨径30m以上的环境,拓宽了适用范围,且将盖梁设置为两部分,两部分可同时预制分开依次吊装,其对构件的运输条件以及施工现场的吊装条件的要求降低,可降低运输的吊装成本,相比相关技术中的刚盖梁门式墩,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的建设成本低廉,除了梁体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以外,其余结构均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且钢盖梁门式墩需要定期进行防腐涂装养护且在低温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排水设计不顺畅或者列车行驶舒适度指标差的问题,而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相比钢盖梁门式墩结构维修运营维护成本低,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普通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刚性差,当跨度较大时,安全系数降低,因此只能适用于跨度为25m以下的情况,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选用了由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体,实现了更高达跨径的跨越
能力,其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列车的运营舒适性指标更优。同时,传统的门式墩结构中的盖梁多为一体设计,吊装成本和难度过大,而本技术将盖梁设计为两部分,降低了吊装成本和吊装难度,同时两部分可同时预制,进一步地减少了施工的时间成本。即,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列车的运营舒适度指标更优,且可降低运输和吊装成本,节约工程造价。
9.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梁体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底板,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平行设置,底板设置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同侧,且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固定连接形成槽型结构。底板设置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同侧,使得底板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固定连接形成槽型结构,顶板与底板平行且盖设在梁体上,将梁体设置成槽型结构,可减少盖梁自身的重量,减少桥墩的承重压力。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用于将梁体与顶板固定连接,使得梁体和顶板成为一体,提高整体组合门式墩结构的安全性能。
11.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为环状钢筋,顶板上设置有灌浆孔,环状钢筋的部分可伸入灌浆孔内,浆料灌设在灌浆孔内,用于将梁体与顶板固定连接,将连接件设置为环状钢筋,环状钢筋易于取材,环状钢筋只需要将一部分提前预制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上,在顶板上只需要设置灌浆孔,将浆料灌设在灌浆孔内即可完成梁体和顶板的纵向连接,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顶板上设置有排气孔,灌浆孔与排气孔沿顶板的垂直方向间隔分布,在浆料灌设在灌浆孔内时,可能会有气泡的出现,因此在顶板上设置有排气孔,灌浆孔与排气孔沿顶板的垂直方向间隔分布,避免浆体出现气孔,影响梁体和顶板的连接刚度。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梁体和顶板为多个节段,每相邻的两个梁体和顶板的拼接处均设有密键齿结构,密键齿结构处用于灌设环氧树脂胶,将梁体和顶板分为多个节段,多个节段可同时进行预制,减少加工时间,相邻的梁体和顶板的拼接处均设有密齿键结构,拼接处一侧为凹槽,一侧为凸起,凹槽与凸起配合,保持了梁体和顶板的线性,同时,凹槽与凸起配合的地方可灌设环氧树脂胶,用于将梁体和顶板连接成整体。
14.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每相邻的两个梁体的拼接处张拉多个预应力刚束,预应力钢束的端部用预应力锚固板进行锚固,用于使多个节段交界面上的摩檫力进一步增大,加强梁体节段间的联系。
15.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墩柱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梁体上设置有灌浆套管,第二连接件伸入灌浆套管内,浆体灌设在灌浆套管内,使梁体与墩柱固定连接,梁体与墩柱固定连接,避免桥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衡的现象。
16.在本技术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基础,基础位于地表以下的地基层中,用于支撑墩柱和盖梁,墩柱、盖梁、桥面以及桥面上运行的车辆均作用于地面,如不进行地基的处理,则会出现整个桥体下沉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地表以下设置基础,用于支撑墩柱和盖梁。
1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搭建第一方面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搭建了第一方面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因此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即,使得组合门式墩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列车的运营舒适度指标更优,且可降低运输和吊装成本,节约工程造价。
19.在本技术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施工方法包括:在现场搭建墩柱;在工厂预制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的梁体和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顶板;将梁体和顶板固定在墩柱上。
20.在本技术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将梁体和顶板固定在墩柱上的步骤包括:将在工厂预制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的梁体和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顶板吊装到现场;在现场进行梁体的拼装;将拼装后的梁体吊装固定到墩柱上;将顶板分块的吊装固定到梁体上。
21.在本技术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现场进行梁体的拼装的步骤包括:在每相邻的两个梁体的密键齿内挤压环氧树脂胶;张拉梁体的预应力钢束;清理张拉完成后梁体挤压出的环氧树脂胶。
22.在本技术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现场搭建墩柱的步骤之前,施工方法包括:处理基础。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盖梁的截面示意图之一;
2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盖梁的截面示意图之二;
26.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梁体和顶板连接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梁体和顶板节段的划分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梁体的密键齿布置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梁体的预应力布置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中梁体的预应力锚固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搭建组合门式墩结构的施工方法示意图之一;
32.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搭建组合门式墩结构的施工方法示意图之二;
33.图11为本技术提供的搭建组合门式墩结构的施工方法示意图之三;
34.图12为本技术提供的搭建组合门式墩结构的施工方法示意图之四。
35.附图标记
36.1-墩柱;2-盖梁;21-梁体;211-第一支柱;2111-第一连接件;212-第二支柱;213-底板;22-顶板;221-灌浆孔;222-排气孔;23-密键齿;24-预应力钢束;25-预应力锚固板;3-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技术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制。
3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4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组合门式墩结构,参照图1、图2和图3,包括墩柱1和盖梁2,其中,墩柱1,竖立在地基上,数量为多个;盖梁2,设置在多个墩柱1的上端与墩柱1连接,盖梁2用于承载桥面,盖梁2包括梁体21和顶板22,梁体21与顶板22固定连接,顶板22盖设在梁体21上,梁体21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顶板22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将盖梁2设置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梁体21,梁体21由超高性能混凝土支撑,另一部分为顶板22,顶板22盖设在梁体21上,顶板22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梁体21选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可进一步地提高门式墩结构的刚性,可实现组合门式墩结构适用于跨径30m以上的环境,拓宽了适用范围,且将盖梁2设置为两部分,两部分可同时预制分开依次吊装,其对构件的运输条件以及施工现场的吊装条件的要求降低,可降低运输的吊装成本,相比相关技术中的刚盖梁2门式墩,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的建设成本低廉,除了梁体21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以外,其余结构均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且钢盖梁门式墩需要定期进行防腐涂装养护且在低温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排水设计不顺畅或者列车行驶舒适度指标差的问题,而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相比钢盖梁门式墩结构维修运营维护成本低,相比相关技术中的普通混凝土门式墩结构刚性差,当跨度较大时,安全系数降低,因此只能适用于跨度为25m以下的情况,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选用了由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制成的梁体21,实现了更高达跨径的跨越能力,其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列车的运营舒适性指标更优。同时,传统的门式墩结构中的盖梁2多为一体设计,吊装成本和难度过大,而本技术将盖梁2设计为两部分,降低了吊装成本和吊装难度,同时两部分可同时预制,进一步地减少了施工的时间成本。即,本技术提供的组合门式墩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列车的运营舒适度指标更优,且可降低运输和吊装成本,节约工程造价。
45.其中,超高性能混凝土,简称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也称活性粉末混凝土,简称rpc(reactive powder concrete),超高性能混凝土中的超高包括两个方面为超高的耐久性和超高的力学性能,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理论为最大堆积密度理论,其组成材料不同粒径颗粒以最佳比例形成最紧密堆积,即毫米级颗粒(骨料)堆积的间隙由微米级颗粒(水泥、粉煤灰、矿粉)填充,微米级颗粒堆积的间隙由亚微米级颗粒(硅灰)填充,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成分包括水泥、硅灰、磨细石英砂、细砂、金属纤维、高效减水剂、水以及水/胶凝材料比等,因此,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抗表面剥蚀性能、弹性模量等方面均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为此,参照图2和图3,梁体21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其余部件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也可以盖梁2整体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墩柱1由其他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具体其他部件的材料根据施工环境以及所达到的施工要求决定。
4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盖梁2包括梁体21和顶板22,梁体21与顶板22固定连接,顶板22盖设在梁体21上,梁体21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顶板22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因此,梁体21和顶板22都设置在墩柱1上,墩柱1不仅需要承受梁体21和顶板22自身的重量还需要承受盖梁2上桥面以及桥面上车辆的重量,墩柱1的刚度和强度设计难度提升,且超高性能混凝土相比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的成本高,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减小墩柱1的刚度和强度设计的难度,可降低盖梁2自身的部分重量,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将梁体21分为三部分,包括第一支柱211,第二支柱212和底板213,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平行设置,底板213设置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的同侧,且与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固定连接形成槽型结构,顶板22与底板213平行盖设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的另外一侧,如此,梁体21与顶板22组合形成了一个空腔结构,空腔的轮廓既可以为规则图形,即正方体,长方体或者圆柱体等,也可以为不规则图形,为了方便施工,本技术提供的空腔结构为长方体,具体地,空腔的大小决定了盖梁2自身的重量,空腔越大,盖梁2自身的重量越小,在减小盖梁2自身重量的同时也要考虑盖梁2自身的刚性,使两者之间可以达到平衡。
47.参照图2和图3,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平行设置,底板213设置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的同侧,且与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固定连接形成槽型结构,在第一支柱211、第二支柱212与顶板22连接的位置为尖角,可能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划伤施工人员,其也为应力薄弱点,因此,可在第一支柱211、第二支柱212与顶板22的连接位置设置圆弧倒角,平滑过渡,同样地,也可在组合门式墩结构的其他尖角地方或者受力薄弱点也采用圆弧倒角过渡。
48.在本技术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平行设置,底板213设置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的同侧,且与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固定连接形成槽型结构,顶板22与底板213平行盖设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的另外一侧,顶板22与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固定连接,使得底板213、第一支柱211、第二支柱212和顶板22固定为一体,形成盖梁2,提高组合门式墩结构的安全性能,因此,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远离底板2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件2111,第一连接件2111可以为任意形式,如用于连接混凝土结构的胶体,将其涂抹在第一支柱211、第二支柱212和顶板22的连接处,即可将其固定为一体,也可设置为灌浆套管,灌浆套管设置在第一支柱211、第二
支柱212和顶板22的连接处,灌浆套管内灌设浆体使其固定为一体,本技术提供一种参考方案,第一连接件2111为环状钢筋,顶板22上设置有灌浆孔221,环状钢筋的部分可伸入灌浆孔221内,浆料灌设在灌浆孔221内,用于将梁体21与顶板22固定连接,将第一连接件2111设置为环状钢筋,环状钢筋易于取材,环状钢筋只需要将一部分提前预制到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上,在顶板22上只需要设置灌浆孔221,将浆料灌设在灌浆孔221内即可完成梁体21和顶板22的纵向连接,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
49.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在浆料灌设在灌浆孔221内时,可能会有气泡的出现,因此在顶板22上设置有排气孔222,灌浆孔221与排气孔222沿顶板22的垂直方向间隔分布,避免浆体出现气孔,影响梁体21和顶板22的连接刚度,排气孔222的数量根据灌浆孔221的大小以及浆体的状态决定,排气孔222既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当排气孔222设置为多个时,排气孔222在顶板22的平面方向圆周分布。
50.参照图2和图3,顶板22与梁体21之间固定连接形成盖梁2,盖梁2设置在多个墩柱1的上端与墩柱1连接,因此,墩柱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梁体21上设置有灌浆套管(图中未示出),连接件伸入灌浆套管内,浆体灌设在灌浆套管内,使所述梁体21与墩柱1固定连接,避免桥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受力不均衡的现象,为了与梁体21和顶板22的连接方式相同,连接件也选为环状钢筋,环状钢筋的部分可深入到灌浆套管的内部,将连接件设置为环状钢筋,环状钢筋易于取材,环状钢筋只需要将一部分提前预制到墩柱上,在梁体上只需要提前设置灌浆套管,将浆料灌设在灌浆套管1内即可完成梁体21和墩柱1的纵向连接,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
51.参照图1,此外,组合门式墩结构除了盖梁2,墩柱1外,还包括基础3,基础3是桥梁结构直接于地基接触的最下部分,承受桥体如墩柱1和盖梁2、桥墩、盖梁2、桥面以及桥面上运行的车辆均作用于地面,如不进行地基的处理,则会出现整个桥体下沉的现象,为了桥体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需要在地表以下的地基层中设置基础3,用于支撑组合门式墩结构以及桥面和在桥面上运行的车辆,因此不仅只要求设置基础3,且还要求基础3需要由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使得桥梁整体不产生过大水平变位或者不均匀沉降。
52.如图1所示,根据构造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基础3的类型可分为:明挖基础3、桩基础3、沉井基础3、沉箱基础3和管柱基础3,其中,桩基础3由许多根打入或沉入土中的钻孔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所构成,墩柱1作用于承台上,通过承台将外力分配到各钻孔桩的桩头,紧接着通过钻孔桩桩身以及桩端传递到周围土层和钻孔桩的深层土中,桩基础3的方式相比于其他方式结构简单,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进度较快,为了节约成本,本技术选取桩基础3。
53.参照图3和图5,盖梁2用于支撑桥面,桥面的长度决定盖梁2的长度,如果盖梁2的长度过长,不易于制作和加工,因此,将梁体21和顶板22设置多个节段,多个节段可同时加工制作,制作完成后再将多个节段的梁体21和多个节段的顶板22拼接成一体,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梁体21的多个节段的拼接处既可以与顶板22的多个节段的拼接处一一对应,也可以梁体21的多个节段的拼接处与顶板22的多个节段的拼接处交错设置,当其一一设置时,梁体21的拼接处与顶板22的拼接处在竖直方向位于同一条线上,此处为受力薄弱点,如受到外力的作用,此处可能会存在断裂的风险,本技术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将梁体21的多个节段的拼接处与顶板22的多个节段拼接处交错设置,尽力避免盖梁2出现断裂的风险。
54.参照图3、图5和图6,将多个节段梁体21预制完成后,需要将多个节段梁体21连接成一个整体,因此在相邻的两个梁体21的拼接处设有密键齿23结构,密键齿23结构用于灌设环氧树脂胶,梁体21拼接处一侧为凹槽,另外一侧为凸起,凹槽与凸起配合,保持了梁体21和顶板22的线性,同时,凹槽与凸起配合的地方可灌设环氧树脂胶,用于将梁体21和顶板22连接成整体。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第一支柱211、第二支柱212和底板213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键齿,键齿可采用梯形,键顶宽5~15cm,根部宽25~40cm,键高5cm。为方便胶体顺利挤出梁体21,键齿在第一支柱211和第二支柱212内外侧设为通缝。底板213的键齿还设有挤胶槽口,槽口深1cm,宽2cm。
55.需要充说明的是,预应力处理是为了改善组合门式墩结构使用期间的表现,在施工期间给结构预先施加的压力,结构在使用期间预加的应力可全部或部分抵消载荷导致的拉应力,常用于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承受载荷之前,预先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外载荷作用时的受拉区混凝土内力产生拉应力,用以抵消或减小外载荷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产生裂缝或者裂缝产生的比较晚,增加其耐久性,可以提高其本身的刚性,减少震动和弹性变形改善其弹性强度,相应地,参照图3、图7和图8,本技术对梁体21和顶板22也作了预应力处理,以梁体21为例,在每相邻的两个梁体21的拼接处张拉多个预应力刚束,预应力钢束24的端部用预应力锚固板25进行锚固,用于使多个节段交界面上的摩檫力进一步增大,加强梁体21节段间的联系,预应力钢束24配合预应力锚固板25完成了对梁体21和顶板22的预应力处理,布置简单,调整容易,大大的缩短了施工时间。
5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搭建组合门式墩结构,参照图9,施工方法包括:
57.步骤s2:在现场搭建墩柱;
58.步骤s3:在工厂预制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的梁体和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顶板;
59.步骤s4:将梁体和顶板固定在墩柱上。
60.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步骤s2在现场搭建墩柱和步骤s3在工厂预制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的梁体和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顶板可同步进行,减少施工时间。同时在步骤s3在工厂预制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的梁体和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顶板预制完成后,可在工厂内进行高温蒸养,带其养护完成后,再进行步骤s4将梁体和顶板固定在墩柱上。
61.基础是桥梁结构直接于地基接触的最下部分,承受桥体如墩柱和盖梁、桥面以及桥面上运行的车辆均作用于地面,为此,参照图10,在进行步骤骤s2在现场搭建墩柱之前还包括步骤s1:处理基础。
62.具体地,参照图11,步骤s4将梁体和顶板固定在墩柱上包括:
63.步骤s41:将在工厂预制由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的梁体和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顶板吊装到现场;
64.步骤s42:在现场进行梁体的拼装;
65.步骤s43:将拼装后的梁体吊装固定到墩柱上;
66.步骤s44:将顶板分块的吊装固定到梁体上。
67.在进行步骤s43将拼装后的梁体吊装固定到墩柱上中,在其吊装的过程中将梁体与墩柱精确定位,使墩柱外伸的连接件伸入梁体预埋的钢管套筒中,吊装完成后,采用吹气
等方法对套筒进行清孔,并与构件的根部设置封模,准备完成后,将快硬无收缩的灌浆料倒入套筒中,实现了梁体与现浇墩柱的固结,同样地,步骤s44中将顶板分块的吊装固定到梁体上,现场浇制顶板上的灌浆孔,使顶板和梁体在纵向方向上固结为一体。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每相邻的两个顶板之间也预留了密键齿,等顶板全部吊装完毕后,采用微膨胀高强砂浆或环氧砂浆浇筑密键齿,顶板与梁体在横向方向上固定为一体。
68.参照图12,其中,步骤s42在现场进行梁体的拼装包括:
69.步骤s421:在每相邻的两个梁体的密键齿内挤压环氧树脂胶;
70.步骤s422:张拉梁体的预应力钢束;
71.步骤s423:清理张拉完成后梁体挤压出的环氧树脂胶。
72.在步骤s423清理张拉完成后梁体挤压出的环氧树脂胶之后对梁体的线形进行观测。待所有步骤完成后,在盖梁上设置支座并架设桥梁上部结构。
7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