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3678发布日期:2022-06-25 05:5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


背景技术:

2.市政道路指城市道路,为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3.根据专利cn202020272520.9中的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路面结构,在此专利中,通过将路面上的水引入至地底将雨水排出,从而实现减少路面的积水,防止了行人的鞋子被雨水打湿,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地下的渗水能力有限,若雨量较大则积水并不能同时的通过地底渗透,从而还会在路面上形成积水,对路人造成不便,且地底渗透水过多会使得地基松软,影响道路的支撑强度。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雨量较大则容易在路面上形成积水,对路人造成不便,且地底渗透水过多会使得地基松软,影响道路的支撑强度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包括地基和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地基两侧,所述地基上侧依次铺设有加固层、导流层和沥青层,所述沥青层内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将沥青层的顶面与导流层连通,所述导流层和排水沟相通。
7.优选的,上述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中,所述加固层包括石子层和混凝土层,所述石子层铺设在地基上侧,所述混凝土层铺设在石子层上侧。
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混凝土层铺设之后上侧较为坚固和平坦,从而能够对导流层起到良好的支撑,同时混凝土能够使得水不会下渗至地基。
9.优选的,上述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中,所述导流层包括支撑柱和钢板,所述支撑柱均匀铺设在混凝土层上侧,所述钢板设置在支撑柱的顶端。
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从而使得钢板与混凝土层之间留有距离,方便雨水的排出。
11.优选的,上述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中,所述排水管顶端为喇叭形。
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使得雨水更容易的进入至排水管中。
13.优选的,上述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中,所述排水管的顶端入口处设有不锈钢滤网。
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不锈钢滤网能够防止其他杂物进入排水管中对排水管堵塞。
15.优选的,上述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中,所述沥青层上侧设置有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均设置多组。
1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能够将雨水引进,使得雨水不易打湿到鞋子。
17.优选的,上述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中,所述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相互垂直,且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的相接处位于排水管的顶端。
1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使得雨水能够被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引流至排水管中,加快了排水的效率。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通过设置排水管将沥青层的顶面与导流层连通,同时导流层两侧和排水沟相通,所以当路面上侧有积水时,积水会通过排水管下落至导流层中,之后再从导流层下落至排水沟中,从而完成了清理积水。
21.通过设置加固层,使得当积水落入至导流层中时,加固层能够阻挡积水渗透至地基内。
22.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路面上侧的积水引进至道路两旁的排水沟中,同时防止积水渗透至地基,加快了排水速度和保障了路面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沥青层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8.1、地基;2、排水沟;3、加固层;31、石子层;32、混凝土层;4、沥青层;41、第一排水槽;42、第二排水槽;5、导流层;51、支撑柱;52、钢板;6、排水管;61、不锈钢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请参阅图1,一种复合式市政道路,包括地基1和排水沟2,排水沟2位于地基1两侧,一般道路两侧会设置排水沟2,从而路面上的水通过排水沟2排出,地基1上侧依次铺设有加固层3、导流层5和沥青层4,加固层3包括石子层31和混凝土层32,石子层31铺设在地基1上侧,混凝土层32铺设在石子层31上侧,混凝土层32的表面较为平坦和坚固,从而能够对导流层5进行支撑,同时防止积水渗透至地基1内。
31.沥青层4内设置有排水管6,排水管6将沥青层4的顶面与导流层5连通,导流层5和排水沟2相通,沥青层4上侧的水能够通过排水管6下落至导流层5内,再从排水沟2排出。
32.请参阅图1,导流层5包括支撑柱51和钢板52,支撑柱51均匀铺设在混凝土层32上侧,排水管6贯穿钢板52,排水管6的下端位于相邻支撑柱51之间,钢板52设置在支撑柱51的
顶端,即支撑柱51支撑在混凝土层32和钢板52之间,将钢板52和混凝土层32之间留有缝隙,从而使得积水能够从钢板52和混凝土层32之间的缝隙进入至排水沟2中排出。
33.请参阅图2,排水管6顶端为喇叭形,使得积水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至排水管6中,排水管6的顶端入口处设有不锈钢滤网61,不锈钢滤网61于地面齐平,从而不影响行人通行,且可以防止垃圾等杂物进入至排水管6中对排水管6堵塞。
34.请参阅图3,沥青层4上侧设置有第一排水槽41和第二排水槽42,第一排水槽41和第二排水槽42均设置多组,第一排水槽41和第二排水槽42相互垂直,且第一排水槽41和第二排水槽42的相接处位于排水管6的顶端,第一排水槽41和第二排水槽42能够将沥青层4上侧的水引进排水管6的顶端,加快了积水的排水速度。
35.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将道路铺设好之后且沥青层4上侧有积水时,积水会经过排水管6下落至导流层5中,同时积水也是覆盖于加固层3上侧,加固层3能够防止积水渗透至地底,导流层5内部因为有支撑柱51所支撑而留有距离,使得积水便不会在导流层5内积累,之后积水再从导流层5落至导流层5两旁的排水沟2中,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路面上侧的积水引进至道路两旁的排水沟2中,同时防止积水渗透至地基1,加快了排水速度和保障了路面的支撑强度。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7.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