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5483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扳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拆装螺丝的扳手工具。
背景技术
L形六角扳手是一种在业界广泛采用的手动工具,传统的六角扳手依序插置、成套使用和存储,一个六角扳手对应一种规格,使用时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当有多种规格的螺丝拆装时,需要频繁更换不同规格的六角扳手,装、拆的效率低,在使用过程中,手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手感好、使用范围广、效率高的扳手工具。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扳手工具,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上的“Z”字形的扳手本体,所述扳手本体包括连杆及设于连杆两端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自由端、第二驱动部的自由端均设有可驱动螺丝的工具头。所述的第一驱动部与连杆之间的夹角a为80°至120°,第二驱动部与连杆之间的夹角P为80。至120°,所述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大致平行。所述的第一驱动部上套设中空的第一手柄,所述的第二驱动部上套设中空的第二手柄。所述的第一驱动部外表面设有第一环状槽,第二驱动部外表面设有第二环状槽,所述第一手柄内壁设有与第一环状槽配合的第一环状突起,所述第二手柄内壁设有与第二环状槽配合的第二环状突起。所述第一驱动部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的第一手柄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驱动部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的第二手柄套设在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一手柄设有圆柱形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直径比第一驱动部上的工具头细,第二手柄设有圆柱形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直径比第二驱动部上的工具头细。所述的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均为塑胶材质。所述的连杆上套设套筒。所述的套筒由结合在一起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组成,所述的第一部件上设有凸状结构,所述第二部件设有卡槽结构,所述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过所述的凸状结构和卡槽结构扣合。所述的设于第一驱动部自由端、第二驱动部自由端的工具头为外六角头、内六角头、十子头或N角头。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自由端的工具头套设第一转接套,第二驱动部的自由端的工具头套设第二转接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扳手工具,包括“Z”字形的扳手本体,所述扳手本体包括连杆及设于连杆两端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 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自由端、第二驱动部的自由端设有可驱动两种不同规格螺丝的工具头,提高扳手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成套的扳手工具的数量,第一、二驱动部上分别设有塑胶材质的第一手柄、第二手柄,连杆上套设软质的套筒,可改善该扳手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手感,提高拆装效率,第一驱动部与连杆之间的夹角、第二驱动部与连杆之间的夹角均为95°,方便扳手工具在上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使用,增加该扳手工具的使用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扳手工具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图1局部的A向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扳手工具的爆炸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扳手工具的套筒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剖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扳手工具另一方案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扳手工具包括“Z”字形的扳手本体、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手柄9和套筒10,所述扳手本体包括连杆1、设于连杆I两端的第一驱动部2和第二驱动部3,所述第一驱动部2的自由 端、第二驱动部3的自由端设有可驱动两种不同规格螺丝的工具头,第一驱动部2与连杆I成夹角a,第二驱动部与连杆成夹角3,第一驱动部2上设有第一安装槽6,所述第一手柄8套设于第一安装槽6中,第一手柄8设有圆柱形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直径比第一驱动部2上的工具头细,日常使用中,工具头一般采用六角头,本实施例第一驱动部2的自由端设有驱动螺丝的内六角头4,如图2所示,内六角头4配设第一转接套15,所述第一转接套15 —端可装设于内六角头4中,另一端设有拆、装另一规格六角螺丝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接套15是附加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变更规格以拆、装与内六角头4规格不同的螺丝,亦可根据专用件的需要制成其它形状的拆装螺丝的工具头,如内五角头或外五角头、内七角头或外七角头、十字头、N角头,第二驱动部3设有第二安装槽7,第二手柄9套设于第二安装槽7中,第二手柄9设有圆柱形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直径比第二驱动部上的工具头细,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3的自由端设有驱动螺丝的外六角头5,外六角头5配设第二转接套16,所述第二转接套16 —端可装设外六角头5,另一端设有拆、装另一规格六角螺丝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接套16是附加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变更规格以拆、装与外六角头5规格不同的螺丝,套筒10套设于连杆I上,所述套筒10由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组成,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部件11上设有凸状结构13,所述第二部件12设有卡槽结构14,如图5所示,当所述凸状结构13和卡槽结构14扣合时,凸状结构13不易从卡槽结构14中脱出,本套筒10使用可靠,安装、拆卸方便。为增强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结合效果,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过固定胶胶合,或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过箍在其表面的箍圈或箍套箍合。当螺丝过紧不易拆卸时,人们习惯一只手握持第一手柄8或第二手柄9,另一只手抵压连杆1,由于扳手本体的材质硬,手易感到不适,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杆I上套设套筒10,用来改善握持时的手感,故套筒10优选软质材料。[0025]当第一驱动部2自由端的工具头驱动螺丝时,使用者握持第二手柄9,由于第二空腔为圆柱形,套设于第二安装槽7中,第二手柄9可相对第二驱动部3转动,在拆装螺丝时手感好,同理,当第二驱动部3自由端的工具头驱动螺丝时,使用者握持第一手柄8,由于第一空腔为圆柱形,套设于第一安装槽7中,第一手柄8可相对第一驱动部2转动,拆装螺丝方便。第一空腔的直径比第一驱动部2上的工具头细,第一手柄8不易从第一安装槽6滑出,同理,第二手柄9不易从第二安装槽7中滑出。为增强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9的手感,可采用软质的塑胶材料制作,同时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在第一安装槽6中安装第一手柄8,在第二安装槽7中安装第二手柄9。第一驱动部2与第一手柄8、第二驱动部3与第二手柄9可采用其它连接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的第一驱动部2外表面设有第一环状槽17,所述第一手柄8内壁设有与第一环状槽17配合的第一环状突起,第一手柄8套设在第一驱动部2上时,当第一环状突起容置于第一环状槽17中时可使第一驱动部2与第一手柄8相对定位,同理,第二驱动部3外表面设有第二环状槽18,所述第二手柄9内壁设有与第二环状槽配合的第二环状突起。所述的第一驱动部2与连杆I之间的夹角a为80°至120°,第二驱动部3与连杆I之间的夹角0为80°至120°,在转动过程中有效力臂长,能效大,省力。最优方式为,第一驱动部2与连杆I之间的夹角、第二驱动部3与连杆I之间的夹角均为95°,第一、二驱动部相对连杆I的垂直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减小第一驱动部2和第二驱动部3自由端的工具头的高度,方便第一驱动部2或第二驱动3自由端的工具头放置于螺丝的螺头中,第一驱动部2的自由端和第二驱动部3的自由端相互远离,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待松开或锁紧螺丝上方的障碍,扩大本扳·手工具的使用范围。
权利要求1.扳手工具,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上的“Z”字形的扳手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本体包括连杆(I)及设于连杆两端的第一驱动部(2)和第二驱动部(3),所述第一驱动部(2)的自由端、第二驱动部(3)的自由端均设有可驱动螺丝的工具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驱动部(2)与连杆(I)之间的夹角a为80°至120°,第二驱动部(3)与连杆(I)之间的夹角P为80。至120°,所述第一驱动部(2)和第二驱动部(3)大致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驱动部(2)上套设中空的第一手柄(8),所述的第二驱动部(3)上套设中空的第二手柄(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驱动部(2)外表面设有第一环状槽(17),第二驱动部(3)外表面设有第二环状槽(18),所述第一手柄(8)内壁设有与第一环状槽(17)配合的第一环状突起,所述第二手柄(9)内壁设有与第二环状槽(18)配合的第二环状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2)设有第一安装槽(6),所述的第一手柄(8)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二驱动部(3)设有第二安装槽(7),所述的第二手柄(9)套设在第二安装槽(7)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8)设有圆柱形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的直径比第一驱动部(2)上的工具头细,第二手柄(9)设有圆柱形的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的直径比第二驱动部(3)上的工具头细。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手柄(8)、第二手柄(9)均为塑胶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 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I)上套设套筒(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筒(10)由结合在一起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组成,所述的第一部件(11)上设有凸状结构(13),所述第二部件(12)设有卡槽结构(14),所述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通过所述的凸状结构(13)和卡槽结构(14)扣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2)的自由端的工具头套设第一转接套(15),第二驱动部(3)的自由端的工具头套设第二转接套(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扳手工具,包括位于同一平面上的“Z”字形的扳手本体,所述扳手本体包括连杆及设于连杆两端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自由端、第二驱动部的自由端均设有可驱动螺丝的工具头。本扳手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手感好、使用范围广、效率高,易于推广。
文档编号B25B13/56GK203109853SQ20132005306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0日
发明者韩德玮, 黄东明, 邓光极 申请人:大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