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重透水道路

文档序号:37356459发布日期:2024-03-18 18:42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重透水道路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耐重透水道路。


背景技术:

1、一般道路的结构各层均由密实的材料夯实所构成,道路的路面为透水层,道路的渗水性能得到了满足,但是由于多孔隙的透水结构使得道路面层的强度下降,承载力降低,道路容易损坏。坑坑洼洼的道路影响车辆的行驶,但是频繁的维护也会导致交通受阻,而且维护成本很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道路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重透水道路,为了能保有道路能承重、受剪及耐磨的性能,本发明将密级配混凝土设置在透水性道路的面层,如此处置维持了面层材料强固的特性,并将透水混凝土层放在耐重透水路面面层底下的第二层,并由侧向进行透水,维持了道路材料强度由下而上,越来越高的原则,确保了透水性道路结构的强固性。本发明对各层结构进行设计,将透水的层次下移,以不透水且强度高的材料形成面层,让道路面层材料仍旧保有高强度、耐剪及耐磨的特性。

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耐重透水道路,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原土层、透水基层、多孔隙的透水底层和不透水的面层,面层的强度高于透水底层,能够直接承受车辆的碾压,所述透水底层的两侧分别设置集水侧沟,所述集水侧沟处于透水基层上方,且所述集水侧沟的集水空间与透水底层的侧面连通。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底层包括多孔隙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和多孔隙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底层。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透水底层为多孔隙透水水泥混凝土时,所述面层包括密级配沥青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层、钢筋混凝土层和水泥混凝土层;当所述透水底层是多孔隙透水沥青混凝土底层时,所述面层是密级配沥青层或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层。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透水底层为多孔隙透水水泥混凝土时,所述集水侧沟包括底璧和外侧壁,透水底层、底璧和外侧璧之间形成集水空间,所述集水空间与透水底层连通。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透水底层是多孔隙透水沥青混凝土底层时,所述集水侧沟包括格栅板及自内向外设置的渗流沟和溢流沟,渗流沟的内侧壁与面层、透水底层的侧面接触,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渗流沟的内侧璧的最高点低于面层的侧面最高点,所述渗流沟内形成集水空间,所述渗流沟的内侧壁设置多个透水砖,所述透水砖均处于透水底层侧面外,所述溢流沟处于所述渗流沟的外侧璧外,且所述溢流沟的底面低于所述渗流沟的底面,所述格栅板设置于渗流沟及溢流沟的正上方。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侧沟的集水空间内设置多个砖块,以砖块阻挡侧沟底层水流,避免沟内水迅速流走。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层的顶面沿中心向两侧分别倾斜,形成朝向同侧集水侧沟的泄水坡度。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底层的顶面沿中心向两侧分别倾斜,倾斜角度与面层顶面的泄水坡度相同,使面层各处的厚度相同。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砂砾石层的顶面沿中心向两侧分别倾斜,使透水底层各处的厚度相同。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水底层的透水系数大于或等于1×10-7m/s;所述透水砂砾石层的透水系数大于或等于1×10-7m/s;所述原土层的透水系数大于或等于1×10-7m/s。

13、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发明能够满足耐重透水道路在耐重与耐磨耗方面的性能需求,路面面层由强度高的材料铺设而成,将将传统透水性铺面脆弱的多孔隙层下移至强度更高的面层底下,并从道路侧面藉由集水侧沟,将汇集的路面迳流水从道路侧面灌入多孔隙的透水底层,再由多孔隙的透水底层让路面迳流水下渗,以达到道路结构透水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原土层(4)、透水基层(3)、多孔隙的透水底层(2)和不透水的面层(1),面层(1)的强度高于透水底层(2),能够直接承受车辆的碾压,所述透水底层(2)的两侧分别设置集水侧沟(5),所述集水侧沟(5)处于透水基层(3)上方,且所述集水侧沟(5)的集水空间与透水底层(2)的侧面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底层(2)包括多孔隙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和多孔隙的透水沥青混凝土底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当透水底层(2)为多孔隙透水水泥混凝土时,所述面层(1)包括密级配沥青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层、钢筋混凝土层和水泥混凝土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当透水底层(2)为多孔隙透水水泥混凝土时,所述集水侧沟(5)包括底璧和外侧壁,透水底层(2)、底璧和外侧璧之间形成集水空间,所述集水空间与透水底层(2)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透水底层(2)是多孔隙透水沥青混凝土底层时,所述集水侧沟(5)包括格栅板(7)及自内向外设置的渗流沟(51)和溢流沟(52),渗流沟(51)的内侧壁与面层(1)、透水底层(2)的侧面接触,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渗流沟(51)的内侧璧的最高点低于面层(1)的侧面最高点,所述渗流沟(51)内形成集水空间,所述渗流沟(51)的内侧壁设置多个透水砖(53),所述透水砖(53)均处于透水底层(2)侧面外,所述溢流沟(52)处于所述渗流沟(51)的外侧璧外,且所述溢流沟(52)的底面低于所述渗流沟(51)的底面,所述格栅板(7)设置于渗流沟(51)及溢流沟(52)的正上方。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侧沟(5)的集水空间内设置多个砖块(6)。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的顶面沿中心向两侧分别倾斜,形成朝向同侧集水侧沟(5)的泄水坡度。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底层(2)的顶面沿中心向两侧分别倾斜,倾斜角度与面层(1)顶面的泄水坡度相同,使面层(1)各处的厚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砂砾石层的顶面沿中心向两侧分别倾斜,使透水底层(2)各处的厚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重透水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底层(2)的透水系数大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重透水道路,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原土层、透水基层、多孔隙的透水底层和不透水的面层,面层的强度高于透水底层,能够直接承受车辆的碾压,所述透水底层的两侧分别设置集水侧沟,所述集水侧沟处于透水基层上方,且所述集水侧沟的集水空间与透水底层的侧面连通。本发明对各层结构进行设计,将透水的层次下移,以不透水且强度高的材料形成面层,让道路面层材料仍旧保有高强度、耐剪及耐磨的特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正宗,钟明仁,郭铭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韶关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