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1883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是指一种安装有棘轮的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颚口尺寸固定的开口扳手,其能供相匹配的螺锁件插入,用以达到旋紧或旋松的功能,可是在旋紧或旋松到达不易再施力的角度后,须将该开口扳手的颚口自螺锁件退出, 然后使开口扳手回复能方便施力的角度,此动作须一再重复,直到将螺锁件完全旋紧或旋松为止,然而,此种操作方式对使用者而言,实在相当费时费力,常造成使用者在使用时极大困扰。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须将开口扳手的颚口重复插入、退出螺锁件,即可借由往复转动开口扳手而达到旋紧或旋松螺锁件的功能,当为市场所殷切企盼。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扳手的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的开口扳手。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开口扳手,其包括有一扳手本体,一棘轮,一棘块,一弹性元件,该扳手本体,其具有一扳杆、一接设扳杆端部的头座、一轴向贯穿头座上下的置入孔、一径向连通置入孔内外的颚口,该置入孔壁面凹设有一卡掣室、两连通卡掣室的环槽, 此环槽两端与颚口不相通,环槽中则嵌固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孔不大于置入孔的孔径;该棘轮穿入于置入孔中,其枢设于限位环的内孔中,该棘轮外周环设有外齿部,该棘轮具有一轴向贯穿的栓孔及一径向连通栓孔内外的缺口 ;该棘块置设于卡掣室中,其具有与环槽匹配的挡槽,使限位环能限制该棘块,此棘块还具有能对接棘轮外周的正面,该棘块正面的左半部具有能啮合棘轮外齿部的卡齿,至于右半部则具有能与棘轮外齿部打滑的逃离区;以及该弹性元件安装于卡掣室中,令弹性元件能提供默认弹力予该棘块,使棘块卡齿与棘轮外齿部具有随时啮合之势,且令扳杆能操作棘轮单向施力转动。上述置入孔壁面于卡掣室上缘、下缘分别连通有一环槽,两限位环对应的嵌固其中;该棘块上、下还设有与环槽相匹配的挡槽,用以使两限位环能透过两挡槽限制该棘块, 且使棘轮外齿部上、下能呈外径颈缩的枢设于两限位环的内孔中。上述棘轮于底端安装有一形状相对称的环盖,此环盖顶面伏贴于头座底面、部份外周恰能略突出头座外周。上述头座于置入孔壁面底缘环设有主扣槽,此主扣槽两端与颚口不相通;棘轮底缘环设有一能供第一扣环安装的第一扣槽,所述第一扣槽两端与缺口连通,此第一扣环能对应组接于头座的主扣槽中。上述棘轮的顶端安装有一形状相对称的转盖,使转盖具有与缺口相匹配的开口,此转盖底面伏贴于头座顶面、部份外周恰能略突出头座外周。上述头座于置入孔壁面顶缘环设有副扣槽,此副扣槽两端与颚口不相通;转盖则具有能伸入置入孔顶缘的套环,此套环内孔、棘轮外周还具有能相互连动的公卡部、母卡部,在套环外周环设有一能供第二扣环安装的第二扣槽,所述第二扣槽两端与开口连通,此第二扣环能对应组接于头座的副扣槽中。上述棘块于背面中央设有一公组装部,在卡掣室则具有与之相对的母组装部,令弹性元件安装于公组装部、母组装部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后,当本实用新型的颚口及缺口相对且可直接供螺锁件插出驱动部的栓孔中,使栓孔能套接螺锁件施力时,其棘块左侧会靠抵于卡掣室对应侧壁,以便固定卡齿与外齿部的啮合状态,单向往复施力转动棘轮,当扳杆欲带动棘轮向另一方向转动时,其棘块右侧便会靠抵于卡掣室对应侧壁,以使卡齿与外齿部呈可弹性脱离状态,并透过弧形逃离区与外齿部呈打滑或规避状态,以达到空回转动复位的作用,使用者便不须重复插入、退出螺锁件,即可借由往复操作扳杆而达到旋紧或旋松螺锁件的功能,其具有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的功效。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沿置入孔轴向的组合剖面示意图[00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沿置入孔径向的组合剖面示意图[00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00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00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22]W螺锁件10扳手本体11扳杆[0023]12头座13置入孔14颚口[0024]15卡掣室151母组装部161,162 环4[0025]171、172限位环170内孔181主扣槽[0026]182副扣槽20棘轮21外齿部[0027]22栓孔23缺口24第一扣相[0028]25第一扣环26环盖261扳动部[0029]27母卡部30转盖31开□[0030]32套环33公卡部34第二扣相[0031]35第二扣环36扳动部40棘块[0032]41、42挡槽43卡齿44逃离区[0033]45公组装部50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有[0036]一扳手本体10,其具有一扳杆11、一接设扳杆11端部的头座12、一轴向贯穿头座 12上下的置入孔13、一径向连通置入孔13内外的颚口 14,所述头座12还在置入孔13壁面凹设有至少一卡掣室15,在卡掣室15上缘、下缘分别连通有一环槽161、162,此等环槽161、 162两端与颚口 14不相通,对应提供两限位环171、172嵌固其中,令限位环171、172所形成的内孔170孔径不大于置入孔13的孔径,此外,头座12还在置入孔13壁面底缘环设有主扣槽181、顶缘环设有副扣槽182,此主扣槽181、副扣槽182两端与颚口 14不相通;一棘轮20,其外周穿入置入孔13中,且环设有外齿部21,令棘轮20外齿部21上、 下能呈外径颈缩的枢设于两限位环171、172的内孔170中,如此该两限位环171、172便有止推轴承的功效,为方便棘轮20能插入两限位环171、172的内孔170中,其于棘轮20顶端设有倒角或弧角;该棘轮20在中心轴线贯设有一能供螺锁件W对合的栓孔22,具有一径向连通栓孔22内外的缺口 23,该缺口 23能与头座12的颚口 14相匹配;此棘轮20底缘环设有一能供第一扣环25安装的第一扣槽对,所述第一扣槽M两端与缺口 23连通,此第一扣环25能对应组接于头座12的主扣槽181中,由于主扣槽181两端与颚口 14不相通,所以第一扣环25固定于主扣槽181中,以便在棘轮20自转时,该棘轮20的第一扣槽M能沿第一扣环25的自如转动;为让使用者能手动的空回转动该棘轮20,其在棘轮20底端外周径向外扩有一环盖26,此环盖沈顶面伏贴于头座12底面、部份外周恰能略突出头座13外周,如此,即可透过转动环盖沈部份外周,用以使棘轮20缺口 23能与颚口 14快速对位,以提供图5螺锁件W置入栓孔22中,或者使螺锁件W脱出该栓孔22中,当然,如果在此环盖 26外周设置有粗糙面或多边形面的扳动部沈1,使使用者更方便调整该棘轮20缺口 23位置;一转盖30,其固接于棘轮20异于环盖沈的另一端,该转盖30形状与环盖沈相对称,具有与缺口 23相匹配的开口 31,且令转盖30底面伏贴于头座12顶面、部份外周恰能略突出头座13外周,并具有能伸入置入孔13顶缘的套环32,此套环32内孔、棘轮20外周具有能相互连动的公卡部33、母卡部27,在套环32外周环设有一能供第二扣环35安装的第二扣槽34,所述第二扣槽34两端与开口 31连通,此第二扣环35能对应组接于头座12的副扣槽182中,由于副扣槽182两端与颚口 14不相通,所以第二扣环35固定于副扣槽182 中,以便在转动转盖30外周时,转盖30的第二扣槽34能沿第二扣环35的自如转动,用以使棘轮20缺口 23能与颚口 14快速对位,如果在此转盖30外周设置有粗糙面或多边形面的扳动部36,使使用者更方便调整该棘轮20缺口 23位置;一棘块40,其对应的安装于卡掣室15中,该棘块40上、下设有与环槽161、162相匹配的挡槽41、42,使限位环171、172能限制该棘块40进入置入孔13中,此棘块40左右两侧和卡掣室15相邻侧壁之间形成有一空隙,具有能对接棘轮20外周的正面,该正面的左半部设有能啮合棘轮20外齿部21的卡齿43,该正面的右半部则设有能与棘轮20外齿部21 打滑的弧形逃离区44,此外,该棘块40背面中央设有一公组装部45,至于卡掣室15还具有与的相对的母组装部151 ;以及一弹性元件50,其安装于公组装部45、母组装部151之间,令该弹性元件50能提供预设弹力予棘块40,保持棘块40卡齿43与棘轮20外齿部21相对时的啮合状态。请配合图4至图6,当本实用新型的颚口 14及缺口 23相对且可直接供螺锁件W插出驱动部的栓孔22中,使栓孔22能套接螺锁件W施力时,其棘块40左侧会靠抵于卡掣室15对应侧壁,以便固定卡齿43与外齿部21的啮合状态,单向往复施力转动棘轮20,但是, 当扳杆11欲带动棘轮20向另一方向转动时,其棘块40右侧便会靠抵于卡掣室15对应侧壁,以使卡齿43与外齿部21呈可弹性脱离状态,并透过弧形逃离区44与外齿部21呈打滑或规避状态,以达到空回转动复位的作用,如此,使用者便不须重复插入、退出螺锁件W,即可借由往复操作扳杆11而达到旋紧或旋松螺锁件W的功能,其具有操作简单且省时省力的功效。在此特别说明,本案特征在于两限位环171、172所形成的内孔170孔径不大于置入孔13孔径,使棘轮20外周能直接的于限位环171、172所形成的内孔170中自转,不会大面积的沿置入孔13自转,如此一来,当可使该棘轮20的转动更为顺畅,再则,该两限位环 171、172就是俗称的扣环,其规格化的制品,须经过热处理,其耐磨数是远高于置入孔13, 所以不存在使用寿命减损的问题,即便有所松动,也只须更换该限位环171、172即可。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扳手本体,其具有一扳杆、一接设扳杆端部的头座、一轴向贯穿头座上下的置入孔、 一径向连通置入孔内外的颚口,该置入孔壁面凹设有一卡掣室、两连通卡掣室的环槽,此环槽两端与颚口不相通,环槽中则嵌固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孔不大于置入孔的孔径;一穿入于置入孔中的棘轮,其枢设于限位环的内孔中,该棘轮外周环设有外齿部,该棘轮具有一轴向贯穿的栓孔及一径向连通栓孔内外的缺口;一置设于卡掣室中的棘块,其具有与环槽匹配的挡槽,使限位环能限制该棘块,此棘块还具有能对接棘轮外周的正面,该棘块正面的左半部具有能啮合棘轮外齿部的卡齿,至于右半部则具有能与棘轮外齿部打滑的逃离区;以及一弹性元件,其安装于卡掣室中,令弹性元件能提供默认弹力予该棘块,使棘块卡齿与棘轮外齿部具有随时啮合之势,且令扳杆能操作棘轮单向施力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置入孔壁面于卡掣室上缘、下缘分别连通有一环槽,两限位环对应的嵌固其中;该棘块上、下还设有与环槽相匹配的挡槽,用以使两限位环能透过两挡槽限制该棘块,且使棘轮外齿部上、下能呈外径颈缩的枢设于两限位环的内孔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棘轮于底端安装有一形状相对称的环盖,此环盖顶面伏贴于头座底面、部份外周恰能略突出头座外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头座于置入孔壁面底缘环设有主扣槽,此主扣槽两端与颚口不相通;棘轮底缘环设有一能供第一扣环安装的第一扣槽,所述第一扣槽两端与缺口连通,此第一扣环能对应组接于头座的主扣槽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棘轮的顶端安装有一形状相对称的转盖,使转盖具有与缺口相匹配的开口,此转盖底面伏贴于头座顶面、部份外周恰能略突出头座外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头座于置入孔壁面顶缘环设有副扣槽,此副扣槽两端与颚口不相通;转盖则具有能伸入置入孔顶缘的套环,此套环内孔、棘轮外周还具有能相互连动的公卡部、母卡部,在套环外周环设有一能供第二扣环安装的第二扣槽,所述第二扣槽两端与开口连通,此第二扣环能对应组接于头座的副扣槽中。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棘块于背面中央设有一公组装部,在卡掣室则具有与之相对的母组装部,令弹性元件安装于公组装部、母组装部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口扳手,其由扳手本体、棘轮、棘块、弹性元件组成;扳手本体一端具有头座,头座具有一置入孔、一颚口,置入孔壁面凹设有一卡掣室、一连通卡掣室的环槽,此环槽供限位环嵌固,限位环所形成的内孔孔径不大于置入孔的孔径;棘轮枢设于限位环的内孔,其外周环设有外齿部,具有一栓孔及一缺口;棘块是安装于卡掣室中,其具有供限位环匹配的挡槽,此棘块还具有能对接棘轮外周的正面,该棘块正面的左半部具有能啮合棘轮外齿部的卡齿,在右半部则具有能与棘轮外齿部打滑的逃离区;弹性元件安装于卡掣室之中,令弹性元件能提供默认弹力予该棘块,使棘块卡齿与棘轮外齿部具有随时啮合之势,进而使扳杆能操作棘轮单向施力转动。
文档编号B25B13/46GK202010969SQ20112010570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詹淑素 申请人:詹淑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