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959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揭示一种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尤指透孔能够供使用者观察起子接 杆且使用者能够经由透孔而取用起子接杆的工具盒。
背景技术
请参照美国专利号第6,243,902号的《Tool handle combination》专利案,其 为一种工具握柄组合,此工具握柄组合于握柄本体(handle body)前端装设一个驱动杆 (driving stem),握柄本体具有一个基座(base),于基座上方盖设有一个盖体(cover)。基 座与盖体内的空间可以用来容纳起子头(bit)或套筒(socket)甚至其它工具(tool)。于携带方面,这样的工具握柄组合存在有不易于随身携带的缺失,因为驱动杆是 设于握柄本体上而且不可分离,因此导致整个工具握柄组合的长度无法缩短,而且握柄本 体的基座与盖体之间所容纳的物品也导致握柄本体的宽度与高度近乎相等,使得握柄本体 大体上呈方柱状而无法有效的缩减宽度或高度。因此,这样的工具握柄组合无法成为随身 携带型产品。于使用方面,使用者的手施于握柄本体的力可以归纳为三种力量,第一种是沿着 驱动杆轴线延伸的力,主要是让起子头衔接于螺丝等工作物的力量。第二种是以驱动杆的 轴线作旋转中心的旋转力量,如顺时针转动的力。第三种类似于第二种,如逆时针转动的 力。由于握柄本体的宽度与高度近乎相等,因此提供给使用者的施力半径就相当小,故是一 种费力的设计。再者,由于盖体是可以被使用者反复开启的零件,故于施力时,盖体无法有效的传 递使用者的施力,且当使用者欲施以大扭力时,盖体很容易相对于基座产生滑动或变型的 问题,也就是说基座与盖体之间会发生力量传递的动能耗损,如此,使用上会让使用者倍感 困难,形成操作上的不便,更甚者还可能会因使用者施力过大而发生操作时握柄本体损坏 的问题。后来有人作出如美国专利号第6,405,865号的《Tool box with bitsreceived therein))专利案,其为一种容纳有起子头的工具盒,此工具盒主要包括有一个本体(body) 及一个能够套在本体外的壳体(cap),本体具有一个结合槽(engaging recess),结合槽可 以选择性的插接长接杆(Iongbit)或起子头(bit),本体两侧则设有多数通道(passages) 供收纳未使用的起子头或长接杆。于携带方面,由于长接杆可以从结合槽取下,故工具盒整体长度将不包括长接杆 的长度,而本体的通道是以垂直于结合槽的方式贯穿本体的两侧,然后于本体外再盖上壳 体,使得工具盒整体的宽度往本体两侧方向延伸,让工具盒整体的高度减少,如此让工具盒 趋向于口袋型或名片型工具盒。但是,就使用方面来看,要取用长接杆时,使用者必须进行一道将壳体自本体拆下 的动作,无形之间造成使用者取用长接杆时的麻烦,无法达到短时间取用长接杆的效果。对 于一个随身携带工具盒的工程人员来说,每一天或每一次要进行施工作业时就要进行前述动作,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已,更严重的是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负面印象加深,造成产品市场 评价不良,影响产品的销售成绩。而且,壳体是可以被使用者反复开启的零件,故于施力时,壳体无法有效的传递使用者的施力,且当使用者欲施以大扭力时,壳体很容易相对于本体产生滑动或变型的问题, 也就是说本体与壳体之间会发生力量传递的动能耗损,如此,使用上会让使用者倍感困难, 形成操作上的不便,更甚者还可能会因使用者施力过大而发生操作时本体损坏的问题。再者,由于结合槽设在本体中心处,故使得此种工具盒无法在墙角等狭小空间处 使用,形成使用上的一大缺憾。之后有人作出如美国专利号第7,032,483号的《Toolbox screwdriver))专利案, 其为一种起子型工具盒,此工具盒包括有一个基座(base)、一个枢接于基座一侧的第一托 架(first bracket)及一个枢接于基座另一侧的第二托架(second bracket)。第一托架 上可收纳有多数个起子头(screwdriver head),第二托架则设有一个插孔(receptacle hole)供插接一个起子接杆(screwdriver rod)。于携带方面,由于起子接杆可以收纳于第二托架内,故工具盒整体长度将不包括 起子接杆的长度,而工具盒整体的宽度往基座两侧方向延伸,让工具盒整体的高度减少,如 此让工具盒趋向于口袋型或名片型工具盒。但是,就使用方面来看,要取用起子接杆时,使用者必须进行一道将第二托架自基 座掀开的动作,无形之间造成使用者取用起子接杆时的麻烦,无法达到短时间取用起子接 杆的效果。对于一个随身携带工具盒的工程人员来说,每一天或每一次要进行施工作业时 就要进行前述动作,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已,更严重的是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负面印象加深, 造成产品市场评价不良,影响产品的销售成绩。而且,不论是第一托架还是第二托架,两者都是可以被使用者反复开启的零件,故 于施力时,第一托架或第二托架无法有效的传递使用者的施力,且当使用者欲施以大扭力 时,第一托架或第二托架很容易相对于基座产生滑动或变型的问题,也就是说基座与两个 托架之间会发生力量传递的动能耗损,如此,使用上会让使用者倍感困难,形成操作上的不 便,更甚者还可能会因使用者施力过大而发生操作时基座损坏的问题。再者,虽然第一托架的插孔设在邻近于基座的一侧,使得工具盒进行旋转作业时, 能够在墙角等狭小空间处使用,但是使用上却不甚方便,因为必须反复的使起子头与螺丝 分离、接触才能顺利达成转动螺丝的效果,如此形成使用上的一大缺憾。除此之外,以垂直于插孔的轴线的平面来看基座,插孔与基座的周缘皆具有不同 的距离,特别是插孔与基座的四个边的距离皆不相同,故工具盒仅能受限制的在特定空间 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透孔的工具盒,通过透孔能够供 使用者观察起子接杆且使用者能够经由透孔而取用起子接杆。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包括一个本体,该本体于一端形成一个前端部,该 本体相反于前端部的一端形成一个受力部,该前端部与该受力部沿着一个第一方向而彼此 间隔分离,该本体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一侧边与一个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沿着一个第二方向而彼此间隔分离,该本体还包括有连接于前端部与受力部之间的两个壁部,所述两个壁部沿着一个第三方向而彼此间隔分离,所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 方向三者彼此垂直,该本体的前端部设有一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驱动槽,该驱动槽具有 一个工作轴,该受力部开设有一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供插置起子接杆的插槽,该本体的 插槽沿着工作轴延伸而与该驱动槽相连通,该本体设有一个观察位于该插槽内的起子接杆 的第一透孔,所述的第一透孔沿着第三方向延伸且连通于该插槽及所述两个壁部其中之 一,使用者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该第一透孔将起子接杆自该插槽内取出,所述两个壁部之 间形成一个置物空间,该置物空间设有一个开口 ;一个置放架,该置放架经由该置物空间的开口而装设于置物空间,该置放架能够 置放数个起子头。该插槽具有一个第一阶段与一个第二阶段,该第一阶段与受力部相连而呈开放 状,该第二阶段与驱动槽相连,且该第二阶段的内径小于该第一阶段的内径,该第一阶段能 够容纳起子接杆的大径部分,而该第二阶段能够容纳并固定起子接杆的小径部分,该本体 的第一侧边相对于该插槽的第一阶段形成有一个第一包围部,该第一包围部能够供起子接 杆的小径部分穿过而包围在起子接杆的大径部分,该第一侧边相对于该插槽的第二阶段形 成有一个第二包围部,该第二包围部能够包围在起子接杆的小径部分,该第一侧边相对于 该第一透孔处形成有一个能够增加该第一包围部的结构强度的脊梁部,该脊梁部的两端分 别一体成型的连接于该第一包围部与该第二包围部。该本体沿第三方向于两壁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三距离,该本体的脊梁部 沿第三方向定义有一个脊梁宽度,所述的脊梁宽度小于第三距离。该本体还设有一个第二透孔,所述第一透孔与第二透孔分别连通于该插槽与所述 两壁部,该第一透孔与该第二透孔呈贯穿状。该本体沿第一方向在前端部与受力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一距离,该本体 沿第二方向在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二距离,该本体的第三距离 小于第二距离,该本体的第二距离小于第一距离,该本体呈现矩形体的外形,该驱动槽的工 作轴位于一个垂直于该本体第三方向的中间平面上,所述的中间平面将第三距离对称的剖 成两半,该驱动槽的工作轴位于该第三距离的中间位置上,该本体的第二方向以工作轴为 轴心而定义出一个第一半径与一个第二半径,该第一半径为本体第一侧边与工作轴于第二 方向的距离,该第二半径为本体第二侧边与工作轴于第二方向的距离,该第一半径加上该 第二半径等于第二距离,而且该第二半径大于第一半径,该第一半径小于第三距离的一半。该置放架具有一个朝向该本体置物空间内部的置放部及一个相反于该置物空间 的外侧部,该外侧部活动地封闭该置物空间的开口,该置放架的置放部凹设有数个置放起 子头的夹固槽,所述纵向设置的数个夹固槽沿着该本体第一方向形成单排排列,该本体的 置物空间仅具容纳单排起子头的空间。该置放架于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扣合部,而该本体靠近第二侧边的前端部及受力部 分别设有一个扣槽,该置放架的扣合部能够扣接于该本体的扣槽,使该置放架收合于该本 体的置物空间后不会任意脱离本体。该置放架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枢轴,而该本体的两壁部相对于枢轴处则分别开设 有一个枢孔,该枢轴枢设于枢孔,借此该置放架能够相对于该本体枢摆,该置放架靠近该本体受力部的一端设有一个扣合部,而该本体相对于该扣合部的位置则设有一个扣槽,该置放架的扣合部能够扣接于该本体的扣槽,使该置放架收合于该本体的置物空间后不会任意 脱离本体。两壁部的外表面邻近该插槽的第一透孔处设有数个沿着该第一方向等间距排列 且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的增加该壁部摩擦力的四边形凹槽,该本体第一侧边的外表面于该 前端部与该第一透孔之间设有数个沿着该第一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沿着该第二方向及该第 三方向延伸的增加该第一侧边摩擦力的长槽。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于本体设有一个第一透孔,所述的第一透孔沿 着第三方向延伸且连通于该插槽及所述两个壁部其中之一,所述的第一透孔能够供使用者 观看位于插槽内的起子接杆,可以让使用者很明确的知道起子接杆是否存在本体中,避免 了传统工具盒必须在掀盖后或卸除外壳后才能得知起子接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且使用者 也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第一透孔而接触位于插槽内的起子接杆,达到将起子接杆自插槽内 取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还可以所述第一侧边相对于第一透孔处形成有一 个脊梁部,脊梁部的脊梁宽度小于本体的第三距离,故能够让使用者的手指由本体的第一 侧边经过第一透孔而伸入插槽内,达到更加顺畅且无阻碍的取用起子接杆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也可以使第一透孔与第二透孔呈贯穿状,如此能 够让使用者的两个手指头同时接触在起子接杆的外表面,达到快速且简易的将起子接杆自 插槽内取出的效果,有效的节省取用时间,并省去不必要的繁琐步骤或动作。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还可以在本体的第二方向以工作轴为轴心而定义 出一个第一半径与一个第二半径,由于第二半径大于第一半径,故有效的增加了工具盒旋 转时的力臂,可以达到最佳的省力扳转效果。而且因为第一半径小于第三距离,故工具盒于 旋转时就可以在墙角等狭窄空间内使用。最佳的,第一半径小于第三距离的一半,如此工具 盒就可以在墙角等狭窄空间内进行大角度扳转作业。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由于设有一个第一透孔,所述的第一透孔能够供 使用者观看位于插槽内的起子接杆,可以让使用者很明确的知道起子接杆是否存在本体 中,而且使用者也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第一透孔而将起子接杆自插槽内取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外观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沿图3中4-4线所取的剖面 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沿图3中5-5线所取的剖面 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0043]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第二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工具盒 20本体21前端部211驱动槽 212挡部22受力部221插槽 222第一阶段 223第二阶段23第一侧边231第一包围部232第二包围部233脊梁部 234长槽24第二侧边25壁部251置物空间 252开口253扣槽 254枢孔255凹槽261第一透孔262第二透孔 30棘动机构31主体 32棘轮33换向装置40置放架 41置放部42外侧部43夹固槽 44枢轴 45扣合部80起子接杆81大径部分82小径部分83起子头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0工作轴 Dl第一距离D2第二距离D3第三距离T脊梁宽度Rl第一半径R2第二半径P中间平面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的第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 工具盒10包括有一个本体20与一个置放架40。本体20大致上呈矩形体而于一端形成一个前端部21,本体20相反于前端部21的 一端形成一个受力部22,前端部21与受力部22沿着一个第一方向X而彼此间隔分离。本体20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一侧边23与一个第二侧边24,第一侧边23及第二 侧边24位于前端部21与受力部22之间,且第一侧边23与第二侧边24沿着一个第二方向 Y而彼此间隔分离。本体20还包括有连接于前端部21与受力部22之间的两个壁部25,所述两个壁部 25沿着一个第三方向Z而彼此间隔分离。所述的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彼此垂直,所述的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 及第二方向Y。也就是说,所述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与第三方向Z三者彼此垂直而构 成三维方向。 本体20的前端部21设有一个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的驱动槽211,驱动槽211具有 一个工作轴0,所述的工作轴0与第一方向X平行,驱动槽211的截面为非圆形状,用以带动 起子接杆80转动。于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槽211设为六边形孔状,以衔接具有六边形棒状的 起子接杆80。[0072]本体20的受力部22可承受使用者的手掌掌心及虎口的施力,让作业过程中能够 将螺丝等紧固件有效的抵压于待锁紧物上。受力部22开设有一个沿着本体20第一方向χ 延伸的阶级状插槽221,插槽221供插置起子接杆80,本体20的插槽221沿着工作轴0延 伸而与驱动槽211相连通。驱动槽211与插槽221之间形成一个挡部212,挡部212能够挡 住起子接杆80的小径部分82。插槽221具有一个第一阶段222与一个第二阶段223,第一阶段222与受力部22 相连而呈开放状,第二阶段223与驱动槽211相连,且第二阶段223的内径小于第一阶段 222的内径,使第一阶段222能够容纳起子接杆80的大径部分81,而第二阶段223能够容 纳并固定起子接杆80的小径部分82。本体20设有一个第一透孔261,所述的第一透孔261沿着第三方向Z延伸且连通 于该插槽221及所述两个壁部25其中之一,所述的第一透孔261能够供使用者观看位于插 槽221内的起子接杆80,而且使用者也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第一透孔261而接触位于插槽 221内的起子接杆80,达到将起子接杆80自插槽221内取出的效果。本实施例中,本体20 还设有一个第二透孔262,所述第一透孔261与第二透孔262分别连通于该插槽221与所述 两壁部25,使第一透孔261与第二透孔262呈贯穿状,如此能够让使用者的两个手指头同时 接触在起子接杆80的外表面。本体20的第一侧边23呈圆弧形外表面,而且第一侧边23相对于插槽221的第一 阶段222形成有一个第一包围部231,第一包围部231能够供起子接杆80的小径部分82穿 过而包围在起子接杆80的大径部分81。第一侧边23相对于插槽221的第二阶段223形成 有一个第二包围部232,第二包围部232能够包围在起子接杆80的小径部分82。而第一侧 边23相对于第一透孔261处形成有一个脊梁部233,脊梁部233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的连 接于第一包围部231与第二包围部232,脊梁部233能够增加第一包围部231的结构强度, 避免第一包围部231受到经常性碰撞而损坏,而且脊梁部233还能够保护插置于插槽221 内的起子接杆80,防止起子接杆80与异物接触后任意脱出插槽221的问题发生。本体20的壁部25连接于前端部21与受力部22之间,故可以有效的提高本体20 的结构强度,而且所述两个壁部25之间形成一个置物空间251,置物空间251于第二侧边 24开设有一个开口 252。壁部25提供使用者的手指大面积接触的功能,让使用者所施的旋 转力量能够通过工具盒10而有效的完全传递给紧固件。而且所述两个壁部25彼此对称故 可以适用于善用右手或善用左手的使用者,不会有方向的限制,因而提高了产品的适应能 力。置放架40经由本体20的开口 252而装设于置物空间251,以提供使用者由本体 20的第二侧边24取出置放架40,而且置放架40能够封闭本体20的置物空间251。置放 架40具有一个朝向本体20置物空间251内部的置放部41及一个相反于置物空间251的 外侧部42,外侧部42用以封闭置物空间251的开口 252。置放架40的置放部41凹设有数 个夹固槽43,以供置放数个起子头83。所述数个夹固槽43沿着本体20第一方向X形成单 一排的纵向排列,如此使得本体20的置物空间251仅需具备容纳单一排起子头83的空间, 进而让本体20第三方向Z的第三距离D3有效减少,达到使工具盒10易于携带的效果。 置放架40于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扣合部45,而本体20靠近第二侧边24的前端部 21及受力部22分别设有一个扣槽253,置放架40的扣合部45能够扣接于本体20的扣槽253,使置放架40收合于本体20的置物空间251后不致于任意脱离本体20。本体20沿第一方向X于前端部21与受力部22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一距离Dl,本体20沿第二方向Y于第一侧边23与第二侧边24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二距 离D2,本体20沿第三方向Z于两壁部25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三距离D3,本体20的 第三距离D3小于第二距离D2,本体20的第二距离D2小于第一距离Dl,如此使本体20呈 现矩形体的外形。本体20的脊梁部233沿第三方向Z定义有一个脊梁宽度T,所述的脊梁宽度T小 于第三距离D3,如此让使用者的手指由第一侧边23经过第一透孔261伸入插槽221内时能 够更加顺畅且无阻碍的取用起子接杆80。本体20的第二方向Y以工作轴0为轴心而定义出一个第一半径Rl与一个第二半 径R2,第一半径Rl为本体20第一侧边23与工作轴0于第二方向Y的距离,第二半径R2为 本体20第二侧边24与工作轴0于第二方向Y的距离。第一半径Rl加上第二半径R2等于 第二距离D2,而且第二半径R2大于第一半径Rl,又第一半径Rl小于第三距离D3。由于第二半径R2大于第一半径R1,故有效的增加了工具盒10旋转时的力臂,可以 达到最佳的省力扳转效果。而且因为第一半径Rl小于第三距离D3,故工具盒10于旋转时 就可以在墙角等狭窄空间内使用。最佳者,第一半径Rl小于第三距离D3的一半,如此工具 盒10就可以在墙角等狭窄空间内进行大角度扳转作业。如此也可以说,驱动槽211位于本体20靠近前端部21及靠近第一侧边23的四分 之一角落处,本体20的四分之一角落指的是本体20第一距离Dl中靠近前端部21的这一半 与第二距离D2中靠近第一侧边23的这一半所重叠的四分之一区域。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工 具盒10达到最小的体积并产生最大的省力扳转效果,而且还能够于墙角处进行扳转作业。驱动槽211的工作轴0位于一个垂直于本体20第三方向Z的中间平面P上,所述 的中间平面P将第三距离D3对称的剖成两半,也就是说,驱动槽211的工作轴0是位于第 三距离D3的中间位置上,使得所述两个壁部25能够平均分担工具盒10旋转时的力量。如 此,因所述的两个壁部25是彼此对称的保持在工作轴0两侧,故于工具盒10旋转时,任何 一个壁部25都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参照图6至图8,表示使用者取用起子接杆80的状态。所述的第一透孔261或第 二透孔262能够供使用者观看位于插槽221内的起子接杆80,可以让使用者很明确的知道 起子接杆80是否存在本体20中,避免了传统工具盒必须在掀盖后或卸除外壳后才能得知 起子接杆80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且,由于所述的脊梁宽度T小于第三距离D3,故能够让使用者的手指由本体20 的第一侧边23经过第一透孔261或第二透孔262而伸入插槽221内,达到更加顺畅且无阻 碍的取用起子接杆80的效果。请同时参照图9,使用者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第一透孔261或第二透孔262而接触 位于插槽221内的起子接杆80,达到快速且简易的将起子接杆80自插槽221内取出的效 果,有效的节省取用时间,并省去不必要的繁琐步骤或动作。而且插槽221的第一透孔261 及第二透孔262呈贯穿状,如此能够让使用者的两个手指头同时接触在起子接杆80的外表面。参照图10,取下的起子接杆80能够插置于前端部21的驱动槽211,以供使用者进行扳转作业。所述两个壁部25彼此对称故可以适用于善用右手或善用左手的使用者,不会 有方向的限制,因而提高了产品的适应能力。参照图11至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透孔的工具盒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 第一个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本体20内还设有一个棘动机构30,以及本体20与置 放架40的结合方式不同。棘动机构30包括有一个主体31、一个可旋转的设于主体31内的中空状棘轮32及 一个用以控制棘轮32于主体31内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转动的换向装置33。 主体31结合于本体20的前端部21内,并使棘轮32的一端裸露于本体20的前端 部21。棘轮32枢设于主体31内,且所述的驱动槽211形成在棘轮32裸露于本体20前端 部21的一端,棘轮32以工作轴0为轴心转动。换向装置33设于主体31与棘轮32之间, 且换向装置33自本体20的壁部25裸露于外而能够供使用者操作。置放架40以枢摆方式结合于本体20的置物空间251,置放架40的两侧靠近本体 20前端部21的一端分别设有一个枢轴44,而本体20的两壁部25相对于枢轴44处则分别 开设有一个枢孔254,枢孔254供枢轴44枢设而使置放架40能够相对于本体20枢摆动作。 置放架40靠近本体20受力部22的一端设有一个扣合部45,而本体20受力部22相对于 扣合部45的位置则设有一个扣槽253,置放架40的扣合部45能够扣接于本体20的扣槽 253,使置放架40收合于本体20的置物空间251后不致于任意脱离本体20。所述两壁部25的外表面邻近插槽221的第一透孔261 (或第二透孔262)处设有 数个沿着第一方向χ等间距排列且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四边型凹槽255,所述数个凹槽 255增加使用者接触于壁部25时的摩擦力,而且还具有美观的效果。本体20第一侧边23的外表面于前端部21与第一透孔261 (或第二透孔262)之 间设有数个沿着第一方向X等间距排列且沿着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延伸的长槽234,所 述数个长槽234增加使用者手指接触于第一侧边23时的摩擦力,而且还具有美观的效果。
权利要求一种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本体,该本体于一端形成一个前端部,该本体相反于前端部的一端形成一个受力部,该前端部与该受力部沿着一个第一方向而彼此间隔分离,该本体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一侧边与一个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与该第二侧边沿着一个第二方向而彼此间隔分离,该本体还包括有连接于前端部与受力部之间的两个壁部,所述两个壁部沿着一个第三方向而彼此间隔分离,所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三者彼此垂直,该本体的前端部设有一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驱动槽,该驱动槽具有一个工作轴,该受力部开设有一个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供插置起子接杆的插槽,该本体的插槽沿着工作轴延伸而与该驱动槽相连通,该本体设有一个供使用者观察位于该插槽内的起子接杆的第一透孔,所述的第一透孔沿着第三方向延伸且连通于该插槽及所述两个壁部其中之一,使用者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该第一透孔将起子接杆自该插槽内取出,所述两个壁部之间形成一个置物空间,该置物空间设有一个开口;一个置放架,该置放架经由该置物空间的开口而装设于置物空间,该置放架能够置放数个起子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插槽具有一个第一阶段 与一个第二阶段,该第一阶段与受力部相连而呈开放状,该第二阶段与驱动槽相连,且该第 二阶段的内径小于该第一阶段的内径,该第一阶段能够容纳起子接杆的大径部分,而该第 二阶段能够容纳并固定起子接杆的小径部分,该本体的第一侧边相对于该插槽的第一阶段 形成有一个第一包围部,该第一包围部能够供起子接杆的小径部分穿过而包围在起子接杆 的大径部分,该第一侧边相对于该插槽的第二阶段形成有一个第二包围部,该第二包围部 能够包围在起子接杆的小径部分,该第一侧边相对于该第一透孔处形成有一个能够增加该 第一包围部的结构强度的脊梁部,该脊梁部的两端分别一体成型的连接于该第一包围部与 该第二包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沿第三方向于两壁 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三距离,该本体的脊梁部沿第三方向定义有一个脊梁宽度, 所述的脊梁宽度小于第三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设 有一个第二透孔,所述第一透孔与第二透孔分别连通于该插槽与所述两壁部,该第一透孔 与该第二透孔呈贯穿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沿第一方向在前端 部与受力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一距离,该本体沿第二方向在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 之间的最大距离定义一个第二距离,该本体的第三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该本体的第二距离 小于第一距离,该本体呈现矩形体的外形,该驱动槽的工作轴位于一个垂直于该本体第三 方向的中间平面上,所述的中间平面将第三距离对称的剖成两半,该驱动槽的工作轴位于 该第三距离的中间位置上,该本体的第二方向以工作轴为轴心而定义出一个第一半径与一 个第二半径,该第一半径为本体第一侧边与工作轴于第二方向的距离,该第二半径为本体 第二侧边与工作轴于第二方向的距离,该第一半径加上该第二半径等于第二距离,而且该 第二半径大于第一半径,该第一半径小于第三距离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置放架具有一个朝向该本体置物空间内部的置放部及一个相反于该置物空间的外侧部,该外侧部活动地封闭该 置物空间的开口,该置放架的置放部凹设有数个置放起子头的夹固槽,所述纵向设置的数 个夹固槽沿着该本体第一方向形成单排排列,该本体的置物空间仅具容纳单排起子头的空 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置放架于两端分别设有 一个扣合部,而该本体靠近第二侧边的前端部及受力部分别设有一个扣槽,该置放架的扣 合部能够扣接于该本体的扣槽,使该置放架收合于该本体的置物空间后不会任意脱离本 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该置放架的两侧分别设有 一个枢轴,而该本体的两壁部相对于枢轴处则分别开设有一个枢孔,该枢轴枢设于枢孔,借 此该置放架能够相对于该本体枢摆,该置放架靠近该本体受力部的一端设有一个扣合部, 而该本体相对于该扣合部的位置则设有一个扣槽,该置放架的扣合部能够扣接于该本体的 扣槽,使该置放架收合于该本体的置物空间后不会任意脱离本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壁部的外表面邻近 该插槽的第一透孔处设有数个沿着该第一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的增加 该壁部摩擦力的四边形凹槽,该本体第一侧边的外表面于该前端部与该第一透孔之间设有 数个沿着该第一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沿着该第二方向及该第三方向延伸的增加该第一侧边 摩擦力的长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特征在于本体内还设有一个棘动机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透孔的工具盒,其包括一本体与一置放架,本体设有一个第一透孔,所述的第一透孔沿着第三方向延伸且连通于该插槽及所述两个壁部其中之一,所述的第一透孔能够供使用者观看位于插槽内的起子接杆,而且使用者也能够以手指直接伸入第一透孔而接触位于插槽内的起子接杆,达到将起子接杆自插槽内取出的效果,而本体的第一侧边相对于第一透孔处形成有一个脊梁部,脊梁部的脊梁宽度小于本体的第三距离,故能够让使用者的手指由本体的第一侧边经过第一透孔而伸入插槽内,达到更加顺畅且无阻碍的取用起子接杆的效果。
文档编号B25H3/02GK201592428SQ200920174490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日
发明者胡厚飞 申请人:胡厚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