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钉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061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钉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钉入钉子等钉入件的钉枪,该钉枪以内置电 动机作为驱动源。
背景技术
例如,钉枪是一种通常以压缩空气作为驱动源的工具,其通过压 缩空气使活塞往复运动,从而可获得较大的撞击力。对此,提供一 种电钉枪,其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使钉入用驱动器(撞针)往复 运动,从而撞击钉子等钉入件。针对该电钉枪,为了获得大的撞击 力,现有技术中采样了多种技术方案。这其中包括例如下述专利文
献1 3中记载的技术方案。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为通过电磁 执行器使受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轮相对于驱动器(撞针)接近 或离开,从而将驱动器夹在驱动轮和支承辊之间,这样对该驱动器 施力口撞击力。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为通过肘节机构使惰轮相对于驱动器 接近或离开,从而将驱动器夹在惰轮和受电动机驱动而旋转的驱动 轮之间,这样对该驱动器施加撞击力。
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为在往复运动的驱动器侧设置多个 "V"字形槽,在驱动轮的外周面上设置剖面呈"V"字形的突条, 该突条与所述驱动器侧的"V"字形槽相啮合,从而增大驱动轮与驱 动器之间的接触面积,获得较大的摩擦阻力,这样获得较大的撞击 力。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142392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6-179178号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05/0218183号然而,所述现有技术的电钉枪存在如下问题。即使是专利文献l
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也难以获得足够的撞击力。若采用专 利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则需要在驱动器侧设置多个"V"字形槽, 并在驱动轮的外周面上设置多个与这些槽相啮合且剖面呈"V"字形 的突条,由于需要它们均匀地啮合,所以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钉枪,其既不需要专利文献 3中所要求的高加工精度,又能获得比专利文献l、 2中所获得的撞 击力大的撞击力。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权利要求书中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钉枪。
采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钉枪,在驱动器支承台上设置有用于撞 击钉子等钉入件的驱动器,该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部夹在左右成一 对的驱动轮之间,该驱动器支承台被按压部件按压,以此使其剖面 呈"V"字形的传递部进入两个驱动轮之间。这样,通过使一个剖面 呈"V"字形的传递部进入左右成一对的两个驱动轮之间,获得较大 的摩擦力(撞击力)。因此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相比,即, 相对于让多个剖面呈"V"字形的突条分别与多个"V"字形槽啮合 的结构,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且可获得较大的摩擦力。
此外,通过用按压部件按压驱动器支承台,使剖面呈"V"字形 的传递部进入左右成一对的驱动轮之间,从而在该传递面和驱动轮 之间产生较大摩擦力,这样,能切实地将两个驱动轮的旋转动力传 递给驱动器支承台,获得较大的撞击力。
采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钉枪,与驱动器支承台的两个传递面一 样,左右成一对的驱动轮的旋转轴线共同形成"V"字形,从而两个 驱动轮的外周面形成与旋转轴线平行的圆筒面。因此,在该外周面 的所有位置上,两个驱动轮外周面的圆周速度(旋转半径)均相同。 从这 一 点来看,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面与两驱动轮的外周面不会打 滑,还可更切实地将两驱动轮的旋转动力传递给驱动器支承台,获得较大的撞击力。
相对而言,若采用所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是在驱动轮的 外周面上设置多个"V"字形槽,并将驱动器支承台上剖面呈"V" 字形的突条按压在各"V"字形槽上。因此,位于驱动轮的外周面上 的各"V"字形槽的抵接面的旋转半径乃至圆周速度会随轴线方向上 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从而会在驱动器支承台的突条(啮合面)上 打滑,接触面积变小。从这一点来看,会产生旋转动力的传递损失, 难以获得较大的撞击力。
此外,通过让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部进入两驱动轮之间,可切实 地将两驱动轮的旋转动力传递给驱动器支承台,从而获得较大的撞 击力。
采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钉枪,让左右一对驱动轮的旋转轴线相 互平行,该左右一对驱动轮的外周面形成相对于旋转轴线倾斜的圆 锥面,该外周面与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面相抵接。通过让左右 一对驱动轮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可使该钉枪的结构变得紧凑。
采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钉枪,与只通过复位橡胶来让驱动器支 承台返回待机位置的结构相比,可防止该复位橡胶的疲劳,从而提 高该钉枪的耐久性。此外,与只采用复位橡胶的情况相比,即使将 驱动器支承台的行程设定为较大的距离,也可使驱动器支承台切实 地返回纟寺才;M立置。
采用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钉枪,可用较大的力将按压部件按压 在驱动器支承台上,从而可通过增大该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面和驱 动轮之间的摩擦阻力来传递较大的驱动力,进而可获得较大的撞击 力。此外,因通过电动机之外的电磁执行器作为驱动源来使肘节机 构动作,所以易于根据电动机的起动或停止来适当设定电磁执行器 的动作时间点。
采用技术方案17所记载的钉枪,让剖面呈"V"字形的传递部 进入剖面呈"V"字形的传递槽,并将驱动轮的一对斜面分别按压在 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面上,从而获得较大的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让驱动器支承台移动,从而产生撞击力。从这一点来讲,与前述相 同,该技术方案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并可获得较大的摩擦力, 进而可获得驱动器支承台的较大的撞击力。
采用技术方案18所记载的钉枪,通过让驱动轮朝接近驱动器支 承台的方向移动,让驱动轮的传递部进入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槽内, 通过在该状态让驱动轮旋转,可使驱动器支承台朝钉入方向移动。 采用该结构,也可通过传递部与传递槽之间的较大的摩擦阻力,将 驱动轮的旋转动力高效地转换成驱动器支承台的较大的钉入力。
采用技术方案19所记载的钉枪,通过齿轮的啮合将电动机的旋 转动力从驱动齿4仑传递给驱动轮。因此,在驱动齿轮和驱动轮之间 可避免在采用传动带来传递旋转动力时出现的打滑的情况而切实地 传递旋转动力,通过由此产生的较大的摩擦力使驱动器支承台移动, 可获得较大的撞击力。
采用技术方案20所记载的钉枪,可通过电磁执行器使驱动轮的 传递部有力地进入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槽,通过由此产生的较大的 摩擦力使驱动器支承台移动,可获得较大的撞击力。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钉枪的整个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 一 实施方式的钉枪的整个内部构造的图,该图是 图1中箭头(2)方向的向视图。
图3是第 一 实施方式的钉枪的侧视图。该图表示在驱动器支承台 已到达下止点而结束4丁入作业这 一 阶段的内部构造。
图4是沿图2的(4) - (4)线的剖视图,是表示传递部进入左 右驱动轮之间的状态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按压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该图表示按压部件41未 被按压到驱动器支承台上时的状态。
图6是表示按压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该图表示按压部件41已 被按压到驱动器支承台上时的状态。图7是用于巻绕复位橡胶的巻轮的侧视图。
图8是巻轮的横向剖视图,该图表示复位橡胶的一端的固定状态。
图9是驱动器支承台的俯视图,该图表示复位橡胶上位于驱动器 支承台侧的 一端的固定状态。
图IO是驱动器支承台的侧视图,该图表示复位橡胶上位于驱动 器支承台侧的 一 端的固定状态。
图11是图4的要部放大图,该图表示对左右驱动轮和传递部施 加力的状态。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钉枪的横向剖视图,具体是指其传递部 上进入驱动轮之间的部分周围的横向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的整个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的驱动部周围的侧视图。该图表示 驱动器支承台位于待机位置的阶段。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的驱动部周围的侧视图。该图表示 驱动器支承台开始向下移动的阶段。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的驱动部周围的侧视图。该图表示 驱动器支承台已到达下止点的阶段。
图17是沿图14的(17)-(17)线的剖视图,是驱动部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 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钉枪1。该钉枪1可大致分为机身2和手柄3。 手柄3与才几身2成一体,并从机身2的侧面朝外突出。该手柄3的 基部设置有扳机式开关杆4。机身2和手柄3之间安装有钉仓5,该 钉仓5呈横跨在机身2和手柄3之间的状态,并收容有多个钉入件 (本实施例中例示了钉子n n)。本实施方式的钉枪1的特征之处在 于用于钉入钉入件即钉子n的机构。手柄3和钉仓5与现有结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变化,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和图示。
图1表示机身2的顶端朝向待钉入材料W的状态。因此,图1 中,朝下的方向为钉子n的钉入方向,即,钉子n的撞击方向。
机身2具有大致呈圆筒状的机身壳10,该机身壳10由树脂制成 并分为两部分。该机身壳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撞击钉子n的机构。 手柄3位于该机身壳10的侧面并与之一体形成。该手柄3的顶端安 装有充电电池组6。所述4丁枪1以该电池组6作为电源,起动作为动 力源的电动才几11。
该电动4几11内置于^L身壳10的后部(图1中的上部)。该电动 机1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主动皮带轮12。对应于该主动皮带轮12, 在机身壳IO长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处,设置有 两个从动皮带轮13、 14和一个辅助皮带轮15。两个从动皮带轮13、 14以相对于钉入方向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
机身壳10的大致中央处设置有驱动器支承台(沖杆)20,该驱 动器支承台20可经由未图示的滑动支承机构沿钉入方向移动。该驱 动器支承台20的顶端(图1中的下端)对驱动器(撞针)21进行支 承。该驱动器21朝前方(图1中的下方)延伸的较长。机身壳10 的顶端安装有驱动器导向部分25。该驱动器导向部分25上设置有可 让驱动器21穿过的钉入孔25a,该钉入孔25a^皮设置为从驱动器导 向部分25上端贯穿到下端(顶端)的状态。驱动器21的顶端伸到 该钉入孑L 25a内。
该驱动器导向部分25与所述钉仓5的供给侧顶端相连接。钉仓 5内设置有推板5a,该推板5a用于将钉子n n朝供给方向(图1中 的左方)推压。通过该推板5a将钉子n—根一根地供给到驱动器导 向部分25的4丁入孔25a内。
驱动器支承台20具有剖面呈"V"字形的传递部20b。该传递部 20b的钉入方向左右两侧设置有传递面20a、 20a。如图4所示,该 两个传递面20a、 20a整体上被设置成"V"字形,从而构成剖面呈 "V"字形的传递部20b。该传递部20b夹在驱动轮30、 30之间,该两个驱动轮30、 30 分别i殳置在4丁入方向左右两侧。该两个传递面20a、 20a分别与左右 两侧的驱动4仑30、 30相抵接。两个驱动轮30、 30经由支承轴31、 31所支承并分别与所述从动皮带轮13、 14同轴并可一体旋转。当从 动皮带轮13、 14旋转时,两个驱动轮30、 30也旋转。
如图2所示,在电动机11的输出轴上所安装的驱动皮带轮12、 左右从动皮带轮13、 14和辅助皮带轮15之间,设置有一根传动带 16。当电动才几11朝撞击方向起动时,左右的乂人动皮带4仑13、 14则 经由传动带16朝互为相反的方向41转,/人而左右的驱动4仑30、 30 也以相同转速同时朝互为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图4所示,支承轴31、 31以其可旋转的方式对左右的驱动轮 30、 30进行支承,并共同形成"V"字状,各支承轴31、 31的两端 由轴承32 32支承。各轴承32~32安装在机身壳10内所固定的支架 17上。两个驱动轮30、 30分别呈圆柱体形状,其周面与支承轴31 的轴线(旋转轴线)平行。两个支承轴31、 31的倾角与驱动器支承 台20的传递面20a的倾角相同,从而支承轴31、 31分别与传递面 20a、 20a平行。因此,两个驱动4仑30、 30的外周面与传递面20a、 20a呈线接触的状态。
在两个驱动轮30、 30分别与驱动器支承台20的传递面20a、 20a 相抵接的状态下,使两个驱动轮30、 30分别朝互为相反的方向旋转, 从而该驱动器支承台20使钉子n朝钉入方向(图1中的下方)移动。 通过使驱动器支承台20朝钉入方向移动,则驱动器21与该驱动器 支承台20 —起朝钉入方向移动,在其移动过程中,该驱动器21的 顶端对供给到驱动器导向部分25的钉入孔25a内的一根钉子n的头 部进行撞击,将该钉子从驱动器导向部分25的顶端射出。
按压部件41对驱动器支承台20进行按压,使其传递部20b朝进 入两个驱动轮30、 30之间的方向(图1、 3中的右方、图4中的上 方)移动。本实施例中,在该按压部件41上设置有两个辊。下面, 对具有该按压部件41的按压机构40进行i兌明。该按压机构40的具体结构表示在图5、 6中。
该按压机构40中设置有电磁执行器42,并以此作为驱动源。该 电磁执行器42设置在机身壳10内的前部。该电磁执行器42的输出 轴42a被压缩弹簧42b朝伸出侧施力。当电磁执行器42通电时,输 出轴42a则克服压缩弹簧42b的作用力朝缩回侧移动。当电磁执行 器42断电时,输出轴42a则受压缩弹簧42b的作用又返回伸出侧。
该电^兹^L行器42的输出轴42a的顶端经由托座43与#:作臂44 的一端相连接,且输出轴42a可相对于操作臂44旋转。该托座43 上设置有连接孔43b,该连接孔43b在与输出轴42a的伸缩方向正交 的方向上较长。操作臂44经由穿过连接孔43b的连接轴43a与该托 座43相连接。因此,操作臂44的一端以如下方式与托座43相连接 操作臂44可经由连接轴43a旋转,并可在旋转中心即连接轴43a在 连接孔43b内能移动的范围内改变该旋转中心的位置。
操作臂44朝后(图1、 5、 6中的上方)延伸而弯曲成"L"字 形。该操作臂44的另一端经由活动支承轴45与限制臂46的一端相 连接,且操作臂44可相对于限制臂46旋转。该限制臂46经由固定 支承轴47以可相对于机身壳IO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其上。操作臂44 的第三端经由活动支承轴48与按压臂50相连接,且操作臂44可相 对于按压臂50旋转。按压臂50经由固定支承轴49以可相对于机身 壳IO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其上。该按压臂50的旋转顶端(图1、 5、 6 中的上端)支承有所述按压部件(按压辊)41,该按压部件41可相 对于该按压臂50旋转。
采用上述结构的按压机构40,在图l和图5所示的待机状态下, 当电磁执行器42断电时,输出轴42a则在压缩弹簧42b的作用下返 回伸出侧。在该待机状态下,如图1、图5所示,操作臂44的基端 侧(连接轴43a侧)朝左斜下方位移,从而限制臂46以固定支承轴 47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倾翻,按压臂50以固定支承轴49为中心沿 逆时针方向倾翻,由此按压机构40变为远离驱动器支承台20背面 的状态。由于,按压机构40处于远离所述背面的状态,所以驱动器支承台20不会进入左右的驱动轮30、 30之间。
相反,当电磁执行器42通电时,该输出轴42a则克服压缩弹簧 42b的作用力移动到缩回侧。从而如图3和图6所示,操作臂44的 基端侧朝左斜上方位移,从而限制臂46以固定支承轴47为中心沿 顺时针方向倾翻,按压臂50以固定支承轴49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 倾翻,由此,按压机构40变为被按压到驱动器支承台20背面的状 态。由于按压机构40处于被按压到所述背面的状态,所以驱动器支 承台20的传递部20b变为进入左右的驱动轮30、 30之间的状态。
该状态下,如图所示,限制臂46的固定支承轴47、限制臂46 与操作臂44的连接点即活动支承轴45、操作臂44与按压臂50的连 接点即活动支承轴48位于一条直线上。因此,按压臂50被锁定在 如下状态,即,将按压部件41按压到驱动器支承台20背面的状态。 由此,可紧固地维持传递部20b进入两个驱动4仑30、 30之间的进入 状态。
这样,按压机构40则具有如下功能将按压部件41按压在驱动 器支承台20的背面,通过由固定支承轴47和活动支承轴45、 48构 成的肘节机构锁定该按压状态,由此来维持传递部20b进入两个驱 动轮30、 30之间的进入状态。该状态下,由于传递部20b紧固地进 入两个驱动專仑30、 30之间,所以两个驱动4仑30、 30的旋转动力作 为使驱动器支承台20朝钉入方向移动的驱动力T而被传递,该驱动 力的传递是通过较大的摩擦在不打滑的情况下高效地传递的。
此时,如图11所示,按压力P通过所述按压机构40施加在驱动 器支承台20背面,该情况下所获得的使该驱动器支承台20移动的 驱动力T为T=2jaN。其中,M表示传递面20a的摩擦系数,N表 示垂直作用在传递面20a上的力。由于2N=P/ ( Sinot + M Cosa ), 所以当假定等价摩擦系数为y (e)时,根据T=y (e) P可得出in (e ) = m / ( Sin a + ja Cos a )。
本实施方式中,当设定传递面20a、 20a与钉入方向之间的倾角 a=20°时,在传递面20a的摩擦系数ja^0.2的情况下,ja(e)=0.38,获得约两倍的等价摩擦系数。由此,通过使两个驱动轮30、 30分别 与共同形成"V"字形的两个传递面20a、 20a相抵接,并用按压力P 作用在驱动器支承台20上,使其传递部20b进入两个驱动轮30、 30 之间(楔入作用),则与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将驱动器 夹在按压部件和驱动轮之间)相比,可获得更大的驱动力T。
此外,在机身壳10的后部(图1中的上部)设置巻轮60、 60, 该巻轮60、 60用于使在钉子n的钉入作业结束时到达下止点的驱动 器支承台20和驱动器21返回上方。本实施例中,在相对于钉入方 向而言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成一对的巻轮60、 60。该两个巻轮60、 60 经由轴承61、 61设置在巻轴62上,该巻轴62由才几身壳10支承, 并可相对于该机身壳IO旋转。如图7所示,在巻轴62和机身壳10 之间安装有盘簧63。该盘簧63对巻轴62朝巻绕方向施加作用力, 从而两个巻4仑60、 6(H皮朝巻绕方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加作 用力。
两个巻4仑60、 60分别与复位橡月交70的一端70a相连接,该复位 橡胶70呈绳状并具有弹性。如图8所示,两个巻轮60、 60分别呈 沿旋转轴线方向分成两部分的结构,复位橡胶70的一端70a嵌入在 两个分割面60a上所i殳置的槽60b内,并夹在两个分割面60a之间。 槽60b内设置有多个突起60c 60c。通过将复位橡胶70挂在该多个 突起60c 60c上,可防止复位橡胶70的一端70a从槽60b脱开,这 样,更紧固地将该复位橡胶70的一端70a连接在巻轮60上。如图8 所示,复位橡胶70的长度等被设定为在复位橡胶70未被操作的 状态下(巻绕后的状态),可绕巻轮60缠绕一圏以上。
两根复位橡胶70、70的另一端分别与驱动器支承台20的侧面相 连接。图9和图10表示复位橡胶70、 70与驱动器支承台20的连接 状态。两根复位橡胶70、 70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球形卡合部70b。 相应地,在驱动器支承台20的两侧面上设置有卡合孔20c、 20c。通 过使球形卡合部70b在复位方向上卡合在该卡合孔20c上,可使该 复位橡胶70的另一端与驱动器支承台20相连接,并能有力地阻止其从驱动器支承台20上脱开。
驱动器导向部分25上设置有连杆26,该连杆26用于将所述开 关杆4的扳动操作切换为有效状态或无效状态。该连杆26由驱动器 导向部分25支承,并可相对于该驱动器导向部分25朝钉入方向移 动,连杆26的下端被弹簧从驱动器导向部分25的顶端朝向外突出 的方向施加作用力。为了利用该钉枪1将钉子n钉入待钉入材料W, 需要执行如下操作先让连杆26与待钉入材料W相抵接,然后移 动该钉枪l,使驱动器导向部分25的顶端与待钉入材料W接近,这 样,使连杆26相对于驱动器导向部分25向上位移。当连杆26向上 移动时,则将安装在机身壳10内的限位开关27打开,从而起动电 动机ll。这些控制由控制装置C执行,该控制装置C也安装在机身 壳10内。
当将开关杆4的打开操作信号、限位开关27的打开信号等输入 控制装置C,该控制装置C则根据这些信号来控制电动机11和电磁 执行器42的起动或停止动作。
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钉枪1,当使连杆26相对于驱 动器导向部分25向上位移,从而使驱动器导向部分25的顶端与待 钉入材料W接近时,则会将限位开关27打开,使电动机ll朝钉入 方向起动。当电动机11朝钉入方向起动时,驱动皮带轮12则沿图2 中的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钉入方向)旋转,从而左右的驱动轮30、 30也沿空心箭头所示的4丁入方向(互为相反的方向)旋转。当左右 的驱动轮30、 30朝钉入方向旋转时,通过两个驱动轮30、 30分别 与驱动器支承台20的传递面20a、 20a相抵接,两个驱动轮30、 30 的旋转驱动力则作为驱动力T朝钉入方向施加在该驱动器支承台20 上。
在起动电动机ll后,当扳动开关杆4时,电磁执行器42则使其 输出轴42a朝收缩方向(按压方向)动作,由此操作臂44位移,相 应地,按压臂50也以固定支承轴49为中心朝按压方向倾翁3,从而 将按压部件41、 41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20的背面(按压力P)。如图6所示,通过使构成肘节机构的活动支承轴47、 45、 48位于一条 直线上,将该按压状态锁定,从而将驱动器支承台20进入左右驱动 轮30、 30之间的进入状态锁定。这样,通过按压力P使驱动器支承 台20的传递部20b进入左右驱动轮30、 30之间,可在两者之间不 打滑的情况下对驱动器支承台20产生较大的驱动力T。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钉枪1,是让"V"字形传递部20b进入左 右成一对的驱动轮30、 30之间,对驱动器支承台20施加驱动力T。 与所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相比,即,让多个剖面呈"V"字形 的突条分别与多个"V"字形槽啮合,本实施方式的钉枪1不需要较 高的加工4青度。与专利文献l、 2所记载的现有才几构相比,本实施方 式的钉枪1可获得更大的驱动力T,进而可获得较大的撞击力。
当驱动器支承台20在较大的驱动力T的作用下朝钉入方向移动 时,驱动器21则在驱动器导向部分25的钉入孔25a内向下移动, 对钉子n的头部进行撞击,从而将4丁子n钉入4寺4丁入材料W。
在结束对钉子n的钉入操作后,当解除开关杆4的扳动操作时, 电磁执行器42则被断电,其输出轴42a在压缩弹簧42b的作用下朝 伸出方向返回。当输出轴42a朝伸出方向返回时,如图5所示,操 作臂44位移,活动支承轴45从固定支承轴47和活动支承轴48的 连线上离开,从而解除肘节结构的作用,此外,按压臂50以固定支 承轴48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倾翻,按压部件41、 41相对于驱动器 支承台20的背面的按压状态得到解除。
当按压部件41、41相对于驱动器支承台20的按压状态得到解除 时,该驱动器支承台20则在复位橡胶70、 70的作用下向上移动, 从而回到图1所示的待机位置。驱动器支承台20的待机位置被止挡 件71限定。此外,通过控制装置C的控制将电磁执行器42的通电 时间(驱动器支承台20的按压状态)设定为0.07秒,从而,即使在 结束对钉子n的钉入操作后还保持开关杆4的扳动操作,也会让电 磁执行器42自动断电。因此,在执行下一步作业时,不需要急着进 行开关杆4的复位操作,从这一点来看,可确保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也可使电》兹执行器42的通电时间缩短到约0.02秒。
复位橡胶70、 70自身分别具有朝向收缩侧的弹性,并在朝向巻 绕侧的弹性作用力下巻绕在巻轮60上。因此,即使让驱动器支承台 20以较大的行程朝钉入方向移动,也能使该驱动器支承台20切实地 返回待机位置,还可抑制复位橡胶70、 70的疲劳而提高其耐久性。 本实施方式中,釆用了盘簧63来对巻轮60、 60朝旋转方向施加 弹性作用力,可使驱动器21的上止点位置和下止点位置的荷重(作 用力)相同。当采用其他的扭簧如螺旋扭簧等时,会增大下止点位 置的荷重而造成钉入深度不足,或者与此相反,导致上止点位置的 巻绕不足。在采用螺旋扭簧的情况下,当欲减少荷重的变化时,需 要增加巻绕数量或弹簧的直径,从而需要确保对此所需的空间,这 样会导致机器的尺寸变大。从这一点来看,通过采用前面例示的盘 簧63可使机器更紧凑。该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大旋转角度时(约 360。)更显著。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钉枪1,驱动轮30、 30的支承轴31、 31与 传递面20a、 20a平行设置,从而该驱动轮30、 30的旋转半径恒定 (圆周速度恒定)。因此,驱动轮30、 30与传递面20a之间不会打 滑。从这一点来看,也可高效地将该驱动轮30、 30的旋转动力转换 成驱动力T。
本发明中,可对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例如, 第一实施方式中,左右的驱动轮30、 30的旋转轴线(支承轴31的 轴线)与传递面20a、 20a平行设置(共同形成"V"字形),但也 可像图12所示那样,使驱动轮80、 80的支承轴81、 81平行设置(第 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 和结构上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驱动轮80、 80的外周面设置成与驱动器 支承台20的传递面20a、 20a平行的圆锥形,从而与所述第一实施 方式相同,通过按压机构40按压驱动器支承台20,使传递部20b 进入该两个驱动轮80、 80之间,这样可在二者之间不打滑的情况下获得对驱动器支承台20的较大的驱动力T。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左右支承轴81、 81平行设置,从而可降低 固定到机身壳IO上的支架83的尺寸精度等相关的制造精度。
就如上说明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而言,是通过驱动轮30、 30 (80、 80)从钉入方向的左右两侧夹住驱动器支承台20的传递部 20b,来传递驱动力T,但本发明也可采用如下结构(第三实施方式) 即,让具有剖面呈"V"字形的周缘的驱动轮进入在驱动器支承台 20上设置的"V"字形槽内,由此来传递驱动力。该第三实施方式 中的钉枪10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技术方案17所记载发明的一实施 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100表示在图13中。该第三实施方式中, 在与第 一 、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和结构上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从而省略其说明。
图13中的附图标记101表示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该电动机101 的输出轴上安装有驱动皮带轮102。在机身壳103的中央,经由固定 支承轴106支承有从动皮带轮104,该从动皮带轮104可相对于机身 壳103旋转。如图17所示,固定支承轴106经由轴承107、 108以 可相对于支架109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其上。该支架109固定在机身 壳103上。在支架109的两侧设置有凹部109a、 109b。轴承107、 108分别保持在该凹部109a、 109b内。
在从动皮带轮104和驱动皮带轮102之间设置有传动带105。该 传动带105的张力可通过调整惰轮105a的位置而适当调整。电动机 101的旋转动力经由该传动带105传递给从动皮带轮104。
除了所述从动皮带轮104之外,固定支承轴106上还安装有驱动 齿轮110。由于该驱动齿轮IIO和从动皮带轮104均固定在固定支承 轴106上,所以二者同步旋转。因此,当电动机101起动时,驱动 齿轮110旋转。该驱动齿轮110与驱动轮111的从动齿轮llla啮合。
驱动轮111的厚度方向的两个相对的拐角处(厚度方向的上下周 缘),沿整个圆周分别设置有斜面lllb、 lllb,该两个斜面lllb、 lllb共同形成"V"字形。从动齿轮llla设置在该两个斜面lllb、lllb之间。
该驱动轮111经由轴承113以可相对于活动支承轴112旋转的方 式设置在其上。如图17所示,活动支承轴112设置在两块倾翻板115、 115的顶端之间,该两块倾翻板115、 115能以固定支承轴106的旋 转轴线为中心上下倾翻。两块倾翻々反115、 115由支架109的凹部 109a、 109b的外周支岸义,并可相对于该凹部109a、 109b^走转。当两 块倾翻板115、 115在图13中沿逆时针方向倾翻时,驱动轮111则 朝钉入方向(图13中的下方)位移。
两块倾翻板115、 115上分别设置有操作臂115a,该操作臂115a 沿倾翻板115、 115的圆周部分的径向向外突出。两个操作臂115a、 115a经由连接轴115b连接在一起。此外,支架109上安装有电磁执 行器120。该电磁执行器120与所述电磁执行器42相同。该电磁执 行器120的输出轴120a被压缩弹簧120b朝其伸出方向施加作用力。 当该电磁执行器120通电时,输出轴120a则克服压缩弹簧120b的 作用力朝缩回侧位移。当电磁执行器120断电时,输出轴120a则在 压缩弹簧120b的作用下返回伸出侧。
该电磁执行器120的输出轴120a的顶端安装有托座121。该托 座121上设置有连接孔121b,该连接孔121b在与输出轴120a的伸 缩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长。所述连接轴115b穿过该连接孔121b。因 此,当电磁执行器120通电而开始工作时,该输出轴120a则克服压 缩弹簧120b的作用力朝缩回侧位移,从而两块倾翻板115、 115则 在图13中沿顺时针方向倾翻一定的角度。
当两块倾翻板115、 115在图13中沿顺时针方向倾翻时,驱动轮 111则朝钉入方向的反方向(图13中的上方)位移。
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机身壳103上设置有驱动器支承 台130,该驱动器支承台130可沿钉入方向(图13中的下方)移动。 该驱动器支承台130可在由导向辊132、 133夹持其两侧的状态下上 下移动,该导向辊132、 133以可相对于机身壳103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其上。如下的说明中,将该驱动器支承台130在图13 图16中的右侧面称作为正面,将其相反侧的左侧面称作为背面(或按压面
130e)。该驱动器支承台130的背面与导向辊132相抵接,其正面 与导向辊133相抵接。该驱动器支承台130通过两个导向辊132、 133 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皮导向。
该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下表面设置有驱动器131。该驱动器131 朝下延伸,其顶端延伸到机身壳103下表面上所安装的驱动器导向 部分140的4丁入孔140a内。
支承台130正面的整个长度上,形成有两个共同倾斜成"V"字 形的传递面130a、 130a。所述驱动轮111的周缘嵌入该两个传递面 130a、130a之间,驱动轮111的斜面lllb与该两个传递面130a、130a 呈线接触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该驱动轮111设置在受电磁执行器120的作用而 上下倾翻的倾翻板115、 115的倾斜顶端之间,所以当倾翻板115、 115朝上位移时,驱动轮111则进入驱动齿轮110和驱动器支承台 130之间。这样,驱动轮111的两个斜面lllb、 lllb则分别按压在 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上。
这样,让驱动轮lll的周缘嵌入设置在驱动器支承台130上且相 对于钉入方向左右成一对的传递面130a、 130a之间,让共同形成"V" 字形的斜面lllb、 lllb分别按压在传递面130a、 130a上,由此可 获得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等价摩擦系数M (e),从而可在 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的情况下高效地传递驱动轮111的旋转动力, 获得对驱动器支承台130的较大的驱动力T,进而可获得较大的撞击 力。
如上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IOO具有将驱动轮111按压到驱 动器支承台130上的机构,此外,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100还具 有将驱动器支承台130按压到驱动轮111上的机构。因此,第三实 施方式的钉枪IOO具有使驱动器支承台130的"V"字形槽(传递面 130a、 130a)和驱动轮111的传递部(斜面lllb、 lllb)相互按压 的结构。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与驱动轮111所在侧相反的一侧(导向辊 132侧)的侧面上,设置有一对按压辊150、 150。该按压辊150、 150 由安装在机身壳103上的按压托座151支承。按压托座151由机身 壳103支承为如下状态其上部可经由固定支承轴154沿接近或远 离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方向(图14中的左右方向,图17中的与纸 面垂直的方向)倾翻。该按压托座151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支 承轴154平行的倾翻支承轴153。两个按压杆156、 156经由该倾翻 支承轴153设置在该按压托座151上,并可相对于该按压托座151 上下(图17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倾翻。所述按压辊150、 150 经由按压支承轴15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按压杆156、 156的倾 翻顶端。该按压杆156、 156受到拉伸弹簧157沿朝下倾翻的方向施 加的作用力,该拉伸弹簧157设置在按压杆156、 156和机身壳103 之间。由于两个按压杆156、 156的顶端由所述按压支承轴152连接 在一起,所以该两个按压杆156、 156可以一起上下倾翻。
按压支承轴152的两端分别穿插在按压托座151上所设置的圆弧 状槽151a中。在按压支承轴152在该槽151a内可移动的范围内, 按压杆156、 156以倾翻支承轴153为中心上下倾翻。
如图14所示,在固定支承轴154和倾翻支承轴153之间设置有 板簧155。该板簧155的中央设置有操作销158。该操作销158穿插 在按压托座151中央所设置的槽形孔151b内。如图所示,该槽形孔 151b在与4丁入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较长。
#:作销158固定在两个倾翻杆160、 160的倾翻顶端之间,该两 个倾翻杆160、 160可经由活动支承轴112上下倾翻,所述活动支承 轴112用于支承所述驱动轮111,且所述驱动轮111可旋转。如图 14所示,该操作销158位于板簧155的左侧(以板簧155为参照点, 与驱动器支承台130所在位置相反的一侧)。倾翻支承轴153和固 定支承轴154位于板簧155的右侧(驱动器支承台130侧)。由此, 板簧155的两端与倾翻支承轴153和固定支承轴154卡合,而板簧 155的中央被操作销158朝其弯曲方向按压。这样,通过将板簧155安装成弯曲状态,板簧155则总是对操作 销158施加沿使其远离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方向(图14中的左方) 的作用力,从而对两个倾翻杆160、 160施加^f吏其朝图14中的左方 位移的作用力,这样,则总是对驱动轮111施加沿使其进入驱动器 支承台130和驱动齿轮IIO之间的方向(图4中的上方)的作用力。 通过该板簧155的作用力,使驱动轮111的两个斜面lllb、 lllb分 别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 130a上,从而将驱动轮 111的旋转动力传递给驱动器支承台130。
此外,通过该板簧155的作用力,总是对按压托座151施加使其 接近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方向(图14中的右方)的作用力。因此, 对按压辊150、 150施加使其总是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 130e上的方向(图14中的右侧)的作用力。
在驱动器支承台130下部的一定范围内,对应于所述两个按压辊 150、 150形成有退让部130b、 130b,该退让部130b、 130b是通过 将驱动器支承台130背面的下部两侧设置得比其中央低而形成的。 按压辊150、 150不会按压在该退让部130b、 130b上。如图17所示, 所述导向辊132抵接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的中央,该 位置位于该按压面130e上偏离两个退让部130b、 130b的位置。从 而,即使两个按压辊150、 150按压在退让部130b、 130b上,该导 向辊132也总是抵接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上,沿上下 方向对该驱动器支承台130导向。
驱动器支承台130上部的一定范围内,设置有不会被按压辊150、 150按压的避让部130c。该上部的避让部130c设置在驱动器支承台 130上部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图14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
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100,当使连杆26相对于 驱动器导向部分140向上移动,从而使驱动器导向部分140的顶端 接近祠:4丁入材^十W时,打开限位开关27,起动电动才几IOI。当电动 机101朝钉入方向起动时,从动皮带轮104则经由传动带105旋转, 从而驱动齿轮110沿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与从动皮带轮104同步旋转。通过驱动齿轮110的旋转,驱动轮lll则沿图13中的逆时针方 向旋转。在起动电动机101后,当扳动开关杆4时,电磁执行器120 使其输出轴120a朝收缩方向(按压方向)移动。这样,倾翻板115 则沿图13中的顺时针方向倾翻,驱动轮111的斜面lllb、 lllb分 别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上。在该按压状态下,会 在斜面lllb、 lllb和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之间产生 摩擦,使该驱动器支承台130朝钉入方向移动,从而驱动器131撞 击钉子n,将该钉子n从驱动器导向部分140的顶端射出。
图13和图14表示驱动器支承台130未朝钉入方向移动的待机状 态。该待机状态下,按压辊150、 150位于驱动器支承台130的退让 部130b、 130b内但未按压该退让部130b、 130b。因此,如上所述, 通过电磁执行器120的作用,使驱动轮111朝钉入侧(图13和图14 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且将该驱动4仑111的两个斜面lllb、 lllb 分别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上,从而该驱动器支承 台130开始朝钉入方向移动,在该移动的初始阶段,两个按压辊150、 150悬空位于退让部130b、 130b内,从而驱动器支承台130只通过 由驱动轮111和导向辊132的夹持而产生的夹持力(较小的驱动力 T),开始朝4丁入方向向下移动。
当驱动器支承台130从所述待机状态开始向下移动时,如图15 所示,在驱动器支承台130已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的阶段,两个按压 辊150、 150离开退让部130b、 130b,并分别与该驱动器支承台130 的按压面130e相抵接。两个按压辊150、 150在板簧155的作用力 下被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上。这样,将驱动器支 承台130按压在驱动轮111侧,在驱动轮111的反作用力下,按压 托座151以固定支承轴154为中心稍微朝远离驱动器支承台130的 方向倾翻,从而,操作销158也沿相同的方向位移,或者通过对该 操作销158施加沿相同的方向位移的外力,由此通过较大的力使驱 动轮111进入驱动器支承台130和驱动齿轮110之间。这样,通过 较大的力将驱动轮111的斜面lllb、 lllb按压在传递面130a、 130a上,进而增大驱动器支承台130的驱动力T。
在从图15所示的状态到图16所示的状态期间,通过电磁执行器 120的驱动力和板簧155的作用力,使驱动轮111有力地进入驱动器 支承台130和驱动齿轮110之间,这样,驱动器支承台130在较大 的驱动力T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将钉子n钉入待钉入材料W。
在驱动器131对钉子n的钉入(撞击)作业结束后,驱动器支承 台130到达下止点,此时,两个按压辊150、 150到达驱动器支承台 130上部的退让部130c,解除对该按压辊150、 150对驱动器支承台 130的按压状态。通常情况下,将该阶段电磁执行器120的通电时间 设定为0.07秒(也可设定为0.02秒),从而电磁执行器120自动断 电,该电磁执行器120的输出轴120a在压缩弹簧120b的作用下返 回伸出侧,从而可撤消作用在倾翻板115、 115上的使驱动轮111朝 进入方向位移的外力。
这样,通过解除压缩弹簧155施加在驱动轮111上的使其进入驱 动器支承台130和驱动齿轮110之间的方向的作用力和电磁执行器 120的收缩力,可解除驱动轮111有力进入驱动器支承台130和驱动 齿轮110之间的状态,这样,解除驱动轮111的斜面lllb、 lllb对 传递面130a、 130a的有力按压状态,从而解除对驱动器支承台130 的驱动力T的传递。
当解除对驱动器支承台130的驱动力T的传递时,与所述第一、 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该驱动器支承台130则在复位橡胶70、 70的作 用力和巻轮60、 60的巻绕作用力下,返回上方的待机位置。当驱动 器支承台130向上移动使其上端与止挡件71相抵接时,该驱动器支 承台130则返回到了待机位置。
在连^干26相对于驱动器导向部分140向上移动而起动了电动^L IOI的状态下,驱动器支承台130通过复位橡胶70、 70返回上止点 位置(待机位置),在该返回过程中,按压辊150、 150会再次按压 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上,从而驱动器支承台130可能 会在驱动轮111的旋转作用下再次向下运动,实施所谓的"二次钉入",但本实施方式中,能切实地防止该"二次钉入"。即,在驱
动器支承台130上部的退让部130c下部设置有用于解除按压的导向 面130d。
采用该导向面130d,在驱动器支承台130刚从下止点位置开始 上升后,两个4安压辊150、 150就与该导向面130d才妻触,通过在该 接触状态下使驱动器支承台130上升,按压杆156克服拉伸弹簧157 的作用力以倾翻支^^轴153为中心沿图示的逆时针方向倾翻。
对两个按压辊150、 150进行支承的按压支承轴152穿插在槽 151a中,该槽151a形成圓弧状,该圓弧朝远离驱动器支承台130的 按压面130e的方向延伸,这样,通过按压杆156沿图示的逆时针方 向倾翻,两个4安压辊150、 150沿槽151a位移,由此两个4要压辊150、 150朝远离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方向位移。图16中双点划线表示了 该状态。
这样,因为两个按压辊150、 150朝远离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 压面130e的方向位移,所以可避免驱动器支承台130再次受辊150、 150的按压。这样可切实地防止所谓的"二次钉入"。
当驱动器支承台130返回上止点位置时,两个按压辊150、 150 则分别到达退让部130b,从而按压杆156在拉伸弹簧157的作用下 再次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倾翻,这样,两个4姿压辊150、 150返回图 14所示的初始位置。
即使采用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100,驱动轮111的斜 面lllb、 lllb( "V"字形的传递部111D)也会在较大的按压力作 用下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 130a( "V"字形的传 递槽130M)上,这样可获得较大的等价摩擦系数,从而可通过较大 的驱动力T使驱动器支承台130连同驱动器131朝钉入方向移动, 从而可获得较大的撞击力。由此,该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100也与 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的情况下就可 获得较大的驱动力T。
采用第三实施方式的钉枪100,在驱动器支承台130向下运动的初始阶萃殳,两个按压辊150、 150分别位于退让部130b内,且该4安 压辊150、 150未按压驱动器支承台130,因此,驱动器支承台130 在较小的驱动力T的作用下开始向下移动,这样可确保钉枪100的 顺畅工作状态。相反,在驱动器131撞击钉子n的阶段(钉子n的 钉入阶段),两个按压辊150、 150从退让部130b离开,并被按压 在该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上,从而驱动轮111的斜面 lllb、 lllb在较大的力的作用下被按压在该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 递面130a、 130a上,由此可获得较大的驱动力T。
此外,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背面上端也设置有退让部130c。 采用该退让部130c,在钉子n的钉入作业结束而驱动器支承台130 到达下止点的阶段,两个按压辊150、 150分别位于该退让部130c 内,且未按压驱动器支承台130。此时也大致解除了驱动轮111进入 由传递面130a、 130a形成的"V"字形槽内的进入状态。因此,可 在驱动器支承台130返回待机位置的阶段,由复位橡胶70、 70和巻 轮60、 60顺畅地进行该驱动器支承台130的返回动作。
采用第三实施方式的4丁枪100,通过驱动4仑111的从动齿轮llla 与驱动齿轮110啮合,该驱动轮111与驱动齿轮IIO之间不会出现 旋转方向的打滑,从而能使该驱动轮111更切实地进入驱动齿轮110 和驱动器支承台130之间,进而能使驱动轮111的周缘有力地进入 由传递面130a、 130a形成的"V"字形槽内,获得较大的驱动力T。
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也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三实施方 式中例示的是通过驱动齿轮110与驱动轮111的从动齿轮llla啮合 来传递旋转动力的结构,但也可以是通过驱动齿轮110与驱动轮111 从动齿轮111 a的摩擦来传递旋转动力的结构。
此外,也可省略^人动皮带轮104和驱动齿4合110,将传动带105 直接挂在驱动轮111上来传递旋转动力。采用这种结构,也可通过 电磁执行器120的动作让倾翻板115、115倾翻,从而使该驱动轮111 的周皇彖进入驱动器支承台130的传递面130a、 130a之间。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结构是,将两个按压辊150、 150按压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的两侧上,并让导向辊132在中间转动。相反,也可让两个导向辊在驱动器支承台130的按压面130e的两侧转动,而将一个按压辊按压在中间并转动。采用这种结构时,可将退让部设置在驱动器支承台的按压面的宽度方向中央。如上例示了电池式钉枪,但也可采用以交流电作为电源的钉枪。此外,如上例示了钉钉子n的钉枪,但也可适用于敲平头钉的器具等其他钉枪。
权利要求
1.一种钉枪,包括一对驱动轮,其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并朝互为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器支承台,其传递部被夹持在该一对驱动轮之间,其通过该驱动轮的旋转动力朝钉入方向移动;驱动器,其设置在该驱动器支承台上,并撞击待钉入部件,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部的剖面呈“V”字形,该传递部具有与所述驱动轮相抵接的传递面,所述驱动器支承台可被按压部件朝使所述传递部进入所述两个驱动轮之间的方向按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驱动轮 被支承为可围绕与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面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 的状态,所述 一 对驱动轮的与该旋转轴线平行的外周面与所述驱动 器支承台的传递面相抵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驱动轮 被支承为可围绕相互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的状态,所述 一 对驱动轮 的外周面设置成相对于该旋转轴线倾斜的圆锥面,该外周面与所述 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面相抵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枪具有一 个电动才几,并以此作为所述驱动源,通过该一个电动才几来使所述一 对驱动轮旋转。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 一条传动带挂在 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所述一对驱动轮以相同的转速朝互为 相反的方向同时旋转,其中,所述驱动皮带轮安装在所述电动机的 输出轴上,所述从动皮带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驱动轮上。
6. —种4丁枪,包括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旋转的驱动轮; 通过该驱动轮的旋转动力朝钉入方向移动的驱动器支承台;设置在 该驱动器支承台上并撞击待钉入部件的驱动器,在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后方设置有巻轮,该巻轮被弹簧朝巻绕方 向施加作用力,复位橡胶以可巻绕在该巻轮上的方式使其 一 端与巻轮相连接,该复位橡胶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相连接,通过 该复位橡胶的弹力和所述巻轮的巻绕力使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朝钉入 方向的反方向复^f立。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左右 成一对地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移动方向而言的左右两 侧,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部夹持在该一对驱动轮之间,通过该 一对驱动轮的旋转动力使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朝钉入方向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驱 动器支承台的移动方向而言的左右两侧,成对地设置有所述巻轮和 所述复位橡胶,其中 一 个复位橡胶的所述另 一端与所述驱动器支承 台的 一 个侧面相连接,另 一 个复位橡胶的所述另 一 端与所述驱动器 支承台的另 一个侧面相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器支 承台上设置有卡合孔,在所述复位橡胶的所述另一端上设置有不能 穿过该卡合孔的球形卡合部,该卡合部以不能朝复位方向通过所述 卡合孔的方式与之相卡合,以此将该复位橡胶与所述驱动器支承台 连接在一起。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巻轮呈沿旋 转轴线方向分成两部分的构造,所述复位橡胶的所述一端夹持在所 述巻轮的两个分割面之间,以及将该复位橡胶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巻 轮连接在一起。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橡胶具 有弹性并呈绳状。
12.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巻轮由设置 在机身壳上的巻轴支承,该巻轴可以其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机身壳旋 转,盘簧对该巻轴朝巻绕方向施加作用力,以此对所述巻轮朝巻绕 复位橡胶的巻绕方向施加作用力。
13. —种钉枪,包括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旋转的驱动轮; 通过该驱动轮的旋转动力朝钉入方向移动的驱动器支承台;设置在该驱动器支承台上并撞击待钉入部件的驱动器;以及按压部件,其 将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按压在所述驱动轮上,以此将所述驱动轮的旋 转动力传递给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所述按压部件通过以电磁执行器作为驱动源的肘节机构而按压 在所述驱动器支承台上。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左 右成一对地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移动方向而言的两 侧,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部夹持在该一对驱动轮之间,通过该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支 承台具有剖面呈"V"字形的传递部,该传递部进入所述一对驱动轮 之间,从而将该一对驱动轮的旋转动力传递给所述传递部,所述按 压部件对该进入状态进行保持。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电磁执 行器通电,则通过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按压在所述驱 动轮上,若所述电磁执行器断电,则解除所述按压部件对所述驱动 器支承台的按压状态。
17. —种钉4仓,包括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进行旋转的驱动轮; 通过该驱动轮的旋转动力朝钉入方向移动的驱动器支承台;设置在 该驱动器支承台上并撞击待钉入部件的驱动器,所述驱动轮具有遍及其整个圆周的传递部,该传递部由一对斜面 形成"V"字形剖面,所述驱动器支承台具有传递槽,该传递槽具有 一对剖面呈"V"字形的传递面,所述驱动轮的传递部位于该传递槽 内,以此将所述一对斜面分别按压在该传递槽的传递面上,通过所 述驱动轮的旋转动力使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朝钉入方向移动。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驱 动轮朝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移动,使所述驱动轮的传递部进入所述传 递槽内。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具有与之成一体的从动齿轮,通过所述电动机使与该从动齿轮啮合的 驱动齿轮旋转,使该驱动轮沿使所述驱动器支承台朝钉入方向移动 的方向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钉枪,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可与所 述驱动齿4仑同轴倾翻的倾翻才反,该倾翻4反的倾翻顶端对所述所述驱 动轮进行支承,且所述驱动轮相对于该倾翻板的倾翻顶端可旋转, 通过电磁执行器的动作使该倾翻板倾翻,以及使所述驱动轮台的传 递部进入所述驱动器支承台的传递槽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钉枪。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如下一种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的钉枪,即,为了让驱动轮的旋转动力高效地传递给驱动器支承台而获得较大的撞击力,让剖面呈“V”字形的突条分别与多个“V”字形槽啮合,从而增大接触面积。但该技术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所以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不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但能获得较大撞击力的钉枪。在驱动器支承台(20)上设置剖面呈“V”字形的传递部(20b),通过按压部件(41)按压该驱动器支承台(20),使该传递部(20b)进入左右成一对的驱动轮(30、30)之间,由此增大摩擦力,获得驱动器支承台(20)的较大撞击力。
文档编号B25C1/06GK101528422SQ20078003977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1日
发明者小田次郎, 平林伸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