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370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作业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的粉尘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对混凝土之类的被加工材料,利用工具刀头进行锤击作业或者锤钻作业等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中,在进行加工作业时产生粉尘。因此,以往的作业工具中,有一种具备吸引加工作业时所产生的粉尘的吸尘装置的工具。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4-87304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尘装置,该吸尘装置在与工具刀头并行延伸的管子的前端设有粉尘吸引用的吸尘部,并且在使吸尘部与工具刀头一起抵接到被加工材料的状态进行加工作业,从而利用吸尘部吸引加工作业时所产生的粉尘,同时经由管子及工作机主体内的粉尘移送通道收集该粉尘的吸尘装置。然而,当在被加工材料的预定位置上例如进行开孔加工等的情况下,需要将工具刀头的前端位置定位于该开孔位置。为了有效地吸引粉尘,可以将吸尘部构成为覆盖工具刀头的前端。但是,利用吸尘部覆盖工具刀头的前端的结构中,很难用肉眼确认刀头前端位置。因此,在进行需要将刀头前端定位于加工部位的加工作业的情况下,例如为了确认刀头前端位置,而需要进行一边用一只手把持作业工具一边用另一只手使吸尘部向工具主体侧移动来使刀头前端露出这样的繁杂的操作。此外,需要用双手支撑的大型的作业工具,很难进行使刀头前端露出的操作。这样,以往的带吸尘装置的作业工具,加工作业时的操作性差,这一点还有待改进。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昭64-87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对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的吸尘装置的作业工具中,有助于提高操作性的技术。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优选形态,使用工具刀头来构成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作为本发明的“作业工具”,典型的为对混凝土之类的被加工材料,利用工具刀头进行锤击作业或者锤钻作业等的电动锤、锤钻等击打工具,但不限于该击打工具,还适当地包含加工作业时产生粉尘的作业工具。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具有吸尘装置和至少一个把持部。吸尘装置具有吸引并收集加工作业时在工具刀头的前端处产生的粉尘的粉尘吸引部。粉尘吸引部能够在覆盖工具刀头的至少刀头前端部分的第1位置和使刀头前端部分露出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以总是被置于第1位置的方式被施力。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还具有能够在第1动作模式和第2动作模式之间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的动作模式切换机构,其中,在上述第1动作模式下允许被置于第1位置的粉尘吸引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间移动,在上述第2动作模式下使粉尘吸引部锁止于第2位置。另外,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设在把持部或者把持部附近的区域,且该区域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把持部的手来进行操作的区域。其中,本发明的“把持部”显然是指与作业工具主体的后部(与工具刀头相反的一侧)连接的手柄(手把),还适当地包含例如在作业工具主体部的长轴方向前端侧与该主体自身形成为一体状的柱塞套部、装拆自如地装配于作业工具主体部的长轴方向前端侧的侧手柄(侧手把)。此外,本发明的“允许粉尘吸引部的移动”是指,例如为了进行加工作业而粉尘吸引部被按压到被加工材料,或者该按压被解除时,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自由移动的状态。按照本发明,在动作模式切换机构切换到第1动作模式的状态下,允许被置于第1 位置的粉尘吸引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在动作模式切换机构切换到第2动作模式的状态下,使粉尘吸引部锁止于第2位置并使刀头前端部分露出。因此,例如在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开孔作业的情况下,在切换到第2动作模式的状态下确认刀头前端部分的位置来对被加工材料的待加工部位进行定位,之后,在切换到第1动作模式的状态下将粉尘吸引部按压到被加工材料来进行开孔作业,从而能够有效地对由加工作业产生的粉尘进行吸引处理。另外,按照本发明,由于能够在把持作业工具的把持部的状态下进行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的操作,所以能够在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开孔作业这样的加工作业时提高作业工具的操作性,尤其在用两手来把持的状态下进行加工作业的大型作业工具中有效。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操作机构构成,该操作机构具有操作部和将该操作部连接于粉尘吸引部的连接部件。操作部能够在第 1操作位置和第2操作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操作,其中,上述第1操作位置是允许粉尘吸引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位置,上述第2操作位置是使置于第1位置的粉尘吸引部向第2位置移动来锁止于该第2位置的位置。另外,通过将操作部置于第1操作位置来选择第1动作模式,通过将操作部置于第2操作位置来选择第2动作模式。按照本发明,通过将操作机构的操作部向第2操作位置进行操作,能够进行刀头前端部分相对于被加工材料的定位作业,并且通过将操作部向第2操作位置进行操作,能够有效地进行定位后的相对于被加工材料的开孔作业时的粉尘的处理作业。此时,由于操作部配置于把持部或者把持部附近区域,因此能够利用把持把持部的手指来容易地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构成,该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具备锁止部件,其将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的粉尘吸引部锁止于该第2位置;以及锁止解除部件,其解除由锁止部件进行的锁止。另外,通过锁止部件将从第1位置移动到第2位置的粉尘吸引部锁止于该第2位置,而选择第2动作模式,通过锁止及锁止解除机构的锁止解除部件进行锁止解除操作,而选择第1动作模式。按照本发明,在进行开孔作业时,例如用手把持粉尘吸引部使该粉尘吸引部从第1 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而使刀头前端部分从粉尘吸引部露出,则移动到第2位置的粉尘吸引部被锁止部件锁止于第2位置。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刀头前端部分相对于被加工材料的待开孔部位的定位。在刀头前端部分的定位后,操作锁止解除部件解除由锁止部件进行的锁止,则向第1位置被施力的粉尘吸引部返回该第1位置,覆盖刀头前端部分。因此,在将粉尘吸引部的前端按压到被加工材料的状态下执行开孔作业,则能够有效地对由加工作业产生的粉尘进行吸引处理。此时,由于锁止解除部件被配置于把持部或者把持部附近区域,因此能够利用把持把持部的手指来容易地操作锁止解除部件。这样,按照本发明,能够将粉尘吸引部锁止于至少刀头前端部分露出的第2位置,并且能够用把持把持部的手指来操作锁止解除部件,所以能够提高开孔作业时的作业工具的操作性。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把持部由以与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形状安装于作业工具主体的侧手把构成,在该侧手把或者侧手把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侧手把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设置动作模式切换机构。按照本发明,能够利用把持侧手把的手来操作动作模式切换机构。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把持部由相对于作业工具主体安装于与工具刀头相反的一侧的主手把构成,在该主手把或者主手把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主手把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设置动作模式切换机构。按照本发明,能够利用把持主手把的手来操作动作模式切换机构。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把持部由与作业工具主体的前端侧形成为一体的筒状的柱塞套构成,在该柱塞套或者柱塞套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柱塞套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设置动作模式切换机构。按照本发明,能够利用把持柱塞套的手来操作动作模式切换机构。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通过对粉尘吸引部和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进行相互装配来构成吸尘组件,该吸尘组件可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把持部或者把持部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把持部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按照本发明,通过将粉尘吸引部和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设为吸尘组件,能够当作一个部件予以处理,能够提高向作业工具的组装性。此外,由于吸尘组件相对于作业工具自如装拆,所以尤其还可以在只需要进行粉尘的吸收的加工作业的情况下装配到作业工具进行使用。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粉尘吸引部具有吸引部,其覆盖刀头前端部分且吸引粉尘;以及中空状的粉尘移送部,其与该吸引部连接,且在从工具刀头分离的位置处与该工具刀头并行地延伸。按照这种结构,通过例如将粉尘移送部设为自如伸缩的结构,来能够容易地构筑使吸引部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的结构。此外,由于是利用吸引部来覆盖刀头前端部分的结构,所以通过视觉确认刀头前端以外的部位,能够容易确认工具刀头的位置。此外,由于是从吸引部经过中空状的粉尘移送部移送粉尘的结构,换言之不将工具刀头相对于工具主体的安装部(夹紧部)设为粉尘的通道的结构,所以能够使该安装部避开由粉尘带来的不好的影响。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在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操作机构构成的情况下,连接部件由钢丝绳构成。而且,操作部构成为经由钢丝绳来进行粉尘吸引部的位置操作。按照本发明,作为将操作部的动作传递给粉尘吸引部的方法使用了钢丝绳,由此能够使粉尘吸引部顺畅地进行移动动作,并且提高了设定操作部的配置场所时的自由度。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在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操作机构构成的情况下,具有作业工具主体,粉尘吸引部具有覆盖工具刀头的吸引部、以及装配于作业工具主体侧的固定部,吸引部经由滑动部沿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自如滑动地安装于固定部。按照本发明,通过构成经由滑动部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吸引部相对于固定部的相对移动动作的顺畅化。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在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操作机构构成,并且吸引部相对于固定部经由滑动部自如滑动的情况下,吸引部由在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自如伸缩、且在长轴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的蛇纹管状的筒状部件构成,并且在维持长轴方向的规定的长度的状态下经由滑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进行相对滑动。其中,“在维持长度的状态下相对滑动”是指筒状部件不伸缩的方式移动的形态。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在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操作机构构成,并且吸引部经由滑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自如滑动的情况下,滑动部具有主导引部和至少一个辅助导引部。主导引部由可动筒体和固定部侧筒状部的组合构成,其中,上述可动筒体设置于吸引部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侧,上述固定部侧筒状部形成于固定部且与可动筒体自如滑动地嵌合。辅助导引部由导轨和滑动件的组合而构成,其中,上述导轨沿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延伸,上述滑动件相对于该导轨自如滑动。另外,辅助导引部与主导引部平行地配置, 并且该辅助导引部与钢丝绳连结。例如,在滑动部只由具有相互嵌合的可动筒体和固定侧筒状部的主导引部构成的情况下,为了在将长轴方向(滑动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可动筒体的长轴方向端面的周向的任一部位时实现滑动动作的稳定化,需要对主导引部设定长轴方向长的滑动面。然而,按照本发明,由于将滑动部设为不仅具有主导引部还具有与该主导引部平行地配置的辅助导引部的结构,因此能够缩短滑动部的长轴方向的长度并且实现滑动动作的稳定化,有效于滑动部的滑动动作方向的紧凑化。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吸引部经由滑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自如滑动,并且该滑动部具有由相互嵌合的可动筒体和固定侧筒状部构成的主导引部的情况下,吸引部河可动筒体作为不同的部件形成,在钢丝绳的前端设有直径比该钢丝绳的大的钢丝止动器,在可动筒体设有允许钢丝止动器通过的大径孔部和不允许通过的小径孔部。 另外,将通过了大径孔部的钢丝止动器引向小径孔部,并相对于可动筒体防脱落,在装配吸引部和可动筒体的状态下,通过该吸引部位于大径孔部来限制钢丝止动器从小径孔部向大径孔部侧移动。按照本发明,可以不使用螺钉之类的固定器地将钢丝绳的前端合理地连结于吸引部。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具有驱动工具刀头的电机。另外,在把持部设有对电机的驱动、停止进行操作的电机操作部件,该电机操作部件和锁止解除部件以靠近的方式被配置。按照本发明,通过将电机操作部件和锁止解除部件以靠近的方式配置,可以利用把持把持部的手指来操作电机操作部件和锁止解除部件。即,可进行单手操作,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操作性。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具有作业工具主体。另外粉尘吸引部具有吸引部、固定部以及导引部,其中,吸引部覆盖整个工具刀头且由沿该刀头长轴方向自如伸缩的筒状部件构成,固定部装配于作业工具主体的前端区域且与吸引部连接,导引部引导吸引部的伸缩动作,吸引部构成为通过一边被导引部引导一边进行伸缩动作来在上述第1位置和上述第2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本发明的“自如伸缩的筒状部件”,典型的为自如伸缩的蛇纹管构造的筒状部件,还适当地包含通过相互自如滑动地嵌合的多个筒体自如伸缩地构成的伸缩套管形的筒状部件。按照本发明,通过使自如伸缩的筒状部件进行缩小动作,能哦故使工具刀头从该筒状部件露出。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形态,粉尘吸引部具有吸引部,其只覆盖刀头前端部分且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导引部,其在从工具刀头分离的位置处与该工具刀头并行地延伸,并且引导吸引部的移动。其中,作为本发明的“利用导引部对吸引部的移动进行案内”的形态,例如包含下述中的任意一种形态,即,吸引部接触以固定状延伸的直线状的棒状部件而进行滑动动作的形态,或者通过导引部自身进行伸缩动作来使吸引部移动的形态。按照本发明,由于吸引部只覆盖刀头前端部分,所以在不需要刀头前端部分的准确的定位的加工作业时通过视觉确认刀头前端以外的部位,能够容易地确认工具刀头的位置。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在导引部的内部,形成有将被吸引部吸引的粉尘向下游侧移送的粉尘移送通道。按照本发明,由于导引部不仅具有吸引部的移动引导功能,还具有粉尘的移送功能,所以能够削减部件件数。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的形态,在粉尘吸引部,设有对从该粉尘吸引部的前端部分露出的工具刀头的前端部分进行照射的照明器。按照本发明,通过设置照明器,更容易确认刀头前端部分的位置,从而提高了作业性。其中,作为本发明的“照明器”, 可以应用LED灯、白炽灯、荧光灯等。按照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的另外形态,照明器构成为,在粉尘吸引部被置于第1位置时灭灯,在被置于第2位置时点灯。按照本发明,由于设为照明器只在需要的情况下点灯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电能的不必要的消耗。按照本发明,能够提供在具备对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的吸尘装置的作业工具中,有助于提高操作性的技术。


图1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的锤钻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包含截面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吸尘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部分放大图。
图4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B线剖视图。
图6为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7为表示与吸尘装置的操作部的装配位置有关的变形例的图。
图8为表示与吸尘装置的操作部的结构有关的变形例的图。
图9为图8的D-D线剖视图。
图10为表示与吸尘装置的操作部的设置有关的变形例的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吸尘单元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1的E-E线剖视图。
图14为图13的F-F线剖视图。
图15为固定套筒的从前方(前端)观察的图。
图16为固定套筒的从后方(主体侧)观察的图。
图17为可动套筒的从前方(前端)侧观察的图。
图18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的锤钻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图19为图18的G向视图。图20为图18的H向视图。图21为图18的I-I线剖视图。图22为图18的J-J线剖视图。图23为表示吸尘套筒向漏出锤子刀头的后方位置移动而被锁紧的状态的局部图。图M为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的锤钻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图25为图M的K向视图。图沈为图M的L向视图。图27为图M的M-M线剖视图。图观为图M的N-N线剖视图。图四为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吸引部的结构进行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以,参照图1 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 作为作业工具的一例使用电动式的锤钻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01总的来说将主体部103、锤子刀头119以及供使用者握住的手柄109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主体部103形成锤钻101的外廓,锤子刀头119经由刀夹(为便于说明省略图示)装拆自如地安装于该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图示左侧),手柄109与主体部103的锤子刀头119的相反侧连接。主体部103对应于本发明的“作业工具主体”,锤子刀头119对应于本发明的 “工具刀头”,手柄109对应于本发明的“主手把”。锤子刀头119通过刀夹能够向其长轴方向相对地往复运动,并且保持向其周向的相对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其中,为了便于说明, 在将主体部103置于以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朝向的状态下,将锤子刀头 119侧称作前侧,手柄109侧称作后侧。主体部103将电机壳105、齿轮箱107以及大致筒状的柱塞套(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示)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电机壳105收纳了驱动电机111,齿轮箱107收纳了作为驱动机构的运动转换机构113及动力传递机构117,柱塞套收纳了击打装置115。其中,在将主体部103置于以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朝向的状态下,齿轮箱107从外侧被齿轮箱罩107A和电机壳105的上部区域覆盖。此外,柱塞套从外侧被柱塞套罩106A覆盖。上述的齿轮箱罩107A及柱塞套罩106A为主体部103的结构部件。驱动电机111的旋转输出,在通过运动转换机构113适当地转换成直线运动的基础上传递给击打装置115,经由该击打装置115使锤子刀头119产生向长轴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撞击力。此外,驱动电机111的旋转输出,在通过动力传递机构117进行适当减速的基础上传递给锤子刀头119,使该锤子刀头119沿周向作旋转动作。驱动电机111 在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的下方侧被配置成,输出轴112的轴线的延长线以横切锤子刀头119的长轴线(长轴方向)的方式与该长轴线交叉。其中,驱动电机111通过作业者对
10配置于手柄109的扳机109a进行拉动操作而被通电驱动。运动转换机构113将曲柄机构作为主体而构成。曲柄机构被构成为,通过被驱动电机111旋转驱动,使构成该曲柄机构的最终可动部件的且作为驱动子的活塞1 在缸141 内沿着锤子刀头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另一方面,动力传递机构117将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减速机构作为主体而构成,将驱动电机111的旋转力传递给刀夹。由此,刀夹在铅垂面内旋转,伴随该旋转被该刀夹保持的锤子刀头119进行旋转。其中,由于运动转换机构113 及动力传递机构117的结构是以往周知的技术,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击打装置115将作为击打子的撞针143和作为中间子的冲击螺栓145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撞针143与活塞1 一起自如滑动地配置于缸141的缸径内壁,冲击螺栓145 自如滑动地配置于刀夹。撞针143经由伴随活塞129的滑动动作而产生的缸141的空气室 141a的空气弹簧(压力变动)而被驱动,与冲击螺栓145碰撞(击打),并经由该冲击螺栓 145向锤子刀头119传递击打力。其中,通过适合的作业者的操作,锤钻101可在对锤子刀头119只施加长轴方向的击打力来进行被加工材料的加工作业的锤击模式、和施加长轴方向的击打力和周向的旋转力来进行被加工材料的加工作业的锤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但是,由于对锤子刀头119施加长轴方向的击打力的锤击驱动、以及施加长轴方向的击打力和周向的旋转力的锤钻驱动的详细情况,还有在锤击模式与锤钻模式间进行模式切换的详细情况,分别是公知的技术, 并且与本发明无直接的关系,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锤钻101中,当驱动电机111被通电驱动时,其旋转输出在经由运动转换机构113转换为直线运动之后,经由击打装置115使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直线运动、也就是锤击动作。此外,锤子刀头119在被施加上述的锤击动作的基础上还被施加周向的钻孔动作,其中,周向的钻孔动作通过用驱动电机111的旋转输出进行驱动的动力传递机构117传递旋转动作来施加。即,在锤钻模式下驱动时,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的钻孔动作,从而对被加工材料执行锤钻加工作业(开孔作业)。 另一方面,在锤击模式下驱动时,动力传递机构117的旋转动力的传递被离合器切断。因此,锤子刀头119只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执行锤击加工作业(錾凿作业)。下面,参照图2 图6,对安装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锤钻101,且用于吸引对被加工材料(例如,混凝土)实施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的吸尘装置25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250大致将吸尘单元251和操作机构部253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吸尘单元251覆盖锤子刀头119的前端部分,吸引并收集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操作机构部251为了使锤子刀头119的前端部分119a(以下,称作刀头前端部分) 在加工作业之前从吸尘单元251露出,使该吸尘单元251的前端部分向主体部103侧后退移动。吸尘单元251对应于本发明的“粉尘吸引部”,操作机构部253对应于本发明的“操作机构”及“动作模式切换机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单元251具备吸引部255,其在加工作业时与锤子刀头119 一起被按压到被加工材料,并具有吸引粉尘的吸引口 ;以及移送部257, 其移送由吸引部255吸引的粉尘。吸引部255对应于本发明的“吸引部”,移送部257对应于本发明的“粉尘移送部”。吸引部255具有大致盒状的吸引部主体沈1、和设在与该吸引部主体中的刀头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粉尘吸引用的吸引套筒沈2。吸引套筒262作为吸引部件设置,其隔开间隔覆盖(包围)贯通该吸引套筒沈2 的锤子刀头119的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周围,并且吸引粉尘。吸引套筒262其前端(图2 的左侧前端)比吸引部主体261的前端面还向前方突出,并且开设成吸引口沈加,在加工作业时与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加工面)抵接而向内部吸引粉尘。其中,在吸引部主体沈1的后面侧(与吸引套筒262的吸引口沈加相反的一侧),设有供锤子刀头119贯通的由柔软的材料支承的例如橡胶罩263。橡胶罩263利用该橡胶罩沈3的弹性弯曲来防止吸引到吸引套筒沈2内的粉尘漏出到吸引部主体261之外,并且允许该锤子刀头119在长轴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吸引到吸引套筒262内的粉尘,经过形成于该吸引套筒沈2的侧面的连通孔 ^2b,而被移送到吸引部主体沈1的内部空间^la。吸引部主体的与刀头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另一端侧与移送部257连接。在吸引部255与锤子刀头119 一起被按压而接触被加工材料的状态下利用锤子刀头119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加工作业、例如开孔加工时,伴随作业的进行(锤子刀头119向被加工材料内部的进入),需要使被按压而接触被加工材料的吸引部255相对于锤子刀头119向主体部 103侧相对地后退。为了使吸引部255能够进行后退动作,移送部257将与锤子刀头119并行延伸的且自如伸缩的粉尘移送筒部件264作为主体而构成。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详细结构示于图3。如图3所示,伸缩式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由在长轴方向能够相对滑动地嵌合的内筒
和外筒构成。而且,内筒的前端在被嵌入吸引部主体的安装孔内的状态下通过固定螺钉265装拆自如地被固定。因此,将吸引部主体261及吸引套筒262作为主体构成的吸引部255,可以从粉尘移送筒部件264拆下并更换。包含自如伸缩的蛇纹管区域的集尘软管175被插入外筒的筒孔内,并且该集尘软管175的前端与内筒^HA的后端连接。这样,通过将集尘软管175设置成在外筒^HB 的筒孔内与内筒^HA的后端部连接的结构,能够防止粉尘咬入内筒^HA与外筒^HB的滑动面。其中,集尘软管175延伸到外筒^HB之外,并且后端部与为便于说明而省略图示的集尘器连接。因此,当驱动集尘器时,吸引到吸引套筒沈2内的粉尘,从吸引部主体的内部空间^la经过内筒^HA的筒孔及集尘软管175而被移送并收集到集尘器中。在外筒^HB的筒孔内,向前方对内筒^HA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 266,被收纳在集尘软管175的外侧。内筒^HA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66而向前方侧移动,由此粉尘移送筒部件264保持伸长状态。其中,压缩螺旋弹簧266其一端用形成于内筒^HA 的外表面的外凸缘部26 来承受,另一端用形成于外筒的内表面的内凸缘部来承受。此外,在吸引部主体的另一端侧(内筒的连接部附近)处,设有照射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灯单元沈7。灯单元267将作为光源的LED灯(发光二极管)、和收纳该LED灯的且由透光材料(透明树脂,玻璃等)制成的灯罩作为主体而构成。灯单元沈7 对应于本发明的“照明器”。在伴随吸引部255通过后述的操作机构部253而向锤钻101的主体部103侧的后退移动,而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吸引套筒沈2的吸引口沈加突出而露出时(参照图1及图2的双点划线),灯单元267以照射该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方式被设定了光的照射方向。
此外,为便于说明而省略了灯单元沈7,但灯单元沈7总是保持灭灯状态,在后述的操作机构部253的操作杆271通过操作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时,被点灯。这样的灯单元沈7的灭灯与点灯的切换,例如可通过使灯单元用开关与操作杆271的操作联动地切换导通及切断来实现。下面,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吸尘单元251相对于锤钻101的安装。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单元251构成为被装配于侧手柄181的结构。侧手柄181对应于本发明的“把持部”。侧手柄181为被安装于柱塞套罩106A的结构,因此在柱塞套罩106A,设有与主体部 103的长轴方向平行的且由规定宽度的圆周面构成的手柄装配部184。如图4所示,侧手柄 181为沿着与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棒状部件, 将装拆自如地安装于柱塞套罩106A的手柄主体部182、和供作业者握住的手柄部183作为主体而构成。手柄部183由长轴方向的一端与手柄主体部182连接的中空状的筒状部件构成。在手柄主体部182的刀头长轴方向中的前后侧板,形成由大致板圆弧状的卡合面 182c。此外,手柄主体部182具备紧固带18 及带操作用的带螺纹操作杆182b。带螺纹操作杆182b其一端与紧固带18 连结,另一端在手柄部183的筒孔内延伸,并且在其延伸端部的螺纹部螺合有与手柄部183 —起旋转的螺母183a。侧手柄181相对于手柄装配部184的安装,是首先将主体部103从前端侧(锤子刀头119侧)起插入由手柄主体部182的卡合面182c和紧固带18 形成的圆形部内,并将上述的圆形部定位于柱塞套罩106A的手柄装配部184上。在该状态下,与手柄部183 — 起旋转螺母183a,利用带螺纹操作杆182b使紧固带18 向卡合面182c侧移动,从而利用该紧固带18 和卡合面182c来夹持手柄装配部184。由此,侧手柄181被装配于柱塞套罩 106A(参照图2及图4)。如图2 图5所示,吸尘单元251具有设置于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外筒的后端部的托架部268,并且在该托架部268形成有沿着刀头长轴方向延伸的两根安装杆 ^8a。安装杆^Sa在被插入到形成于吸尘单元安装部186的两个通孔185的状态下,被固定螺钉187固定,其中,吸尘单元安装部186设置于上述侧手柄181的手柄主体部182。由此,吸尘单元251装拆自如地被装配于侧手柄181。然而,作为锤钻101的使用法频繁使用的为,对被加工材料的预先标记记号的部位的开孔作业。为此,在开孔作业之前有必要至少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吸尘套筒463的前端露出。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具备用于使吸尘单元251的吸引部255向主体部103侧作后退动作来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操作机构部253。对于操作机构部253,参照图2 图6进行说明。操作机构部253将操作部270和将操作部270的动作传递给内筒沈4八的钢丝绳273作为主体而构成。操作部270对应于本发明的“操作部”,钢丝绳273对应于本发明的“连接部件”。操作部270由操作杆271和具备操作杆271的圆板状的转动环272构成。在侧手柄181的手柄主体部182,且在与手柄部183的连接区域形成有环收纳空间,在该环收纳空间内绕着侧手柄181的长轴线自如转动地配置有转动环272。在转动环 272的外表面,呈沿径向延伸的形状设有操作杆271,该操作杆271通过转动环272的周向的槽而向环收纳空间的外部突出,其中,转动环272的周向的槽形成于构成环收纳空间的壁上。这样,操作杆271被设定在手柄主体部182与手柄部183的连接的区域,从而作业者能够用把持手柄部183的手来对操作杆271进行操作。即,操作部270被设定在能够用把持手柄部183的手来进行操作的区域。形成于手柄主体部182的环收纳空间,由大致碗形的环收纳壳部189a和大致碗形的壳罩189b围成的空间而构成,其中,环收纳壳部189a在手柄主体部182侧形成为一体, 壳罩189b与该环收纳壳部189a呈相向的形状接合。壳罩189b在其周围通过多个螺钉189c 固定于环收纳壳部189a。因此,在从手柄主体部182取下侧手柄181的手柄部183(在从带螺纹操作杆182b取下螺母183a时,手柄部183从手柄主体部182分离),并且取下螺钉 189c来从环收纳壳部189a取下壳罩189b时,能够从环收纳空间取出转动环272。S卩,操作机构部253的操作部270构成为相对于侧手柄181装拆自如。钢丝绳273由内索273a和外管27 构成。内索273a在各端末具有球状的卡止部274,一方的卡止部274挂接于形成在转动环272的外径侧的卡止凹部27加,另一方的卡止部274挂接于形成在伸缩式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外筒^HB内的滑动环275上的卡止凹部275a。滑动环275被设置成,在外筒自如滑动,并且与内筒的后端部外周连结。由此,内筒经由滑动环275通过内索273a与转动环272连接。在向图5中的左方向对转动环272的操作杆271进行转动操作时,与该转动环272 连接的内索273a向后方被拉伸,所以经由该内索273a内筒与滑动环275 —起抵抗压缩螺旋弹簧266而在外筒内向后方移动。由此,吸引部255向图1及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后方位置作后退动作,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吸引部255露出。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动作模式”。当除去对操作杆271施加的外力时,通过压缩螺旋弹簧沈6的作用力, 而使吸引部255与内筒—起向覆盖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前方位置移动,操作杆271 返回转动操作前的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吸引部255被允许在前方位置与后方位置间任意地移动。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动作模式”。如上所述,构成为通过对操作杆271进行操作,在覆盖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前方位置和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之间切换吸引部255的位置,覆盖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前方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位置”,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位置”。此外,操作杆271转动操作后的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操作位置”,操作杆271的转动操作前的初始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操作位置”。内索273a的转动环侧构成为被形成于转动环272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导引槽272b 引导的结构。如图6所示,滑动环275的卡止凹部27 设在向外径方向突出的突部27 , 该突部27 与形成于外筒^HB的长轴方向的导引槽沈如自如滑动地卡合。由此,限制滑动环275及内筒相对于外筒的周向的相对转动。另外,内索273a的滑动环侧在外筒^HB的导引槽沈如内延伸,并且其端部到达滑动环275。此外,外管27 其一端被固定于手柄主体部182的环收纳部,另一端固定于伸缩式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外筒^HB的后端部。如上所述,构成操作机构部253的多个结构部件,被装配于构成吸尘单元251的多个结构部件。即,吸尘单元251的结构部件与操作机构部253的结构部件,被设置成彼此装配的结构,由此构成吸尘组件。这样,通过将吸尘单元251和操作机构部253设为吸尘组件, 能够当作一个部件予以处理,例如能够提高相对于作业工具主体的组装性。
此外,吸尘组件被设置成相对于侧手柄181装拆自如,因此尤其能够装配而使用在只进行需要吸收粉尘的加工作业的情况。其中,为了便于进行上述的装配,尤其便于进行钢丝绳273相对于移送筒状部件沈4的装配,外筒由两个对开体构成,在钢丝绳273 的装配之后两个对开体通过接合螺栓269接合。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250构成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作业者在驱动集尘器,并利用锤钻101对被加工材料(混凝土壁)进行例如开孔加工的情况下,如果用一只手把持手柄109,用另一只手把持侧手柄181,将操作杆271向图2的左侧进行转动操作,则粉尘移送筒部件264经由内索273a进行缩小动作,吸引部255进行后退动作从而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该吸引部255露出。由此,作业者在维持该露出状态的同时用肉眼确认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位置的基础上,能够将刀头前端部分119a定位到被加工材料的待开孔加工部位。在定位之后,如果解除对操作杆271施加的外力,则吸引部255通过压缩螺旋弹簧 266的作用力而向前方移动,吸引部255的吸引套筒262按压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在该状态下对扳机109a进行拉动操作,驱动锤钻101使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的钻孔动作来执行开孔加工作业,则由该加工而产生的粉尘经过吸引套筒262的吸引口 262a而被吸引到吸引主体部沈1的内部空间沈la。被吸引到内部空间沈Ia的粉尘,经过内筒^HA及集尘软管175而移向集尘器并被收集。伴随锤子刀头119向被加工材料内的进入,吸引部255在伴随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缩小动作一边维持相对于被加工材料的按压状态一边向主体部103侧进行相对的后退动作。因此,无障碍地执行粉尘的处理。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在把持锤钻101的手柄109和侧手柄181的状态下, 通过用把持侧手柄181的手对操作杆271进行操作,并且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锁止于从粉尘的吸引部255露出的位置来能够确认刀头前端部分位置,所以提高了进行加工作业时的操作性。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吸尘单元251具备吸引部255,其覆盖刀头前端部分119a 且吸引粉尘;以及伸缩式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其与该吸引部255连接,并且在从锤子刀头 119分离的位置与该锤子刀头119并行地延伸。因此,通过使粉尘移送筒部件264进行伸缩动作,能够使吸引部255在覆盖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前方位置和露出的后方位置间顺畅地移动。此外,由于构成锤子刀头119的除刀头前端部分119a以外的部位露出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确认锤子刀头119的位置。此外,构成为将被吸引到吸引部255内的粉尘,通过在从锤子刀头119分离的位置上与锤子刀头119并行地延伸的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筒孔内,来移向集尘器的结构。因此,例如与覆盖整个锤子刀头119且将锤子刀头119的与外表面间的空间设为粉尘的移送通道这样的结构相比,由于不是将锤子刀头119的相对于主体部103的安装部(夹紧部) 作为粉尘的通道的结构,所以能够使该安装部不受粉尘引起的不好的影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钢丝绳273来作为将操作杆271的动作传递给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内筒^HA的构件,因此设定操作部270的配置场所时的自由度高。此外,通过在吸引部255设置灯单元沈7,对从吸引部255露出的刀头前端部分 119a进行照射。因此,更便于进行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位置确认。并且,灯单元267构成为在刀头前端部分119a被吸引部255覆盖时进行灭灯,为了位置确认而露出时进行点灯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电能的不必要的消耗。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 图9所示的变形例,在前述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吸尘装置250的操作部270(由操作杆271及圆板状的转动环272 构成)可以以外接的形态选择性地安装于如下区域(参照图7的双点划线)主体部103 中的侧手柄181附近区域,且能够用把持侧手柄181的手来对操作杆271进行操作的侧手柄附近区域;或者手柄109附近,且能够用把持手柄109的手来对操作杆271进行操作的手柄附近区域。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图7及图8所示的锤钻 101及吸尘装置250的各结构部件,标记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该变形例中,如图8及图9所示,操作部270将操作杆271、圆板状的转动环272 和环收纳外壳277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操作杆271设于上述的转动环272,环收纳外壳 277使转动环272自如转动地收纳该转动环272。环收纳外壳277为以独立于锤钻101的主体部103的形态存在的部件,并不是构成主体部103的部件的一部分。如图10所示,环收纳外壳277通过将大致碟型的两个对开体相互接合而构成。转动环272以自如转动地被轮毂部277a支承的状态收纳于上述环收纳外壳277,其中,轮毂部 277a设在该环收纳外壳277的内侧中心部。操作杆271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设置于转动环272的外表面,并且穿过形成于环收纳外壳277的壁的周向的槽而向环收纳外壳277的外部突出。另外,钢丝绳273的内索273a的一端挂接于转动环272,外管27 的一端固定于环收纳外壳277。另一方面,为了在锤钻101的主体部103侧安装操作部270,在侧手柄附近的、侧手柄181的后方且斜下方的外侧面部分、和手柄附近的、且手柄109的上方的侧面部分(与电机壳105的连接部分)这双方设定操作部装配场所。另外,上述的操作部270(环收纳外壳277)通过为便于说明而省略图示的螺钉或挂钩等固定器可装拆自如地装配于操作部装配场所。因此,该变形例的侧手柄181及手柄109对应于本发明的“把持部”。S卩,该变形例可在侧手柄附近的、或者手柄附近的操作部装配场所的任意一方,选择性地装配吸尘装置250的操作部270,因此,作业者可在自己认为便于使用的操作部装配场所装配操作部270,来进行用于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吸引部255向后方的移动操作。其中,如图7所示,手柄109为,沿与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手握部12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与电机壳105的后部连接的环状手把(D形手把),并且构成为下侧的连接部123以旋转轴124为支点沿前后方向自如转动地连接,上侧的连接部 122经由作为弹性部件的螺旋弹簧125以蓄能状连接的防振手把。针对于被加工材料的加工作业,是在向将锤子刀头119按压到被加工材料的前方向按压手柄109的状态下进行。此时,手柄109以旋转轴124为支点向靠近主体部103的一侧进行相对转动,与此相伴,操作杆271与粉尘移送筒部件264在刀头长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动,但是按照本变形例,由于操作杆271与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内筒^HA经由钢丝绳273连接连接,因此利用钢丝绳273吸收上述的间隔的变动,不会对吸尘装置250波及任何不好的影响。下面,对图10所示的变形例进行说明。该变形例构成为,在主体部103的侧手柄181附近区域的内部、或者连接手柄109和主体部103的上侧的连接部122的内部,内置了操作机构部253的操作部270结构,除此之外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图 10所示的锤钻101及吸尘装置250的各结构部件,标记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其中,图10在侧手柄181的附近区域和手柄109的上侧的连接部122这两个部位示出了操作部270,但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限定于设在两个部位。在该变形例中,操作机构部253的操作部270为使操作杆271A沿前后方向(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进行滑动动作的滑动式结构,通过使操作杆271A向后方进行滑动动作来经由钢丝绳273使吸引部255与粉尘移送筒部件沈4的内筒—起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按照该变形例,用把持侧手柄181的手、或者用把持手柄109的手对操作杆271A 进行操作,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粉尘的吸引部255露出,从而能够确认刀头前端部分位置。此外,即使在构成将操作部270内置于主体部103或者上侧的连接部122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主体部103的内部空间来容易配置钢丝绳273,并且具有防止由外力造成的损伤的效果。因此,该变形例的侧手柄181及手柄109相对于本发明“把持部”。此外,作为其他变形例,为便于说明而省略了图示,但如果是在不具有侧手柄181 的结构、也就是作业者用与把持手柄109的手不同的手来直接把持柱塞套罩106A的情况下,可以构成如下所述的变形例,即,将操作机构部253的操作部270装拆自如地设置于柱塞套罩106A或者柱塞套罩106A的附近区域、即能够用把持柱塞套罩106A的手来对操作杆 271进行操作的柱塞套罩附近区域。在该情况下,操作部270构成为,具有转动自如地收纳着具备操作杆271的圆板状的转动环272的环收纳外壳的结构。上述的柱塞套罩106A对应于本发明“把持部”及“柱塞套”。(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1 图1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为与吸尘装置350有关的变形例,尤其对于吸尘单元351,将置于前方位置时只覆盖刀头前端部分 119a的方式变更为覆盖整个锤子刀头119的蛇纹管方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350,将吸尘单元351和操作机构部253(参照图 14)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吸尘单元351吸引并收集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操作机构部 253使该吸尘单元351向主体部103侧后退移动来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吸尘单元 351对应于本发明的“粉尘吸引部”,操作机构部253对应于本发明的“操作机构”及“动作模式切换机构”。其中,对于操作机构部253,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机构部253大致相同地构成,所以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简略其说明。吸尘单元351将吸引粉尘的吸引部355、和移送由吸引部355吸引的粉尘的移送部 357作为主体而构成。吸引部355对应于本发明的“吸引部”,移送部357对应于本发明的 “粉尘移送部”。吸引部355将大致圆筒形的橡胶制成的吸尘套筒361作为主体而构成,经由可动套筒365自如滑动地连接于例如硬质合成树脂制的固定套筒363。吸尘套筒361、固定套筒363及可动套筒365同轴地配置。固定套筒363对应于本发明的“固定部”。吸尘套筒361其长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开口,并且由沿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自如伸缩的蛇纹管状且橡胶制的筒状部件构成。固定套筒363其长轴方向的两端开口且形成大致圆锥形状。如图12及图16所示,固定套筒363经由沿该固定套筒363的长轴方向延伸的左右两根(在图12中单侧的一根)安装杆367被安装于柱塞套罩106A。两根安装杆367为在周向上隔开大致180度的间隔配置的断面为圆形的长轴状部件,沿着柱塞套罩106A的外表面向后方侧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延伸端部(后端)以能够插入及取下的方式插入到形成于柱塞套罩106A的后端部侧的左右两个安装孔106a,由此固定套筒363、进而吸尘单元351能够被取下地装配于主体部103。其中,安装孔106a,形成于向柱塞套罩106A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06b。此外,两根安装杆367的前端部通过被压入到例如形成于固定套筒 363的外表面后端部的孔,或者在固定套筒363的成形时,通过嵌件成形而固定于该固定套筒 363。吸尘套筒361被配置成在将固定套筒363安装于柱塞套罩106A时覆盖锤子刀头 119(参照图11)。该配置状态的吸尘套筒361覆盖整个锤子刀头119,并且在与锤子刀头 119的外表面之间构成供粉尘通过的通道362 (空间)。吸尘套筒361其前端侧的(图11的左侧)开口设定为吸尘口 361a,相反侧的开口以被可动套筒365覆盖的方式被嵌合固定。可动套筒365为两端敞开的筒状部件,自如滑动地嵌合在形成于固定套筒363的前端区域的前端筒部364的外表面。由此,吸尘套筒361能够在经由可动套筒365覆盖整个锤子刀头119的前方位置和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之间移动。即,固定套筒363的前端筒部364作为吸尘套筒361与可动套筒365 —起移动时的导引部件而发挥功能。吸尘套筒361覆盖整个锤子刀头119的前方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位置”,后方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位置”。此外,由可动套筒365和前端筒部364构成本发明的“主导引部”,并且可动套筒365对应于本发明的“可动筒体”,前端筒部364对应于本发明的“固定部侧筒状部”。其中,吸尘套筒361及可动套筒365在图11中被表示成上半部分置于前方位置的状态、和下半部分移动到后方位置的状态。如图12及图15所示,在固定套筒363以固定状态设有沿该固定套筒363的长轴方向延伸的左右两根(在图12中示出了单侧的一根)导杆369。两根导杆369为沿固定套筒363的周向隔开大致180度的间隔配置的断面为圆形的长轴状部件,在前端筒部364的外侧向可动套筒365侧平行地延伸。在可动套筒365的外表面后端部,形成有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366,在该凸缘部366设有分别与各导杆369的外表面自如滑动地嵌合的圆筒状的滑动筒部371。由导杆369和滑动筒部371构成本发明的“辅助导引部”,此外导杆369对应于本发明的“导轨”,滑动筒部371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动件”。由可动套筒365和前端筒部364、及导杆369和滑动筒部371构成本发明的“滑动部”。如图12所示,吸尘套筒361通过配置于各导杆369的外侧的作为施力弹簧的压缩螺旋弹簧373而总是向前方被施力。压缩螺旋弹簧373在各导杆369的外周,以蓄能状配置在固定套筒363与可动套筒365之间。在导杆369的末端(前端),设有由螺钉构成的止动部件375,由此,被压缩螺旋弹簧373施力的吸尘套筒361被置于覆盖锤子刀头119的前方位置。吸引到吸尘套筒361而沿着通道362内向后方(下游侧)移送的粉尘,通过移送部357而被集尘器(为便于说明省略图示)进行吸引处理。如图11所示,移送部357将截面为圆形的移送管子377和内部移送管379 (在图11中用虚线表示了其局部)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移送管子377与固定套筒363设为一体而向后方延伸,并且与吸尘套筒361的通道362连通,内部移送管379经由与柱塞套罩106A设为一体的管子连接器378与移送管子377的延伸侧端部(后端)连接,并且配置于锤钻101的主体部103的内部。内部移送管379可与集尘器的集尘软管连接。此外,移送管子377构成为可从管子连接器378取下。 此外,在固定套筒363的内部,安装有与锤子刀头119的轴部外表面滑动接触的密封环372, 由此防止粉尘向主体部103侧流出。如图14所示,操作机构部253将操作部270和将操作部270的动作传递给吸尘套筒361的钢丝绳273作为主体而构成。操作部270对应于本发明的“操作部”,钢丝绳273 对应于本发明的“连接部件”。操作部270由操作杆271和具备操作杆271的圆板状的转动环272构成,如图13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安装成相对于侧手柄181自如装拆。钢丝绳273由内索273a和外管27 构成。内索273a在各端末具有球状的卡止部 274,一方的卡止部274挂接于转动环272的卡止凹部27加,另一方的卡止部274在可动套筒365的周向上的左右滑动筒部371的中间位置与凸缘部366连接(参照图11)。如图17 所示,在凸缘部366设有允许内索273a的卡止部274的通过的大径孔部366a和不允许通过的小径孔部366b。另外,将通过了大径孔部366a的卡止部274向小径孔部366b引导而挂接于该小径孔部366b的孔缘,并在该状态下装配吸尘套筒361来覆盖可动套筒365时, 该吸尘套筒361的后端部位于与大径孔部366a相邻的位置,由此构成限制卡止部274从小径孔部366b向大径孔部366a侧移动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可以不使用螺钉之类的固定器地将内索273a的端末合理地连结到可动套筒365。内索273a的另一方的卡止部274对应于本发明的“钢丝止动器”。如上所述,构成操作机构部253的多个结构部件被装配于构成吸尘单元351的多个结构部件。即,吸尘单元351的结构部件和操作机构部253的结构部件构成相互装配的结构,由此构成吸尘组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350构成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作业者驱动集尘器,利用锤钻101对被加工材料(混凝土壁)例如进行开孔加工的情况下,用一只手把持手柄109,用另一只手一边把持侧手柄181且对操作杆271向图14的左侧进行转动操作时,则经由内索273a而可动套筒365沿着固定套筒363的前端筒部364向后方滑动。由此与可动套筒365构成一体的吸尘套筒361,不进行缩小动作地维持长轴方向长度且向后方位置进行后退动作,从而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吸引部255露出。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 “第2动作模式”。由此,在作业者维持该露出状态且用肉眼确认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位置的基础上,能够将刀头前端部分119a定位到被加工材料的待开孔加工部位。在定位之后,如果除去对操作杆271施加的外力,则吸尘套筒361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73向覆盖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前方位置移动,从而被按压到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另一方面,操作杆271返回转动操作前的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吸尘套筒361被允许在前方位置和后方位置间任意地移动。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动作模式”。如果在该状态下对扳机109a进行拉动操作,驱动锤钻101使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的钻孔动作来执行开孔加工作业,则由该加工产生的粉尘被吸引到吸尘套筒361内,并经过移送管子377及内部移送管379移向集尘器而被收集。其中,伴随开孔的进行而被被加工材料按压的吸尘套筒361,通过其自身进行缩小动作及可动套筒365相对固定套筒363进行滑动而进行后退动作。在上述中,操作杆271进行转动操作后的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操作位置”,操作杆271的转动操作前的初始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操作位置”。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在把持锤钻101的手柄109和侧手柄181的状态下, 用把持侧手柄181的手对操作杆271进行操作,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锁止于从粉尘的吸引部255露出的位置,从而能够确认刀头前端部分位置,所以提高了进行加工作业时的操作性。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通过构成为使自如伸缩的蛇纹管构造的吸尘套筒361经由可动套筒365相对于固定套筒363的滑动的结构,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吸尘套筒361相对于固定套筒363的相对移动动作。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在使可动套筒365自如滑动地与固定套筒363的前端筒部 364嵌合的结构的基础上,设置了设在该可动套筒365的滑动筒部371,沿着设在固定套筒 363的导杆369滑动的结构的辅助导引部。因此,能够确保用钢丝绳273向后方拽拉可动套筒365的周向的一部位的结构且确保可动套筒365的无扭曲的稳定的滑动动作,对于滑动构造部,通过缩短长轴方向的滑动区域能够实现紧凑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辅助导引部设在沿周向隔开180度的间隔的两个部位,因此更进一步稳定了滑动动作。其中,第2实施方式构成将操作机构部253的操作部270配置于侧手柄181的结构,但作为设定于锤钻的除侧手柄181以外的把持部,例如可以配置在手柄或者柱塞套或者它们的附近。(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8 图23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为与吸尘装置450有关的变形例,对于锤钻101,由于构成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但是,在图18中示出了没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刀夹,用标号137表示。下面,对装配于锤钻101,且用于吸引对被加工材料进行开孔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的吸尘装置45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450,将吸尘单元451、锁止臂453和锁止解除杆455作为主体而构成,其中,吸尘单元451覆盖锤子刀头119且吸引并收集开孔作业时产生的粉尘,锁止臂453在吸尘单元451的吸尘套筒463从覆盖锤子刀头119的前方位置(图18的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移动到使该锤子刀头119的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图18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将该吸尘套筒463锁止于移动后的后方位置,锁止解除杆455解除由该锁止臂453对吸尘套筒463进行的锁止。吸尘单元451对应于本发明的“粉尘吸引部”,锁止臂453对应于本发明的“锁止部件”,锁止解除杆455对应于本发明的“锁止解除部件”。此外,由锁止臂453和锁止解除杆455构成本发明的“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及“动作模式切换机构”。吸尘单元451具备筒状的固定套筒461,其以覆盖构成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的柱塞套106 (或者柱塞套罩)的外周面的方式装拆自如地被装配;吸尘套筒463,其与该固定套筒461的前端(前端)连接,在进行开孔作业时以与锤子刀头119 一起被按压到被加工材料的状态下吸引粉尘;以及滑动导引件471,其引导吸尘套筒463的移动动作。固定套筒461对应于本发明的“固定部”,吸尘套筒463对应于本发明的“吸引部”,滑动导引件471 对应于本发明的“导引部”。吸尘套筒463由蛇纹管状的自如伸缩的橡胶制的筒状部件构成,并且被配置成覆盖整个锤子刀头119,长轴方向的一端(后端)通过嵌合与固定套筒461的末端(前端) 连接,另一端(前端)设有吸引粉尘的作为非伸缩区域的环状的吸引口 463a。在固定套筒 461的前端侧设有粉尘排出喷嘴465,该粉尘排出喷嘴465用于排出从吸引口 463a被吸引且沿着吸尘套筒463的内部空间向后方移送的粉尘,并且在该粉尘排出喷嘴465连接有可自如取下的为便于说明而省略了图示的集尘器的集尘软管。其中,图18示出了粉尘排出喷嘴465的出口被装拆自如的盖子(栓)466封闭的状态。该盖子466在将锤钻101不与集尘器连接而使用的形态,即,将吸尘套筒463作为接受(收纳)开孔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的部件使用的情况下,或者保管锤钻101的情况下使用。然而,作为锤钻101的使用法频繁使用的为,对被加工材料的预先标记记号的部位的开孔作业。为此,在开孔作业之前有必要至少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从吸尘套筒463的前端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例如用手指抓住吸引口 463a 附近使吸尘套筒463向最后方位置进行了缩小动作时,在该后方位置进行锁止以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能够维持露出状态,之后,在适当的时机解除锁止,则吸尘套筒463向覆盖刀头前端的前方位置移动(返回)。以下,对上述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吸尘套筒463覆盖上述的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前方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位置”,使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位置”。如图18所示,在从锤子刀头119分离的上方位置,配置有对吸尘套筒463的伸缩动作进行引导的滑动导引件471,该滑动导引件471与锤子刀头119平行地延伸。滑动导引件471包括前端呈开口的长条圆筒状的外轨(外筒)473 ;长条圆筒状的内轨(内筒)475, 其自如滑动地插入于外轨473内,并且前端侧向该外轨473的前方延伸;以及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477,其对内轨475施力以使该内轨475向前方移动,即向覆盖锤子刀头 119的前方位置对吸尘套筒463进行施力。外轨473被沿径向(上方)突出的突状支承部467支承,该突状支承部467与吸尘单元451的固定套筒461的外表面设为一体(参照图18及图21)。另一方面,内轨475 其前端与安装于吸尘套筒463的吸引口 463a的外表面的环部件469连结(参照图18及图 20)。因此,与吸尘套筒463的伸缩动作联动地内轨475在外轨473内进行滑动动作(伸缩动作),顺畅地对吸尘套筒463的伸缩动作进行引导。其中,如图21所示,突状支承部467 在突出端部具有通孔467a,外轨473的前端侧插入于该通孔467a而被固定。此外,环部件 469具有向斜上方突出的突起部469a (参照图20),内轨475的前端部插入到形成于该突起部469a的且后方开口的安装孔469b (参照图18)内而被连结。压缩螺旋弹簧477被收纳配置于外轨473内,一端固定或抵接于外轨473侧,另一端固定或抵接于内轨475侧。因此, 吸尘套筒463及内轨475的缩小动作通过对压缩螺旋弹簧477压缩来进行,吸尘套筒463 及内轨475的伸长动作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77的作用力来进行。此外,如图18所示,在外轨473的后部设有大致扇状的锁止臂453,该锁止臂453 在内轨475与吸尘套筒463 —起向后方移动时,通过对该内轨475的卡挂来将吸尘套筒463 锁止于后方位置。即,在外轨473的后端部外表面,一体地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分岔状的臂安装部457(参照图22),锁止臂453通过支轴456沿上下方向自如转动地安装于该臂安装部 457。锁止臂453在前端(上端侧)具有卡止突部453a,该卡止突部453a通过外轨473的开口 473a而突入该外轨473内。另一方面,在内轨475的后端部外周,形成有环状的卡止槽47fe。另外,在内轨475向后方移动时,通过锁止臂453的卡止突部453a卡挂于卡止槽 475a而将吸尘套筒463锁止(固定)于后方位置。在支轴456的周围,配置有作为锁止弹簧的扭簧459,该扭簧459对锁止臂453施力以使该锁止臂453总是向上方转动。由此,锁止臂453以使卡止突部453a卡挂于内轨 475的卡止槽47 的方式进行施力。其中,扭簧459其一端卡止于臂安装部457,另一端形成于锁止臂453。锁止解除杆455 —体地形成于锁止臂453。锁止解除杆455从锁止臂453的前端部分向下方一体地延伸,可用指尖向前方进行按压操作。因此,作业者通过对锁止解除杆 455向前方进行按压操作,使锁止解除杆455以支轴456为支点与锁止臂453 —体地转动, 从而能够解除该锁止臂453的锁止。外轨473通过主体部103的上方且向手柄109的上侧的连接部侧延伸。另外,外轨473的后端部在从手柄109侧观察锤钻101的后视视向下,配置于该手柄109的左斜上方位置(参照图19)。由此,安装于外轨473的锁止解除杆455的延伸端部(下端部),被配置于靠近手柄109的手握部121的位置,也就是能够用把持手握部121的手指进行操作的区域。此外,在手柄109的手握部121,配置有用于对驱动电机111进行通电驱动而供作业者进行拉动操作的扳机109a。即,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可以用把持手柄109的手握部121 的一只手来进行扳机对109a的拉动操作和对锁止解除杆455的按压操作。扳机109a对应于本发明的“电机操作部件”。其中,如图18所示,在作为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的柱塞套106的外表面,在固定套筒461的后方装配有作为辅助手把的大致棒状的侧手柄181,该侧手柄181沿与锤子刀头 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径向延伸。侧手柄181相对于柱塞套106的安装构造是以往公知的技术,因此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450构成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作业者在对被加工材料(例如,混凝土壁)进行开孔作业的情况下,首先,用一只手(右手)把持手柄109 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左手)抓住吸尘套筒463的吸引口 463a向后方移动(缩小),则内轨475与吸尘套筒463 —起被外轨473引导且向后方移动。然后,当内轨475的卡止槽 47 与锁止臂453的卡止突部453a相向时,承受锁止弹簧的作用力的锁止臂453的卡止突部453a卡挂卡止槽参照图2 。由此向后方位置移动的吸尘套筒463,在该后方位置被锁止,并且锤子刀头119的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该状态在图18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动作模式”。由此,作业者在用肉眼确认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位置的基础上,能够容易地将刀头前端部分119a定位到被加工材料的待开孔部位。在定位之后,如果对锁止解除杆455向前方进行按压操作,则锁止臂453以支轴 456为支点向上方转动,卡止突部453a从内轨475的卡止槽47 脱离,从而解除锁止。因此,吸尘套筒463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77的作用力而与内轨475 —起向前方位置移动(伸长),吸引口 463a被按压到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在该状态下,允许吸尘套筒463在前方位置和后方位置间任意地移动。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动作模式”。在该状态下对扳机 109a进行拉动操作,驱动锤钻101使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的钻孔动作,从而能够进行开孔作业。由开孔作业产生的粉尘,从吸引口 463a被吸引到吸尘套筒 463的内部空间并且经过与固定套筒461的粉尘排出喷嘴465连接的集尘软管移向集尘器
22而被收集。按照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在将吸尘套筒463锁止于后方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刀头前端部分119a相对于开孔加工部位的定位作业,在定位之后,能够解除锁止使吸尘套筒463返回前方位置来对粉尘进行吸引处理。因此,无需如以往那样,为了锤子刀头的定位作业,继续用手指把持向使刀头前端露出的后方位置移动的吸尘部分,从而提高了锤钻 101进行开孔作业时的操作性。特别是在需要把持手柄109和侧手柄181双方来进行开孔作业的大型的锤钻101中有效。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将锁止解除杆455配置于手柄109的附近区域,因此能够用把持手柄109的手指来容易地操作锁止解除杆455。尤其通过以靠近的方式配置扳机109a和锁止解除杆455,能够利用把持手柄109的手指来对扳机109a和锁止解除杆455 进行操作。即,可通过单手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操作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锤子刀头119分离的位置设有与该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滑动导引件471,并且设成对吸尘套筒463的伸缩动作进行引导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该吸尘套筒463的伸缩动作的稳定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的锁止臂453及锁止解除杆 455,被装配于构成吸尘单元451的滑动导引件471。S卩,吸尘单元351的结构部件和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的结构部件构成相互装配的结构,由此构成吸尘组件。这样,通过将吸尘单元 251和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设为吸尘组件,能够当作一个部件予以处理,从而提高了例如相对于作业工具主体的组装性。(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M 图四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为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吸尘装置450有关的变形例,对于吸尘单元451的吸引部561,形成为大致盒状来只覆盖锤子刀头119的刀头前端部分119a,并且作为由吸引部561吸引的粉尘的向下游侧的移送通道利用了滑动导引件471,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因此,对于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或简略其说明。 吸引部561相当于本发明的“吸引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部561构成为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部255大致相同的结构。即,如图M及图四所示,大致盒状的吸引部主体562、和在与该吸引部主体562的刀头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端侧设置的粉尘吸引用的吸引套筒563。吸引套筒563其前端(图四的左侧前端)比吸引部主体562的前端面还向前方突出并且作为吸引口 563a开口,加工作业时与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加工面)抵接向内部吸引粉尘。其中,在吸引部主体 562的后面侧(吸引套筒563的与吸引口 563a相反的一侧),设有供锤子刀头119贯通的由柔软的材料制成的例如橡胶罩564。橡胶罩564利用该橡胶罩564的弹性弯曲,防止吸引到吸引套筒563内的粉尘漏出到吸引部主体562之外,并且允许该锤子刀头119在长轴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吸引到吸引套筒563内的粉尘,经过形成于该吸引套筒563的侧面的连通孔56 而被移送到吸引部主体562的内部空间56加。在吸引部主体562,与吸引套筒563相反侧的后壁形成有安装孔562b,滑动导引件 471的内轨475的前端部嵌入该安装孔562b内而连接。即,内轨475与吸引部主体562构成一体而一边被外轨473引导一边在锤子刀头119的长轴方向移动。其中,在吸引部561向使锤子刀头119的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移动时,锁止臂453的卡止突部453a 通过卡挂于内轨475的卡止槽47 而将吸引部561锁止于后方位置的结构、以及利用手指对锁止解除杆455向前方进行按压操作来能够解除锁止的结构,与前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锁止臂453对应于本发明的“锁止部件”,锁止解除杆455对应于本发明的“锁止解除部件”。此外,由锁止臂453和锁止解除杆455构成本发明的“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及 “动作模式切换机构”。与吸引部主体562连接的内轨475,如前述所述形成为筒状,其筒孔与吸引部主体 562的内部空间56 连通。另外,中间软管565的一端与内轨475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软管565的另一端形成有可与集尘器的集尘软管567连接的软管连接口 56fe。内轨475的筒孔对应于本发明的“粉尘移送通道”。其中,在该实施方式中,支承外轨473的突状支承部 467在侧手柄181的前方被安装成不能相对于柱塞套106的外表面沿锤子刀头长轴方向及周向移动。本实施方式构成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对被加工材料(例如,混凝土壁)进行开孔作业的情况下,用一只手(右手)把持手柄109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左手)抓住吸引部561向后方移动,则内轨475 —边被外轨473引导一边向后方移动(缩小),在刀头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后方位置,内轨475的卡止槽47 被锁止臂453的卡止突部453a卡挂而锁止于该后方位置。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第2动作模式”。因此,作业者在用肉眼确认刀头前端部分119a的位置的基础上,能够将刀头前端部分119a定位到被加工材料的待开孔部位。在定位之后,如果对锁止解除杆455向前方进行按压操作,解除锁止臂453对内轨 475的锁止,则吸引部561通过压缩螺旋弹簧477的作用力而与内轨475—起向前方位置移动,吸引口 463a被按压到被加工材料的表面。在该状态下,允许吸引部561在前方位置与后方位置间任意地移动。该状态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动作模式”。如果在该状态下对扳机 109a进行拉动操作,驱动锤钻101使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的钻孔动作来执行开孔作业,则由开孔作业产生的粉尘,经过吸引口 463a而被吸引到吸引部主体 562的内部空间562a,之后,流过内轨475的筒孔,并经过中间软管565及集尘软管567而移向集尘器。如上所述,按照本实施方式,在将吸引部561锁止于后方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刀头前端部分119a相对于开孔加工部位的定位作业,在定位之后,解除锁止使吸引部561返回前方位置而能够对粉尘进行吸引处理,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能够提高锤钻101 进行开孔作业时的操作性。此外,可以用把持手柄109的手指单手操作扳机109a和锁止解除杆455,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操作性。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吸引部561的滑动导引件471来构成粉尘的移送通道,因此能够将集尘器的集尘软管567置于从被加工材料分离的位置。因此,集尘软管很难对开孔作业产生妨碍,结果能够提高锤钻101的操作性。此外,滑动导引件471不仅具有吸引部561的移动引导功能,还具有粉尘的移送功能,所以与将这些功能部件分别独立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另外,在第2及第3实施方式中,吸尘套筒361、463由蛇纹管状的圆筒部件构成自如伸缩的结构,但还可以变更为通过相互自如滑动地嵌合的多个筒状部件的相对滑动来进
24行伸缩动作的伸缩套管形式。此外,在第3及第4实施方式中,设为将锁止解除杆455配置于手柄109附近的结构,但作为设定于锤钻101的手柄以外的把持部,例如可以配置于作为辅助手把的侧手柄 181附近或者柱塞套106附近。此外,在第3及第4实施方式中,将锁止臂453与锁止解除杆455形成为一体,但还可以变更为将它们设为分别不同的部件,并通过例如杆、绳索等连接部件来使锁止臂453和锁止解除杆455联动的结构。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为照明器的灯单元,可以应用到第2 第4实施方式。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对锤子刀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的钻孔动作的锤钻10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显然还可以应用到锤子刀头119只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的锤子中。鉴于上述发明的宗旨,可构成如下所述的形态。(形态1)“粉尘移送部由具有可相对滑动地嵌合的内筒和外筒的伸缩式粉尘移送筒部件构成。”(形态2)“在形态1中,集尘软管在外筒的内部延伸,并且其延伸端部与内筒的一端部连接。”(形态3)“在形态1或者2中,通过在内筒的另一端部嵌合粉尘吸引部的前端部分而装拆自如地连接。”(形态4)“在构成为操作部经由钢丝绳来进行粉尘吸引部的前端部分的位置操作的情况下,操作部可选择性地且装拆自如地装配于设定在包含把持部在内的作业工具主体侧的多个部位的操作部装配区域。”(形态5)“吸尘部具有沿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延伸的至少两根安装杆,该安装杆可拔出地插入于形成在作业工具主体的安装孔,由此构成上述吸尘部装配于作业工具主体的结构。”(形态6)“侧手把具有可装配于柱塞套罩的手柄主体部和可取下地与该手柄主体部连接的手柄部,操作机构部的操作部被装配于上述手柄主体部的与上述手柄部的连接区域,并且上述手柄部从上述手柄主体部被取下的状态下,可从上述手柄主体部取下。”(形态7)“锁止部件与锁止解除部件形成为一体。”(形态8)“导引部具有固定于作业工具主体侧的外轨、和自如滑动地安装于该外轨且与吸引部一体移动的内轨,并且在从工具刀头分离的位置与该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形态9)
“在形态8中,在外轨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侧设有锁止部件,通过该锁止部件卡止内轨来将吸引部锁止于第2位置。”附图标记说明101. · ·锤钻(作业工具);103. · ·主体部;105. · ·电机壳;106. 柱塞套
(barrel) ; 106A...柱塞套罩(把持部,柱塞套);106a...安装孔;106b...伸出部; 107...齿轮箱;107A...齿轮箱罩;109...手柄(主手把,把持部);109a...扳机; 111...驱动电机;112...输出轴;113...运动转换机构;115...击打装置;117...动力传递机构;119...锤子刀头(工具刀头);119a...刀头前端部分;121...手握部;122...上连接部;123...下连接部;124...转动轴;125...螺旋弹簧;129...活塞;137...刀夹; 141. · ·缸;141a. · ·空气室;143. · ·撞针;145. · ·冲击螺栓;175. · ·集尘软管;181. · ·侧手柄(侧手把,把持部);182...手柄主体部;182a...紧固带;182b...带螺纹操作杆;182c...卡合面;183...手柄部;183a...螺母;184...手柄装配部;185...通孔; 186. · ·吸尘单元安装部;187. · ·固定螺钉;250. · ·吸尘装置;251. · ·吸尘单元(粉尘吸引部);253. ·.操作机构部;255. ·.吸引部;257. ·.移送部(粉尘移送部)J61. ·.吸引部主体;261a. · ·内部空间;262. · ·吸引套筒;262a. · ·吸引口 ;262b. · ·连通孔;263. · ·橡胶罩;264. · ·伸缩式粉尘移送筒部件;264A. · ·内筒;264B. · ·外筒;264a. · ·外凸缘部; 264b...内凸缘部;264c...导引槽;265...固定螺钉;266...压缩螺旋弹簧;267...灯单元;268...托架部;268a...安装杆;269...接合螺栓;270...操作部;271...操作杆;271A...操作杆;272...转动环;272a...卡止凹部;272b...导引槽;273...钢丝绳;273a...内索;273b...外管;274...球状的卡止部;275...滑动环;275a...卡止凹部;275b...突部;277...环收纳外壳;277a...轮毂部;350...吸尘装置;351...吸尘单元(粉尘吸引部);355··.吸引部;357··.移送部(粉尘移送部);361··.吸尘套筒; 361a. · ·吸尘口 ;362. · ·通道;363. · ·固定套筒(固定部);364. · ·前端筒部;365. · ·可动套筒;366· ·.凸缘部;367· ·.安装杆;369· 导杆(导轨);37I. ·.滑动筒部(滑动件); 372...密封环;373...压缩螺旋弹簧;375...止动部件;377...移送管子;378...管子连接器;379...内部移送管;450...吸尘装置;451...吸尘单元(粉尘吸引部);453...锁止臂(锁止部件);453a. ·.卡止突部;455. ·.锁止解除杆(锁止解除部件);456. 支轴; 457. · ·臂安装部;459. · ·扭簧;461. · ·固定套筒(固定部);463. · ·吸尘套筒(吸引部); 463a. · ·吸引口 ;465. · ·粉尘排出喷嘴;466. · ·盖子;467. · ·突状支承部;467a. · ·通孔; 469. · ·环部件;469a. · ·突起部;469b. · ·安装孔;471. · ·滑动导引件(导引部);473. · ·外轨;473a. ·.开口 ;475. · ·内轨;475a. · ·卡止槽;477. · ·压缩螺旋弹簧;561. · ·吸引部; 562···吸引部主体;562a···内部空间;562b···安装孔;563...吸引套筒;563a···吸引口 ;563b...连通孔;564...橡胶罩;565...中间软管;565a...中间软管连接口 ; 567...集尘软管。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工具,是使用工具刀头来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吸尘装置和至少一个把持部,所述吸尘装置具有吸引并收集加工作业时在所述工具刀头的前端处产生的粉尘的粉尘吸引部,所述粉尘吸引部能够在覆盖所述工具刀头的至少刀头前端部分的第1位置和使所述刀头前端部分露出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以总是被置于所述第1位置的方式被施力,还具有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该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能够在第1动作模式和第2动作模式之间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操作,其中,在所述第1动作模式下允许被置于所述第1位置的所述粉尘吸引部在该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2动作模式下使从所述第 1位置移动到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粉尘吸引部锁止于该第2位置,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设在所述把持部或者把持部附近的区域,且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把持部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操作机构构成,该操作机构具有操作部和将该操作部连接于所述粉尘吸引部的连接部件,所述操作部能够在第1操作位置和第2操作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操作,其中,所述第1操作位置是允许所述粉尘吸引部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移动的位置,所述第2 操作位置是使置于所述第1位置的所述粉尘吸引部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并锁止于该第2位置的位置,通过将所述操作部置于所述第1操作位置来选择所述第1动作模式,通过将所述操作部置于所述第2操作位置来选择所述第2动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由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构成,该粉尘吸引部锁止机构具备锁止部件,其将从所述第1位置移动到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粉尘吸引部锁止于该第2位置;以及锁止解除部件,其解除由所述锁止部件进行的锁止,通过所述锁止部件将从所述第1位置移动到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粉尘吸引部锁止于该第2位置,而选择所述第2动作模式,通过所述锁止及锁止解除机构的锁止解除部件进行锁止解除操作,而选择所述第1动作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所述把持部由以与所述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形状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主体的侧手把构成,在该侧手把或者侧手把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侧手把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设置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所述把持部由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主体上的与所述工具刀头相反的一侧的主手把构成,在该主手把或者主手把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主手把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设置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所述把持部由与所述作业工具主体的前端侧形成为一体的筒状的柱塞套构成, 在该柱塞套或者柱塞套附近的区域,且是作业者能够用把持该柱塞套的手进行操作的区域,设置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工具主体,通过对所述粉尘吸引部和所述动作模式切换机构进行相互装配来构成吸尘组件, 该吸尘组件装拆自如地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尘吸引部具有吸引部,其覆盖所述刀头前端部分且吸引粉尘;以及中空状的粉尘移送部,其与该吸引部连接,且在从所述工具刀头分离的位置处与该工具刀头并行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由钢丝绳构成,所述操作部构成为经由所述钢丝绳来进行所述粉尘吸引部的位置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所述粉尘吸引部具有覆盖所述工具刀头的吸引部、以及装配于所述作业工具主体侧的固定部,所述吸引部经由滑动部沿所述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自如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部由在所述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自如伸缩、且在长轴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的蛇纹管状的筒状部件构成,并且在维持长轴方向的规定的长度的状态下经由所述滑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行相对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具有主导引部,其由可动筒体和固定部侧筒状部的组合构成,其中,所述可动筒体设置于所述吸引部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侧,所述固定部侧筒状部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且与所述可动筒体自如滑动地嵌合;以及至少一个辅助导引部,其由导轨和滑动件的组合而构成,其中,所述导轨沿所述工具刀头的长轴方向延伸,所述滑动件相对于该导轨自如滑动,所述辅助导引部与所述主导引部平行地配置,并且该辅助导引部与钢丝绳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部和所述可动筒体作为不同的部件形成,在所述钢丝绳的前端设有直径比该钢丝绳的大的钢丝止动器,在所述可动筒体设有允许所述钢丝止动器通过的大径孔部和不允许通过的小径孔部, 将通过了所述大径孔部的钢丝止动器引向所述小径孔部,并将钢丝前端固定于所述可动筒体,在装配了所述吸引部和所述可动筒体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吸引部位于所述大径孔部来限制所述钢丝止动器从所述小径孔部向所述大径孔部侧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所述工具刀头的电机,在所述把持部设有对所述电机的驱动、停止进行操作的电机操作部件,该电机操作部件和所述锁止解除部件以靠近的方式被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3或14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业工具主体,所述粉尘吸引部具有吸引部、固定部以及导引部,其中,所述吸引部覆盖整个所述工具刀头且由沿该刀头长轴方向自如伸缩的筒状部件构成,所述固定部装配于所述作业工具主体的前端区域且与所述吸引部连接,所述导引部引导所述吸引部的伸缩动作,所述吸引部构成为通过一边被所述导引部引导一边进行伸缩动作来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之间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3、14和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尘吸引部具有吸引部,其只覆盖所述刀头前端部分且在所述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导引部,其在从所述工具刀头分离的位置处与该工具刀头并行地延伸,并且引导所述吸引部的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引部的内部,形成有将用所述吸引部吸引的粉尘向下游侧移送的粉尘移送通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粉尘吸引部,设有对从该粉尘吸引部露出的所述刀头前端部分进行照射的照明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器构成为,在所述粉尘吸引部被置于所述第1位置时灭灯,在所述粉尘吸引部被置于所述第2位置时点灯的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工具,提供一种具备对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的吸尘装置的作业工具中有助于提高操作性的技术。作业工具使用工具刀头(119)来进行加工作业,具有把持部(181)和吸尘装置(250),吸尘装置(250)具有沿工具刀头(119)的长轴方向延伸且吸引并收集工具刀头的前端的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的粉尘吸引部(251),粉尘吸引部(251)能够在覆盖工具刀头(119)的前端部分(119a)的第1位置和使前端部分(119a)露出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此外,还具有在第1模式和第2模式之间进行模式切换的模式切换机构(253),其中上述第1模式允许粉尘吸引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第2模式使粉尘吸引部锁止于上述第2位置,模式切换机构(253)设在把持部(181)或把持部附近区域,且作业者在把持时能够进行操作的区域。
文档编号B25D17/18GK102256752SQ200980151118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9日
发明者古泽正规, 竹内一, 糟谷喜洋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