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3360发布日期:2023-03-08 03:0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透水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


背景技术:

2.透水砖为普通碎石的多孔混凝土材料经压制成形,用于一般街区人行步道、广场,是一般化铺装的产品,透水砖是为解决城市地表硬化,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生活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而隆重诞生的世纪环保建材新产品。本产品具有保持地面的透水性、保湿性,防滑、高强度、抗寒、耐风化、降噪、吸音等特点。它采用矿渣废料、废陶瓷为原料,经两次成型,高温烧成,是绿色环保产品。
3.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752557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新型透水砖结构,包括透水砖组;所述透水砖组由若干个透水砖组成,透水砖包括横条透水砖ⅰ、横条透水砖ⅱ和横条透水砖ⅲ,横条透水砖ⅰ的一侧与横条透水砖ⅱ的一端连接,横条透水砖ⅱ的另一端与横条透水砖ⅲ的一侧连接,横条透水砖ⅰ、横条透水砖ⅱ和横条透水砖ⅲ之间无间隙;所述横条透水砖ⅲ的一端设有向上凸起的支柱,另一端设有向下内凹的连接件;所述支柱、连接件分别与横条透水砖ⅱ之间形成排水孔现有的,现有的这种新型透水砖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砖体顶面上的水难以快速排出,会堆积在砖体表面,使行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弄湿鞋子,较为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具有排水性能好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的内部开设有渗水孔,所述渗水孔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阻水环,所述砖体的顶部粘合有上阻水板,所述上阻水板远离砖体的一侧粘合有上渗水板,所述砖体远离上阻水板的一侧粘合有下阻水板,所述下阻水板远离砖体的一侧粘合有下排水板,所述上阻水板和下阻水板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渗水圆板,所述渗水圆板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有渗水引导板,所述渗水引导板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有五根引导绳。
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7.首先将多个透水砖铺设在需要位置,当下雨时,雨水落在透水砖上时,首先通过上渗水板下渗到上阻水板表面,然后雨水通过上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下渗到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引导绳将水引导至相对的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雨水继续下渗至下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的内部,最终下渗至下排水板的内部,然后排出,排水性能好,而且在排水的过程中雨水不会接触砖体,可以防止雨水通过砖体下渗时对砖体进行腐蚀,从而保证砖体的使用寿命。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渗水孔的数量至少为二十一个,所述上阻水板和下阻水板内部安装渗水圆板的数量均与渗水孔的数量相同。
9.多个渗水孔可同时进行排水操作,提升渗水排水效率,从而提升透水砖的排水效果。
1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渗水孔的规格尺寸与渗水圆板的规格尺寸相同,所述渗水圆板的位置和渗水孔的位置相对应。
11.上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可将雨水导入渗水孔的内部,然后再通过渗水孔导入下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内部,从而提升透水砖的排水效果。
1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阻水环内径的规格尺寸与渗水引导板外径的规格尺寸相适配,所述渗水引导板分别安装在阻水环两端的内部。
13.雨水通过上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下渗到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引导绳将水引导至相对的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雨水继续下渗至下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的内部。
1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引导绳位于渗水孔的内侧,且引导绳与阻水环不接触。
15.引导绳可以加快渗水效率,提升透水砖的渗水效果。
1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渗水板和下排水板的内部均贯穿开设有渗水微孔。
17.渗水微孔的作用是可提升上渗水板的渗水功能,方便雨水进入上渗水板的内部,防止雨水堆积在上渗水板的顶部,渗水可提升下排水板的排水功能,从而加快下排水板的排水效果。
1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砖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外阻水框,所述上阻水板、上渗水板、下阻水板和下排水板均位于外阻水框的内侧。
19.外阻水框一方面可对上阻水板、上渗水板、下阻水板、下排水板和砖体进行保护,并且使上阻水板、上渗水板、下阻水板、下排水板和砖体组成完整的透水砖,另一方面可以隔绝砖体与雨水接触,可以防止雨水通过砖体下渗时对砖体进行腐蚀,从而保证砖体的使用寿命。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雨水落在透水砖上时,首先通过上渗水板下渗到上阻水板表面,然后雨水通过上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下渗到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引导绳将水引导至相对的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雨水继续下渗至下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的内部,最终下渗至下排水板的内部,然后排出,排水性能好,而且在排水的过程中雨水不会接触砖体,可以防止雨水通过砖体下渗时对砖体进行腐蚀,从而保证砖体的使用寿命;
22.2、多个渗水孔可同时进行排水操作,提升渗水排水效率,从而提升透水砖的排水效果;
23.3、上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可将雨水导入渗水孔的内部,然后再通过渗水孔导入下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内部,从而提升透水砖的排水效果;
24.4、雨水通过上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下渗到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引导绳将水引导至相对的渗水引导板的内部,然后雨水继续下渗至下阻水板内部的渗水圆板的内部;
25.5、引导绳可以加快渗水效率,提升透水砖的渗水效果;
26.6、渗水微孔的作用是可提升上渗水板的渗水功能,方便雨水进入上渗水板的内部,防止雨水堆积在上渗水板的顶部,渗水可提升下排水板的排水功能,从而加快下排水板的排水效果;
27.7、外阻水框一方面可对上阻水板、上渗水板、下阻水板、下排水板和砖体进行保护,并且使上阻水板、上渗水板、下阻水板、下排水板和砖体组成完整的透水砖,另一方面可以隔绝砖体与雨水接触,可以防止雨水通过砖体下渗时对砖体进行腐蚀,从而保证砖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外观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砖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水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砖体;2、上阻水板;3、上渗水板;4、下阻水板;5、下排水板;6、外阻水框;7、渗水孔;8、阻水环;9、渗水圆板;10、渗水引导板;11、引导绳。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37.实施例:
38.如图1-图6所示,一种排水性能较好的新型透水砖,包括砖体1,砖体1的内部开设有渗水孔7,渗水孔7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阻水环8,砖体1的顶部粘合有上阻水板2,上阻水板2远离砖体1的一侧粘合有上渗水板3,砖体1远离上阻水板2的一侧粘合有下阻水板4,下阻水板4远离砖体1的一侧粘合有下排水板5,上阻水板2和下阻水板4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渗水圆板9,渗水圆板9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有渗水引导板10,渗水引导板10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有五根引导绳11。
3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40.首先将多个透水砖铺设在需要位置,当下雨时,雨水落在透水砖上时,首先通过上渗水板3下渗到上阻水板2表面,然后雨水通过上阻水板2内部的渗水圆板9下渗到渗水引导板10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引导绳11将水引导至相对的渗水引导板10的内部,然后雨水继续下渗至下阻水板4内部的渗水圆板9的内部,最终下渗至下排水板5的内部,然后排出,排水性能好,而且在排水的过程中雨水不会接触砖体1,可以防止雨水通过砖体1下渗时对砖体1进行腐蚀,从而保证砖体1的使用寿命。
4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渗水孔7的数量至少为二十一个,上阻水板2和下阻水板4内部安装渗水圆板9的数量均与渗水孔7的数量相同。
42.多个渗水孔7可同时进行排水操作,提升渗水排水效率,从而提升透水砖的排水效果。
43.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渗水孔7的规格尺寸与渗水圆板9的规格尺寸相同,渗水圆板9的位置和渗水孔7的位置相对应。
44.上阻水板2内部的渗水圆板9可将雨水导入渗水孔7的内部,然后再通过渗水孔7导入下阻水板4内部的渗水圆板9内部,从而提升透水砖的排水效果。
45.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阻水环8内径的规格尺寸与渗水引导板10外径的规格尺寸相适配,渗水引导板10分别安装在阻水环8两端的内部。
46.雨水通过上阻水板2内部的渗水圆板9下渗到渗水引导板10的内部,然后再通过引导绳11将水引导至相对的渗水引导板10的内部,然后雨水继续下渗至下阻水板4内部的渗水圆板9的内部。
47.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引导绳11位于渗水孔7的内侧,且引导绳11与阻水环8不接触。
48.引导绳11可以加快渗水效率,提升透水砖的渗水效果。
49.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上渗水板3和下排水板5的内部均贯穿开设有渗水微孔。
50.渗水微孔的作用是可提升上渗水板3的渗水功能,方便雨水进入上渗水板3的内部,防止雨水堆积在上渗水板3的顶部,渗水可提升下排水板5的排水功能,从而加快下排水板5的排水效果。
5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砖体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外阻水框6,上阻水板2、上渗水板3、下阻水板4和下排水板5均位于外阻水框6的内侧。
52.外阻水框6一方面可对上阻水板2、上渗水板3、下阻水板4、下排水板5和砖体1进行保护,并且使上阻水板2、上渗水板3、下阻水板4、下排水板5和砖体1组成完整的透水砖,另一方面可以隔绝砖体1与雨水接触,可以防止雨水通过砖体1下渗时对砖体1进行腐蚀,从而保证砖体1的使用寿命。
53.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