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01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套筒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调节螺母、螺杆等零件松紧程度的扳手,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调整汽车轮胎前束的套筒扳手。
背景技术
轮胎前束调整是汽车制造或维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图1示意性地展示了前束的概念及其调整情况。如图所示,汽车的两个轮胎10(后轮胎)之间连接长度可调的横拉杆12。汽车前进方向14与轮胎10的径向中心线16之间形成角度α,该角度被定义为轮胎前束。轮胎前束的数值必须保持在适当范围内,以确保汽车的行驶性能。如果前束数值范围不适当,将导致车辆行驶稳定性变差,同时加剧了行驶过程中的轮胎磨损,而且导致耗油量增加。
上述前束调整是通过调节横拉杆12的长度实现的。具体地,当上述前束较大时,可以缩短所述横拉杆12的长度,从而减小前束值;对应地,通过伸长所述横拉杆12的长度来增加前束值,从而使其位于适当范围内。在汽车制造业,横拉杆12通常与前束调节螺钉机械连接,而对横拉杆12的长度调节通常主要是通过调节前束调节螺钉而实现的。
图2a-2b展示了这种前束调节螺钉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该前束调节螺钉20包括杆体22。该杆体22的一端形成偏心凸轮24及与所述杆体22一体成形的偏心调节螺母26;所述杆体22上靠近另一端的位置具有一段上下互相平行的平面结构28,一个偏心调节螺母21可轴向滑动地套设在杆体22上,并且受到上述平面结构28的限制,该偏心调节螺母21总是与杆体22一同转动。另外,该偏心调节螺母21上形成于上述偏心凸轮24对应的偏心凸轮212。所述偏心调节螺母21借助位于其外侧的扭力螺母23而实现在杆体22上的轴向固定。
对上述前束调节螺钉20的调节包括对偏心调节螺母21的调节及对扭力螺母23的调节。通过调节偏心调节螺母21,实现偏心凸轮24(212)的位置调整,而对扭力螺母23的调整,用于实现偏心调节螺母21的轴向固定。在传统技术中,借助两个扳手进行调节,其中一个扳手为开口型扳手,并对偏心调节螺母21进行操作,另一个扳手可以为封闭型扳手,并对扭力螺母23操作。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扳手与偏心调节螺母21及/或扭力螺母23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且由于其中一个扳手为开口型扳手,使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扳手不小心脱离螺母而砸坏汽车的其它部件或者由于惯性而导致操作人员身体受到伤害,因此,传统扳手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另外,操作人员需要用双手同时确保两个扳手与对应螺母的接触,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扳手,以便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扳手,其可以同时套住两个螺母,使得操作变得容易、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套筒扳手,其以封闭的形式完全同时套住两个螺母,使得操作变得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套筒扳手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该套筒座连接的手柄。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有具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具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座开孔的一端内壁形成第一环状台阶部,借助该第一环状台阶部,所述第一套筒被轴向定位。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座开孔的另一端内壁形成第二环状台阶部;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容纳于所述套筒开孔内的套筒体及形成于该套筒体端面且靠在所述第二环状台阶部的法兰盘,且所述法兰盘借助一个中心具有开口的封盖而被限制于第二环状台阶部与该封盖之间,且所述法兰盘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环状台阶部与封盖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套筒的驱动孔开设于所述法兰盘,且所述驱动孔为方形。所述封盖借助螺钉而锁固到所述套筒座。
另外,所述套筒座上还形成与所述套筒轴向方向垂直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手柄包括弯曲部及与该弯曲部的一端连接的手柄部,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接。而且,所述连接部内形成头部容纳孔及与该头部容纳孔连通的螺杆孔,所述连接部与手柄之间借助具有头部及螺杆的螺钉活动连接,所述螺钉的头部设置在头部容纳孔,所述螺杆穿过螺杆孔而螺锁到手柄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套筒座内设置有可同时套住两个螺母的结构,并且该结构可直接转动其中一个螺母,因此使得对螺母的操作变得简单、容易及安全。


图1展示了汽车轮胎与横拉杆的连接结构及轮胎前束调节的概念。
图2a展示了前束调节螺钉的主视图。
图2b展示了图2a所示前束调节螺钉的左视图。
图3展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套筒扳手的立体分解图。
图4展示了图3所示套筒扳手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立体分解图。
图5展示了图3所示套筒扳手的立体组合图。
图6展示了图3所示套筒扳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对汽车轮胎前束调节的扳手。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套筒扳手,用于辅助实现对图2a-2b所示前束调节螺钉的两个螺母同时进行调节。所述套筒扳手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该套筒座连接的手柄。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开设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开设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述套筒座内安装可同时套住两个螺母的套筒,且其中一个套筒能够直接转动其中一个螺母,因此使得对螺母的操作变得简单、容易,且更加安全。
参考图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套筒扳手30包括用于安装两个套筒(详后述)的套筒座32、形成于该套筒座32上的连接部34及与连接部34连接的手柄36。
所述套筒座32在其长度方向(轴向)开设有开孔327(参考图4),该开孔327的一端内壁形成第一环状台阶部321,另一端内壁形成第二环状台阶部326(参考图4)。所述第一及第二环状台阶部321、326分别用于对上述两个套筒进行定位(详后述)。并且,所述第一及第二环状台阶部321、326可以借助适当方式比如铣床加工方式而形成,或者通过铸造方式形成。
所述套筒32的开孔327的一端内安装有第一套筒38。该第一套筒38内形成正多边形内孔382,用于完全套住图2a-2b中的前束调节螺钉20的偏心调节螺母26并对其进行转动调节。所述第一套筒38的一个端面(未标号)紧密靠在上述套筒座32的第一环状台阶部321上,从而实现对第一套筒38的轴向定位。此外,所述第一套筒38与套筒座32之间可以借助径向穿过两者的螺钉(图未示)而将两者完全固定。
所述套筒座32的开孔327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31。所述第二套筒31包括套筒体312及形成于该套筒体312端面的法兰盘314。所述套筒体312内开设正多边形内孔316,用于完全套住图2a-2b中的前束调节螺钉20的扭力螺母23并对其进行转动调节。所述套筒体312容纳于所述套筒开孔327内,所述法兰盘314则紧密靠在第二环状台阶部326上,从而实现该第二套筒31的轴向定位。另外,为了将所述第二套筒31可旋转地固定到所述套筒座32,中心具有开口352的封盖35可安装于套筒座32靠近第二套筒31的一个端面上,这样使套筒座32被限制于第二环状台阶部326与封盖35之间,并且所述法兰盘314的厚度小于第二环状台阶部326与封盖35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该套筒座32可以自由地相对于所述套筒座旋转。在这里,通过在上述封盖35上形成多个通孔354,并借助若干螺钉33分别穿过这些通孔354继而螺纹连接到所述套筒座32的端面,而将封盖35安装到套筒座32上。另外,所述第二套筒的法兰盘314上开设驱动孔,比如方形驱动孔315,用于辅助转动上述扭力螺母23。
所述连接部34用于将所述套筒座32与所述手柄36稳定并可相对旋转地连接起来。并且,所述连接部34可以具有适当形状,比如柱体形状。另外,所述连接部34可以与所述套筒座32通过适当加工方法一体地形成,比如借助精密铸造的方法形成;也可以为独立的部件,并借助适当连接方法例如焊接的方式而与套筒座固定在一起;当然,两者也可以借助螺纹连接的方式互相固定。另外,所述连接部34内形成头部容纳孔344及与该头部容纳孔344连通的螺杆孔342(参考图6)。所述手柄36包括弯曲部362及与该弯曲部362的一端连接的手柄部364,所述弯曲部36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34相连接。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4与手柄36的弯曲部362之间借助具有头部348及螺杆347的螺钉346活动地连接。具体地,如图6所示,通过将所述螺钉346的头部348设置在上述头部容纳孔344内,把螺杆347穿过螺杆孔342并螺锁到手柄36的弯曲部362内,从而使得连接部34(即套筒座32)与手柄36活动地连接起来。即在螺钉346的轴向方向,所述连接部34与套筒座32相对固定,而在与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两者却可以相对地转动。
下面结合图2a-2b及图3-6对本实用新型套筒扳手30的具体使用过程进行描述。当对前束调节螺钉20进行调节时,将套筒扳手30的套筒座32套在上述前束调节螺钉20外面,使得扭力螺母23穿过第一套筒38的内孔382及套筒座32的开孔327而完全卡设在第二套筒31的内孔316内;而所述偏心调节螺母21则完全卡设在第一套筒38的内孔382内。在这里,由于扭力螺母23及偏心调节螺母21均为正多边形螺母,并且与内孔316、382的正多边形形状吻合,因此这些螺母与内孔紧密卡住,从而用套筒扳手30转动螺母的过程中不会打滑。由于第二套筒31活动地设置在套筒座32内,当通过旋转手柄36而调节偏心调节螺母21时,第一套筒38及套筒座32同时转动,而第二套筒31则随扭力螺母23一同保持不动,从而不会影响对扭力螺母23的调节。当对扭力螺母23进行调节时,可以借助适当工具,比如外形为方形的扭力工具插入到第二套筒31的方形驱动孔315内,并绕着该驱动孔315而旋转第二套筒31,使得第二套筒31连同卡设在内孔316内的扭力螺母23一起被转动,从而实现调节。在这里,同样由于第二套筒31活动地设置在套筒座32内,当第二套筒31旋转时,所述套筒扳手30的其余部件保持不动,从而不会影响对偏心调节螺母21的调节。
此外,适应不同操作员的不同操作习惯,本实用新型套筒扳手30的套筒座32与手柄36之间可以相对旋转,从而使得手柄36可以不同操作员的操作习惯而适当地调节角度。而且,为了克服实际操作空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套筒扳手30的手柄36上形成一段弯曲结构,相对于传统的直线型手柄,该弯曲结构更适于在狭小空间内作业,从而扩大了扳手的调节空间。
相对于传统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套筒扳手可以同时将前束调节螺钉的偏心调节螺母及扭力螺母同时套住,即增加了扳手与螺母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使得整体操作更加简单、方便,而且由于扳手完全封闭地套住螺母,扳手不易脱手,因此安全性也得以提高。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权利要求1.一种套筒扳手,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该套筒座连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有具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具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座开孔的一端内壁形成用于对所述第一套筒进行轴向定位的第一环状台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座开孔的另一端内壁形成第二环状台阶部;所述第二套筒包括容纳于所述套筒开孔内的套筒体及形成于该套筒体端面且靠在所述第二环状台阶部的法兰盘,且所述法兰盘借助一个中心具有开口的封盖而被限制于该第二环状台阶部与封盖之间,且所述法兰盘的厚度小于第二环状台阶部与封盖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的驱动孔开设于所述法兰盘,且所述驱动孔为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借助螺钉而锁固到所述套筒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座上还形成与所述套筒轴向方向垂直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与所述手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弯曲部及与该弯曲部的一端连接的手柄部,所述弯曲部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内形成头部容纳孔及与该头部容纳孔连通的螺杆孔,所述连接部与手柄之间借助具有头部及螺杆的螺钉活动连接,所述螺钉的头部设置在头部容纳孔,所述螺杆穿过螺杆孔而螺锁到手柄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套筒扳手,其包括具有开孔的套筒座及与套筒座连接的手柄。所述套筒开孔的一端内固定有具开设正多边形内孔的第一套筒,所述套筒开孔的另一端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一端开设正多边形内孔,另一端具有用于驱动该第二套筒相对于套筒座旋转的驱动孔。
文档编号B25B23/00GK2930980SQ20062006239
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日
发明者刘小锐, 谢立维, 李穗生, 朱建明, 邱炜晟 申请人: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