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头活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8684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头活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五金类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活扳手。
背景技术
在发明作出之前,作为工具活扳手已经广为使用,它业已成为五金类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活扳手的结构一般由扳体、螺母状开口及其开口调节轮构成,使用时根据螺母大小,经开口调节轮调节至匹配后作业而完成工作。但是,传统活扳手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不足之处扳手开口上只有两个工作面与螺母壁受力接触,因此,有时会出现打滑现象,影响作业;对于同样大小的螺母来说,其扳手的工作部位显得过大,不适应有些狭小场合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口调节方便、不会出现打滑现象、适用范围较广,以及承受扭力大的双头活扳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扳体、螺母状开口及其开口调节装置的这种双头活扳手,其结构要点是螺母状开口是设在竖直形的扳体两端与不同螺母形状相匹配的通孔;扳体中部长轴向开有条形槽,其中置有活动条,活动条两端的端部形状分别与两端通孔壁的形状相匹配,构成完整的通孔壁。
具体实施时,两通孔壁形状为六角形,活动条一端的端部形状呈“V”形,另一端呈“M”形,分别为两端六角形孔壁的组成部分。
开口调节装置是一只设在活动条中部的调节轮,与此相适应,在扳体条形槽的内壁上设有调节轮槽。
开口调节装置是一块连接活动条的滑块,带有锁定装置的滑块侧壁上的凸块置于条形槽侧壁的移动槽内。
另外,在活动条的一端部开有一孔,孔内置有发光二极管、电池及开关。
本发明双头活扳手与现有技术扳手相比,具有开口调节方便、不会出现打滑现象、适用范围较广,以及承受扭力大的优点。


图1为本发明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参见图1,包括扳体1、螺母状开口及其开口调节装置的这种双头活扳手,螺母状开口是设在竖直形的扳体1两端与不同螺母形状相匹配的通孔2、8。扳体1中部长轴向开有条形槽,其中置有活动条,活动条两端的端部形状分别与两端通孔壁的形状相匹配,构成完整的通孔壁。本实施例为六角形的通孔2、8(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通孔2、8设置成其它形状,例如五角形等),从图1中可知,大口端的四条边是完整的,另外两条边的一部分由大口端活动条3的端部组成,即大口端活动条3的端部呈“V”字形9。当活动条上移至一定位置时,小口端的通孔8的四条边也是完整的,另外两条边则是由小口端活动条7的端部来充当,即小口端活动条7的端部呈“M”形。
开口调节装置可以是一只设在活动条中部的调节轮5,与此相适应,在扳体1的条形槽的内壁上设有调节轮槽4,以便设在柱体6上的调节轮5旋转。当然,开口调节装置也可以设置成其它形式,例如开口调节装置是块连接活动条的滑块,带有锁定装置的滑块侧壁上的凸块置于条形槽侧壁的移动槽内,使活动条在滑块的带动下产生位移。
另外,考虑到在夜间使用的方便,本发明还在活动条的大口端部开设一孔,孔内分别置上发光二极管、电池及开关,使之成为具有照明功能的扳手,当然,发光体应内缩在“V”字形9底部的孔内,以免作业时损坏。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活动条上移后出现的状态,以适应对不同大小的螺母作业。活动条两侧壁形状呈燕尾状,与扳体1呈燕尾状的内壁相匹配,在开口调节轮5的带动牵引下活动条可作上下位移。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头活扳手,其结构包括扳体(1)、螺母状开口及其开口调节装置,其特征是螺母状开口是设在竖直形的扳体(1)两端与不同螺母形状相匹配的通孔(2,8);扳体(1)中部长轴向开有条形槽,其中置有活动条(3,7),活动条(3,7)两端的端部形状分别与两端通孔壁的形状相匹配,构成完整的通孔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活扳手,其特征是两个通孔(2,8)的形状为六角形,活动条(3,7)一端的端部形状呈“V”形,另一端呈“M”形,分别为两端六角形孔壁的组成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头活扳手,其特征是开口调节装置是一只设在活动条中部的调节轮(5),与此相适应,在扳体(1)条形槽的内壁上设有调节轮槽(4)。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头活扳手,其特征是开口调节装置是一块连接活动条的滑块,带有锁定装置的滑块侧壁上的凸块置于条形槽侧壁的移动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头活扳手,其特征是在活动条的一端部开有一孔,孔内置有发光二极管、电池及开关。
全文摘要
一种双头活扳手,包括扳体、螺母状开口和开口调节装置等,螺母状开口是设在竖直形的扳体两端与不同螺母形状相匹配的通孔;扳体中部长轴向开有条形槽,其中置有活动条,活动条两端的端部形状分别与两端通孔壁的形状相匹配,构成完整的通孔壁。具体实施时,两个通孔壁的形状为六角形,活动条一端的端部形状呈“V”形,另一端呈“M”形,分别是孔壁的组成部分;开口调节装置是一只设在活动条中部的调节轮,与此相适应,在扳体条形槽的内壁上设有调节轮槽。另外,在活动条的一端部开有一孔,孔内置有发光二极管、电池及开关。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扳手相比,具有开口调节方便、不会出现打滑现象、适用范围较广,以及承受扭力大的优点。
文档编号B25B13/00GK1611328SQ20031010840
公开日2005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日
发明者杨春炜, 陈祖江 申请人:杨春炜, 陈祖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