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032594发布日期:2022-08-06 02:2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路缘石、纵向水沟、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等混凝土附属砼构件是施工路段必不可少的施工部分,主要起到规整、排水、安全和美化交通的作用,是现代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上述附属砼构件的传统施工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预制法施工,通过预制附属砼构件完成后运输至现场安装;另一种方式是现场固定模具浇筑法施工,通过设计附属砼构件的模具完成后,现场固定模具完成后浇筑混凝土成型;这两种方式存在效率底、成本高、质量差等缺点。
4.现有技术中,如图3所示对于附属砼构件施工方法的工艺流程图,主要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基层完成后附属砼构件交叉施工多,如路肩培土和人工安装路缘石用砂浆等均会对基层顶面造成污染;二是附属砼构件施工的工期一般相对较长,容易导致基层顶面与沥青面层间的施工间隔长,造成基层顶面暴露时间过长;三是存在质量风险,由于附属砼构件交叉施工多,交叉施工人工消耗大,容易发生施工混乱现象,而影响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用于解决附属砼构件交叉施工多的问题。
6.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一、路槽验收:依据jtg f80-202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核验项目验收路槽;
9.步骤二、横向排水管:在垫层之前施工埋设横向排水管,且在横向排水管的入口端缠裹土工布,防止堵塞;
10.步骤三、纵向水沟滑模:根据施工放线开挖纵向水沟,开挖完成后在开挖线及控制桩安放行走槽钢,吊装滑模机就位在纵向水沟内,混凝土料吊装至滑模机料斗入模,滑模机沿行走槽钢移动过程中附着式振动器不间断振捣,使得混凝土沿纵向水沟形状摊铺浇筑施工;
11.步骤四、垫层:采用符合碎石集料级配要求的混合料摊铺在路基上;
12.步骤五、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在垫层两侧边部及中部位置处分别进行滑模施工,滑模施工均是通过行走移动的滑模机连续摊铺浇筑混凝土,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和边部条带基础浇筑顶面标高一致;
13.步骤六、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完成后进行路肩施工:顺序为第一层培土填筑施工

路缘石滑模施工

第二层培土填筑施工

绿化施工;
14.步骤七、在路缘石滑模施工完成后进行基层施工:顺序为底基层

下基层

上基层摊铺施工;
15.步骤八、新泽西护栏:在上基层中分带处现场固定模具浇筑法施工成型新泽西护栏;
16.步骤九、沥青层:采用层铺法施工沥青层。
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二中垫层中分带沿线每隔80-120m设置一道横向排水管,且横向排水管为φ300mmhdpe双壁波纹管。
18.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纵向水沟滑模、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和路缘石滑模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30℃,且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浇筑介质表面的温度差为0-15℃。
1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垫层符合jtgt 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的相关要求,且垫层cbr测定值大于80%。
2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和边部条带基础浇筑尺寸均为58cm高
×
23cm宽。
2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六中第一层培土填筑施工和第二层培土填筑施工的碾压检测的压实度均≥96%。
2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路缘石滑模施工中浇筑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碎石重量比为370:690:1180。
2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七中底基层、下基层和上基层均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层摊铺。
2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八中新泽西护栏浇筑强度≥20mpa。
2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九中沥青层自下至上依次摊铺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ac-16c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层。
2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7.(1)基层是在路缘石滑模施工后进行,避免附属砼构件交叉施工多,管理混乱,且有助于减少对基层顶面造成污染;
28.(2)通过纵向水沟滑模、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以及路缘石滑模均具有连续浇筑混凝土施工特点,与传统的预制法施工和现场固定模具浇筑法施工相比,本发明的附属砼构件滑模施工可以改善施工条件、减少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源和降低工程成本;
29.(3)本发明施工步骤合理布局,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以及路缘石滑模完成后进行路肩施工和基层施工,合理规划布局附属砼构件施工,便于附属砼构件施工管理,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31.图1是本发明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32.图2是本发明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的各工序施工路段截面示意图;
33.图3是现有技术中附属砼构件的施工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5.请参阅图1-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附属砼构件的滑模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步骤一、路槽验收:依据jtg f80-202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核验项目验收路槽;
37.在本技术方案中,路槽验收标准如表1所示。
38.表1路槽验收标准
39.[0040][0041]
步骤二、横向排水管:在垫层之前施工埋设横向排水管,且在横向排水管的入口端缠裹土工布,防止堵塞;
[0042]
在本技术方案中,垫层中分带沿线每隔80-120m设置一道横向排水管,且横向排水管为φ300mmhdpe双壁波纹管,横向排水管埋设允许偏差与检查方法如表2所示。
[0043]
表2横向排水管埋设允许偏差与检查方法
[0044][0045]
[0046]
步骤三、纵向水沟滑模:根据施工放线开挖纵向水沟,开挖完成后在开挖线及控制桩安放行走槽钢,吊装滑模机就位在纵向水沟内,混凝土料吊装至滑模机料斗入模,滑模机沿行走槽钢移动过程中附着式振动器不间断振捣,使得混凝土沿纵向水沟形状摊铺浇筑施工;
[0047]
在本技术方案中,滑模浇筑的纵向水沟允许偏差与检查方法如表3所示。
[0048]
表3纵向水沟允许偏差与检查方法
[0049][0050]
步骤四、垫层:采用符合碎石集料级配要求的混合料摊铺在路基上;
[0051]
在本技术方案中,垫层符合jtgt 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的相关要求,且垫层cbr测定值大于80%,垫层检查项目如表4所示。
[0052]
表4垫层检查项目
[0053][0054]
步骤五、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在垫层两侧边部及中部位置处分别进行滑模施工,滑模施工均是通过行走移动的滑模机连续摊铺浇筑混凝土,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和边部条带基础浇筑顶面标高一致;
[0055]
在本技术方案中,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和边部条带基础浇筑尺寸均为58cm高
×
23cm宽,且滑模施工效率提高,且成本降低。
[0056]
步骤六、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完成后进行路肩施工:顺序为第一层培土填筑施工

路缘石滑模施工

第二层培土填筑施工

绿化施工;
[0057]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层培土填筑施工和第二层培土填筑施工的碾压检测的压实度均≥96%。
[0058]
在本技术方案中,路缘石滑模施工中浇筑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碎石重量比为370:690:1180,浇筑的路缘石密实且具有高强度。
[0059]
步骤七、在路缘石滑模施工完成后进行基层施工:顺序为底基层

下基层

上基层摊铺施工;
[0060]
在本技术方案中,底基层、下基层和上基层均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层摊铺,底基层、下基层和上基层的检查项目如表5所示。
[0061]
表5底基层、下基层和上基层的检查项目
[0062]
类型底基层下基层上基层压实度(%)≥97≥98≥98抗压强度(mpa)≥2.0≥3.0≥3.0
[0063]
步骤八、新泽西护栏:在上基层中分带处现场固定模具浇筑法施工成型新泽西护栏;
[0064]
在本技术方案中,新泽西护栏浇筑强度≥20mpa,当汽车与新泽西护栏碰撞时,在瞬间移动荷载作用下,新泽西护栏基本上不移动、不变形,碰撞过程中的能量主要是依靠汽车与新泽西护栏面接触,并沿着新泽西护栏面爬高和转向来吸收,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0065]
步骤九、沥青层:采用层铺法施工沥青层。
[0066]
在本技术方案中,沥青层自下至上依次摊铺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ac-16c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和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层,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密实和不透水的性能,同时应具有耐疲劳开裂的性能;ac-16c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具有高温抗车辙、低温开裂,抗水损害的性能;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层具有平整、坚实、抗滑、密水的性能。
[0067]
在本技术方案中,纵向水沟滑模、中分带交通渠化挡墙及边部条带基础滑模和路缘石滑模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30℃,且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浇筑介质表面的温度差为0-15℃,有助于提高滑模施工的浇筑质量。
[0068]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